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牛津大學給女人及男性提出的健康指南

牛津大學給女人提出了16條健康指南:

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對130萬女性長達13年的跟蹤研究發現,許多疾病的產生與女人的生活方式有著直接關聯。由此,他們給女人提出了16條健康指南。

1.儘量別喝碳酸飲料。 可樂等碳酸飲料中含有磷酸鹽形式的磷酸,它會影響鈣的吸收。一項關於骨質疏鬆症的研究顯示,一周喝5罐汽水,包括4罐可樂,年齡較長的女人骨密度會降低4%。所以女人儘量不要喝碳酸飲料。

2.不要太瘦。 理想的體重指數約為24。體重指數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果低於這個體重,就會影響生育。例如體重指數小於18.5的女人懷孕的概率會更小。此外體重指數小於19的女人更易患骨質疏鬆症。

3.多吃香蕉。 1/4 的中年女 人正經歷著抑鬱和焦慮。抑鬱的發生,通常是因為體內缺乏“快樂激素”,即複合胺造成的。而複合胺的缺乏是因為攝入氨基酸、色氨酸的攝入不足,人體無法合成這種氨基酸,只能通過食物來攝取。補充色氨酸要多吃火雞、乳酪、李子和香蕉等。因此專家建議,女人最好一周吃4─11根香蕉。 

4.少飲酒。女人每天喝一杯酒,患乳腺癌 的幾率就從9.5%升至10.6%。此外,喝酒也可能引發其他癌症。目前,專家還沒有明確給出飲酒量的安全範圍,但他們建議,儘量不喝或少喝。

5. 30歲前完成生育。 研究發現,女人在20歲至30歲之間生孩子,乳腺癌發病率會降低7%。母乳餵養12個月,乳腺癌等疾病發病率將降低4.3%。這是因為,懷孕和哺乳可以降低雌激素水準,也意味著降低了癌症風險。同時,膽囊疾病的發病率也會降低7%。母乳餵養超過13個月,女人患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會減半。

6.堅持負重訓練。 一生當中,70%的女人都會遭遇背痛。如果你正經歷著疼痛,最好的緩解方法就是多做啞鈴和杠鈴運動。美國專家建議,背痛的女人至少要堅持做16周的負重運動,其中12%的時間要做有氧運動,也能幫你緩解背痛。

7.當心胃部贅肉。 臃腫的胃部不僅難看,而且暗藏健康隱患,有10%的人遭受著腸燥症。更需要警惕的是,它往往是卵巢癌的徵兆,並且70%─75%的可能性是癌症已經轉移到腹部了。如果胃部贅肉明顯且持續腹脹,必須及時就醫。

8.一年200次性生活。 如果女人一年當中能有200次性高潮,那麼她的生理年齡就會年輕6歲。性生活的頻率與整體健康狀態相關,能夠讓人從中獲得更多的健康益處。

9.不要太乾淨。 美國微生物學家通過大量研究得出結論:用普通肥皂和水洗手就足夠了,抗菌產品反而會起反作用。現在抗菌產品已經廣泛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像各種除菌香皂、洗手液和沐浴液等。女人作為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往往會使用這些產品。但是,這並沒有讓人們遠離流感和感冒,打破了體內的菌群平衡,並減弱了人體對細菌的敏感度,反而使得病菌在體內大肆作亂。在人體消化和營養吸收系統中,大多數微生物對維護健康十分必要。經常使用抗菌產品,會讓這些有益的微生物難以生存。

10.長期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藥。 此次研究進一步得出結論,短效口服避孕藥能降低子宮癌患病率,而且在停藥後30年內能夠繼續得到保護。研究顯示,女人連續服藥5年,患子宮癌的風險降低20%。連續服用15年,患癌幾率可降低一半。

 11.喝紅茶。 牙齦疾病是導致心臟病的一個誘因。口腔中的細菌可以製造數千個微小的血液凝塊,會使動脈變窄,從而引發心臟病。如何保護牙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堅持喝紅茶。美國專家研究發現,紅茶能降低細菌活性,減少患牙病的幾率,從而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紅茶不僅能殺死口腔中的細菌,還能產生一種酶,它能使糖轉化成一種黏性物質,起到堅固牙齒的作用。

 12.服葉酸 (Folic acid)。 為了預防新生兒出生缺陷,懷孕的女人必須在懷孕的前12周服夠400微克的葉酸。此次研究同時發現,女人補充葉酸能減少患黃斑變性的發生。目前,哈佛醫學院研究證明,在持續服用葉酸、維生素B6和維生素B 12兩年之後,可以延緩器官衰老。

 13.避免使用激素替代治療。 雖然激素替代療法可以防止心臟病、骨質疏鬆、潰瘍和腸癌等疾病,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升高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僅僅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可增加宮頸癌的風險,單獨使用孕激素替代療法會增加卵巢癌幾率。

 14.不要吸煙。 吸煙女人患病幾率比不吸煙女人高出兩倍。煙鹼堆積在子宮黏液中,會降低身體對人乳頭瘤病毒的抵抗能力,從而大大增加患宮頸癌的風險。此外,吸煙還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因此,不要吸煙,特別是女人。

 15.想要孩子,多曬太陽。 很多女人之所以出現不排卵現象,是因為缺乏維生素D。孕產顧問分析認為,有50%的英國女人缺乏維生素D,其中12%的人沒有固定的排卵期。為此,耶魯大學的專家讓排卵期不規則的女人通過曬太陽來補充維生素D,結果顯示,她們的排卵週期有了明顯改善。因此專家建議,想要孩子的女人,要保證每天曬20分鐘太陽,就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了。

16.當心妳的處方藥。 有些處方藥可能使你的皮膚對陽光更敏感,從而引發皮膚問題。這些處方藥包括抗生素、膽固醇類藥物、避孕藥、抗炎藥、治療痤瘡的藥以及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的藥物等。如果你正在服用它們,出門時一定要格外注意防曬。


12種對男性健康有益的食物:


1.蕃茄。 許多研究發現,不起眼的蕃茄卻有抗攝護腺癌的效果。不只是預防,就算罹患攝護腺癌,蕃茄也能減緩癌細胞的進展。美國底特律芭芭拉.安卡 馬納司癌症中心(Barbara Ann Karmanos Cancer Institute)以罹患攝護腺癌的病人為對象,三週後發現吃蕃茄萃取物的那一組,癌細胞惡化、轉移的現象都明顯變慢。

2.黃豆。 很多人都知道黃豆有植物性荷爾蒙,惠澤女性,殊不知黃豆對男性一樣的好。例如常吃黃豆製品的日本男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比西方男人低。而且黃豆對改善男性的骨質流失一樣有效。男性過了60歲,骨質也會開始流失,情況和更年期婦女一樣嚴重。而且多吃黃豆可以補充卵磷脂,卵磷脂已被證實與短期記憶力和學習力有關,台北市立慢性病醫院營養師周秀娟補充說。 

3.南瓜子。 男性40歲過後,大多數人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美國農業部詹姆士.杜克 博士實驗發現,讓攝護腺肥大的患者服用南瓜子的萃取物,確實減少了患者頻尿的次數,也改善了其他症狀。而且南瓜子也是維生素E的最佳來源,可以抗老化。

4.胡蘿蔔。 胡蘿蔔也是對抗攝護腺癌的小尖兵。美國哈佛大學南西.庫克(Nancy Cook)博士發表在《癌症(Cancer)》期刊上。她發現,體內所含有胡蘿蔔素濃度高的人和較低者相比,罹患攝護腺癌的比率是45%。胡蘿蔔也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5.蠔。 海鮮可以增強性能力,好像的確有那麼一回事。研究發現男性精液裡有含有大量的鋅,體內的鋅不足,會影響精蟲的數量與品質。而食物中海鮮類的蠔、蝦、蟹的鋅含量最為豐富,一顆小小的蠔就幾乎等於一天中鋅的需求量(15毫克),不需多吃,就能精力充沛。

6.大蒜。 日本社會傾向認為大蒜可以增強精力,甚至有壯陽的效果,現在獲得科學證明,因為大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所以被認為可以增進活力。而且大蒜中的大蒜素(allicin)可以減少維生素B1的耗損,促進能量的新陳代謝,可以減少疲勞,營養師趙思姿指出。另外,大蒜對男性第三大殺手的心臟病,相當有預防的效果。

7.高維生素C食物。 男性在24歲後精子的質與量都在走下坡,如果有一種不老藥能讓老化的精子再度充滿活力,那就是維生素C,《食物神奇療效小百科》作者琴恩.卡波說。高維生素C的食物有奇異果、柳丁、橘子、青花椰菜、蘆筍等。另一方面,男性常處高壓狀態,更需要營養的幫忙。維生素C可以協助副腎上腺皮質素(一種抗壓力的荷爾蒙)的分泌,可以對抗壓力。

8.全麥麵包。 說到壓力,男人常常不眠不休地衝刺事業,壓力不可言喻,卻用菸酒來掩飾勞累。其實壓力大時,營養素維生素B群非常重要。維生素B群包括B1、B2、B6、B12和葉酸、菸鹼酸等,可以維護神經系統的穩定,增加能量的代謝,有助於對抗壓力。 全穀類的食物如全麥麵包、糙 米、胚芽米等,都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而且全麥麵包是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可以緩慢釋放能量,具有鎮定的作用,使人放鬆、不緊張。

9.水。   腦部有75%都是水,脫水第一個影響到的器官就是腦,水分太少,會讓人疲勞、反應偏慢。偏偏男人常常一忙,就忘了喝水,就用飲料或湯補充,卻會徒增熱量,多了發胖的機會,營養師周秀娟觀察。因此她建議,在餐與餐之間要多喝水。例如一進辦公室,馬上就倒上500㏄的水放在桌上,有空就喝,而且在午餐之前就要喝完,一天至少要喝完兩瓶保特瓶的水(約2000㏄)。

10. 深海魚。 壓力大,也讓男性罹患高脂血症、中風的年齡層降低。深海魚中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阻止血液凝結、減少血管收縮、降低三酸甘油脂等,對心臟血管特別有益。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包括鯖花魚、秋刀魚、石斑魚、鮭魚等,可以替換著吃,不過要記住一星期至少要吃兩次魚,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建議。

11. 綠茶。 飯後喝杯茶,也對心臟有益。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發現,每天喝4杯茶,對血液循環有益,也可以降低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

12.紅 酒 。如果非要喝酒,就喝紅酒。因為紅酒中葡萄皮的抗氧化物質多酚,留存在酒液中,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而且各種酒類相較之下,紅酒的普林(會使體內尿酸上升的物質)相當低。但酒類依舊有熱量,趙思姿營養師建議,每天還是控制在60㏄(約半瓶養樂多)以下。


註:  以下提供給素食者參考

1. 植物類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亞麻油和螺旋藻

2. 植物類含鋅的食物:啤酒酵母粉、牛奶、豆類、小麥胚芽、南瓜子。
     [其他食物中如蛋、奶、奶類製品(起司、乳酪)、全麥麵包,植物性的如大豆、黑豆、花生,都是含鋅量較高的食物]




台北市立醫院的綠衣天使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不可成為「猿人族」

頭往前1吋,脖子多承重9公斤


很多人都談「骨刺」色變。在以前,大家會覺得骨刺應該是老年人的專利。

但國外研究的數據顯示,頸椎骨刺的發生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我從自己的臨床觀察也確實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病患在三、四十歲就飽受頸椎退化長骨刺的困擾。

或許你不知道,年輕化的骨刺,其主要原因竟然是長時間的低頭打電腦!

曾經在門診遇過一位二十出頭歲的小男生,因為長期的肩頸痠痛與手麻來看診,結果X光一看,發現頸椎的骨刺已經面目猙獰,把神經通過的神經孔壓迫了將近一半。

這位小男生還在大學唸書,是一位典型的宅男,他告訴我他除了上課和吃飯以外,其他時間都待在宿舍,他一天坐在電腦前面超過十個小時,幾乎都要到半夜兩、三點才會上床睡覺。

他看起來很疲倦、垂頭喪氣、兩眼無神,即使才剛剛提醒他要抬頭挺胸,卻不到五秒鐘就又駝了下去。他的下巴前伸、頸椎前傾,是個典型的「猿人族」。

「猿人族」的特色是下巴前傾,脖子向前伸,連帶的上半身會駝背,可以這樣說:「下巴前傾就會駝背,駝背就會讓下巴前傾」,這樣的姿勢可是會對身體健康產生非常深遠的負面影響。打一個比方,如果人的頭像是一顆貢丸,而頸椎就像是一支牙籤。頸椎撐住頭部的重量就像是一隻牙籤上面插著一顆貢丸一樣,這是需由頸椎本身與肌肉出很大的力氣,才有辦法完全承擔所有的壓力。國外的研究發現,在正確的姿勢下,頸椎所承受的壓力約為12磅(圖左),如果頭往前移了1吋,頸椎就必須承受32磅的壓力(圖中),如果頭往前移了2吋,頸椎所承受的壓力竟然高達42磅(圖右)!換句話說,如果頭往前「掉」了5公分,我們的頸椎就要承受正常姿勢下3倍以上的壓力,再加上頭部的轉動或擺動,頸椎所承受的壓力就更不止於此!想想看,一天兩天、半年一年、五年十年…,可憐的頸椎在我們不經意的錯誤姿勢下竟然要苦苦承擔這麼長期又巨大的壓力,各種退化現象(長骨刺、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的提早發生自然就不足為奇了。

生活中還不止於打電腦,舉凡開車、睡覺時墊太高的枕頭、或是躺著看書看電視,都是造成頸椎提早長骨刺的常見錯誤姿勢。

早在1994年美國的「疼痛管理」期刊就明白指出,因為錯誤姿勢所造成的後遺症,除了頸椎長骨刺以外,還包括了慢性疼痛、下背痛、頸因性頭痛、壓力症候群,錯誤姿勢也同時會影響身體呼吸和賀爾蒙的平衡,還會使心肺功能退化降低。要知道自己是不是「猿人族」,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方式自我檢測:只要身體靠著牆站立,兩腳腳跟輕輕併攏並且距離牆面約15公分,讓自己的肩胛骨和臀部可以自然地靠著牆面,這時候試著把頭也往牆面上靠。如果你要很費力地才可以把頭靠在牆面,或者是頭靠牆的時候脖子很緊很痛,都是強烈暗示你已經是猿人一族。你必須要很小心,因為上述的症狀都可能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沒有人希望自己的頸椎長骨刺,但骨刺卻是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慢慢的生成。沒有人希望自己長期飽受疼痛或是壓力症候群之苦,但錯誤姿勢卻是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慢慢的殘害我們的身心。頸椎骨刺來自於錯誤的姿勢,而錯誤的姿勢在我們日常生活最常見的打電腦、玩手機、開車、睡覺、走路、聊天…中無時不刻的在發生。頸椎骨刺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頸椎骨刺發生的年齡層正在下降,在你、我、在你我的下一代都有可能發生,我們真的不可以掉以輕心!抬頭挺胸吧!提醒自己、提醒身邊的人、還有提醒我們的下一代。這樣的好習慣將會為我們避免很多身心的疾病,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命品質。

— 在資訊來源:林頌凱醫師的痠痛百寶箱



頭往前1吋,脖子多承重9公斤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我怎樣治好高血壓 How did I cure High Blood Pressure

經醫師診斷有血壓高的人通常需要長期依靠降低血壓藥物來控制,以下由 賴景瑚 先生推介的肌肉運動法」文章值得大家參考

我怎樣治好高血壓》How did I cure High Blood Pressure


在我青年及壯年時期,我的血壓是低於一般人的。醫師為我檢查身體時,認為那是好的象徵,幾乎一致向我「道賀」,可是我知道父親和祖父,都是在老年中風而死亡。我看見幾個中風的友人,有的半身不遂,腦筋失靈;有的纏綿床第,飲食維艱。種種痛苦不堪的情形,提高我對血壓和膽固醇的警覺。



六、七年前,一位醫師忽然查出我血壓增加,瀕臨危險邊緣。我遵照醫師指示,立刻戒酒、戒煙,並服用降低血壓藥。想不到,我的體質不能接受,每一服用,就引起頭暈及吐嘔。而且,那種丸藥並無根治的效能;一但停用,血壓立即恢復。於是改用土方,把山楂熬成飲料,每天喝一、二小杯;又服用中藥杜仲。過了一年,兩者都未生效。



我偶然在一美國銷行甚廣的醫藥衛生雜誌 Prevention 看見一篇文章:「你願意每天花幾分鐘去減低血壓嗎?」我當時讀了兩遍,照著它指示把所謂 Isometric Exercise 的肌肉運動,試行了幾次,隨著天天如此練習。



當時雖半信半疑,但五星期後量血壓,發現它下降了。初讀那篇文章時,我的血壓是190-90;自然是太高;醫師認為只要低舒張壓不超過90,不會發生危險的。實行肌肉運動第五星期,低舒張壓數字已由90降到87,看起來這種治療是有效的。信心增強以後,便不斷的每日作此運動三次,也不斷查出血壓高低數字同步下降。



五月到十一月(From May to Nov this year),血壓可說是直線下降。高收縮壓190-180-170-160;低舒張壓數字是90-87-85-83。我於十月返台省親,又連續量血壓;最後的紀錄是 142-80,這對一個中老年人是很正常的。我的態度一向謹嚴;茍非自身有此半年實際經歷,決不敢隨意作此推介。



這個肌肉運動極輕便而又極簡單;一學即會,而且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有恆心毅力,天天行之,一個月後便可見功效!現在簡略說明,凡練習此項肌肉運動者:



(1)首須全身鬆弛而直立。 Relax whole body but stands straight

(2)兩手下垂,十指伸張而不可握拳。Relax your arms and open your hands. No fist.

(3)然後用力使全身緊張,包括頭、頸、胸、背、四肢、雙腿及面部。Put strength and tighten your whole body including your head, neck, chest, back, legs, arms and face

(4)同時口叫一、二、三、四、五、六後,即將全身鬆弛。Count out loud 1, 2, 3, 4, 5, 6 then relax

(5)如此一緊一鬆,反覆三回,即可結束。Tight then Relax 3 times then it is complete

每日照此方式練習三次,最好每餐之前行之,三次合計一分半鐘而已!3 times daily, before each meal for best result. Only takes 1 ½ min. to perform 3 times a day!





此項運動既極簡單,如將此文多讀一遍,必可照行,不至困難。惟正在服用降低血壓丸藥者,暫時不可立即停藥,只可漸減,以求兩法協調。不妨與醫師商談。



此種肌肉運動療法,乃美國三位專家包括一位名醫偶然發現。那位名醫因見若干老人,步履維艱,不能作健身運動,藥石失靈,只好讓他們一試肌肉的一鬆一緊。



不意練習五星期後,個個恢復兩腳行動的機能,再叫病者繼續做,不出兩個月,不但足疾消失,行路正常,而且個個血壓都跟著降低。



他於是和其他二位專家研究其中奧妙,一致承認這是治療高血壓的新發現。於是發表那篇論文,推行於其他患高血壓者。雖還不廣,但至今沒發生不良副作用。至於口叫「一、二、三、四、五、六」,正是要全身緊張時調劑呼吸,也有一點「練氣功」的作用。



據三位專家的看法:凡作此肌肉運動而將血壓降低者,降低後,應繼續行之,以求血壓正常化的永恆。目前無血壓問題之人,行此肌肉運動,亦可防血管硬化,而使血脈流通。 如能戒煙酒、慎飲食,行此肌肉運動,必可減肥通血,延年益壽。深盼讀者切勿忽視。




台灣  汐止  金龍湖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五大因素引爆癌症

人生癌是因為受了打擊而內心情緒生態負性。改變這個生態首先要清除情緒毒、多運動、多布施、然後恢復燃點生命希望之火,這樣癌症自當不藥而癒。這封信教你如何動手爭取康復。

美國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專家進行過一項調查,他們研究了院內留醫的兒童血癌(白血病)患者的背景,發現 33人之中,有 31個被驗出患癌之前兩年之內,曾經遭遇過重大的情緒打擊(例如父母去世、被虐待)。我近年來認識了不少癌症患者,朋友之中越來越多人生癌。細心一點觀察,我發現他們都有幾點共通之處:


1. 他們在三幾年之前經歷過至少一次重大的打擊。

2. 他們相當長時期不開心

3. 這種人有不少負性情緒(冤屈、悲痛、內疚、憎恨、妒忌、憤怒等等)壓抑著,積聚在內心深處。

4. 他們感到自己「頂唔順」做人的壓力,往往覺得生無可戀,不想活下去(因為太辛苦了,認為已經捱到夠)。

5. 他們的生活習慣違反自然。 ( 如早睡早起)

癌症通常都是由以上的因素結合而成的。 想逢凶化吉,逃出鬼門關,別無他途,快快將這些死亡的結逐一解開。只要有辦法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之中任何一個,康復在望。

讓我們分析一下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怎樣看世事就有怎樣的心境

人體本來是上天設計得絕頂精采奇妙的造化,百毒不侵,天下間一般的致癌物等閒不易偷襲得逞,我們真是長期生活在福氣之中。有些人,碰到了某些事情,產生了某種反應,於是自毀長城,破壞體內的防禦工事,才生起病來。

第1因素:逆境際遇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世間事總是無常。

為甚麼人人都長年累月會受到際遇所打擊,卻不是個個病倒?

分別在於有些人只看失意的事,而有些人也看順遂的事。

更在於有些人將失意的事看成自己失敗,覺得悲慘、命衰、運滯,

而有些人將挫敗打擊當做考驗、磨鍊、修行工夫,勇敢面對,一笑置之。

前一類人長期痛苦、失敗、惡性循環——越不開心於是越多不幸事發生在他們身上。後一類人長期積極生活,自強不息,健康幸福。

不幸的遭遇只擊倒積極性不足的人。

積存情緒毒,是自取滅亡。

第2因素:情緒管理

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控制際遇的外在因素,卻絕對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

世上只有一個人可以令你不開心,就是你自己。

不論甚麼不幸的事發生在你身上,你覺得慘,你就很慘。你不當它是一回事,就不是一回事。

修養到家的人,盡管周圍天翻地覆,內心依舊紋風不到,自享其禪悅平安勝境。

當然這只有超人才時常辦得到,可是吾輩凡夫俗子若不多多磨鍊,管理自己的情緒,遲早必有大難。

容許自己不開心,是殘忍的自我摧殘行為,等於慢性自殺。

第3因素:疏導排毒

說句老實話,人始終是人,總有不開心的時刻,七情六欲的纏繞有誰能擺脫?

健康與生病的人有一大分別:健康一族絕不容許負性情緒久留,生病一族將它們當寶物般長埋心底。悲痛、內疚、冤屈、憎恨、妒忌、憤怒等等都是劇毒傷身的情緒,排遣它們有三大絕招:

向密友傾訴——將心事講了出來,壓力驟減,好像吃了不潔食物大嘔一輪那樣舒服。(如果暫時沒有適當的傾訴對象,也可以將感受寫下來或者用錄音帶錄下來,予以珍藏或隆而重之點火焚化。) 

多運動——最佳的運動是散步、行山、氣功、太極、瑜伽、家務。運動不但令人血氣通暢, 還激發大腦分泌腦內啡月太,整個人感到開心滿足。 

多助人——為天下人做天下事,付出越多收獲越大 ; 長期生活在眾人的祝福之中,自然煩惱全消,放下一切不如意的意念,不會讓負性情緒長期蠶食自己寶貴的生活。 負性情緒是計時炸彈,埋在心底只會侍機爆發。

第4因素:生存欲望

人的身體像一輛汽車,駕駛這部汽車的就是「心」。你一扭呔踏油門,汽車必會依照你的指示去到你要去的地方。

因此,心想「病」成。因為你想病,身體才自動千方百計生出最合你意的那種病。因為你想死,身體才生出絕症,成全你的願望。

生癌的人往往有強烈的死亡意欲,只是他們未必會意識到,即使知道也多不肯承認(因為會更冇面,更內疚)。

我們的意識有九成是自己平日察覺不到的,很少人能夠隨心所欲打開其中複雜繁多的檔案,看到內心世界的真像。

第5因素:生活方式習慣

自然規律是天下間最無情、最強大的力量: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要乖乖聽話,否則自取滅亡。

癌症患者通常都用違反自然的方式做人,包括:

作息無定時,夜睡遲起。

少做運動。

飲食不健康,例如多吃不應該吃的東西,用違反自然的方式進食等。

時常與致癌物為伍,例如吸污濁的空氣、吸煙、使用致癌物的用品、照X光等。

沒有親密的朋友,過孤獨的生活。

用大量工作麻醉自己。

其實,這些生活方式和習慣(包括無知——未能掌握健康生活的原則與知識在內)都是自毀意願的表達,如果一個人不想死,生命有目標有希望,一定會矢志過綠色生

活,追尋健康,不致荒唐做人自暴自棄。

想死想活自己決定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生了癌也就毋須徬徨害怕了,因為只需解除這些死結,甚麼病患(包括癌症在內)也會很快不藥而癒:

只要你宣洩內心積存多時的負性情緒,你的體內生態馬上回復正常不再適合癌症立足 

只要你恢復對生命的憧憬,找回一些活下去的意義,你的免疫系統馬上恢復它威猛無比的神奇功能  

於是,你自自然然會改變種種損害健康的習慣,培育積極的情緒反應模式,按照綠色生活原則去做人,從此擺脫病痛纏繞,活出生命力。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不倚靠孩子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最好!》一書的作者橋田壽賀子是日本國寶級的劇作家,在經典戲劇《阿信》和《冷暖人間》中,用筆鋒刻劃出無數悲喜交織的人生,讓影迷為之動容;這次,她用情感真摯的文字,娓娓道出自己的人生體悟,是獻給讀者的最好禮物!《一個人,最好!》這本書的主旨是說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自我必須要能夠建立獨立的條件,而不應該對其他人有任何期待,則會更容易與人相處。例如你可能要從年輕時代,就要能夠找到自己所喜歡的工作,並且專注埋首其中,長年累月下來,你必然能夠我行我素,無所牽掛,暫時把告一個段落的工作丟下,環遊世界去。以下是摘要︰

不倚靠孩子的生活方式

處理人際關係時,因為有所期待,因而傾盡心力對待對方,結果認為自己「遭到對方背叛」的人好像很多。

其中最嚴重的對象多數是自己的孩子。因為認定將來需要孩子照顧的期待心理驅使,導致拚命地寵愛孩子。有些父母單方面想著「將來要讓孩子照顧自己」,然後建造兩代同居的住宅。但是與兒子夫婦幾乎很少接觸,於是又發出「不應該是這樣的啊」等抱怨的想法,這樣的人比預料中還要多。

這些人當中有些會因為心中很在意,而偷窺兒子夫婦的生活,然後說些「昨天有人送糖果給他們,竟然沒分給我」或者「自己吃火鍋,也不叫我」,盡是想些瑣碎的事。

要糖果可以自己買呀!兒子和媳婦自己吃火鍋,你也可以找好吃的東西慰勞自己,不時招待朋友一起過快樂的生活。針對每件瑣事去留意兒子夫婦的生活,因此每天活在怨恨的心情裡,最後還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啊!

過度期待會認為自己遭到背叛

其實,希望孩子在你有事的時候能照顧你,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當你對孩子有過度的期待時,很容易就會將這種心情轉化,認為孩子背叛你。

但是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是背叛。事前也沒跟你商談,也沒有約定,他們完全不了解雙親的想法。於是你就抱怨「期待他十項,他只做到五項」事實難道不是這樣嗎?

因此,改掉這種想法就沒事了。把一開始的期待放在零上面,因為是零期待所以你不會抱怨「他只做到五項」而是改口「他竟然做到五項」的想法。

如果你到現在才說出「我蓋房子給你們住」「我替你們付買公寓的頭期款」這種好像要從事等值交換的條件,也只能得到不滿的心情而已。

照理說年輕的夫婦資金不夠買房子,替他們蓋房子也沒什麼。問題是,不是送給他們錢,而是借給他們。即使是親子關係也要打契約,讓他們每個月攤還借出去的錢。換句話說自己要下功夫,想辦法有錢可以過富裕的退休生活。

如果你還是覺得孩子很可憐,實在不忍心,那就將他們還的錢存在銀行裡,以後再給他們。重要的是必需守住人與人之間的「分際」而已。如果你一直有一搭沒一搭地支援孩子,孩子就會被你寵壞而沒有辦法獨立。

一直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東西看,孩子就習慣被寵,因為孩子喜歡受寵就覺得開心,這樣的父母也是無法獨立的父母。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

總之,我的觀點是即使你跟家人同住,還是要秉持「基本上你還是一個人」的意識。「過了二十歲的兒女就是屬於社會的,養兒育女的任務結束後,你也要回歸社會」這就是我的想法。

在所謂的少子化(孩子少,父母老)的現代社會,每一個孩子的花費的確明顯增加了。每一家的父母親都很自然地想,只要是為了孩子就該盡量去做。但是,還是應該避免為孩子花費太多金錢。

我的話好像很無情,我一直認為,建立孩子大學畢業後,應該環給父母大學學費的制度,應該是很好的作法。父母可以替孩子出高中為止的學費,但是孩子如果大學畢業成了社會人士,就應該將大學學費分期攤還給父母。

如果這樣做,孩子腦中就有獨立的意識會萌芽。再說從父母的角度不得不考慮,如果自己一生中賺的錢全都花在孩子上,孩子長大離去之後,自己還有很長的日子要過,生活可能變得很困難。

對父母親而言,孩子獨立的時候,也正是再度回復自我的時候,也因此,我勸大家一定要花點錢在重新培育自己、讓自己成長這件事情上。

如果父母與孩子雙方都能獨立,這一來就可以彼此協助和慰勞。親子間談錢並非是污濁或無情的行為,我們不應該有這種意識。如果為人父母或子女的人不能夠從頭修正自己的生活觀,當然就不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此我認為,必須從黏黏膩膩的親子關係中脫身,過清爽乾脆的親子生活,才能確保好的心情。

【橋田壽賀子 精采語錄】

◎跟親戚、鄰居之間,盡合理的義務就夠了

只和自己想真心交往的人維持關係,生活應該會更美好。請先釐清對自己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這就是能讓你輕鬆活下去的秘訣。

◎夫婦不說話,不一定就是不和樂

意見合不合與感情好壞無關,夫妻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時常把「都是託你的福」掛嘴邊,感恩和讚美就是夫妻關係的潤滑劑。

◎別等臨終才來「立遺囑」

不管是財產分配或葬禮想要如何辦,都一定要遺囑中寫清楚,並且年年拿出來檢視或修正。本人如果不在生前交代清楚,反而會造成後代爭議的起火點。

◎認定人本來就不同,就會發現對方的優點

對兒媳婦,如果從開始就不喜歡,那麼就算她有優點,相信你也會看不到。問題是無論是誰,多少都有優點,最重要的是認真地找出這個人的優點,然後承認和接受它。

◎別期待靠孩子過活!

照理說年輕的夫婦資金不夠買房子,替他們蓋房子也沒什麼。問題是,不是送給他們錢,而是借給他們。即使是親子關係也要打契約,讓他們每個月攤還借出去的錢。換句話說自己要下功夫,想辦法有錢可以過富裕的退休生活。

◎要有勇氣「討厭時就直說」

拒絕之後,可能有人會說「那個人好冷漠」,不過,漫長的人生中,這只是小事一樁而已,不必太在意。因為在意別人的批評,結果卻不能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這樣不是很無趣嗎?

◎人生只此一回,想去那就去吧!

旅行不一定要完全照著行程表前進,看眼前什麼是最重要的,想清楚再做,事後才不會後悔,人生亦然。埋首工作之餘,別忘留意四周美景,活在當下才是旅行的意義。


台灣 大雪山 (一)

台灣 大雪山 (二)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常見的失智症量表(家屬參考)

失智症的病程如何判斷呢?

根據松德診所身心科林耿立醫師提供的資訊

由於心智能力及認知功能的退化,失智症患者在生活上會逐漸喪失自我照護的能力。一般臨床上評估失智症的病程進展,也常常以此類量表標準來區分。

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量表,提供大家參考。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是美國 巴爾地摩 Baltimore 市州立醫院的物理治療師 巴希爾 Barthel 於1955年開始使用在測量住院復健病患的進展狀況,1965年發表,自此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就被廣泛使用於復健、老年病患的領域,用來測量病患的治療效果及退化的情形。巴氏量表不僅可使用於失智症患者,也常用以評估如中風、精神異常等需要長期照護病患的失能程度。

巴氏量表共評量十項:自我照顧能力七項計有進食、修飾/個人衛生、如廁、洗澡、穿脫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功能及行動能力。移位/輪椅與床上之間轉位、步行/平地上行走、上下樓梯。每項皆有完全獨立、需要協助及完全依賴的等級,依據各項評估結果計算總分。

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 Scale

包含六種不同面向的測量標準,用以評估總體疾病的嚴重度。CDE會根據病患的記憶力、定向力、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區事物處理、家居與嗜好、個人照料來評估。每個面向有五種不同級分,以所有面向總分來評估結果。


迷你心智狀態檢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由 Folstein 在1975年編制,MMSE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MMSE共有11個評估項目,其所涵蓋的領域可分成定向感、語言、注意力及記憶四大部分,在評分方面滿分是30分。

國際標準24分為分界值,18~24分為輕度痴呆,16~17分為中度痴呆,≦15分為重度痴呆。我國發現因教育程度不同分界值也不同;文盲為17分,小學(教育年限≦6年)為20分,中學及以上為24分。MMSE雖簡而易做,但它並非用來偵測情緒,人格,行為的量表。對於早期失智症,失語症,高教育或低教育的人員,其應用則仍需由專業人員詮釋分數。



參考網站 
http://www.hwc.com.tw/home.php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人生大掃除:斷捨離


作家山下洋程子在部落格提出「斷捨離」的概念,大力提倡「斷捨離」的人生整理術,沒想到這股風潮竟在日本境內引起廣大迴響,人們開始覺醒:回顧自己的環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



她又出了書:《断捨離(だんしゃり)》,後來,有三十萬的日本家庭跟隨著這股「斷捨離」理念,甚至還組成了「斷捨離」研究所,其中一個日本家庭在實踐了「斷捨離」的大掃除之後,竟然從家中清理出兩百公斤不必要的物品!



什麼是「斷捨離」呢?

「斷」,就是斷然拒絕不必要的東西進入你的生活空間

「捨」,就是丟掉在家裡無盡衍生的沒用的東西

「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你是否覺得居家空間越來越小,總是幻想著:「多希望能夠換個大房子,生活空間就會大一點了!」其實不是居住空間太小,而是因為房子住久了,家中不必要的雜物越堆越多,多到剝奪了你的生活空間。因此,應該是學學「斷捨離」人生整理術的時候了!



現代人生活的世界,眼睛一張開,就看到許多媒體廣告不斷地向你誘惑「買買買」!新奇的東西不管實不實用,一看到就想要得到。結果買了很久,非但用不到,花了很多冤枉錢又捨不得丟,家裡東西越堆越多,久了就變成倉庫,連個走路的空間都沒有,就覺得自己「需要」換個大豪宅,才能有足夠的空間生活。



其實購買東西要以「此時此刻、用不用得著」為優先考量,否則就算是超級大富翁,住在兩百坪的豪宅,還是可能將東西塞得滿滿,覺得房子太小!說穿了,更大的房子只是為了有更大的空間,裝下這些用不到的「垃圾」!結果陷入惡性循環,心中永遠覺得不滿足!



其實「斷捨離」的概念,不只是對居家環境大掃除,更是「心」的大掃除,「斷捨離」主張人們應該對一切不需要、不適合、不愉快的人事物都斷絕離捨!



懂得斷絕:居住空間主角是人不是物

懂得捨得:針對目前所需來購買與收納就夠了

懂得離手:清倉的目的是為了身與心的健康



斷捨離是只留下「現在適合」你的物品,重點是現在和適合。所以,如果現在並不需要,就不必想說未來可能會需要而留下來。適合則是說,如果這個東西你需要,但是覺得不好用,也不要因為需要而勉強留下來,真的一定要用的話,再去找一個需要而且你覺得好用的,這樣才是實用又心情愉快。



斷捨離也有特別的方法,譬如說: 收納要遵循「總量管制七五一原則」,看不到的收納(儲藏間之類比較不會去動的)只能裝七分滿,看得到、透明的收納(會使用的碗櫃、衣櫃之類)只能裝五分滿,而展示收納(裝飾品)則只能佔一分。這樣才不會到處都堆得滿滿滿。



「斷捨離」不只是居家的整理術,更是人生的整理術。「斷捨離」的關鍵不在於如何取捨這些物品,整個「斷捨離」的過程其實是一趟心境之旅:整理的時候千頭萬緒,整理的過程會伴隨著許多回憶,許多東西捨不得丟,是因為有感情,有記憶在裡面,考量現階段的實用性之後,可以正式跟過去說掰掰,生活和空間都變得比以前自在。



這時應該先把物品分成三類,然後每一大類再分三中類,需要的話每一中類再分三小類,最多三層的分類。不要分四類或五類,因為腦袋無法處理。這也算是資訊管理的一種方法。



滿有趣的地方是,「斷捨離」人生整理術把「沒辦法丟東西的人」分成三類: 逃避現實、執著過去、擔憂未來。逃避現實指是因為自己不常在家,所以把家裡當倉庫,當成倉庫當然住起來會不舒適,就更不喜歡回家。另外針對怦然心動,是說只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物品,怦然心動也有分,不過只分成:執著過去和擔憂未來。執著過去則是因為東西帶有回憶,無法忘懷過去的幸福,不肯著眼眼前的現實,所以不想丟掉。擔憂未來是一直聚焦在「沒有就糟了」對未來不安而大量囤積,或怕將來還要用到,所以不想丟掉。這些都是有待突破的心理障礙。其實我們應當勵行:從「加算」的生活轉換到「減算」的生活,也就是:「斷行、捨行、離行」才能徹底改變舊有人生的軌跡、提升自己生命的層次。



所以「斷捨離」人生整理術,讓人們開始帶著覺醒回顧自己的環境、自己的生活及自己的心。



東方人重風水,居家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空間寬敞、收納整齊,不只帶來好風水,從心理層面來說,清爽的空間讓人有清楚的思緒,讓人心變得輕鬆自在。



所以,開始動手打掃整理吧!跟學「斷捨離」,相信徹底實踐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不但有一個全新的家,更有了全新的人生!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大病前的小症狀

大陸的病理專家紀小龍在演講時說︰
請你注意自已和家人出現的小症狀?! 警惕這7種大病之前的小症狀。 古詩云:“山雨欲來風滿樓”,說的雖然是天氣,但用在防病保健方面未嘗不可。就說人體的一些疾病吧,發生之前總有一種或幾種以上的“小症狀”出現,只不過由於醫學知識的欠缺,加上這些“小症狀”太過平常,被你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才落得個“大意失荊州”的嚴重後果.

1. 聲音沙啞與喉癌  
不少人對聲音沙啞掉以輕心,以為讓嗓子休息一下就沒事了,歐陽老師就是其中之一。他從教20多年,對煙酒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感情。半個月前,他講課時發聲費力、沙啞,自認為是用嗓過度所致,便用膨大海泡茶飲用。可半個多月過去了,嗓子越來越糟,甚至到了發不出聲音的地步。這時,他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遂到醫院看了專家。專家檢查後發現他的聲帶上長了一個東西,經病理科大夫確認為癌變,所幸還處於早期,經手術切除而痊癒。 [專家分析] 引起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如:說話太多、發聲過度、聲帶小結或聲帶疤痕等,還有“喉癌”的偷襲。在“喉癌”的早期階段,只有聲帶增厚,或韌帶受累,引起聲帶震動異常,相應出現程度不同的沙啞症狀。這個時期恰是治療的最佳時機,可收到“刀”到病除的效果,且不會失去嗓音。遺憾的是,由於不痛也不癢。絕大多數病人沒有想到災難已經臨身,只是用含片或膨大海茶來緩解症狀。待到病情嚴重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動手術即使能挽救生命,也須做全喉切除,著名相聲演員李文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溫馨提示] 50歲以上有煙酒嗜好的男性,若嗓音不明原因的沙啞2周或以上,應警惕喉癌發生,應立即就醫,不可拖延。

2. 聞不出味與中風
趙老先生患高血壓多年,一直服用降壓藥治療,血壓控制得不錯。這天接到兒子的一個電話,說孫子得了結核病。趙老先生不由得心頭一緊,接下來就覺得鼻子不太對勁,喝茶時聞不出茶香味。老伴是一名退休護士,覺得不好,催他立即上醫院,磁共振檢查發現腦部有小片出血灶——趙老先生中風了! [專家分析] 聞不出味,醫學上稱為嗅覺消失,主要與疾病導致嗅神經受損有關,如慢性鼻炎、嗅神經萎縮或顱內腫瘤壓迫等。不過,千萬不要忽略了出血性中風,即俗稱的腦溢血。趙老先生患有高血壓,聽到孫子患病的消息,情緒突然緊張,致使血壓驟然升高,造成腦血管破裂而出血:在腦出血的早期,出血量較少,僅僅壓迫了嗅神經,故沒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嚴重症狀,只是聞不出氣味而已。一般人會不當一回事,而趙老先生的老伴懂得醫學知識,故能早期得到診治,避免了病情的惡化,可謂不幸中之大幸。 [溫馨提示] 高血壓患者要注意保持情緒穩定,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哪怕是聞不出氣味這樣的小症狀,也要及時就醫。

3. 明顯消瘦與癡呆症
都說“有錢難買老來瘦”,故劉大媽 3年前體重逐減時不僅沒有絲毫憂慮,反而有一種慶倖之感。可不久後,卻陸續出現了一些不太正常的變化,如:忘性大。經常丟三落四;嘮叨,說話詞不達意:走在街上,明明是熟人卻叫不出對方的名字:到市場買菜,挺簡單的賬算起來也很費力,甚至根本算不清……家人不敢懈怠,帶她到醫院檢查,醫生在診斷書上赫然寫下了“早老性癡呆症”幾個字。 [專家分析] “有錢難買老來瘦”是民間頗為流行的說法,醫學專家卻持否定態度。研究發現,60~70歲之間的老年人,肌肉開始萎縮。男性每10年萎縮 4%,女性可達到 6%。為求健康長壽,必須保持體重穩定,老年人消瘦不僅無益于健康,還可能是多種疾患的信號,如:惡性腫瘤、結核病、胃病、糖尿病、甲亢、營養不良等。美國通過對近500名女性癡呆症患者的病歷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在沒有患病的21~30歲之間,體重都保持穩定,以後差不多都出現了體重明 顯下降的狀況,被確診為癡呆症前10年左右往往有體重下降 5千克以上的經歷。專家的解釋是,癡呆症早期即可損害病人的嗅覺與創造力,當嗅覺減退後,聞不到食物的香味,就沒有胃口,導致食量下降,體重怎能不下降呢? [溫馨提示] 體重銳減可能是癡呆症的一個早期信號,如果你不是有意識地改變飲食習慣,當體重在 10周左右減輕5千克以上時,你就該到醫院看醫生了。

4. 呃逆與心肌梗死
呃逆俗稱“打嗝”,往往與胃部受涼或情緒波動有關,喝點熱開水或休息片刻即可停息。可剛過“知天命”之年的郭師傅卻是一個例外,一天上班時他突發呃逆,經休息、飲用熱開水等措施處理,卻無絲毫好轉跡象:後被工友送入醫院急診科,心電圖顯示下壁心肌梗死,經醫生搶救脫險。 [專家分析] 心肌梗死是心臟病患者最危險的併發症,通常有心絞痛、大汗淋漓、呼吸困難等伴隨症狀。但有少數患者(如郭師傅) 僅僅表現為呃逆不止,乃因壞死心肌刺激了膈肌,引起膈肌痙攣所致。 [溫馨提示] 中老年人特別是心臟病患者,如果突發呃逆不止,務必警惕心肌梗死,須及時到醫院做心電圖檢查,以免猝死悲劇發生。

5. 小腿抽筋與動脈硬化
供職於一家合資企業的章工程師50多歲,身材雖清瘦但精力旺盛。近幾個月來,他常感到小腿有些疼痛,還時不時出現抽筋的現象,頗令他不安。聽人說這是缺鈣的表現,於是,購買了鈣劑服用,遺憾的是,始終見不到效果,小腿疼痛抽筋依舊。他沒轍了,不得已走進了醫院。出乎他意料的是,醫生診斷其並非缺鈣,而是動脈硬化導致腿部血供障礙所引起的 “缺血性痙攣”。 [專家分析] 缺鈣確能引起腓腸肌痙攣,導致小腿抽筋。但不可將小腿抽筋全部歸咎於缺鈣。其他疾病,如下肢動脈硬化也可產生這樣的惡果。因為下肢動脈硬化後,引起迴圈障礙,小腿肌肉由於缺血而發生痙攣,抽筋疼痛等症狀也就“應運而生”了。 [溫馨提示] 中老年人發生腿痛抽筋,不要簡單地歸咎於缺鈣,還可能與常見的動脈硬化有關。究竟是哪一種原因應請教醫生,隨便聽信、盲從他人或自己想當然行事都是錯誤的。

6. 肛門瘙癢與直腸癌
已在大學講壇上站了整整 30個春秋的華教授,3個多月前突發肛門瘙癢。由於他忙於教學與學術研究,難以抽身,一直未去醫院檢查。在一個偶然場合他遇見了一位現在是外科大夫的中學同學,順便談了自己的情況。同學讓他不要大意,有空時去醫院檢查一下。在門診,只做了一項極其簡單的檢查——肛門指檢,診斷就出來了,華教授患了直腸癌,幸好,還不算太晚。 [專家分析] 肛門瘙癢的病人不少見。原因也很多,如:肛周濕疹、皮炎、蟯蟲侵犯等,但不可忽略直腸腫瘤,特別是肛門奇癢者。據俄羅斯學者夏波耶夫調查,將近一半的直腸癌患者出現過肛周瘙癢,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癌組織產生的特殊物質刺激肛門所致。 [溫馨提示] 肛門奇癢很可能是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的早期表現,絕對不可憑自己的一星半點醫學知識來“自我診治”。

7. 低血壓與帕金森病
當你感覺身體發僵、走路時手臂不擺動時,你是不是以為是正常的衰老現象,還會發出一聲“廉頗老矣”的感歎?當你的血壓長期處於低水準狀態,你是不是以為自己今生不會遭受高血壓之害而暗自慶倖?如果是,你就錯了 ! 因為這些症狀表明帕金森病已經盯上你了。[專家分析] 帕金森病是一種發生於中老年人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輕者手腳顫抖,重則行動困難,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就是因患上此病而永遠地告別了他畢生追求的數學研究事業。帕金森病一般起病年齡在55歲上,發病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大。除了嗅覺異常、身體僵硬、走路時手臂不擺動等前期症狀外,老年人的血壓值長期處於低水準,也是帕金森病的一個預警信號。 [溫馨提示] 年滿65歲及以上者,如果血壓長期處於110/50毫米汞柱左右,便很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應及早防治才是。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植物類Omega-3脂肪酸:亞麻油和螺旋藻

林天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

ω-3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是指它的分子結構有一個以上的「碳雙鍵」。另外一種脂肪酸叫ω-6,是指第六個碳的位置有一個碳雙鍵。


本文來解說植物類的ω-3,尤其要說明巿面常見的兩種營養補充品:亞麻籽油和螺旋藻,身體無法自己製造的必需脂肪酸。

我們身體需要脂肪酸來做各種各樣的運作,例如前列腺素系統(prostaglandins)就由含有20個碳的脂肪酸來製造十幾種的前列腺素,這些前列腺素有各種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有調節收縮和舒張平滑肌組織的功能。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是指我們體內無法製造而必需從飲食攝取。必需脂肪酸有二大類:(1) α-亞麻油酸 (alpha-linolenic acid,簡寫為ALA),(2) 亞油酸 (linoleic acid,簡寫為LA)。這些都是多不飽和脂肪酸。請注意亞麻油酸與亞油酸的英文拼寫只差一個字母,很容易搞錯。

α-亞麻油酸

植物含有豐富的ALA,如亞麻籽 (flaxseed) 含高濃度的亞麻酸油,其他如橄欖油、胡桃、油菜籽(菜籽油)、大豆、亞麻子都含高濃度的亞麻酸油。


圖一:亞麻籽。(健康世界/提供)

亞麻籽的功能

市面上常可看到亞麻籽或亞麻籽油,100公克的亞麻籽能供應約450大卡的熱量,100公克含40克脂肪(大多為ω-3脂肪酸),28克纖維和20克蛋白質。亞麻籽也含有高濃度的里庚安(學名lignans,木脂素),木脂素對心臟有益,也具有抗癌特性,小鼠的實驗研究發現它能減少腫瘤的感染。

亞麻籽也能降低膽固醇。初步研究發現,攝取亞麻籽能降低乳癌和前列腺癌的感染和生長。最近的一項實驗發現,亞麻籽能降低血糖及減輕糖尿病的病情。又因為亞麻籽含有28%的纖維,有報導說明可以使用亞麻籽作為通便藥,尤其對容易有便秘的讀者可以一試;但也有報導如果攝取大量的亞麻籽則會影響到某些口服藥物的藥效,因為它的纖維含量相當高。

水中螺旋藻與微藻也都含有ω-3














圖二:海藻。(健康世界/提供)

螺旋藻 (spirulina) 與 微藻 (micro algae) 是水中植物,含有高成分的ω-3。其實魚油的 ω-3(EPA與DHA)是來自魚吃了海底的藻類而轉變得來的,而魚本身並不生產EPA。人可以從藻類取得EPA,尤其對純粹素食者而言,吃藻類是唯一的補充辦法

螺旋藻(或稱藍藻),它在顯微鏡下呈螺旋狀,是一種生長在鹼性鹽湖的藍綠藻植物。螺旋藻嗜好高溫,適合在終年高溫地區成長,如非洲、墨西哥等熱帶高溫地方。

螺旋藻含有豐富的ω-3,可降低膽固醇及預防心血管疾病,也含多種維生素及抗氧化物質──如藍色素(phytocyanin),能抑制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作用,有防癌、預防老化及預防慢性疾病。並含多種礦物質(包括鐵、鉀、鈉、鎂和鈣),我們的身體就需要這些礦物質才能有正常的運作。

微藻(microalgae)是原始的海洋單細胞植物,呈藍綠色。微藻含有豐富ω-3,多醣類、抗氧化物質、礦物質、鈣、色素等,而攝取海藻類可以增強免疫力、抑制腫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減肥等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微藻利用太陽做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變成營養品。目前已可以大量在平地培養,微藻的種類相當多,有容易大量生產的綠藻,可用來做生物燃料(biofuel),這比前幾年用玉米或甘蔗做酒精還經濟實惠,是目前大為看好的農耕「工業」。

海藻類還有紫菜、海帶(昆布)和裙帶菜(海帶芽)等,這也包括洋菜(agar寒天)、卡拉膠、褐藻膠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海藻也具有神經生長因子,曾有報導海藻能減緩老人失智,因此海藻,尤微藻類常被視為保健食品的良品。

亞油酸扮演的角色

亞油酸是一種ω-6,在人體的運作也扮演重要角色,它也是前列腺素的先驅物,也是最許多激素的受體。而食物中常同時含有ω-3與ω-6,但是ω-6會跟ω-3爭取控制反應速度的「代謝」酵素蛋白(rate-limiting enzymes),故它們之間的比例值不該高於4以上,也就是說ω-6的總值不該超過ω-3的4倍。 

如果這個比值大於10倍,則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健康效果,如抑鬱症、心臟病、腦溢血、容易發炎(proinflammatory)、容易出血(prothrombotic)等。從這個簡單的脂肪酸比例,我們可以看出來維持一個平衡的飲食內容對健康的重要性。

結 語

本文介紹二種人體的必需脂肪酸:ω-3與ω-6,ω-6的攝取量不能高於ω-3量的4倍,否則會帶來許多疾病。

我們的日常飲食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營養價值,也要注意到它們之間的互相作用。又,在購買這些植物ω-3時,必定要注意它的來源及品質,多查詢、多參考,尤其在這資訊發達的時代,上網路常可找到一些資料。

【選錄自《健康世界》417期 2010年9月號】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膝關節退化有救了

 依據中國時報張翠芬記者於 2010-08-15 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清除關節內引起發炎物質,刺激軟骨再生,即可逆轉惡化。

「膝關節已經退化了,先以藥物止痛,少用點,做做復健。真的沒辦法了,再換關人工關節。」老師這麼教,醫師們也都這樣做,但真無法阻止膝關節退化嗎?

慈濟醫院結合中正大學陽明大學義守大學研究團隊,最近有了令人振奮的新發現。傳統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是給患者止痛藥應急,等關節磨損到一定程度再置換人工關節。新發現是,只要清除關節內引起發炎的物質,刺激關節軟骨再生,即可逆轉關節炎惡化。

內側褶襞 膝關節神祕殺手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說,膝關節內側有一個構造「內側褶襞」,就像膝關節的「神祕殺手」,曾受傷、因工作需要重複彎曲或需要蹲、爬樓梯等,而造成關節重複發炎,內側褶襞就會越來越硬,磨損骨頭。

內側褶襞磨下的「軟骨碎片」會掉到關節中,就像眼睛進砂,碎片不斷摩擦導致軟骨壞死。發炎組織並同時釋放出有害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就是關節繼續退化的原因。

呂紹睿指出,內側褶襞在20多歲時相當平滑,呈薄、半透明狀;3、40歲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懷性逐年增加。


軟骨再生促進術 逆轉退化

發現致病機轉後,呂紹睿發展出「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以 關節鏡 及電動抽吸刀片,清除褶襞及發炎組織,就像關節大掃除,再微調軟骨間的鬆緊度,患者採半身麻醉,只要住院一、兩晚,即可快速恢復行動。術後輔以促進軟骨再生療程,進而逆轉膝關節退化的病程。

研究團隊追蹤以此新模式治療的病患,第1、2期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成功率高達80%-90%,即使最嚴重的第4期也有60%成功率,不必換人工關節。

逾6成治癒 免換人工關節

曾擔任藥師的謝女士酷愛打網球與園藝活動,運動量過度,造成兩腳膝蓋嚴重受傷,被診斷為第3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一走就疼痛難耐。她不想換人工關節,選擇手術清除游離軟骨,使軟骨再生。術後迄今不到1年,已能快樂打網球、從事喜愛的園藝工作。

呂紹睿指出,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軟骨長期磨損下導致損傷,退化性膝關節好發於4、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典型症狀是疼痛,早上起床覺得僵硬,行走有異聲,急性期會有腫脹積水或外觀變形。

骨科門診中,幾乎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骨骼肌肉問題求醫,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占 2/3,目前醫界治療主要著重在輕度及中度病患,以物理治療或藥物保守療法來減輕疼痛。

苗栗弘大醫院院長劉有漢指出,內側皺襞 引發的連鎖反應確實會造成病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惡化,這項新技術讓患者在藥物、物理治療、到換人工膝關節前,有更好的治療選擇。

三大術式 關節鏡為先
[ 文/于劍興江珮如黃秋惠            審定/呂紹睿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

「內側皺壁」是膝關節中一種容易變形、像衣服皺摺般的軟組織,這種組織本來像新鮮絲瓜般地柔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外力傷害會漸漸纖維化,慢慢地就變成像菜瓜布一樣地粗糙,對關節軟骨的磨損也就越大。如果膝蓋受過傷或是工作需要重複彎腳、蹲、爬樓梯等動作,讓老化的內側皺壁左右來回重複地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內側皺壁就會因慢性發炎而變得越來越硬。由於內側皺壁不斷地像菜瓜布一樣在磨損關節軟骨,造成關節軟骨剝落,而這些剝落的碎片聚集在膝關節內側的間隙,當膝關節重複彎曲時,這些碎片會讓關節面產生不正常的摩擦,這也是關節問題惡化的病因,因為它會掉進負重的主要關節中。

呂紹睿指出,「就像眼睛跑進了砂子一樣,不斷摩擦造成軟骨壞死,並進而釋放出毒素讓關節發炎。」

而解決病人膝關節內側皺壁危害的問題,靠的就是呂紹睿主任研發出經由關節鏡處理的「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就像是進行關節內的大掃除,越早進行效果越好,軟骨並有再生的機會。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術式,主要有「關節鏡手術」、「矯骨手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關節鏡手術」的醫療器械有關節鏡與電動切割工具,醫師會在膝關節處切開三個大約零點五公分的小傷口,接著在其中一個傷口放入中空的關節鏡保護套管,然後接上針筒、注入食鹽水,使緊密的膝關節擴張,加大空間,方便手術進行。接著在另一個傷口放入注水針,把手術過程中刮出的碎屑沖洗出來。再將關節鏡套入保護管,醫師透過外接的光源以及影像接收系統清楚看到關節腔內部的狀況,最後醫師在第三個傷口放入電動切割工具,來回清除像菜瓜布般的內側皺壁組織,並視需要放鬆長期發炎的關節囊,以調整關節內部軟骨的壓力。

關節鏡手術的小傷口在一個星期內就會癒合。後續再配合適當的保健療程,已經受損的軟骨就能夠慢慢地恢復健康狀態。

當關節嚴重變形,但客觀條件仍然不適合換人工關節時,例如日後仍需從事粗重的工作,就可以考慮採用「矯骨手術」,就是調整嚴重變形的膝關節,讓病人可以恢復正常姿勢的矯正手術。首先,醫師會鋸開脛骨的內側,並且用撐開器將切口撐開至欲矯正的角度,然後在撐開的部位填入自體骨骼或用人工代用骨,使脛骨能夠接合,最後裝上鋼片並以螺絲固定,自體骨骼或人工代用骨會慢慢地填滿脛骨,讓病人的膝關節回復正常的功能。

如果膝關節已經退化到末期,則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換好人工關節後,病人就不會再感覺到膝蓋疼痛或僵硬,並恢復正常外型及活動能力。


膝關節構造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寫給怕老族的信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寫給怕老族的信


(資料來源:陳亮恭口述,記者張翠芬整理)

給怕老的你: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二○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超過二○%,變成和現在的日本一樣,是個真正的「老人國」。當社會五分之一都是老人,會是什麼模樣?你,準備迎接老化了嗎? !

 臨床上,我接觸最多是五十歲以上的人,包括你在內,可能再過十來年將進入六十五歲門檻,或許,你並不覺得自己老,但這就是「定義上」的老人。

 在進入老年之前,你是否曾好好想過:要如何老去?是天天奔波在醫院,躺在養護機構由專人照料?還是盡情享受退休生活,到處遊山玩水?

 根據研究,人在死亡前,一生中無法自理生活、需仰賴他人照顧的時間,平均長達七年多。試想一下,整整七年,你可能無法自己走路、自己上廁所或自己吃飯,生活大小事都要靠人幫忙,不只自己過得辛苦,照顧的家人也是身心俱疲。

 門診中,我常看到很多罹患慢性病的長輩,很多人認為這「很正常」,反正人老了,功能樣樣都退化。我要告訴你:這個觀念是錯的!我們不要「快速老化」,而是要「成功老化」!

 簡單地說,一個老人健不健康,不是看他得什麼病、或是醫院的檢驗數值,最關鍵的指標是身心功能狀況,人老了還活得健康、有活力,生活有品質,身分證上的出生年月日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我總是提醒周遭朋友,及早「儲存老本」,過了五十歲更需要警惕自己。醫生工作很忙,我儲存老本的方法就是,把運動「併入」日常生活,多走路、多爬樓梯,做好飲食控制,不攝取含糖飲料。

 如果你不想年老之後,天天看病吃藥,第一要務就是,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及早鞏固「骨本」與「肉本」,因為走路變慢、走路不穩,多半和肌肉退化有關,練習能鍛鍊肌力的低阻抗運動,例如舉輕一點的啞鈴,適度的伸展,來保持良好的身體功能,避免骨鬆症與肌少症(sarcopenia),也就是避免骨質流失與骨骼肌的萎縮與退化。

 第二,是維持良好的心智功能,避免憂鬱、失智,平日多做一些腦力活動,學習新的事物,活潑使用大腦,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不要將自己侷限於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這都是活力老化的要件。

 未來的五到十年間,整個醫療照護、長照、銀髮產業,都會因老年化有很大的改變。你會發現,往後的醫師並不只是看病與開藥,而是想盡辦法來維持你的身心功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台灣將發展出一個無縫(seamless)接軌的照護體系,不同健康狀況的人,都有適切的健康照護服務。

 面對人口的白髮化(greying),時間是毫不留情地流逝,你、我和政府現在就要共同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適合高齡人口居住的「樂活社會」。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一位父親寫給兒女的一封信

孫運璿(1913/11/10 ~ 2006/2/15)曾經是台灣政壇的名人,根據大陸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璿」歸納作在「璇」的異體字,因此於中國大陸相關報導,經常被誤寫作「孫運璇」。孫先生是一位工程師背景的政治人物,本籍山東蓬萊縣。早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前後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經理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推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台灣早期科技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台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台灣經濟的推手」之一。 1947年,孫先生與其妻俞蕙萱在上海結婚。兩人一共育有四名兒女。長女孫璐西、次女孫璐筠、長子孫一鶴與么兒孫一鴻。孫璐西為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孫璐筠於英國貨幣市場任職,孫一鶴繼承父親衣缽,成為電機工程師,孫一鴻則成為土木專家,兩人皆旅居美國。

孫先生生前曾給兒女寫過一封信,這封信最近才流傳出來,並很快的流傳於各大網站,很多父親看後感觸很深,其實這信適合所有人看!

孫運璿送給兒子的備忘錄》全文如後  

我兒: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這些事? 

(三)這備忘錄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務必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作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所謂的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手無寸鐵,謹記! 

(六)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可以獨立時,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增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的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地點:美國華盛頓特區     國會大廈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自然醫學新主張 --- 值得省思的醫療議題

值得省思的醫療議題 --- 作人子女大多都會碰到的問題

(這是政大新聞系汪琪老師前日寫下的沉痛文章,轉貼在此,希望能給有高齡父母的朋友參考。)

醫祭

母親生前掙扎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是「謝謝」。但是在她走後,這個「謝」字卻像是一塊不斷長大的石頭,重重的壓在心頭。今天,也是她走後第四天,我決定坐下來寫這篇短文。因為唯有這麼做,我才能為父母親在臨終時所受的苦,找到一絲意義;也唯有這麼做,我才能面對母親臨終的那句「謝謝」。
我以這篇文章,祝禱所有我的親人、朋友、所有善良的人永遠不會經歷我、以及我父母所經歷的苦痛。

和大多數人相比較,母親的最後一程已經不算「辛苦」。她在三年多前中風之後一直臥床,但神智清楚。四月十七號似乎吃壞了,腸胃不適,開始嘔吐以致滴水不能進;第二天晚上出現休克現象,緊急送醫之後診斷「消化道出血」、「脫水」、「腎衰竭」,血壓脈搏微弱,醫院發出病危通知。經過搶救,情況居然轉好,原先的問題一一解決,但是肺部卻開始積痰、積水,並出現肺炎徵兆,最後母親在四月二十九日停止呼吸。

母親走後,她和我的煎熬都告一段落。這裡我必須要說的,是生、老、病、死原為人生所必經,但貴為「現代人」,醫療延續了生命、卻也拖延了死亡、繼之拖延了我們承受的痛苦。自從母親進了醫院,我就開始和醫藥科學、以及醫療與保險體制展開一段艱難的合作與對抗關係。完全沒有醫療訓練的我,必須在救治與保護母親之間拿捏分寸;不論因為我想減少她的痛苦而延誤了醫療、或我想要她康復卻使她受盡折磨而去,我都會墮入無法原諒自己的深淵。而我是唯一被迫去拿捏這種「分寸」的病人家屬嗎?

寫這些想法的時候,我對大多數一線的醫療人員只有心存感謝與敬意;我最親近的朋友中,也有好幾位在醫界服務。對於一個受過五至七年嚴格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而言,家屬所提出的「反專業」要求,他們只能選擇堅持或妥協。而這兩者之間的消長,在父親過世與母親過世的十年當中,我觀察到明顯的消長;今天醫生也有他們的無奈。「我常覺得我在繞圈圈」。一位醫生說:「我告訴病人家屬不插鼻胃管,病人會營養不良、不插導尿管,會增加他們感染的機率,但是他們不聽,等出了問題又來問怎麼辦。」問題是,有多少病人有幸拔掉管子、又有多少是帶著滿身管子企盼人生的終點而不可得?

管子

一根根看似無害的軟管,有粗有細;每一種都有它的功能。由進食用的鼻胃管、排泄用的導尿管、到點滴、用藥、灌腸、抽痰、心導管與胃鏡檢查、人工呼吸,以至於種種監測人體狀況的裝置,無管不行。

對於一線的醫療人員來說,「管子作業」是基本訓練的一環;因此也是他們最普通的一項日常工作。如果血管太細無法接上點滴的管子就得多試插幾次;如果病人來擋、拔或掙扎就把手或身體固定、綁住;任務不能達成,是不能擔任醫護工作的。

除了醫療所必須,這些管子確實也帶來不少方便。有了點滴的管子,病人不需要承受打針的痛;有了鼻胃管,看護省去餵食的辛苦(事實上只要有鼻胃管,幾乎沒有看護會願意再嘗試餵食)。但是我們是否也可以由病人的角度來看這些管子呢?

我們不要忘記,所有的管子都有一定的路徑進入身體裡面。點滴的管子由針頭到血管,鼻胃管由鼻子進去食道、通到胃裡,導尿管由陰部到膀胱,抽痰的與人工呼吸的管子則由咽喉進到肺部。大部分的管子插進去之後都要拔出來,有時是為了要更換,也有的管子是在使用時就需要不斷的轉動、拔出再插入、拔出再插入…,例如抽痰。我母親在臨終前,醫生堅持一天必須抽四次痰,而有的病人有多到一小時抽一次的。

遺憾的是,我們的身體並不是設計來承受這些管子的。記得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院講座教授喻德基當年在籌辦台大新聞研究所的時候,曾經胃出血而入院,但是當他聽說醫生要為他作胃鏡檢查的時候,他立刻辦了出院手續逃跑了。現在健康檢查可以選擇無痛胃鏡,但是這個選項並不是沒有條件的,而這種條件往往只有健康的人才具備。如果相對健康的人都無法承受胃鏡檢查,一個臨終的病人又如何?

難的是,家屬病人無法面對「如果不作」的責任;有誰有勇氣承擔導致親愛的人死去的後果?這時候考驗家屬的是,究竟這些醫療措施究竟是否必須要。現在已經有許多人選擇放棄急救,但在看似無傷的第一根管子到急救之間,可能有一條漫長艱難的路程。在每一個轉折點上,「是否必須要」的問題都會浮現,而每一次浮現的時候,家屬都面臨承擔後果的責任。

真有必要嗎?

醫療措施是否必須要其實是一個純專業的議題,大部分的家屬在面對專業的時候,都會作最「合理」的選擇:由醫生決定。但實際上在「科學思維」與醫療保健系統的運作下,醫療決策並不是沒有盲點,在尊重家屬意見的美意下,這種決策現在也常常成為家屬所必須面對、負責的一環。

由於我和母親早已談過這些議題,所以我在母親第一天入院的時候就簽下放棄急救聲明;但是之後的幾次決定,就沒有辦法這麼明快。首先是胃鏡檢查的問題。醫生說,如果不作胃鏡,就無法確知消化道出血的地點與病灶、也無法對症下藥;出血可能是潰瘍、也可能是癌症。第一時間我的決定是配合醫生。但因為母親病危,所以這項檢查沒有立刻進行,在這期間我開始思考下一步的問題:對一名高齡的病人,即使是癌症,可以開刀嗎?可以化療嗎?如果不能,那又何必去確定它是否癌症呢?而當我通知醫生我改變主意的時候,醫生竟然告訴我作胃鏡是健保給付的要件;其實不作胃鏡也可以打止血針,只是我們得自費──總共約七百元。很幸運的,母親的出血在潰瘍藥和止血針的雙重效果下止住了:七百多元讓她逃過胃鏡的折磨。

在她大去的前三天我簽下放棄抽痰的聲明。當晚午夜醫生打電話來說,如果不繼續抽痰,可能轉成肺炎或呼吸衰竭,但他新採用的治療藥物可能是有效的;何況「抽痰之後病人會比較舒服」,我因此改變主意,母親繼續忍受一天四次抽痰的苦楚。兩天後,她的呼吸加劇到一分鐘四十次,每一口氣都是掙扎;同時她的肺部出現感染的跡象;這表示醫生的治療不但沒有發生效力,而且害怕發生的事情仍然發生了。當醫生來通知必須作進一步「處置」時,我第二次簽下放棄抽痰和急救的聲明。在我簽過聲明之後,當天半夜又有護士來抽了一次,看護未能阻止,第二天母親就走了。

這讓我想到當年父親臨終的時候因為心臟衰竭所以不停的施打強心針,之後肺衰竭而插管;痛苦異常的插管之後一星期不到,他就因為腎衰竭辭世。最後的一段日子,他在加護病房,我們也很少機會陪伴。回過頭來看,如果不打強心針,父親會少存活一個星期、但可以省去後面的折磨;那「必須要」的醫療措施究竟要依什麼標準來判斷?

現代化之後科學與專業的地位崇高;在「救人」的大前提下,我們往往忘記所有依據科學所做的判斷都含有機率的成分。這就是說,醫生認為抽痰,病人不會感染或比較舒服,但這不表示病人「一定不會」感染和比較舒服。但是在專業的權威下,醫生與病人家屬在溝通的時候,所有的「機率」考量都被省略。再者,醫療與保險體制的特質,也令病人承受更多的折磨。母親在送進醫院急診時,就經歷了抽血等全套檢查。但是送進病房的時候,同樣的檢查又重複一次,詢問的結果,是「病房必須建立自己的檔案」。但是幾分鐘前所做的檢驗結果為什麼不能由急診轉到病房?在醫界服務過的朋友說,醫院不同的部份,必須做出自己的「業績」。同一家醫院之內可以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同的醫院更是如此。當年父親在台大醫院等不到病房、必須轉到中興醫院。已經兩天兩夜沒有閤眼的父親,立即承受了所有同樣的檢驗;沒有人告訴我們離開台大的時候要申請病歷、何況台大的病歷另一家醫院是否接受也仍是問題。

其次,醫護人員的訓練讓他們深信醫療的正面效果,例如抽痰會讓病人比較舒服;而一根管子在喉嚨裡不斷的扭動、插入、拔出的滋味是什麼,他們無法關注、也無暇關注,否則他們會無法執行任務。但是健康的我們,能忍受一根管子在我們的喉管每一小時這樣的進進出出嗎?

結束

四月二十九號下午我趕到病房的時候,母親已經走了。前一天晚上我在病房外涕泗縱橫、掙扎著在醫生面前說出「我寧願她走」這句話的辛酸與苦楚,都已經是回憶的一部份。

此刻我最大的希望──相信這也會是我父母親的希望──是未來人們可以重新檢視「救人」的意義;也希望醫學家能夠更積極的思考如何發展更人道的醫療方式、而不再是堅持單一的「治療」思維,由延長病人的痛苦轉而幫助他們得到更平靜的結束。

或許有一天,讓所有醫科學生體會插管感受的「醫療體驗營」,會是醫學訓練的第一步。

如果有這麼一天,我就可以更坦然面對母親最後的那聲「謝謝」。


推荐網站
http://www.ihclinic.com/1-quantum.htm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實用的醫學實驗報告

易產生致癌病毒的食物:(惡物)


一、用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肝癌 〉

二、過期的食物〈有黴菌〉,含有黃菊毒素〈肝癌〉:一定要吃新鮮的食物,不要捨不得丟。

三、香腸、熱狗都是致癌物。

四、吃花枝,魷魚就不要吃紅蘿蔔 〈在胃裡中和會形成亞硝酸〉。

五、烤焦的部份都要去掉,很毒。

六、莖類的植物〈如馬鈴薯〉發芽就有毒。


目前已證實食物中可能致癌物質包括: 黃樟素、煙焦油、蘇鐵素、著色劑、保存劑以及食物污染黴菌等。


對身體有益的食物:(良物)

一、綠茶可多喝,可防癌。

二、養樂多可防胃癌,大腸癌。

三、聖女小蕃茄可防癌。


食物的好壞因人而異,因各人體質不同,對於某甲之補品可能對於某乙反而有害。例如蔥蒜韭菜等因為含有硫化物,或許正是某些人得到大腸癌的致病因子。

好的食物也可能因不當的烹調而變成致癌物。例如燒烤或高溫煎炒油炸而產生了致癌的多環狀碳氫化合物



奶茶少喝喔!! 你愛喝奶茶嗎?如果你是愛喝奶茶的人請注意囉?


養師答:奶茶是高糖、高油、高熱量,沒有營養價值可言,是一種垃圾食物。

奶茶加的奶精,多由椰子油製成,喝多了容易發胖,脂肪易堆積在肚子上,形成中廣體形,很多習慣喝奶茶的人想要減肥,第一件事就是戒奶茶。

椰子油中含大量飽和脂肪酸,會加速體內製造膽固醇,血脂肪也會急速上升,形成血管硬化,長期大量飲用,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

曾有統計數字顯示,大量飲用奶茶超過三個月,血脂肪及膽固醇都會升高。

奶茶只是油和糖的結合,因為奶精並非牛奶製成品,奶茶中又有大量糖分,幾乎不含鈣質,根本無法補充鈣質,還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

奶茶最好不要天天喝,一週頂多喝個一、兩杯解個饞即可!



八種 去脂減肥的食物
現代人的飲食多半太過豐富,以致於越來越多人營養過剩身材走樣。吃,如果選擇正確,那麼您非但不會胖,而且還能幫助您去脂呢。 快來看看吧?

凍豆腐:

根據報導,凍豆腐能吸收胃腸道以及全身組織的脂肪,有利脂肪的排泄喔。

綠豆芽:

含有較高的磷、鐵之外,主要含有大量的水份,多吃綠豆芽,也不容易讓脂肪在皮下形成。

鳳梨:

鳳梨含有蛋白質分解酵素,具有分解魚、肉的功能,吃過大餐後可以吃些鳳梨。但是體質不適合吃太涼食物的人,要儘量少吃。

薏仁:

薏仁除了美白治痘外,對水腫型的肥胖也很有幫助喔!


(孕婦除外! 要禁吃)

烏賊:

烏賊的脂肪含量,每100g 才有0.7g ,吃了它要變胖是很困難的。

木瓜:

木瓜有輕微的興奮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木瓜可以去水腫、治腳氣病。

陳皮:

漢方中的陳皮,對脾肺很好,而且可以幫助消化、排除胃部脹氣、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但是如果您有心臟或血管毛病的人最好少吃。

竹筍:

竹筍的特色是低脂、低糖、多粗纖維,可防止便祕。不過竹筍有難溶性的草酸鈣,胃潰瘍的人不可多吃。



下班後紓解壓力的八個方法!

上了一天的班,當你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中,如果不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效的放鬆,日復一日,時間久了會改變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你對抗疾病的免疫能力降低,可能從小到感冒、頭痛、腸胃不適,大到甚至產生潛在的致癌因子、或是過勞所導致的心臟、腦血管的疾病。

所以身為工作忙碌的現代人,不能不注意自己的壓力紓解之道喔!



何解壓比較好呢?

以下就是告訴您如何利用週一到週五晚間的短短幾個 小時做有效的放鬆,才能提供您隔一天上班的工作效率。

1. 泡個熱水澡,水溫高約在37到39度左右, 可有效的放鬆繃緊的肌肉與神經。

2. 換上寬鬆的衣物,以棉質為主的家居服。女生也請卸除內衣,可著深色的家居服。

3. 室內燈光以黃色為主, 不易刺激眼球,較能舒緩眼部的壓力,也能緩和室內氣氛。

4. 晚餐時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吃辛辣、油炸食物、 高熱量食物,以免增加胃腸的負擔。

5. 晚餐後可來點不含酒精、不含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的飲料。

6. 睡前將腿抬高,或是腳下墊個 枕頭30度、45度或是90度都可。可有效緩解因為長期的站立或坐姿所造成的下肢血循不良而腫脹。

7. 盡量在晚間十一點到凌晨兩點上床入睡。

如果你真的有很多公事未完成必須通宵的時候, 可以先去睡到兩點以後再起床,因為 十一點到兩點這個時間是人體經脈運行至肝、膽,若這個時間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時間久了這兩個器官的不健康就會表現在皮膚上,如粗糙、黑斑、青春痘、黑眼圈的問題。

8. 睡前可以聽一些古典音樂或是輕音樂, 避免心情過度亢奮所導致的夜夢過多。如果你常為失眠所苦, 臨睡前聽個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是個不錯的選擇喔!



酸梅實在是太神奇了!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成國今天表示,熬夜又多吃肉易造成酸性體質,罹患癌症等文明病機率相對增高;民眾應少攝食肉等酸性食物,並避免通宵熬夜。

張成國指出,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鹼性的,一般初生嬰兒也都屬弱鹼性體液,但隨著體外環境污染及體內不正常生活及飲食習慣,使我們體質逐漸轉為酸性。百分之八十五的痛風、高血壓、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體質。

他表示,酸性體質的人稍作運動即感覺疲勞,上下樓梯容易喘,體態是肥胖、下腹突出。

常見的酸性食品包括蛋黃、精緻的西點、乳酪、烏魚子、柴魚、肉類、花生、啤酒。

發育中的少年多吃肉等酸性食物沒關係,但上了年紀的老人則要少吃,但要多吃小魚干及蔬菜等鹼性食物,以平衡體質。

他又說,餐飲業及企業常於午后安排午茶時間,但喝茶及咖啡時間最好是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這個時候最不傷身,提神效果也最好。常被蚊子咬的人好像也是屬於酸性體質的人。

梅子是我國特產,生產期短,每年四月採收,較耐貯運,低缺乏香氣,是做醃漬梅用,也是輸往國外或晒乾供製造話梅的原料;常謂梅子可除三毒之效,即除食物的毒 、水的毒 、血的毒。 前二者屬殺菌,第三者是指能 淨化酸性體質的血液;一般健康人的血液,經常保持在中性至微鹼性,此乃直接由食物所造成的結果。

實際上如砂糖、牛肉、白米、酒等酸性食品比較好吃,故一般人常有多吃的情形,若欲以牛乳、海藻類、蔬菜類、酸梅等鹼性食品來中和時,一般需要大量的鹼性食品,才能達到中和的作用。

如要中和100克 的蛋黃(酸性食品),則需1200克 的洋蔥 或400克 的甘藍菜才能達到中和的效果;但如以酸梅來中和時,因含有充分的鈣、鈉、磷、鐵等成分,只需五克 , 梅肉抽出物只需1公克就很足夠,由於酸梅是強力的鹼性食品,可以達淨化血液的作用,因此,食用梅子對身體有益,尤其是自己製作的喔!



食用梅子好處多多:

1. 下午二點左右,含一粒梅子,治消化不良。

2. 下午三點左右,含一粒梅子,治膽固醇過多

願一切美好事情發生在您的每一天



五樣好東西-- -顛覆根深蒂固的飲食觀念-- 請參考!

因緣際會下,有幸聽到吳寶芬講師的健康講座,在贏得滿堂喝采下,是抽絲剝繭地打破我根深蒂固的錯誤飲食觀念。為一改前非,將筆記好好整理一番!

五樣好東西是:

1. 睡前喝豆漿

睡前喝豆漿:豆漿富含100%的優質胺基酸,可製造充分的生長激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消耗體內多餘的醣份和脂肪,所以睡前喝豆漿,有減肥的的效果,這就是「胺基酸減肥法」,又叫「懶人減肥法」。

此外,大豆富含異黃酮素(天然的雌激素),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保護心臟,預防心肌梗塞,所以女生得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只有男生的六分之一,異黃酮素並可抑制人體鈣質的流失,還可預防與基因遺傳有關的乳癌與腸癌,因此睡前喝上一杯250cc的豆漿,冷熱甜淡隨意,可讓您有一個好睡眠、好體質。

但是現在市面上的黃豆有80%是基因改造的,目前基因改造的食品對人體的影響如何還未可知,如何購買非基因改造豆漿,建議購買統一、味全、光泉、黑松、義美等各品牌,尤其義美豆漿便宜又無防腐劑喔,睡前喝比早上喝的效益更大。

2. 吃水果比吃蔬菜好

吃水果比吃蔬菜好:當 個「好色之徒」吧,吃水果要選香的,顏色鮮豔的,含有大量松脂,多吃對身體有益。且吃水果比吃蔬菜好,松脂成分可抗壓,如芒果要選土芒果,葡萄要吃紫葡萄,西瓜選無子大紅西瓜,香瓜選綠色的,哈蜜瓜要選肉色的,水果中以榴璉的松脂居第一。然今後別再吃葡萄柚因會抑制肝的解毒!

3. 綠茶效益勝過水

綠茶效益勝過水:建議喝綠茶來代替水和紅茶,因水帶不走身上不好的物質,紅茶為已發酵的熟茶,因此綠茶優於紅茶,多喝綠茶可以降低巴金森,且綠茶含兒茶素,能保護關節軟骨緩解疼痛。另外,泡過後無味的綠茶包,可用來擦過敏的皮膚跟濕疹唷!可買超市「世家」的綠茶包,很便宜喔!

4. 天天來杯咖啡吧

喝咖啡選阿拉伯豆:每天一杯咖啡,喝咖啡的好處是咖啡可抑制多巴胺L-Dopa,預防老化、巴金森氏症、防癌,咖啡會活化大腦命令四肢時所需要的傳導物,年老以後身手較為協調,壞處是喝咖啡會流失鈣與一些維他命。[每日咖啡因攝取量應不超過300毫克]

懷孕前三個月禁喝,因易流產。此外,喝咖啡要選阿拉伯豆,不是爪哇豆,豆子要新鮮,放久了會產生黃麴毒素。建議可買超市雀巢咖啡粉,標示日本原裝,就是100% 阿拉伯豆喔!三合一的亦可。運動前喝咖啡更好。

5. 將癌細胞改邪歸正的地瓜

地瓜導正病變細胞:地瓜含神經節肝酯,能導正病變細胞;且地瓜可以減肥,因為其澱粉是水溶性纖維,不會囤積體內。地瓜的甜味是多醣,對人體有益,比吃飯更有飽足感,建議一週可用一餐地瓜代替飯來吃。

地瓜愈紅愈甜愈好,烤的比水煮和蒸的好,且烤後連皮一起吃更好,超市有賣烤地瓜,一包100元。



專作放射線之醫師,認為『微波爐』會利用電波少一個正價電子,運用水分子之震盪使食物變熱,所以食物易變成自由基,就會容易致癌。所以偶而方便用一下,最好還是少用『微波爐』最好!



以下文章值得參考

人體內的有毒物質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一是大氣與水源中的污染物、通過呼吸及進餐而侵入人體內,鉛、鋁、汞等重金屬就是其 代表;另一個是食物在體內代謝後的廢物,如自由基、硫化氫等。時下,清除體內垃圾已成健康時尚。

下列方法可幫您及時清除體內毒素:

1. 主動咳嗽法:


自然界中的粉塵、金屬微粒及廢氣中的毒性物質,通過呼吸進入肺臟,既損害肺臟又通過血液迴圈而株連全身。借助主動咳嗽可以'清掃'肺臟。每天到室外空氣清新處做深呼吸運動,深吸氣時緩緩抬起雙臂,然後主動咳嗽,使氣流從口、鼻中噴出,咳出痰液。

2. 飲水沖洗法

定時排便,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及時排出糞便中的毒素。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有利於大便通暢以及毒素從尿液中排出。

3. 運動出汗法

皮膚也是排泄毒素的途徑,主要通過出汗的方式,讓毒素隨汗液排出體外。

4. 巧用食物法

●常飲鮮果、鮮菜汁(不經炒煮),鮮果、鮮 菜汁是體內'清潔劑',牠們能排除體內堆積的毒素和廢物。

●常吃海帶,海帶對放射性物質有特別的親和力,海帶膠質能促使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隨著大號排出體外,從而減少放射性物質在人體積 聚,也減少了放射性疾病的發生率。

●常喝綠豆湯,綠豆湯能輔助排泄體內的毒素,促進機體的正常代謝。



地點         台灣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