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阿茲海默症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會站在十字路口,卻找不到回家的路。你看著最愛的人,卻再也想不起他的名字?


這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也就是俗稱老年失智症、老年癡呆症的標準病徵。在全球,已有二千六百萬人得到此病。超過六十五歲者,罹患此病的比率約五%到一○%;超過八十五歲者患病機率則高達五○%。

可怕的是,這個已經存在人類歷史超過一百年的病症,至今,找不出確切病因、無藥可醫,遑論預防。即便美國前總統雷根與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面臨阿茲海默症時,也只能眼睜睜的讓病魔,將他們腦袋裏的記憶,無情的啃食。

「至今,大家都仍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治療的方式,」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邱銘章說。

「但她的研究,給了大家一道曙光,」中研院研究員沈哲鯤博士說。她,就是蔡立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系教授,靠著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成為今年中研院院士選舉中,最高票與最年輕的女院士。她的研究,讓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大量刊載。

過去,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病因研究,多隻停留在腦中「老人斑」的形成上,但是蔡立慧卻找到了另一個可能的病因。當大家都以為,一旦人患病之後,記憶一旦消失,就不會再回來,蔡立慧卻提出了,記憶可能再恢復的證據,也就是,阿茲海默症是可能被治癒的。

「我就是ambitious(野心,雄心壯志),你也可以說很tough(強韌)。」

外表看來溫柔的蔡立慧,在越洋電話裏這樣形容她自己。她沒有誇張,「你看她的研究,就會知道她很聰明。還有,根本天不怕,地不怕,」

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薛一蘋說。

「我很希望我的研究可以救人,去改變世界。」中興大學獸醫系畢業後,蔡立慧到國外求學。「直到看到很多不同的人後,我才開始想,我是怎樣的人,到底喜歡做什麼?」最後,喜歡深入問題找答案的她選擇了研究之路。

「我就是雄心壯志!」從分子生物學切入,大膽另闢蹊徑

當時,碩士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攻讀病毒學的她,一開始也是跟著老師做癌症研究。而有關癌症研究的發現越來越多,只要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她可以很快就有新的進展。不過,她卻把眼光轉至大腦神經的研究,尤其是阿茲海默症領域,「當時幾乎很多人都是做病理研究,」主要是觀察阿茲海默症發生後的大腦變化,卻少有人能解釋出,為何而來。

「在這個領域,有太多問題無法獲得解答。」蔡立慧想要以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切入,從細胞的變化形成去找出原因。

她的大膽,從這裏看得出。先不談大腦領域有太多未知黑洞,很可能終其一生的研究,最後都石沉大海。她要從分子生物學領域,跳到大腦神經領域,「這代表你要非常大量的學習,」沈哲鯤說。從大腦如何形成、神經如何發育、神經系統如何控制行為,還有各種大腦疾病的病理,對她而言,都是新學問。

即便學完之後,「人類約有三萬二千個基因數,每個基因也不只一個細胞分子,」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員簡正鼎形容。她要分辨出影響阿茲海默症的分子,如同大海撈針的困難。

重重關卡在她眼前。她卻說:「越難,越有趣」。

「我每天就是在一點一點的解開疑惑,」蔡立慧說。當時,她發現以前研究癌症領域時,專注觀察的一個名為CDK5 的蛋白質,在大腦神經元發育過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時,又有人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裏頭,似乎有比較多名為P25 的蛋白質。這中間到底有沒有關連性?

「我就是都去試,不停的試,」一九九九年,蔡立慧研究團隊一篇登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震驚學界。她發現,人的腦細胞裏有一種P35 蛋白質,如果分裂成為P10 與P25 的蛋白質後,P25 若失去控制,就會活化名為CDK5 的蛋白質。最後,細胞骨架裏的主要成分Tau 會被磷酸化,造成我們所看見,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X 光圖中的神經纖維化情形。

「這等於是給了阿茲海默症病因,第二個解釋。」沈哲鯤分析,過去幾十年,大家認為阿茲海默症是,類澱粉樣蛋白在大腦皮質及海馬回中過度分泌而大量沉積,導致神經元傷害,所以產生老人斑塊和神經纏結。但現在,蔡立慧的研究找到另一條路徑,並讓致病的源頭更清楚。

但一開始,蔡立慧的發現,備受批評。「其他科學家覺得怎麼會是一個從另一個領域的年輕人做的,會去質疑研究過程的嚴謹。」「我那時也無法諒解,他們怎麼這樣(說),」蔡立慧原本冷靜的語氣忽然有點高昂。後來呢?「我覺得結果會證明一切,重點是,我的研究對病人有沒有幫助,我不能去管別人。」

直到二○○四年,其他人開始大量研究,印證了蔡立慧的說法。

五年時間,孤單中,蔡立慧仍執意前行。

「每一天都很緊張」發現記憶能恢復,但離造福世人還很遠

二○○七年五月。蔡立慧的研究團隊在《自然》發表了另一個發現。

她直指,從動物研究中發現,患了阿茲海默症的老鼠,仍可能透過環境和藥物的刺激,找回記憶。

她替小老鼠進行基因改造,把會引起阿茲海默症的蛋白P25,改為可以人為控制啟動或是關閉。結果發現,小老鼠在P25 關閉的時候,可以順利避開電以及通過迷宮,找到食物;一旦啟動P25 之後,就會慢慢忘記這些技能。但是,當研究人員去塑造一個快樂的遊戲環境給小老鼠,或者是投入一種名為HDAC 的抑制劑時,原本失去記憶的小老鼠,不僅記憶回來了,還會比以前學得更快、更好。

「這代表人的記憶沒有真正消失,只是連接這些記憶的神經通道被阻住了。」「這就像長途電話線,有時會斷訊或聽不清楚,」但通路仍在,只要打開開關。蔡立慧認為,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是可能恢復理智的。

蔡立慧不知道這個研究結果到臨床實驗,最後化為藥物來治療病人,到底還需要多久時間。學界看她眼前的路還很漫長,「有找到另一個pathway(通道)當然很好,但,都是要走到最後(藥物能在人體證明療效)才算數,」台大神經科醫師邱銘章說。

「我只能加快我的速度往前走。」「我每一天都很nervous(緊張),都在想,如何能做出更好的實驗。」從一九九四年投入至今,十四年的時間,她從門外漢成為腦神經學專家。「這要有很強的意志與企圖才做得到,」薛一蘋說。她指的,不只是學術的關卡,還有性別與華裔身分。

「我沒有特別去注意性別的事情,我就是埋頭做,做到後來抬頭(看),好像真的很少女的(科學家)。」每天工作至少十二個小時。「我女兒,很小就到實驗室裏看我工作,」蔡立慧說。

「不會覺得辛苦與犧牲太多?」記者問。

「怎麼會?」「我對記憶,真的很有興趣。記憶為何會消失,為何會形成,為何人常會忘掉眼前的事,但卻對童年記憶念念不忘?」她又開心說起,之前她進行的一項研究︱︱如何靠控制CDK5,去消除人的恐懼記憶。如果成功,那麼從伊拉克戰爭歸來,或因重大傷痛事件所苦的人,或許就藉由藥物,獲得解脫。

「那天,外婆忘了回家的路」不畏艱難,只因她忘不了那失落的臉

為何能對研究記憶這件事情,執著至此?她怎麼會相信,自己就能解開這個千年來沒人解開的謎團?

好強的蔡立慧,最後說了一個很柔軟的故事。

「那時候我才三歲。我一出生,我爸媽就讓我住在基隆,跟外婆一起住。她會帶我去菜市場,買菜啊,一起吃面,然後有時候會坐公車、

去醫院。結果那一天,站在馬路上,她忽然看著我,然後問我,我們該怎麼回家?」「那個表情,到現在我還記得……(停頓一下),就是很失落,我知道她是真的不認得,真的不認得,最後,是我牽著她回家的,」「到後來,我們才知道,那就是阿茲海默症……。」

「我一直以為我忘掉了,但,其實沒有。」

每當蔡立慧研究遇到瓶頸與挫折時,她常常會想到,那時外婆的表情。

就這樣,四十五年前一個傷痛的記憶,被當年的小女孩化為力量。她無法替已經去世的外婆找回記憶,但只要再努力點、更堅強點,或許有一天,就能替兩千多萬人,把暫時按上「off(關閉)」的記憶開關,重新打開來。

小檔案_ 蔡立慧

出生:1960 年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病毒學博士、威斯康辛大學

分子生物碩士、中興大學獸醫系

經歷:哈佛大學醫學院病理系教授

現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系教授與研究員、中研院院士

*六種方式教你多存「腦本」

阿茲海默症目前無藥可以治癒,相關藥物只能延緩惡化。目前,還有幾十種藥物正在進行臨床實驗,大約需要三到五年才會陸續上市。

但臺灣失智症協會常務理事、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邱銘章說,也不需要絕望,以下有幾種已被證明,是可以預防此病症發作:

一、飲食。沒有任何研究可證明吃維他命可以防禦疾病。多攝取高纖、粗糙的穀類與青菜水果比較實際,少吃油脂與高膽固醇食物。

二、保護腦部。不要讓腦部隨便受傷。

三、控制體重。太胖與太瘦都不行。__

四、別離群索居。統計指出,孤單、寂寞的單身者,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

五、多運動。

六、常做會動腦的事。例如閱讀書籍、報章雜誌。年輕存越多「腦本」,越多神經被活化,絕對有益無害。

[本文由蔡立慧提供]


蔡立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系教授,靠著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成為今年中研院院士選舉中,最高票與最年輕的女院士。

《商業週刊第1087 期》<找到控制失智的開關,解開百年謎團搶救2,600 萬人的記憶> 撰文者:曠文琪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當錢的主人

考試沒教的事第七課 當錢的主人

【聯合報╱記者賴素鈴、梁玉芳 2008/09/02 】


駕馭欲望馬車 別急著吃棉花糖

一位國中生向班上同學炫耀他價值七萬元的手表,但同學不領情,反嗆他:「我這支表只有五百元,但是功能比你的好。」

到這所國中推廣「理財素養」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見狀,心下一陣暗喜:「剛剛真的沒白講了。」


價錢與價值差別

在消費至上時代,要擺脫物欲糾纏,當錢的主人,大人得教小孩看清「價錢」與「價值」的差別;「炫耀」、「同儕壓力」不該是消費的動機。

「太多人談『理財』,卻窄化成『投資』;重要的該是教孩子管理欲望,懂得如何延遲享受、控管風險」,陳琬惠說,要過「財務自由」的生活,「錢滾錢的投資,該是最後一環。」


欲望失控成卡奴

有線電視眾多頻道裡,教人買股票、購物的頻道占了大半,不斷刺激人的欲望;財經雜誌鼓吹「一億人生」、「三千萬才能退休」,金錢成了唯一衡量人生成就與構築安全感的元素。現實卻是,大半的人當不了郭台銘、成不了名媛,卻淪為「卡奴」。

學習「當錢的主人」,是現代人非常欠缺的一門人生功課,許多年輕孩子還未準備好,問題就已橫在眼前。高中生一個月上萬元的手機話費,有家人幫忙付掉;清寒學子一踏出校門就面對助學貸款還錢的難題。

檢視現行的國小到國中的教科書,談及「理財」的內容極少,某版本的內容卻讓陳琬惠倒抽一口氣,教科書上寫著「理財應詢問專人」,下頭配張「理專(理財專員)」的照片;但是「理財該是自己做功課,聽信理專或電視上的『老師』,風險太大」。


猶太人八歲存錢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撰文分享猶太人怎麼教孩子理財: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三歲時教孩子辨認硬幣和紙鈔;五歲讓他們知道錢如何賺來的;七歲得看懂商品價 格,教他「錢能換物」的觀念;八歲教他們儲蓄;十一歲到十二歲,則要能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為什麼廿年前,沒人教我人生理財課?」作家陳安儀感嘆,她大學時代就很會賺錢,別人兼家教一小時的鐘點費三、五百元,她去補習班教作文的薪水一個月有兩萬多,媽媽還給她房租費、零用錢,但她「一毛錢也沒存下來,全買東買西,花光了。」

陳安儀算算,如果她從大一就懂得每個月存五千元、買基金,大學畢業不但拿到文憑,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早該到手了。

陳安儀說,年輕孩子不會明白,人到四十,那種「不知還可以賺多久」的危機感。家累、責任,都讓她感慨沒有早早學會「當錢的主人」這一課。


零用錢學會理財

許多理財專家建議,零用錢是讓孩子學習支配金錢及管理欲望的第一課。父母可讓孩子記帳、自主決定花多少、存多少,學到儲蓄及財務規畫,更能學到延遲享受。研究證明,「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較易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可能會累積債務。

但是,不少父母給太多零用錢了,「有小學生一星期有一千元零用錢,全部花光光」,書包裡全是CD及遊戲機。陳琬惠認為,國中生一周零用錢五六百元就夠了;小學生手上有一千元,是「太超過了」;多到超過需要,就不懂得珍惜。


教孩子看穿廣告

看穿廣告的意圖、不接受促銷宣傳的洗腦,是年輕人對抗旺盛消費欲的金鐘罩。此外,「記帳可以檢視消費行為。」財智協會發現,切實記帳的大學生每個月的消費額會有效遞減。

隨著年紀及收入漸長,投資之前須有「風險規劃」,為自己及家人存一筆「緊急預備金」;再認識各種投資工具,為人生目標如結婚、出國、買屋,選擇不同理財途徑。

如同日本暢銷漫畫「貧窮貴公子」說的,主角山田太郎的「家訓」第一條是「千萬不要借錢,因為還不起」;更重要的是「不要借錢去消費」、更「不要借錢去投資」。


胡亂投資成黑洞

理財作家何宗懿建議,如果沒先學到「財務管理」的基本功,就貿然投資,拿本應交學費或有其他用途的「死錢」作投資,一旦失利被套牢,就得另尋方法填坑,結果財務黑洞就越來越大。


財務自由備忘錄

「當錢的主人」,你必須:能養活自己、能養活家人、能讓財務不失控。

先理債再理財、行有餘力才談投資;不做好高鶩遠的發財夢,別追著錢跑。


家庭理財教育

●經驗加值:父母可以討論自己管理財務的成功、失敗經驗,提供孩子借鏡。

●讓孩子理解「選擇的有限性」: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

●練習記帳:孩子也有自己的收支簿,共同討論。

●父母給錢要有方法:有限度、有計畫的給錢,不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

●重拾儲蓄美德。

●沒有白吃的午餐:例如讓孩子用勞務賺取零用錢,或使用者付費,嘗試讓孩子負擔部分家用。

個人財務管理

●落實財務控管:做好個人財務報表,弄清自己的所有資產與負債,以及收入、支出的現金流向。

●擬定個人預算:實用的老話:量入為出。

●延遲享樂:「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馬上吃掉的人,可能不斷累積債務。

●嚴格分配比例:不論資金用來投資或支付貸款,都必須恪守在所得的三分之一。





地點:台灣 墾丁公園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電腦設定小撇步得首獎 --- 月省420元電費


根據中國時報 2008.06.05 陳至中/台北報導

電腦閒置20分鐘,自動進入休眠狀態,省電97.5%,平均1月可省下420元電費。交大顯示科技所學生陳柏廷等人推廣電腦省電,只需簡單設定就能達到良好效果,一舉打敗28組團隊,獲得「俠客CEO爭霸賽」第1名。

陳柏廷等人運用「地球我愛您」的諧音「79520」為口號,「7」代表電腦閒置700秒,自動進入系統待命狀態,「9」為閒置900秒,自動關閉硬碟,「5」為閒置5分鐘自動關閉監視器,「20」則是電腦閒置20分鐘,進入系統休眠狀態。

要達成這些設定,不需要購買額外軟體或加裝附加設備,只需使用Windows系統控制台內的「電源配置」功能,即能簡單達到節能省電的效果。以主機加上螢幕300瓦耗電,1天16小時計算,1個月一台電腦可省140度電,相當於420元電費。

陳柏廷說,以交大研究生而言,一人至少有2台電腦,一台在宿舍,一台在研究室,研究室電腦用公用電,幾乎都不關機,非常浪費。未來他們會到各個實驗室、研究室宣導,透過簡單設定就能節能減碳「愛地球」,和樂而不為。

陳柏廷等人簡單的提案打敗16校、28團隊,獲中國人壽捐助的23萬贊助金,以及華航贊助的香港3天2夜之旅。其他獲獎團隊包括東華大學、政大,東華大學以關懷地方文化為主題,政大是推動「糧食浪費減量」計畫,分別得到2、3名。

[設定方法]
首先,進入電腦系統裡的「控制台」→ 
再進入裡面的「電源選項」→最後進入「電源配置」,


將[關閉監視器]的時間設定成5分鐘,


接著將 [系統待命]的時間設定成10分鐘,


再將[關閉硬碟]的時間設定成15分鐘,


最後再將[系統休眠]的時間設定成20分鐘,


即大功告成。


電腦閒置20分鐘,自動進入休眠狀態,省電97.5%,


平均1個月可以省下420元電費。

交大顯示科技所學生陳柏廷等人推廣電腦省電,

只需簡單設定就能達到良好效果,

一舉打敗28組團隊獲得 俠客CEO爭霸賽第1名。

據統計,一台電腦徹夜沒關,一晚上所消耗的電力,足夠印表機印出一萬張的文件 , 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其實每個人是可以為這世界做一點貢獻的!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綠色奇蹟的故事

癌症仍須配合癌症醫學中心正規的治療,以下是僅是輔助的食療。必須強調這故事只是輔助療法,而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不幸罹癌仍須要到醫學中心接受正規的治療

這是一個綠色奇蹟的故事,英國一名被醫生判定來日無多80歲高齡膀胱癌患者,每天喝一杯現打的青花椰菜汁,結果癌細胞停止擴散,神奇的保住性命。專家說,這種做法保留了青花椰菜的所有抗癌養份,值得推廣,但是台灣的青花椰菜裡不是菜蟲多,就是農藥多,得在清洗方面下功夫。

洗好的青花椰菜,送到果汁打個30秒鐘,這杯叫「綠色奇蹟」因為國外有位膀胱癌的老先生,天天喝生的青花椰菜汁,意外的控制住癌細胞擴散,它真有那麼神嗎?

專家說,它含有豐富的有機化合物,能阻止壞細胞生長,但吃可得吃對地方。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巧明表示,「要吃上面的花,下面的莖只是纖維。」

一顆顆的綠色顆粒,才是神奇的地方,而且高麗菜、紅酒裡都有這成份,只是沒青花椰菜含量高,雖然它抗癌效果第一名,但清洗難度也高,第一個要把青花椰菜一株株切開再去硬皮,如果這時不把菜蟲捉出來,您就會連蟲都吃進肚子裡,但專家發現超市的青花椰菜有另一個問題。 家庭主婦林素芬指出,「沒菜蟲的花椰菜可能是網菜(網式栽培),也有可能是農藥施用的比較多。

所以青花椰菜,您得在水龍頭下至少沖一分鐘,再泡水5分鐘,再把這套流程重覆一次才洗得乾淨,再不放心,在熱水川燙30秒,再放進果汁機,加上蜂蜜調味,還是可以喝得健康安心的抗癌聖品。



罹患膀胱癌的吸菸者肺部及其胸腹腔器官



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吸菸,也不要吸二手菸,看看這個肺就知道可怕了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蔬果抗癌

2005年春天,難得訪台的美國半導體業霸主英特爾公司董事長葛洛夫,掀起了一股媒體熱潮。在電視實況轉播中,他冷靜、自信,神采奕奕,侃侃而談的神情,令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難想像,葛洛夫是個攝護腺癌的存活者。1994年秋天,58歲的葛洛夫面臨了生命中的大風暴。健康檢查發現,癌細胞已悄悄地侵襲了這位半導體業巨人。

■英特爾董事長葛洛夫以蔬果抗癌

葛洛夫發揮了科學家鍥而不捨的精神,來研究自己的病情。在研讀各種相關資料,親自訪談了15位醫生和好幾位攝護腺癌患者,自己畫各種分析圖表後,他選擇了混合式的放射線療法來醫病。
如今,癌症似乎暫時遠離了葛洛夫。恢復正常生活的葛洛夫,在飲食習慣上做了重大調整。他每天吃5到11份蔬果,菜色中經常搭配大蒜、橄欖,同時天天喝柳橙汁、綠茶萃取物和大豆蛋白質混合調製的果汁。

在人類抗癌的漫漫長夜中,「我們已經看到未來的希望,而希望就在食物中!」美國紐約史全格防癌中心的腫瘤醫學主任蓋納樂觀的表示。教人驚喜的是,他口中的新希望不必遠求,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仙丹妙藥,而是市場中隨處可見的新鮮蔬果。愈來愈多的植物科學研究顯示,植物中含有許多化學物質,可能具有防癌的效果。

蔬果防癌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院1997年發表研究指出,美國每年的癌症死亡人口中,有三分之一與飲食習慣不良有關,還有三分之一有抽菸的習慣。其實早在1992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布洛克等人,檢視了從1980年以後發表的200篇相關研究就發現,食用大量新鮮蔬菜水果,幾乎總是可以降低罹患肝癌、結腸癌、胰臟癌、胃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量食用蔬果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是不常食用蔬果者的一半。在人人談癌色變的今天,這些發現不啻為一大福音,因為這表示,儘管先天遺傳是癌症發生的重要因素,但是遺傳因素卻不能解釋一切。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飲食習慣,仍然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過去談到飲食與癌症的關係,多半強調消極的「致癌面」,教我們少吃煙薰、炭烤、油炸的食物;今天的科學發現卻引領我們,張開新眼睛來正視大自然中蘊含的生機——天然植物的防癌功能。難怪最近美國一本叫《預防乳癌的飲食方法》的書,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而《新聞週刊》,也特別以「癌症與飲食」作為封面專題。

為什麼蔬菜水果之類的食物可能具有防癌的功效呢?這得先從癌症發生的過程談起。癌症的緩慢無形與頑強,是它令人聞之色變的地方。但也正因為癌症成形緩慢,因此在癌細胞滋生的過程中,人類有很多機會可以從中攔截,不必等癌細胞坐大成腫瘤,再來治療。惡性腫瘤的形成基本上分成三個階段(請參見「癌症形成三部曲」),在初始期,人體細胞中的DNA受損而開始產生病變;在啟動期,受損的細胞發生不正常的增生;到了發展期,癌細胞形成腫瘤,並可能侵犯其他器官。目前許多植物科學研究顯示,某些天然植物中的營養成份,或許可以在癌症形成的三階段中,產生遏阻作用。例如,許多科學研究和動物實驗顯示,蔬菜水果中蘊含的維他命C、E、硫和類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營養素,能中和自由基,防止DNA受損。在癌症剛開始醞釀的初始期,有助於防止細胞變質,消弭癌症於無形。某些動物實驗也顯示,綠茶中的多酚類,可能有相同的功效。花椰菜、包心菜等同屬十字花科的蔬菜則含有sulforaphane,能促進肝臟代謝致癌物質。此外,根據《新聞週刊》報導,大蒜與洋蔥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allyl sulfides,能幫助人體更安全的代謝致癌物質。美國營養專家密爾那指出,把蒜頭切開後放十分鐘再食用,效果會更好。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評《我賺了30年—李豐醫師的生命故事》


有位朋友送給我這本書:《我賺了30年—李豐醫師的生命故事》,該書作者李豐醫師,女性,是臺灣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加拿大多倫多研究所、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病理科副教授。

以下是本書的摘要。其中,紅色字體的 [編註:…] 是我的看法,還請讀者先進們多多指教。

*負面思想 影響療效


三十年前,當我還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研究所進修,正慶倖尚有一年,研究所的功課便可以結束時,竟被發現患了癌症。手術證實是癌症的第二天,我工作機構的老闆來看我。首先,說了一大篇他心裡如何難過的客套話。然後告訴我,在社會上做事,好比一個大機器中的小螺絲釘,只要中間有一個小螺絲釘停止工作,都會影響整個機器的工作效率。接著,他指著我說:「而你,顯然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工作,所以,很抱歉,請你馬上辭職。」 當我的男朋友也明顯地疏遠我時,我瞭解到,自己竟完全被孤立起來。我不但失去工作,已被社會遺棄,也被愛自己的人遺棄,而且,還被自己的健康所遺棄。我生存價值,幾乎完全被否定掉。因此,我的情緒降到最低點,我想到自殺。癌症經過手術,很多個療程的放射性療,因為療效不佳,經過一年多,仍然時好時壞地原地打轉,癌並沒有完全消失。 最後只剩下化學治療一個辦法。當時的化療,以目前的眼光看起來,是相當粗糙的。治療了一段時間後,血小板變得很少,不小心一碰,到處都會瘀青,如果內部大量出血,就可能致命。與主治醫師商量,是否可以暫時停止治療,主治醫師竟然不同意。在這種「吃藥會出血致死,不吃藥又會病死」的情形下,做病人的我,的確非常為難。考慮再三,決定作個反叛的病人,我自己把化學治療停掉了。現在回想起來,是當年的反叛救了自己[編註:李豐醫師講的卻是三十年前的化學治療藥物與技術,然而,現代的化學治療藥物與技術已經有長足的進步,現代的讀者若是不聽醫師的囑咐,冒然學她任意停掉化學治療,反而因為沒有徹底把癌細胞清除乾淨,極有可能讓癌細胞大大地擴散而自誤寶貴的生命,這不是沒有現成的例子的!]


*丟掉藥罐子 調養身心


直到回到國內,回到熟悉的環境,不但重新獲得舊日友情的溫暖,而且,還很幸運地恢復了工作。這些轉變,使我的情緒漸漸由消極轉變為積極,癌雖然還在,我卻漸漸學到如何與它和平相處,它並沒有再發。可是由於身體很孱弱,治療後的副作 用層出不窮,不斷住院又出院,我也變成肚量很大的藥罐子。 一直到十多年前,因為高燒兩個星期不退而住進了台大醫院,經過諸多檢查及會診,醫師宣佈我第三度得到肺結核。當時我當然很沮喪,可是也只好乖乖認命,照醫師的處方服藥。 服藥第三天抽血檢查時,竟發現還因服抗結核藥物而罹患了中毒性肝炎。於是我很自然地又反叛醫命,停止服藥。每天不是睡覺,就是靜坐。經過一個月,再照胸部放射線檢查,發現醫師說的肺結核竟然不見了。這個發現讓我瞭解,一個月前的肺結核應該是誤診,因為肺結核是不可能不吃藥而在一個月內痊癒的。 這個發現,讓我不斷深思,平白吃這麼多藥,卻惹來一身副作用。我以後到底是會因癌症而死?還是因其他併發症而死?這次住院,讓我下了決心,從此不再靠藥物,果然從那以後,我沒有再吞過任何一顆藥丸,包括維他命。

*信念:健康靠自己

方法:自我反省。這次住院,也讓我看到了西醫的極限,我開始深思除了藥物以外的方法,我也讀了不少書,也去探討甚至淺嘗了不少民俗療法,發現最根本的辦法,還是靠自己,靠自己去做觀念的修正與飲食生活的調整。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發現我的想法是正確的,從此以後,我沒有再住過院,近年來連感冒都很少了。 觀念的修正,其實就是自我反省。「我好好的,為什麼會得癌症?」很多人一聽到醫師宣佈自己得了重病時,往往都會顯現出一副無辜的模樣,希望用切、割、毒、殺等外來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會沒來由地產生嗎? 世上絕對沒有這種「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 以感冒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話,通常患者都會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經一連熬了好幾個通宵。有些人會說,自己最近吹了冷風、淋了雨。有些人則說,工作的壓力很大,常常頭痛又失眠。 事實上,諸如此類的現象,都是導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話說,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覺性夠的話,自然能夠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標。以我的親身經驗為例,在加拿大念研究所時,所以會得到癌症,同樣是其來有自。首先,我天生怕冷,卻選擇到加拿大念書,基本上已經違反了健康的大原則。其次,為了負擔家計,邊念書、邊工作。常常為了多省下一些錢寄回家,以致於早、午餐都只吃一個三明治夾起司,到了晚上,才煮些麵條並搭配超市冷凍的青豆及便宜的雞胗、鴨胗。 事後,我才明白,原來自己長時間吃進許多可怕、有害健康的食物。再加上老闆又是猶太人,對員工非常嚴苛,其身心所承受的壓力自然是可想而知在那段工作緊張、沒有朋友,一天天重複著上班、下班及念書的日子中,健康情形自然是每下愈況。還好,後來癌症救了我。讓我有足夠的理由離開那樣的環境,找到生路。 生病,不是細胞叛逆,是自己無知對細胞加壓。 其實,身體發生了疾病,並不是細胞叛逆,違反了主人的命令,而是主人無知,拚命對細胞加壓,卻不知道早已超過細胞能夠容忍的限度,於是,細胞只好應變。生病,不過是受不了委屈的細胞在喊救命的聲音而已。 如果把觀念改一改,承認生病該由自己負責,對自己的行為,心生慚愧,而努力自我反省,並感恩不盡地以滿心歡喜的心情去看待自己的改變,儘量善待自己的細胞,努力不讓它們受到委屈。如有需要,再配合適當的醫藥治療,那麼,即使是病況已經相當嚴重,仍然有很大的痊癒空間。而且,不只癌症,得任何病即使治好了,不表示已經完全痊癒。若不善加調整觀念及生活、飲食,也都可能再得病。 [編註:我們的早餐必須吃得好,是因為要補充很多營養,尤其是好的蛋白質,供給餓了整個晚上的體內的 「功能細胞」(陽細胞) 例如肝、腎、心臟、胃腸、膀胱或子宮等等來維持整個白天的活動和免疫功能之所需;晚上必須不能吃太好,是因為馬上要睡覺了,體內的器官要休息了,人體器官用不到這些營養,這時如果吃得太營養,例如吃很多海產、豬牛羊肉類或動物內臟,則是把營養供給體內的 「寄生細胞」(陰細胞) 例如肥胖細胞、腫瘤細胞、癌組織。李豐醫師學生時代的飲食習慣,早餐隨便吃,晚上卻吃雞胗、鴨胗,顯然大錯特錯了!]

我曾在顯微鏡下觀察,一位已治療好的鼻咽癌病人,二十六年來癌症沒再發,在他去世後,其鼻咽組織仍看得到癌細胞,只是癌細胞被正常細胞包圍著而已。所以,改善體內環境,使癌細胞沒法生長,是個一輩子的功課,偷懶不得。

*調整飲食習慣是改善體質最直接而快速的方法

一般人的營養,都是從嘴巴吃進去的。這是說,製造體內負責新陳代謝的每一個細胞的材料,都是由飲食而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這麼說:你就是由你吃下去的食物變成的。所以,如果飲食中充滿致癌性物質,日後又怎麼可能不患上癌症?食品添加物,是另外一個使食物的品質發生改變的因素。因為食品添加物有很多都是致癌物質,如果常吃加過工食物,到底會同時吃進多少致癌物質,還真沒有辦法知道。飲食的量,也會影響營養。過去,在貧窮的時代,吃得不夠,營養不良,當然會影響體質。現在,經濟情況良好,倒是吃得太多,而造成營養不平衡,也累垮消化組織,引起所謂的文明病,像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等等,使體質受到影響。針對這些情形,要做的飲食習慣改變原則上是保持飲食平衡,不吃添加物,不吃腐敗食物,不吃肉類,多吃蔬菜、水果。

*五種癌一定要吃素


吃素身體越來越好 我自己的例子是做瑜伽做到第五年時,只要一有任何肉類進到嘴巴,就會不自覺地吐出來,由於並沒有任何宗教因素驅使我非吃素不可,因此,我知道,面對這種情形,是腸胃要求我不要再吃這類食物了。 一直到今天,吃素十多年,看著自己的身體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愈來愈好後,每當遇到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的患者時,我一定會力勸這些病友要改吃素食,至於其他癌症患者則可依照「四條腿的先不要吃,兩條腿的慢慢戒,最後再從沒有腿的著手」的原則,逐步改掉吃肉的習慣。 至於為什麼這五種癌友一定要吃素?因為子宮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與荷爾蒙息息相關,而肉類不但含荷爾蒙多,而且也易轉變為荷爾蒙,增加致癌因數。其實腸胃原本只需要穀物、蔬果,就足夠達到新陳代謝的目的。一味地吃肉,只會增加腸胃的負荷,累積有害身體的不潔物罷了。[編註:同意。亞硝胺(N-nitrosamine),具有通式 R2N-NO,是被公認的致癌物質。由於亞硝酸鹽可與胺結合成亞硝胺,例如酸菜白肉鍋湯加海鮮(亞硝酸鹽)再加葉菜類(胺),人類食用後會引發變性紅血球,這就是典型的胃癌致癌因子。氣味如臭蛋的硫化氫是大腸癌的主因之一,所以不可吃含硫的食物如:蛋及蛋製品、蒜頭、韮菜等食物,若代謝不良加上腸內腐敗菌增生,就可能會合成為硫化氫,易引發腸瘜肉細胞之病變。大腸癌更不可吃含鐵的食物如:牛肉、內臟、豬血、鴨血、米血糕等含α-鐵較高的食物及鐵劑,經研究α-鐵會催化癌細胞及腫瘤細胞之能量酵素,容易誘發惡性腫瘤細胞之增生!]


*飲食如藥,須先瞭解病況體質,妥善配合

全然生食並非人人於各條件下都適合,有人問說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生機飲食?吃素食可以吃蔥蒜嗎?我的經驗認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完全用生食,而且,嚴格說來,東方人的體質大部份都不適合全然生食(須配合熟食天然穀類等。),如果一定要吃生食的話,最好先找對生機飲食也有體驗的中醫師把把脈,作整體評估,看看禮質是否適合吃。至於蔥蒜的問題,以蒜來說,一個人如果身體狀況良好的話,絕對不需要靠蒜來殺菌,而蔥則會影響身體荷爾蒙的分泌及情緒變化,對健康不見得有正面幫助。

*吃素不要奶蛋,一樣健康

又有人問說吃素食時,需不需要喝牛奶、吃雞蛋?我認為牛奶是養小牛的,不是養人的:至於雞蛋原本是孵小雞的,其實,一粒糙米就像雞蛋一樣是完整營養,多吃糙米,與吃雞蛋沒有兩樣。或許有些人認為,不喝牛奶、不吃蛋,無法攝取足夠的鈣質,事實上,鈣質並不一定要從蛋類和牛奶中攝取,一切有根的蔬菜基本上都含有鈣質。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擔心鈣質攝取量不夠的話,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其實,骨質疏鬆的問題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麼嚴重,根據調查顯示,全球骨質疏鬆症罹患率最高的地區是阿拉斯加,其次是美國和歐洲,中國大陸則很少,原因為何,因為阿拉斯加人常年吃魚,美國和歐洲人民又經常吃肉所致,換句話說,沒吃肉、牛奶和蛋類,像中國大陸人民並不會因而罹患骨質疏鬆症。只要多運動、多吃糙米和全麥麵包,自然就可避免骨質疏鬆症。

*運動是改變體質的根本辦法

運動是改變體質最根本的辦法。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本來就具有抵禦外侵的毒物、或癌症的能力。只是,身體的內在環境和身體外的大環境,都有過多有害的因素,使身體的這種免疫能力發生障礙,疾病和癌症才不可避免地發生。 運動,則可使身體內在環境的細胞,藉促進血液迴圈,以帶動氧氣和營養,反過來,又使細胞增加活力。 因此,人體的免疫力,便能增加。病後,我開始做的運動是爬山。我說的爬山,並不真是去做爬上高山的運動,只不過是在那些有產業道路的小山走走而已。那時,憑良心說,我並不喜歡爬山。我參加爬山,可以說是被我丈夫強迫的。每個星期日,他早就把背包、乾糧、水壺準備好了,然後把我拉起來上路。這是因為我的身體太過虛弱的緣故,爬那樣的山,對我仍然是件苦事。他說我那段時期的山,是出太陽怕走、下雨怕走,吹風怕走。其實,之所以會出太陽怕走,是因為經過治療以後,我的體質很差,曬了太陽,皮膚就會發癢。之所以會下雨怕走,是因為我怕感冒。 經過治療,我的身體很差,簡直不能同別人比。普通的天氣,別人不容易感冒,偏偏我卻會感冒。之所以會吹風怕走,也是有原因。治療以後,我的血液迴圈很差,手腳常都冰冷。爬山時,別人是一爬就出汗,我卻要爬了半天,身體才會熱,如果有風,則會反而越走越冷,很受不了。 儘管這樣,我的爬山時走時停,但時間累積下來,我還是嘗到了它給我的好處,我的健康竟然緩緩地在進步。現在,癢的問題,已經不知不覺地消失,風雨對我來說,也不是阻力。 經過不斷磨練,而今,我的爬山和走路的本領,卻已越來越有進步。過去,走短短的路,便要流淚,甚至大病一場。現在,體力增加了,走二十公里路,已是家常便飯,甚至還有過一天走四十公里的紀錄。幾年前,還在經過兩年的準備之後,登上玉山,來作為對我的體能的考驗,結果,我很歡喜我的成績,我通過了。 兩年前,我改變了工作環境,每天早上先去爬山,在山上吸它兩個鐘頭的芬多精,回家洗個澡才去上班,現在看到我的人,都說我比以前健康,我則會加上一句:「天天爬山,明年會更好。」
[編註:同意。]


*你的細胞看起來很累,趕快去爬山補充氧氣,癌細胞會回歸正常

在實驗室養癌細胞,如果加氧,癌細胞就養不好,如果加二氧化碳,癌細胞就養得很好。這表示,我們自己把體內環境弄到缺氧,細胞才無可奈何變成癌細胞來適應環境,如果把環境裡的缺氧因素刪掉,補充氧份,其實癌細胞是會回歸正常的。三十年來,我看過無數病人,那些肯聽我話而去爬山,甚至天天爬山的人,身體的改善都很明顯。現在,每當我透過顯微鏡看到病人或友人的細胞顯出缺氧的狀況時,我都會提醒對方:「你的細胞缺氧,看起來很累,趕快去爬山。」 除了爬山、走路、慢跑以外,我也曾經花不少的時間,在做瑜伽、氣功和靜坐的鍛煉。那些鍛煉,開始時,什麼成績都看不到,可是久了以後,身體還是在改善。不過,一般瑜伽老師不是要求學生「再彎一點,再彎一點」,就是以極快的速度教學。事實上,瑜伽要做得好,慢及足夠的熱身運動是不可少的兩大要件。 就像我自己就曾經花了一個小時學「攤屍式」:花兩年的時間學熱身運動,結果,身體不但愈來愈健康,感覺也較以往靈敏許多。每天運動四小時換取生活品質自創禮佛瑜伽,修心又健身。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夠身體力行的人卻不多。我自己自從開始做瑜伽、爬山、靜坐後,每天維持四小時的運動量。四小時!對許多人來說,或許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每天運動四小時,可以使剩下的二十小時比較舒服:如果成天不運動,二十四小時都不舒服,你選擇那一邊? 〈注〉:李豐醫師每天只睡六個小時,清晨三、四點就起床,空腹練二個多小時的瑜伽,再打坐一個多小時。她常說,每天花四個小時做運動,可以換來其他廿小時的全身舒暢,這種投資太值得了。近幾年,她還自創一套禮佛瑜伽,在跪地膜拜時融入瑜伽之動作,既可修心又能健身。
[編註:同意。]
*笑、不生氣、正面看、放鬆四招多活三十年

除了生理因素之外,要克服病魔,還必須從心理層面下手,像笑、不生氣及以正面態度看待一切事情,還有學習放鬆,即是我這麼多年來能夠降服疾病的一大原因。 學習笑是一項很特別的功課。 因為我知道,笑的時候,尤其是大笑的時候,身體內的細胞是放鬆的。細胞只有在完全放鬆的時候,才能圓圓潤潤,充滿活力,足以應付外侮。剛開始學笑,其實不是真心想笑,而是勉強去把嘴巴拉成笑的樣子,可是久而久之,心裡自然會加以配合,真的變得成天都開開心心的樣子。 得到癌症以後,學笑便成為我的生活課題之一。 有一次,一位病人眉頭深鎖地來找我,我看到她鬱鬱寡歡的樣子,便問陪同母親前來的小女孩,「妳媽媽怕不怕癢?」小女孩說「怕癢。」於是,我稍稍地告訴女孩,「以後媽媽躺在床上的時候,妳就搔她癢。」結果,這位母親在每天大笑一回的情形下,慢慢地紆解了深鎖的眉頭。[編註:同意。]


* 生氣是別人做錯事,我懲罰自己

學習不生氣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功課。因為我為人耿直、又愛打抱不平,一看到不合理或不公平的事,拔刀相助的精神便來了。自從我瞭解「生氣的定義是別人做錯事,我懲罰我自己。」以後,我便開始努力去實踐,不過,積習難改,我的這個過程還是經過了四、五年,才看到一點點成績。 剛開始,別人挑釁我,我還是會馬上反應,接著便後悔:然後,我會看到別人在挑釁,我會看到自己快要動氣,於是,馬上逃到看不到挑釁的地方,再慢慢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我漸漸不需要逃離現場也能壓住脾氣,可是還需要在心裡說:「你好可憐。」來平衡自己的情緒:現在,我什麼都看到,卻可以一直保持笑容。[編註:同意。]

*恭喜病人得癌症


持正面的態度對疾病的療效有極大的影響。像我得癌前期,由於挫折連連,對人生、前途無信心,療效不彰。但得癌後期,由於對人生、前途恢復信心,雖然沒有治療,身體卻反而慢慢好起來。因此,自從我的健康進步了以後,除了我的專業,我最樂意做的一件事,便是為癌症病人打氣。 每當一個垂頭喪氣,以為末日將至的癌症病人,被介紹來看我以後,往往經過一番疑問的解釋,尤其是當他看到我這個活生生的例子,朝氣蓬勃地站在他的面前,他的信心便很容易地能建立起來。於是,這個垂著頭,苦著臉進來的病人,結果,卻能昂起頭,臉上充滿笑意地踏出我的辦公室。我做的事,並不是顯露奇跡。只是,我讓那些癌症病人看到「希望」,讓他們的情緒,能很快從消極變為積極。甚至有癌症患者來找我時,我會說「恭喜你得癌症」,對方一聽,自然會覺得莫名其妙,我解釋,「假如你不得癌症,怎麼會改變飲食習慣?怎麼會開始運動?又怎麼會學笑呢?再說,從今天開始,你的生活會一天天地變好、一天天地有品質,這樣一來,怎麼會不值得恭喜?」於是,對方一聽,果然對自己罹病的情形釋懷了許多。待患者情緒比較平穩地,要離開時,我又會說,「再恭喜你一次。」對方一聽,又是一頭霧水,「既然之前已經恭喜了,有什麼事還值得再恭喜一次?」這時,我會不疾不徐地回答,「我把三十年來對抗癌症的養生經驗一下子交給你,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恭喜的事?」就這樣,對方帶著飽滿、知足的感覺離開。

*善用「多賺 30 年的法寶」

如果凡事從正面思考,事事會變得非常美好:反之,凡事都從負面思考,事事都變得相當糟糕。就像我先生為了我好,毅然決然地把家裡的電話線拔掉,以免我下了班後,還要接聽一大堆電話,雖然這似乎對我有些不方便,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能夠安安靜靜地利用下班時間做瑜伽、運動,對身體不是反而有很大的幫助嗎?再說,真有什麼重要的事,隔天打到辦公室就可以了,何須罣礙在心? 放鬆看起來很容易,其實卻是最困難的,因為放鬆要從心做起。心真的放鬆,身體的細胞才能放鬆。而心要放鬆,必須放下很多現世間的價值觀,包括名、利、情....等。我的方法是從清抽屜開始,久已不用的東西,馬上送走、放開,衣服物品也是,甚至延伸至人際關係,於是人變得活得很簡單、很樸素,人就輕鬆了。當年,醫生宣判我只有六個月的生命,如今,我認為自己「多賺了三十多年」。為何如此?笑、不生氣及正面看事情、學放鬆應該是重要的法寶![編註:同意。]


*改得越多好得越快

這些年來,我不但看了不少癌症病人,更與其中一部份病人變成朋友,共同奮鬥,分享彼此的經驗,互相鼓勵,努力活下去。我們發覺,活得超長及活得越有聲有色的人,往往都是勇於自省,及堅持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 「改得越多,改得越徹底,好得越快。」已經成了我們的原則。 營養是細胞藉以維生的資糧,如果天天吃下充滿抗生素及賀爾蒙的家畜肉類,細胞想不生病也不成。充滿農藥及加工化學物質的食物,也會使細胞中毒。只有回歸自然,才能使細胞恢復生機。 運動的好處是使身體的迴圈順暢,把養分及氧氣帶到該去的地方,對生病的細胞,尤為重要。如果選擇一、兩種自己喜愛或適合的運動,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總有一天,成績會自然顯露出來。 心理的調適,極為重要。要知道,自己身體裡的細胞,到底是聽自己的還是聽別人的呢?當然是聽自己的。那麼,自己對細胞下達的命令,便不應下那些不利於細胞的命令,例如生氣、煩惱、消極....,細胞無外顧之憂,才較容易應付內患,對癌的免疫能力,才容易增加,才是根本解決癌症的辦法。 自我反省乃至身體力行,只要堅持,這些事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而且,如果繼續堅持下去,所有疾病,甚至癌症,都會自動讓步,讓健康的細胞抬頭。[編註:同意。]
 




地點:  台北市   榮星花園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引起風潮的<<祕密>>乙書



引起風潮的<<祕密>>乙書,

好事吸引力
就是心想事成的方法

包括三個重點


一、吸引力法則

二、思想具有磁性,並有著某種頻率,當你思考的時候,這些
就會跑到宇宙中,吸引所有相同頻率的同類事物。

三、如果你想要改變生命中任何的事物,就要藉由改變你的思
想來轉換頻率。

五個簡單步驟

一、釐清願望

(1.人生中可以實現的2.操之在己)
弄清楚你到底要什麼?這真是你要的嗎?如果不清楚,所
發出的頻率也會是模糊的,則吸引混雜的結果!

二、向宇宙下訂單
確定願望後,請大聲且明確的提出要求。語言會影響心念,
進而影響個人所散發出來的能量

三、專注自己的願望
透過許願文、願景版、觀想,仔細體會感受。

四、重新調整頻率
如果事與願違,將可能產生負面能量。必須隨時維持在正向頻率。
允許自己從實現小心願著手,產生「樂觀的現實感」,讓自己
「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在心中「重播」,「準備祕密移轉物」,當
沮喪時能馬上讓焦點轉變。

五、感覺即將擁有
讓自己感覺很好,並模擬實現後的生活!


克服三大迷思

一、不知該想什麼、如何正確的想


讓自己專注認真的想

二、光會想,卻沒有執行力


透過「想」,讓自己產生足夠的動機,走出舒適圈!

三、受挫時,不懂得調整負面情緒


因為創傷經驗,讓自己一接觸相關經驗,就潛意識的拒絕,
這時必須讓自己重新調整到正向的頻率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從飲食著手來預防老人癡呆症

根據《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3&id=17》常用左手可防止右腦老化,利用飲食補充營養素有助活化腦細胞!

老人癡呆症發生率會隨年齡增加,如果你不想老來變癡呆,醫師建議,多攝取延緩腦部老化的營養素,同時經常鍛鍊活化右腦,來加強記憶和會話能力,並防止大腦老化。

  台北市漢方中醫診所主任醫師卓資彬指出,老人癡呆是後天的腦障礙,癡呆分為阿茲海默型及腦血管性癡呆兩種,約三分之二的人屬於阿茲海默型。

  阿茲海默型癡呆是腦神經細胞短時間死亡,大腦萎縮所致。症狀分為健忘、混亂、癡呆三階段,卓醫師表示,老人在健忘期忘記東西的次數很頻繁,容易忘記最近發生的事物,反覆說同樣的話。進入混亂期後,對人、時、地出現認知障礙,智能急速降低,人格和行動變得異常,簡單的工作不能做,經常有徘徊、幻覺和暴力的現象。到了末期,整體機能嚴重退化,陷入失語症,家人的名字和自己都不記得。

  腦血管性癡呆的主要原因是腦梗塞和腦出血;因腦血管阻塞和血管破裂致血液循環變差,氧氣和營養無法順利供應,造成腦功能損傷,記憶力低下、頭痛、耳鳴、痲痺等。病患初期自覺常忘東西,容易變得憂心和鬱卒,有手足痲痺、飲食困難、運動機能障礙和語言障礙,常因一點小事就生氣,掉眼淚,無法控制情緒,且經常失眠。
腦血管性癡呆 要多吃這些

卓資彬醫師表示,腦血管性癡呆多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動脈硬化等毛病所引起的,可經由改善飲食來預防;例如,喝酒勿過量、不吸煙、少鹽、少油、少吃甜食,注意營養的均衡。

  另外,也可以從飲食補充,卓醫師建議,要預防癡呆症可多吃富含 EPA和DHA等不飽和脂肪酸的鯖魚、沙丁魚、鮪魚等,來預防腦栓塞,並活化腦循環;植物油、南瓜、綠黃色蔬菜、豆類、小麥胚芽等富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腦細胞的老化;紅酒、綠茶、可可亞等含多酚,可抑制自由基,防止老化和血管硬化;枸杞子可促進血液循環,含維生素D的香菇則可防止血管的老化。納豆激酶則可溶解血栓,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又有抗癌作用。

補充乙醯膽鹼 減緩阿茲海默症

對於阿茲海默型癡呆症,飲食雖然無法阻止腦的變性,但可使腦細胞活化,緩和症狀。卓資彬醫師強調,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減少時,會導致阿茲海默型癡呆惡化,建議飲食多補充乙醯膽鹼來減緩其惡化速度,蛋黃、大豆、花生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是乙醯膽鹼和維生素B群的構成物質,對活化腦細胞有助益。

動手動腳 活化腦細胞

卓醫師表示,老人家最怕整天臥床沒有運動,腦部缺乏刺激會使癡呆危險性增加,若每天散步,做適度運動,鍛鍊筋骨可預防跌倒,身體有在動,腦細胞才能被活化。手指的活動和腦也有關聯,建議彈奏樂器、作料理、編織、折紙、園藝等都是很好的活動。另外,老人家也要多參與社交活動和人群接觸,刺激腦力。

  活化右腦也可預防癡呆,因為現代人多數傾向使用擅長語言計算理論思考的左腦,若能活化右腦則能加強記憶和會話,所以平日可常用左手運動來防止右腦老化。

此外由《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老年癡呆症有法可防》摘錄如下:
據統計,全世界六十歲以上老年人中,約有百分之十患有老年癡呆症。迄今為止,老年癡呆症仍是醫學界的一大難題,在歐美發達國家中,老年癡呆症還是前四大死因之一。但奇怪的是,印度老年人中罹患癡呆症的比率極少,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
醫學家開始研究印度人的飲食,結果發現,印度人不易罹患老年癡呆的原因,與他們大量食用咖哩有密切關係。
印度咖哩粉中,含有較重比例的薑黃素,薑黃素有抑制β類澱粉蛋白的聚合顆粒,沉積在腦神經突觸之間隙的功效。可促進有毒蛋白質的沉澱,避免記憶力的損失和混亂。與其花錢買一堆維他命來預防,還不如每周吃一次咖哩來得實惠。
日本人一項研究也發現,每天喝兩至三杯綠茶,罹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就能減少一半。這與綠茶中所含的兒茶素有很大關係,兒茶素是綠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內含十六種微量元素,其中銣是預防中老年記憶減退和防止老年癡呆的重要元素。
明白到印、日兩國的飲食中,有妙法可以減少老年癡呆症的出現,「六十而知天命」的長者不妨參考看看而身體力行之!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心靈成長的五封信

第一封:你的時間在那裡



第 二封:成為不被淘汰的上班族


第 三封:人的一生追求什麼


第 四封:幸福很單純


第 五封:爭吵的目的

第一封:你的時間在那裡




聯華電子總經理吳宏仁談-「你的時間在那裡」



40歲以前,大部份的人是相同 的,升學讀書升學讀書...,建立自己基礎。在父母親友、社會價值觀影響及誤打誤撞的情況下完成基本教育。選擇讀 書,應該一鼓作氣,在您尚未進入產業時,能讀多高就多高,畢竟何時進入產業,您都是社會新鮮人。 但是一旦您已經有工作經驗而又有心進修,當然管道很多,相對的掙扎也多。因為您不知現在的年紀、條件、資歷、、、再去做進修這樣的投資是否值得?

如果,您認定一輩子要當上班族,學歷對您而言相信是 很重要的,否則,時間寶貴,不容許您再走錯路。

20 ~ 25歲,您要懂得掌握與規劃自己的未來,決定了就是一條無悔的不 歸路。

剛得到法律付予您的種種權力,相對的 您要盡您的義務及學習面對責任的承擔。

這時候的您,是喜悅、矛盾與痛苦交 戰,喜悅來自於開始被賦予一些自主權,

矛盾來自於與父母割捨不斷的臍帶關 係,痛苦的是開始要嚐試錯誓。

您要開始為自己的未來規劃,如升學、就業、感 情、、、拿回自己對人生的主控權,而非一直受人左右影響的去搖擺自己的未來。



【學會人際關係,多認識積極的朋 友,十年後這些朋友都將是產業的中堅】



25 ~ 30歲,您像一塊海 綿,努力吸收也甘心被壓榨,為的只是自我的成長。這時候的您,應是工作取向,薪水待遇。陞遷調職您應該是斤斤計較。

因為唯有努力付出,相對的您才敢積極爭取,社會新鮮 人的動力應該讓您衝出自己的一片天,也因為沒有經驗,所以不懂挫折。因為資源不多,所以一切盡人事,聽天命。現在的您:領取別人的薪水,學習 別人的經驗,付出自己的青春,建構自己的未來。



【學會累積經驗,接觸機會,良師 益友的提攜更是提昇您成長的大利器】



30 ~ 35歲,您要學習判斷 機會、掌握機會,不能再有嚐試錯誤的心態。

這時候的您,應是事業取向和家庭取向,工作應該從體 力轉換為腦力。

您應該看到的是遠景,而非現況,面對的是寬廣人生, 而非侷限於自我。

結 婚是許多人面臨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抉擇,面對婚姻,很多人以為結婚就是一個責任的結束,殊不知正是學習的開始。就像一些剛上市上櫃公司,以為目 標達成了,忘 了自己的企業責任,忽略本業。反而是一個惡夢的開始。人的本業不就是經營自己的家庭,賺錢的目的不就希望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但這可不能成為忽 略家人的藉 口, 一個經營不好家庭的人,縱使賺到全世界,他得到的只是表面的掌聲,在他人生的這個圓,永遠有一個缺口。 家應該是您最大的精神支柱、動力來源和堅強後盾!



【時間管理,轉化心境;轉化用頭 腦去工作,不要用身體去工作】



35 ~ 40歲,您要享受給人 希望,功德無量的格局。

這時候的您,應是企業取向,工作只是一種休閒,更可 轉化為對他人的責任。

如果您專注於研究,您應該不只窮畢生 之力。心24小時不眠不休的去做苦力您應該有成立研究機構,帶領一群人做更多研發的雄 壯志。

如果您是企業主管,您應該不只停留在汲汲營營,斤斤 計較,您應該有能力擔負主導週遭的員工、家人,帶領他們享受更好的生活。

格局的大小,會影響您成就的多少,做一個有影響力的 人,而非被影響的人。



【不論目前您多風光,多有成就, 在您心中是否畫得出十年後的你?】



靜心思考!我們現在所有努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父母、另一半、小孩、、、?

工作,不應該等於是人生,更不應該是需要經營一輩子 的事。

試問健康、財富、自我成長、人際關係和時間自由,什 麼是您努力工作的動力?

我相信沒有人刻意放棄任何一點。這些正是促使我們年 輕人前進的動力。

十年後,您是提早完成它?還是提早放棄它?



【寧可因夢想而忙碌,不要因忙碌 而失去夢想】



我看週遭有太多優秀甚於我數倍的朋 友,可惜的是終日汲汲營營,投入更多的時間、精神、資源,卻沒有享受到應得的代價, 原因無他,努力錯方向,找錯機會,拒絕機會而己。

Jordan 打了一輩子的籃球,是很難在棒球場上找到自己的舞台。

不要讓忙碌矇蔽了您的雙眼再回頭:「廉頗老矣,尚能 飯否?」



【你的時間在那裡,成就就在那 裡】



當您一個人成功,您只享受到一個人的 快樂!懂得分享與付出,真正的快樂來自於:週遭的親友因您的成長而提升,不論是精神或物質。

真正的成功來自於:週遭的親友因您付出獲得改善,給 人希望功德無量。

我們不是在做慈善事業,尚沒有能力普渡眾生,但是, 我們可以發揮一己之力,對親友,對那些有緣相遇的陌生朋友,伸出您的手,在他們需要的時候!

太多人在等生命中的貴人,聰明如您,何不先從幫助他 人開始?



第二封:成為不被淘汰的上班族



作者Razorback Chopin是日本的管理大師大前研一

每天通勤上班,時鐘一過了下午五點,心中就暗自高興 又可以領加班費..., 你只是一個把身心和時間,單純賣給你的老闆、沒有自主性的上班族?

如果,你明天上班,老闆要你從今以後,不必到公司報 到,每天在家裡工作,並根據你工作產生的附加價值來決定薪資的話,你究竟可以拿到多少薪水?

你看看區公所的職員,自己的窗口沒民眾來,就喝咖啡 看報上廁所,每天做的事都屬於「消化型的業務」。 如果這些公務員想提高工作的附加價值,大可以動動,「想想如何把資料檔案整理得更好找、更有秩序, 如此就能把自己的工作提升到創造型的業務」。

區公所的職員只是一個例子,今後在數位網路的時代, 一通電話就能申請戶籍謄本或印鑑證明,消化型的業務將從我們的週遭消失。

現在,服務業人口占日本總就業人口的六五%,這個比 重將愈來愈高, 不久的將來,預期可升高到八0%,屆時,服務業的人力將出現三極化的 現象。

第一類型是「單純勞動集中型」,像在旅館鋪床單、清掃的服務生,或者是在速食店炸薯條的店 員。

有些白領階級看來外表光鮮,勝人一等,其實和漢堡店 的店員沒什麼不同。

我曾經拿三百萬日圓到日本某銀行,哪裡的行員只會勸 我存成定存,但當我拿到香港的銀行,他們卻很積極地詢問我這筆錢是否不急著用,想辦法幫我設計一套資金運用計劃。

日本的銀行行員,和只會炸薯條的店員是一樣的。

第二是「知識勞動集中型」,從事的是知識附加價值的工作,但以時間計算給薪,又稱「知 識藍領階級」。

例如工程師,收入是第一類型的四、五倍以上。不過, 如只會死記法律條文的律師、只會記帳的會計師、只會遵循教育部指示的教員,知識藍領階級,將來都可能被光碟CD─ROM取代。

在美國,已經出現一片只要九、八美元的光碟,叫做「Quicken」的家計簿,一般家庭不需要求助會計師,就能算清收支情況。還有一種叫「Family Lawyer」的軟體,囊括一般租約、離婚、遺書、保險的法律問題,省去大事小 事求助律師的麻煩。這些套裝軟體的問世,預期將造成九0%的律師、九五%的會計師淪落 成套裝軟體的操作員。

要避免不被軟體取代或淘汰,只有努力創造光碟提供不 了的附加價值,例如活用套裝軟體,為顧客分析投A種保險有什麼利益,投保B保險風險程度如何等。

醫生也是,日本過去為了培育醫生,在每一縣都設立一 所醫學院,現在實在有些供過於求,醫生如果只是開著門,消極地希望病人上門求診的話,遲早會關門大吉。

但是現代人很願意在「預防疾病」上花大錢,如果醫生 從「醫病」轉變為「健康顧問」的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則是「知識白領」,以知識附加價值的成果來決定薪資,和第二類型的薪資收入差 距別更大。

第二類型的電腦繪圖員年收入一千兩百萬日圓(約三百 萬台幣),第三類型的知識白領的年薪,至少是四倍,甚至?倍以上。

知識白領必須和分佈全球的工作夥伴,時常保持聯繫溝 通,所以英文能力是必須的,而且要像好萊塢導演史帝芬史比柏一樣,會寫劇本又會製作,具備高度的多項工作能力。

上班族要如何提升自己為知識白領?

第一,不做知識懶蟲

投 資自己,提高自己的附加價值,培養自己不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能存活的本領。你可以在上班時間動腦筋思考改進自己的工作,或者利用下班休息時 間充電學習。 我認為從三十五歲到五十歲是「魔鬼的十五年」,因為三十五歲的人大多進入公司有十年的年資,工作熟練之後,就不求知識上長進,只會汲汲於人際 關係,自我發 展停頓,進入魔鬼的十五年。

第二,不要給自己設限

特別是公司的「職務規定」,有害於培養知識白領。公 司許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都不相信員工,把員工當小孩子看待。

例如出差費用定得死死的,啤酒、小菜都不能報帳,但 如果報帳的員工判斷這些花費,對公司有貢獻,企業應該相信員工,授權決定。

三年前,我在日立待的單位,一個月電話費上限是一萬 日圓,打完電話還要在規定的筆記本上,記入打的對方和時間。

還記得有天下午,我在公司後院散步,總務部的人要我 回座位。

「為什麼?」我問。

「現在是上班時間,」總務部的人回答。

「我在設計上有想不通的地方,想在清靜的地方,思考 一下,」我說明。

「不行,請你在位子上思考,」總務部的人一臉不悅。

我一直認為,以遵循公司規定為最高準則的人,如何能 在未來創造新的規則?

只會鑽營、想辦法陞遷的人,怎能站上無國界競爭的世 界舞台?

第三,不要怕犯錯,要有勇氣重新開始

沒有失敗過的人和企業,想法僵硬,我認為三十歲前應 該失敗三次以上。

但大多數的年輕人,都被我們的教育體系教導成害怕失 敗、避免失敗。

而且很多人,不能否定自我,怕因此失去既有的一切, 但如果沒有否定自我的勇氣,個人、企業和國家都失去創新的能力。

看看電腦語言,二十五年變了五回,家電產品的功能更 是一代超越一代。

這些進步都是從否定推翻出發,經營手法又何嘗不是。

我還有一個經驗,不要想很可惜,而要有隨時都重頭來 的勇氣,想到可惜,人生就失敗了一半。

如果當時我答應留在日立,就不會到麥肯錫發展。

五十歲時,我退出麥肯錫,稍後參選議員和東京都長, 後來決定從此不參與政治活動,都沒有一絲「可惜」的心裡。

年輕人更可以重頭來,但決定的時候需要拿得起放得下 的勇氣,不能留後路,要有破釜沈舟的決心。

第四,不挑工作

我在麥肯錫看過幾千人,成功和不成功的人有一個清楚 的差別,

成功的人不論什麼工作都不挑。

不討厭、不選擇工作,不論什麼工作都積極地,

站在顧客立場思考,從中一定可以學習成長。



第三封:人的一生追求什麼

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 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

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 夫能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

美國人再問,你為甚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

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 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甚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 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滿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 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

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在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 擁有一個漁船隊。

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 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

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 杉磯,最後到紐約。

在那裡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又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

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佈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 給投資大眾。

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 邊的小漁村去住。

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 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

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 們玩玩吉他囉!

墨西哥漁夫疑惑的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人的一 生,到底在追求甚麼?



第四封:幸福很單純

有位心理學家曾寫道,一個成熟稱得上真愛的戀情必須 經過四個階段,那就是:共存(Codependent)、 反依賴(Counter dependent)、 獨立(Independent) 、 共生(Interdependent)。階段之間轉換所需的時間不一定,因人而異。

第一個階段:共存

這是熱戀時期,情人不論何時何地總希望能膩在一起。

第二個階段:反依賴

等到情感穩定後,至少會有一方想要有多一點自己的時 間作自己想做的事,這時另一方就會感到被冷落。

第三個階段:獨立

這是第二個階段的延續,要求更多獨立自主的時間。

第四個階段:共生

這時新的相處之道已經成形,你(妳)的他(她)已經成為你(妳)最親的人。你們在一起相互扶持、 一起開創屬於你們自己的人生。

你們在一起不會互相牽,而會互相成長。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通不過第二或第三階段,而選擇分 手一途,這是非常可惜的。很多事只要好好溝通都會沒事的,不要耍個性,不要想太多要互相信任,這樣第二、三階段的時間就會縮短。

和所愛的人相遇相戀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要輕言放棄。

兩人相聚是因為有緣,相知是因為有心,

真的得好好珍惜這福份,莫說分手不是無由。

希望看到上述的四個階段,真能給大家一些啟示與領悟 並惜緣,

我們會逐漸變成我們所愛的人。

妳和他本來沒有相同之處,外表不相像,性格也是南轅 北轍。

一旦愛上了,年深日久,妳會驚訝妳的眼睛有點像他的 眼睛,

他的微笑也有點像妳的微笑。

你們走路的步伐也有點相似,說話的語氣也愈來愈相 像。

他的脖子上有一顆痣,一天,妳發現自己脖子上也多了 一顆痣,

原來我們會變成我們所愛的人。

妳本來喜歡腳踏實地的人,而他一向比較輕佻,但你們 愛上了,他竟會不知不覺變成一個老實人,這個改變,連他自己也不曾察覺。

他本來喜歡活潑的女孩子,卻愛上了拘謹的妳,

這些日子,妳竟愈來愈活潑,妳差點認不出自己。

逐漸變成對方理想中的人,這種改變,絕對不是刻意 的。兩個人愈愛得長久,氣質也愈來愈相近,妳曾經以為他不是妳夢寐以求的那種類型,然而,有一天,妳驚訝地發現,他已經變成妳喜歡的那種類 型,妳不必再到處尋覓,

他就是妳要找的人。

深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妳原來真的會一點一點的失去 自己,

為甚麼妳還會覺得快樂呢?

大概是因為妳在失去的當兒,也是賺了,妳把他的氣質 和他的微笑都賺回來。

幸福很單純,所以要很單純的人才容易 獲得......

地球這麼大,世界這麼廣,不去走走看,怎麼知道你的 黑夜是別人的白天。



第五封:爭吵的目的

吵架的時候,什麼最重要?驕傲?自尊?面子?輸贏? 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仍然是你心愛的那個人,最重要的仍然是你們這份得來不易的感情........

本來,在愛情裡,不管是爭執或衝突,只要最後能協 調、能化解就好了,哪有什麼贏者或輸家?

真要爭誰贏誰輸,誰有面子誰又低聲下氣,最後賠上的 只是這份感情,誰也沒贏,實際上是兩敗俱傷。

有沒有想過,爭吵的目的是為什麼?其實不是單純的為 了道理講理,而是對方不肯讓你,男生女生亦然,因此爭吵到了最後,其實早已偏離主題,而是為了賭一口氣。好大的一口氣,代價不貲。

和好的時候,才體認出那些淚也白流了,氣也白生了, 是何必?還是活該?

人生氣的時候,什麼狠絕的話都說的出來,什麼惡毒的事也做的出來,但有情人生氣的時候,也必定保有溫暖的情懷,就看妳看不看得 出來,而妳看不看得出來,就看妳了不瞭解他,信不信任他。

生氣時不說氣話也不做惡事,真的很難,但起碼要學會 退而求其次,懂得從中去感受原本就存在於兩人間的情意,不消太多腦力,其實只要用一點心。

有愛情的時候,其實什麼都好談,但一般人不易發現, 也不太會利用這個道理。你想當一個聰明的人,還是高明的人?

聰明是智商,高明是智慧。

聰明是向外開拓,高明是往內尋求。

聰明是以頭腦思考,高明是用心去想。

聰明是用比例尺畫出精密的設計圖,高明是無所為而為 的隨手塗鴉。

聰明是乾旱時的造雨機、淹水後的抽水機,高明是隨時 隨地的保持雲淡風清。

聰明是在一杯咖啡裡變化出數種花樣,

高明是從一盞清水中感覺出單純的甘甜。

聰明是天生的優勢,高明則靠後天的養成;如果不夠聰 明,沒關係,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靈魂鍛鍊得更高明。





是的,這裡就說到重點了:

聰明的人可以折服別人,高明的人卻能擺平自 己。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協助癌末病患善終

聽聞了陳永泰醫師說有關醫學倫理的課題,他說協助病患善終應遵守﹕

尊重自主、公平正義、  不傷害 等原則,也就是做到 無瞋、無惱、無傷

此外,我特地節錄了焦淑嫻小姐記錄整理的一篇文章如下﹕

二十世紀的醫學有著長足的進步,許多在以往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疾病,在過去的一百年都獲得了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人類的力量卻好像始終無法與老天爺的控制相抗衡,舊的疾病得到解決了,新的疾病又應運而生, 並且更加令人們束手無策。其中,癌症與愛滋病便是帶給人最大困擾的兩大「世紀之病」。  

雖然我們期待在新的世紀,癌症與愛滋病能發明出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在目前我們仍然不得不屈服於它的擺布,而無法加以克服。在這兩種疾病中,癌症對於一般人的影響層面更大,並且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威力更加巨大。

癌症末期的病人常見症狀  

癌症的形成原因是細胞不受控制地不斷複製。由於這些複製的細胞在還沒有完全成熟時,便一直複製,因此會讓強壯的細胞逐漸失去作用,而對人體產生破壞性。癌症的種類端視這些不成熟的細胞形成的部分而定,不同的癌症,其生長的速度也不同;同時不同癌症,轉移的機率也不一定。通常來說,肝癌、肺癌、乳癌等癌症的轉移速度較快。
癌症末期的症狀則與癌細胞轉移到哪裡有關,一旦病人進入癌症末期,則等於宣告他距離往生之路已經不遠。在為癌症末期的病人進行安寧療護時,若能對於癌末病人所會出現的常見症狀做一番清楚的認識,那麼便能積極改善癌症末期患者的症狀,並改善其生活品質,協助病人善終。

癌症末期病人常見的症狀 

     疼痛﹕包括臟器或軟組織疼痛、骨頭痛、神經痛等。安寧療護者必須了解病人疼痛的形態、程度、發生的時間,再針對不同的疼痛,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如果病人可以吞食、翻身或下床走路,則使用止痛藥劑﹙分為口服、皮下、靜脈、脊椎注射、肛門塞劑、舌下放置等種類﹚時,便不需要太多的劑量。

食慾不振﹕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總認為能吃就是褔,但是癌症末期的病人,卻常常有吃不下的情況產生,這個時候若勉強病人多吃東西,反而會產生負面的作用,甚至有時吃得愈多,反而讓癌細胞繁殖得愈快也說不定。因此,安寧療護者必須讓病患家屬了解,吃得多不代表患者一定會活得比較久,而患者臥床休息時,每天需要的熱量僅在1500卡左右;至於患者若真的吃不下,則不妨改變食物的味道、大小、擺飾或香味,要是患者還是吃不下時,才需要使用胃管、點滴。

便秘﹕若癌末病人產生排泄不良的便祕狀況時,則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例如,食慾差、腹絞痛、腹瀉、尿液滯留、意識不清等。此外,安寧療護者也須注意患者肛門口是否有糞便,若是患者因為沒有力氣而無法排便,則必須協助其排出糞便。

惡心、嘔吐﹕了解患者最近因為實行什麼治療﹙藥物、化療、放射線治療﹚而導致此症狀。另外亦須觀察患者是否因惡心、嘔吐導致頭痛、腹痛、胃酸逆流、口渴、小便痛、便秘、咳嗽等症狀,如有必要,則需要特別安撫患者的焦慮。

﹕在病患喘氣之時,除給予口服、吸入性藥物、氧氣等藥物治療之外,也可給予其放鬆治療﹙如聆聽音樂、佛號等﹚,或是給予腹式呼吸及圓唇吐氣等呼吸訓練,並協助其坐直,以風扇吹拂之。

失眠﹕安寧療護者應評估患者的睡眠情形,例如﹕半夜是否被打擾、幾點上床、幾點入睡、是否已經服用安眠藥、起床幾次、白天是否打盹、是否作夢等。

淋巴水腫﹕成因為皮下組織因為淋巴循環受損造成,其症狀為肢體逐漸水腫、皮膚變硬,故安寧療護者應給予患者按摩、運動,並塗抹潤膚的藥物,必要時,給予患者類固醇、利尿劑等藥物。

焦慮﹕當病患因病情惡化而焦慮不安時,安寧療護者必須協助患者改變對問題的想法,並適度地傾聽與支持。在傾聽患者的煩惱時,安寧療護者不必給予自我的意見,只須附和患者的說法,使其產生同理心,感覺到這個世界上有人能夠給予其關懷與肯定。  意識不清﹕當癌細胞轉移到腦部時,病患便會產生意識不清的狀況,此時,安寧療護者應該立刻使病患鎮靜下來,並找來熟識的家人相伴,使其不要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憂鬱﹕癌症末期的病患常常會因為憂鬱,自覺無用而產生自殺的念頭,此時,安寧療護者要讓患者先肯定自我的價值,並給予心理治療,必要時﹙如患者產生幻覺﹚,必須將其轉介給精神醫師。

善終的條件

根據 Elizabeth Lee 對於善終條件的定義為自知死之將至,並且有勇氣面對死亡,及能有條不紊地安排後事,然後從容地向親友們道別,最後安詳地面對餘生。

另一方面,台大緩和病房定義善終的條件則為了解自己死之將至,對過去的生活給予肯定,並心平氣和地接受死亡的事實,同時也對身體照顧與症狀控制滿意,再來交代安排完畢後事,情緒穩定、焦慮與憂鬱獲能緩解,自主性獲得尊重,完成與親友的溝通告別,在心願達成的情況下面對死亡。

......

當癌症末期的病人,一步步地走向生命的盡頭,安寧療護者必須完整了解病人的瀕死症狀,才能在病人生命即將結束前,給予正確的處理,以使其達成善終的境界;同時,也可以讓家屬及時趕到,使病患可以交代後事,或是表達想回家的心願,並與家人溝通確定不實行心肺復甦術,以減輕病患的痛苦

以下所描述的就是兩種醫學上的瀕死症狀

   意識變化﹕首先在躁動狀態時,可以用藥物控制,此時,病患聽覺尚未完全喪失,所以家屬可以在病床旁對病人說話,表達其對病人的愛,請他放心往生,或是在旁助念佛號,幫助病人心靈平靜,最後便會進入意識不清的狀態。

生理變化﹕皮膚會出現濕冷、紫斑、發紫、面灰、泠汗的狀態。在眼睛方面,眼神呆滯、光反射消失、鞏膜水腫。在呼吸方面,喘、呼氣變長,呼吸不規則,呼吸發出嘎嘎聲。在消化系統方面,會出現惡心、嘔吐,吞嚥困難,口乾的狀況。在泌尿系統方面,有失禁、無法解尿的困擾。在循環系統方面,則會血壓下降,脈搏不規則。

瀕臨死亡症狀的處理

在發現病患出現瀕死症狀時,安寧療護者在調整藥物方面,必須停止抗生素、降血糖藥、瀉藥等不需要的藥物,而保留止痛藥、止吐藥、抗癲癇藥、皮下、靜脈或肛門給藥等藥物。
至於在減輕疼痛方面,臨終前四十八小時內,48%增加,12%不變,39%減少止痛藥劑量;並且緩慢移動病患、減少搬運患者,同時由表情、呻吟、翻身時的變化來判斷意識不清的患者是否疼痛。

此外,當病患缺水時,必須先告知家屬補充過多水分的缺點,再幫助患者吸少量液體,以碎冰塊、檸檬汁、鳳梨汁、無酒精漱口水為病患潤唇,或是為其塗抹凡士林。此外,每天須補充1.5公升以下的水分;而若是需要注射生理食鹽水時,找不到血管,可改以大腿皮下注射之。

若是呼吸出現嘎嘎聲,則安寧療護者須協助患者側睡、注射藥物、吸入藥物,或為患者試抽一次痰,此時,若是患者沒有痰,就不需要再抽,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最後,若是患者已經出現叫不醒,或是說些聽不懂的話的情況時,則安寧療護者應立刻檢查其是否有糞便阻塞、膀胱過脹、痛、喘、皮膚不適、藥物、感染、血糖等原因所造成,若是沒有其他原因造成,則可確定其即將往生。此時,除了向家人解釋狀況,使其有所準備之外,同時,也可以播放佛號、聖樂或輕音樂,來鎮定病患的情緒。

另外,安寧療護者亦須切記不可為瀕死病患補充點滴,以免增加病患呼吸道分泌物、尿量,及增加其肋膜積水、腹水量,並且會因此不易找到血管扎針。同時,注射點滴也會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況,使其察覺更多的痛苦,及增加未來屍體處理的困難性。

在病患瀕死前,安寧療護者也須成為支持家屬的力量,除了告知家屬病患瀕死前所可能出現的症狀,並教導家屬如何與病患相處、照顧病患,及尊重病患的決定,指導後事之外,同時,也須與家屬溝通如何處理親友來探病時,與病患交談的方式,以免病患因為不了解狀況的親友的言語而造成傷害。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在癌症末期病患瀕死時,醫生所要做的是,在疾病惡化至醫療無法治癒病情,且病程已進展至死亡且不可避免時,與家屬溝通如何才能合法不執行心肺復甦術,以減輕病患的痛苦。此時,醫師可以讓病患簽署「不施立心肺復甦術意願書」﹙若病人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則由最近之直系親屬簽署﹚,而醫師須在「不施立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上記載與疾病相關診斷、治療經過及當時病況,以確定意願書具有法律效力。此外,醫師亦可在病患意識清楚時,協調病患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及「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委託書」,以使全程的醫療過程更加順利。

以上敬請參考。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從容面對生命的最終

先有"界"(空間),然後才有"世"(時間),世界人類如果永遠不死,則無法推知何時有生。既然,生命現象是"生滅法","如何從容面對生命的最終"是重要課題。


◎下文節錄自楊倩蓉小姐的撰文

全台只有百分之十五的醫護人員對安寧療護有正確的認知,而不到十分之一的癌症患者,能受到安寧療護的照顧。安寧療護的不足,以及對於臨終關懷的漠視,正顯示國內一般民眾缺乏對死亡教育的認知及準備。


#之一 一位癌末家屬的心聲


躺在冰冷病床上五十多天無法安眠的父親,在轉入心蓮病房的第一天就打起呼來。直到父親被證實為癌末病人的第六週,陳耀文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了解什麼是「臨終關懷」。面對父親必然要走的事實,陳耀文的心情相當惶恐,看著在台北住院長達五十天的父親,沒有一天能睡上好覺,他更深刻了解到病人的辛苦。而長期照顧父親,早已疲憊不堪的他,則像一隻受驚的免子,因為病人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分鐘的天人永隔。

「沒有人可以跟你分擔這種壓抑的心情,特別是對於死亡的恐懼。」提起雙親的過世,陳耀文心頭仍有著陰影。「母親是在一所醫院的加護病房往生的,她死的時候,床單並不是白色的,因為經過多次急救,包括插管、電擊等,現場已慘不忍睹,如活生生的人間地獄。」母親過世的記憶猶新,死亡的陰影再度籠罩著他與父親。

雖說醫護人員只將病情告訴他,而隱瞞了父親,但是老人家活到這樣的歲數,心裏十分清楚。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疼痛、家人哀傷的神情,加上從什麼都被禁食,到最後只要他有胃口都讓他吃的轉變。「父親猜想:一定是得了重病,才會如此。」隨著疼痛增劇,止痛針劑量愈高,醫護人員與家屬都深怕病人會上癮,只好偶爾以營養針代替,但是能否止痛,病人心裏最清楚,特別是痛到昏迷的時候,情緒的波動自四面八方散播開來,對於家屬也是難以抹滅的不愉快記憶。眼看著父親愈來愈痛苦,所得到的關注卻愈來愈少。


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各一次的巡房,醫護群旋風式地走入,卻又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離開,更形成了陳耀文與他父親巨大的恐慌;畢竟對家屬而言,無不希望即使病人的生命到了最後,也能舒服地度過。

「但是我們在醫院住了五十天之久,卻沒有一位醫護人員給我訊息,早點告訴我癌症病人有另一種照護方式,願不願意試試看!」

※父親希望找一個附設廚房的病房,以便煮些適合胃口的飲食,於是陳耀文跑遍全省,只為尋求一個能達成父親願望的醫院。當獲知有安寧療護的訊息後,他只能用「捶心肝」來形容當時內心的激動與自責──因為即使他日夜陪伴在父親身邊,能做的不僅十分有限,而且錯誤的居多,如果及早知道安寧療護這項訊息,也就不必虛擲這麼多光陰。

看到了臨終關懷的描述,陳耀文領悟到:癌末病人並不是到了一個必須「等待」死亡的階段,如果病人與家屬都能在心靈上獲得適當的輔導,他們將有更充裕的時間去「面對」生命中僅有的每一刻。進一步參觀多家醫院的安寧病房設施,同時也廣泛蒐集有關安寧療護的資訊後,陳耀文深深感到一般民眾缺乏對死亡教育的認知,以致在真正面對死亡時,顯得措手不及,甚至不知道該透過什麼管道尋求幫助。如果不是因為自己面臨親人的死亡,可能同一般人一樣,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的事情都不會改變,而忽略了下一分鐘無常的到來。

走訪的過程中,根據統計資料,他發現全台灣只有百分之十五的醫護人員對安寧療護有正確的認知;而根據衛生署統計,去年有三萬人死於癌症,但截至目前為止,全省只有十三家醫院設有安寧病房、二十六家醫院附設安寧居家照護,總共也只能照顧到兩、三千位癌末病人──這個不到十分之一的數字顯示:有將近兩萬七千個家庭的病人與家屬,無法在安寧療護的照顧下,走過這段艱辛的過程。

參觀過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對舒適的設備與醫護人員的親切,留下深刻印象,陳耀文決定為父親轉院到花蓮來。在決定轉院時,那家醫院的主治醫師勸他說:「幹嘛轉院呢?安寧病房可以做的事我們也可以做,甚至做的比他們還積極。」回憶那一段,陳耀文說:「我反問他什麼是安寧醫護?他也答不上來。連主治醫師也不相信怎麼會有既讓病人止痛,又可以讓他們保持清醒的地方!」

※去年七月,將父親轉入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的第一天,陳耀文下午就見到父親打起呼來了,這對於過去五十多天來一直沒睡好覺的父親而言,是難得的幸福。以前,告知醫護人員父親的腳水腫不舒服,從未獲得處理;來到心蓮病房第一天,護理人員便按摩他的腳,用超音波洗澡機為他洗了一個舒服的澡後,父親立刻打起盹來。由於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照護,使陳耀文長期疲憊的壓抑,獲得適當的紓解,一句「你好好地在家屬休息室安心睡個覺,我們可以輪班、增加人手,一有什麼狀況再立即通知你。」就是最好的支持。「給往生者一個祝福與祈禱,比你在一邊傷心難過要好得多。」

面對「死亡」並非易事,陳耀文覺得,心蓮病房志工提供「在無常中轉換」的思考角度很美,所以他試著與父親坦誠面對病情,甚至溝通大體捐贈的觀念。第五天,父親的心篤定大半;第七天,安詳往生。在這短暫期間,陳耀文看到心蓮病房所給予病人的臨終照護,也特別注意到志工所擔任的補位角色;像推著病人到空中花園曬太陽,隨時隨地滿足家屬的要求,那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又如他因為自台北下來,倉促間未及替父親準備壽衣,透過志工才一一解決。

「如果連醫護人員對安寧療護都沒有正確的認識,對於末期病人與家屬無論如何都幫不上忙!」陳耀文說,有鑑於父親的例子,他希望能夠協助安寧療護觀念的推廣,讓大家知道所謂安寧療護並不是等死的、消極的;而是積極鼓勵病人從容面對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同時也讓生者懂得把握當下,即使無常在下一刻來臨,也不會驚慌失措。

#之二 死亡教育


安寧療護的意義不僅止於生命快抵終點的病患與家屬;它所強調的,也是一種死亡教育。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已正式邁入第三年了!透過定期舉辦演講、專業訓練課程、積極培養志工、出書等,心蓮病房期將安寧療護的訊息傳達得更久遠。

「一般來說,如果醫師有兩個病人,一個在吐血,一個是癌末的疼痛,多半醫師會先去救吐血的人。癌症病人雖然也是性命一條,但因為無法經由治療而痊癒,所以容易被醫療體系忽略。」心蓮病房許禮安醫師表示,醫療體系對於安寧療護缺乏重視,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陳耀文的父親在住院期間所獲得的關注愈來愈少。住院醫療體系的人員普遍認為,把病人的病治好,挽救病人的生命才有成就感,面對癌末這類現代科技尚無法治癒的病患,醫師通常束手無策。

此外,安寧療護在國內並未正式納入專科領域來研究,只是被視為醫療行為的另一種參考方案,就是全世界也只有英國列為專業的研究領域。因此,許多醫師不了解什麼是安寧療護,更不將其視為專業的重要訊息,這也是到目前尚有許多醫護人員對於安寧療護一問三不知的原因。「如果我們把治病與救命視為醫師成就的話,安寧療護等於是毫無成就,因為這裏每個病人到最後都會面臨死亡。」

不遺餘力推廣安寧療護的許醫師說:「我再怎麼厲害也不能變成上帝,讓這些癌末患者起死回生;所能做的就是補救的工作,讓殘局收拾得更好,也就是積極地陪伴。」至於為什麼要針對癌末病人去做臨終關懷?許醫師說:「主要是這些癌末病人的痛苦較多,又是多數醫療體系所遺棄的病人,更需要為死亡做積極地準備。只不過在醫療體系內所做的臨終關懷有限,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加強教育與媒體宣導,著手培養社會觀念,讓癌末病人即使在家中,也能獲得良好的臨終照護。」「我面臨的雖是病人的死亡,卻常當成是自己的。」

許禮安醫師認為,病人就是他學習死亡教育最好的老師。此外,一般民眾對於安寧療護缺乏認識,除非事到臨頭,很難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其實這也是國內大環境所必須正視的問題,因為安寧療護的意義不僅止於生命快抵終點的病患與家屬,它所強調的也是一種死亡教育

並不是只有病人才會死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變成病人,加以頻繁不止的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常常一場災難下來,死亡的不是病人,而是來不及準備的一般民眾。因此,真正要面對死亡的應該是一般大眾,應隨時做好步向往生的心理準備;更積極的意義則是:好好珍惜並善用安寧療護。


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安寧病房

謝謝高雄某讀者來信指正,以下資訊已經更正好了,敬請參考。

安寧療護和安樂死完全不一樣

安寧療護堅決反對安樂死,強調的是尊重生命,協助末期病人在臨終時沒有痛苦,安祥自然往生,以期讓生死兩相安。因此,主張安寧療護的人必然堅決反對以致死針、藥物、拔除維生設備等加工方式,刻意提早結束病人生命的安樂死。

目前安樂死在台灣仍是不合法的行為。


萬一親人患了癌症末期,想要安排他入住安寧病房。不知道全省有那些醫院有安寧病房?


一、服務對象:提供癌症末期病人(經主治醫師確定,當開刀、化療、放射線治療都不能治癒或延長生命時)住院服務。目前安寧療護以住院照顧、居家照顧為主,日間照顧模式尚待開展。
 
二、服務內容:欲申請住進安寧病房者備妥病歷摘要或診斷書掛診。住院費用除病房費用外(三人或四人房者免付),若遇健保局未給付之醫療藥品或治療,仍需病患自付。
 
三、現有病房之各醫院名單:

醫院名稱
地點
洽詢電話

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
台北縣淡水鎮
02-28094664#3101、3102

新店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五西病房)
台北縣新店市
02-22193391#5501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六A病房)
台北市
02-23562256

台北市立忠孝醫院祥禾病房
台北市
02-27861288#6985

台北榮民總醫院大德病房
台北市
02-28712121#7211

三軍總醫院寧境病房
台北市
02-87923311#17916、#17140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安寧病房
桃園市
03-3699721 #3521

光田綜合醫院福田之家
台中縣沙鹿鎮
04-26625111#2800、#2827、#2588

仁愛綜合醫院台中分院緩和醫療病房
台中市
04-22255450#725

中山醫學院附設中山醫院安寧病房
台中市
04-24739595#8800-2

天主教若瑟醫院安寧病房
雲林縣虎尾鎮
05-6337333#2274、2245

嘉義基督教醫院戴德森紀念病房
嘉義市
05-2765041#1052

台南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台南市
06-2748316 #3155、3156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緣恩病房
台南市
06-2353535#3856-9

天主教聖功醫院聖方濟之家
高雄市
07-2238153#612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緩和病房
高雄
07-7511131#2502-3、
07-71102691(專線)

高雄榮民總醫院崇德病房
高雄
07-3422121 #7105、8105

屏東基督教醫院瑞光分院傳愛之家
屏東市
08-7353636 #530、531

慈濟醫院心蓮病房
花蓮市
038-561825#2341、2343

門諾醫院安寧病房
花蓮市
03-8241350、8241699





完整生命包括死亡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土地讓你生病

土地讓你生病
不是沒有呼籲,不是沒有禁止。但台灣農地的重金屬污染,從來不曾根本解決。

◇當這些毒害搖身變成桌上佳餚,要吃,還是不吃?  工業向自然取資源,也同時向人類提供產品和環境污染。雖然兩百萬年前,人們就開始使用各種重金屬,但工業革命後,重金屬進入環境中的速度劇增,每年更有無數新的人造化學物質被廣為使用。無所不在的使學物質引發各種癌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最容易受到各種化學重金屬影響,暴露風險也最高的,就是屬於該行業的從業人員。  歐盟的研究發現幾個行業的工作者是屬於健康的高風險行業,包括醫療、營建、農業、油漆、清潔和自動機械等行業。而美國矽谷毒聯盟也在近年不斷發表高科技員工接觸化學物質的潛在風險。

  許多疾病都和職業有關。比方說,需要和石綿纖維接觸的勞工,罹患肺癌和間皮瘤的機率較高;從事染整業的人,較容易罹患膀胱癌;在含苯環境中工作的人容易罹患白血病;在灰塵很多環境中工作的人容易有慢性支氣管炎。  但在台灣,「最危險一群人的風險,卻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一位環保署高級官員指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長詹長權教授分析,台灣各行業普遍缺乏對職業場所健康風險的管理,是長期被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 

 以農民為例,農民是不當和過量使用農藥下最初、也最嚴重的受害者。屏東縣墾嶺農場農民楊長和,去年夏天親眼看著自己的叔叔因為噴灑農藥急性中毒,送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急救,「他痛苦到一直要求醫師給他安樂死,但是等急救成功,叔叔還是繼續使用農藥,」年輕的楊長和感觸極深,改種有機山藥,「也許賺不了什麼錢,但至少我的孩子可以自由地在田中奔跑,在安全環境下成長。」 

 除了農藥,沒有妥善處理的廢水和廢物,幾十年來,由點狀的污染,經由河川、排放水,擴大為線和全面的土地污染,現在更透過食物鏈回頭威脅我們的健康。  彰化向有中部穀倉之稱。在彰化縣,沿著彰美路一路下去,沿途是許許多多曾經承載著台灣經濟起飛的中小型傳統產業:汽車修配廠、機械工廠、印刷廠、精密工具廠、電鍍廠,更有許多非法地下工廠此彼落座落在農田中。

◇什麼東西都有  依據環保署「台灣地區農地土壤重金屬監測結果」顯示,全台已達到污染監測的第四級污染農地,有五萬公項。其中以雲林縣1.5萬公項最多,水扁總統的故鄉—台南縣市緊跟在後,有八千公項。至於最嚴重的第五級污染農地,約有1027公項,以彰化縣面積最大(佔73%,178公項)。

  走在這些農田間,只見灌溉渠道黑亮油膩,有廢棄家具、家庭廢水和工廠排放廢水。「什麼東西都有啊!」環保署中區環境督察大隊大隊長黃輝源也不禁搖頭。彰化農田的污染,主要來自電鍍業和金屬表面處理業,「極盛的時候,單單是彰化就有一千多家,現在剩下170幾家,」黃輝源回憶。其中,設在農田間的違章工廠就達70%,而這些違章工廠未經處理極度污染的廢水,就成了彰化縣農地污染的罪魁。 

 值得注意的是,新竹科學園區所在的新竹市受嚴重污染的農地面積雖不大,但所污染的農地卻佔了新竹市農地比例的0.92%,污染比例高居全國各縣市首位。污染源主要以鋅、銅、鉻、鎳及鉛的污染較多。依據環保單位多年的調查,農田土壤表土重金屬污染嚴重,達監測標準的農地有五萬公項,佔台灣八十七萬公項農地的5%。 

 「實際土壤污染遠超過這個數字,」一位參與調查的學者指出。但和國際相比,台灣土壤污染的定義,已經採用相對寬鬆的標準。許多新近污染的農地都不被列入,如近年農田因為盜採陸砂、回填廢土新產生高達兩百多處廢棄物棄置場。「工廠放流水和灌溉渠道不分是所有問題的根本,」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教授王敏昭指出。 

 根據省水利局對全省五千多條灌溉渠道的調查也發現,40%的灌溉水已受到污染,每年至少有三億三千多萬公噸的工業廢水,流入農田灌溉渠道,這還不包含家庭廢水和部份地下工廠的怪水。黑黝黝的灌救水道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與農田中粉綠的油麻菜花形成詭異的對比。「獨立的灌溉渠道,沒有被工廠或家庭廢水污染的等於零,」黃輝源說。 

 「我們從民國70年開始,就不斷呼籲要禁止搭排,但都是狗吠火車,」王敏昭非常無奈。搭扯,是企業工廠只要付錢給農田水利會,就可以排放廢水到灌救渠道,農田水利會早年只檢查導電度和酸鹼度,「等到污染很嚴重時,才開始檢查重金屬濃度,已經太晚。」王敏昭指出。  被毒水灌溉的各種蔬菜、水果、米,都成了我們飯桌上的佳餚。「今天你可以檢查米、檢查小白榭、檢查菠菜,那蘋果怎麼辦?魚怎麼辦?蝦怎麼辦?」現任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之一,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指出:「真正的核心應該是關心環境。」她到現在都記得十五年前參加一場公聽會的震撼。那是討論桃園觀音鄉鎘米事件,被污染的鎘米已流到市面,「我不知道從今以後,我催孩子吃飯時,應該要他們多吃一口,還是少吃一口?」陳曼麗一語道出所有父母心中的矛盾。  

「台灣人民在環境和健康的權利上,受到很大的傷害,」平時不做研究,沒有數據,沒有科學的數據做為政策依據,一旦出了問題,統統跑來找公衛學者,「你來問我,影響是什麼?影響有多大?我只能告訴你我不知道,」詹長權教授指出。在後SARS年代,詹長權呼籲,台灣應該建立全國的污染暴露資料庫,了解各種環境因子,如生物性(如傳染病)、物理性和化學性因子對國民健康的影響。

◇台灣哪些地區土壤污染最嚴重?
.各縣市農地重金屬污染列為第五級的面積
.總面積:1027公項
.扣除銅、鋅污染後的列管面積:319公項

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為什麼不敢說實話

為什麼不敢說實話----癌症病情告知的另類省思

摘錄自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 - 腫瘤及安寧病房   韋至信醫師

【醫生,我媽媽個性很軟弱,多愁善感,經不起什麼打擊,請你一定不能讓她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否則她一定會受不了,會精神崩潰的,所以千萬拜託】。【醫生,我父親得肺癌已經一段時間了,可是我們做子女的一直不敢告訴他,怕他承受不住,可是看他的身體狀況一天天惡化,許多事又都沒有交代,真是令人著急】。筆者相信上述這樣的對話,不僅是經常出現,更是醫護人員及家屬承受極大壓力的來源。

談到"癌症病情告知"這個主題,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曾發表過林林總總的看法。有人從法律的層面切入,認為只要國家加以立法,規定無論是誰,都必須向癌症病患詳細說明病情,如此一來,大家(包括醫護人員、家屬及病患)也就沒有什麼話說,問題就解決了。有人從治療的過程切入,認為如果不讓病患知道病情,病人以為自己沒事,所以就沒辦法下定決心好好接受治療,如此一來療效就會打折扣,以此來說服家屬讓病患知道病情。

有人認為紙是包不住火的,反正病情遲早會惡化,到那時再說更麻煩,不如早點打開天窗說亮話,長痛不如短痛。有人認為病情的告知會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例如你請一位億萬富翁吃一客60元的排骨便當,他可能會覺得你是在藐視他;但如果這個人有一天突然破產了,你仍然請他吃一客60元的排骨便當,他可能會覺得很好吃。同樣地,一個人如果以為他沒病,那麼他可能覺得事事都不好、都不如意;相反地,如果他得知自己得了重病,可能會對周遭的一切事物有新的看法,懂得珍惜,曉得感恩。有人從醫學倫理的角度來看,認為醫護人員應該秉持行善原則、不傷害原則、自主原則、誠信原則,所以必須要向病患詳細說明病情。有人認為病患必須知道病情,才能對其所擁有的財產有所處分,否則一旦死掉了,勢必會造成家庭糾紛;為了避免此種悲劇,所以要告知病情。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等待病人主動來詢問病情;如果病人試探性地問說"我是不是得了絕症"、"我是不是快死了", 醫護人員則回答"你真的這樣覺得嗎?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呢?你擔心什麼嗎?????",用一連串的問號來回答病人的問號。

有人認為如果試圖要隱瞞病情,那麼所有的家屬就必須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戴上面具,隱藏自己的情感,儘說些言不及義、不痛不癢、偏離主題的話,到最後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掉了,以致於無法把握時間和所愛的人做親密而坦誠的溝通,徒留滿腔遺憾。有人乾脆認為並不是每個病患都需要被告知病情,因為有些家屬自認為自己完全明白病患的心思意念,所以可以代替病患處理一切的決定;另外也有些家屬認為病患已經年紀老邁,應該不會有什麼牽掛,也沒有必要做什麼決定,所以也就不需要知道病情。

筆者曾經拿這個題目向一群在安寧病房工作的專業護理人員詢問,"如果你的父、母親得了末期癌症,你如何向他們說明病情",結果有絕大多數的人都覺得很困難、開不了口。筆者並不覺得驚訝,但卻有極大的疑惑:為什麼說實話是這麼困難?從小到大,父母、師長不是都教導我們要說實話嗎?"誠實是最佳良策"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嗎?甚至於在最激烈的總統大選前,"說清楚、講明白"不也是最熱門的一句話嗎?為什麼在癌症病情告知的這件事上,我們卻不敢再標榜誠實?這是不是意味著誠實並不是真理,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在某些特別場合睜著眼睛說瞎話?我想不是的,誠實仍然是最佳良策,以下請容我詳細說明。

正如本文開頭所舉的對話為例,乍看之下,癌症病情告知的最大困難好像是這個罹患癌症的病人所造成的,因為他不夠堅強、不夠勇敢,所以使得身邊的家屬必須要做出許多的擔心和推測,好像病人本身是問題的核心,也是麻煩的來源。其實問題的真正關鍵是在於病患身邊的家屬及醫護人員根本沒有能力幫助病人解決二個最重要的問題,以致於這些人會感受到極大的壓力、會覺得難以啟口。

每個人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都必須立刻面對二個最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死亡已經靠近了,那麼究竟什麼是死亡?人的靈魂要到那裡去?第二個問題就是我該如何度過剩下的日子,才會使生命有意義,以致於在終點來到時,不會後悔萬分。如果病患身邊的家屬和醫護人員自己也不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那麼焦慮、緊張、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啟口、要求隱瞞病情便是理所當然的事。聰明的讀者,你可以想像一段VCR,場景中有一個人快要淹死了,而你就正好在旁邊,你不知道要如何救他,又怕被他緊緊抓著不放,所以你乾脆告訴這一位即將溺斃者:你並沒有危險,也沒有快要淹死,你現在很好,沒發生什麼大事。親愛的讀者,你覺得這樣的場景很荒謬嗎?但事實上卻是經常見到的。讀者還記得前些日子有一位女歌手得癌症快要過世了,朋友去探望她,告訴她:唔免驚。這樣的言語真的可以帶來絲毫的安慰嗎?你也常常可以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某些醫生或專家發表言論,告訴病患要"坦然面對、接受死亡"。這樣的呼籲是對的,但問題是要如何做才能"坦然面對、接受死亡"呀!如果這些醫生或專家也無法回答上述兩個問題,那麼提出這樣的呼籲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人類是尋求意義的動物,一個人要好好活著,就必須要找到活下去的意義。對於罹患癌症的病人而言,找到活下去的意義更是重要,因為對於這些已經看到生命終點的人,吾人已經無法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名利、財富、地位、美色以及世上其他一切的榮華來做為他追求的目標,或是做為生活的意義,因為他們已經知道在死亡來臨前,這些有形的事物都毫無價值,因此他們必須努力尋找除了這些有形的事物之外,能夠支持他們活下去的理由。

如果病患身邊的家屬和醫護人員沒有辦法協助病人找出來,那麼當這些病人要求要安樂死、試圖要結束無意義的生命時,你能怎麼回答呢?或許醫護人員只能回答說:【安樂死在這裡是違法的】。難道這樣就沒事了嗎?你不幫他安樂死,他就自我了斷、選擇自殺,我們又能怎麼辦?

一個人可以受苦,但是必須明白其意義,才能忍耐得住。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在一位婦女的肚子上綁上一個十公斤的東西,告訴她這樣的重擔要持續十個月,卻不告訴她這樣做有什意義,筆者不知道有那一個人能受得住;如果同樣是重擔在身上,但是她知道十個月之後,她能生出一個小嬰兒,那麼大多數的人就可以忍耐得住了,因為這樣的受苦、忍耐是有意義的。

所以醫護人員和家屬如果單單只讓病患知道生命的終點快到了,但是卻無法幫助他明白接下來活著要做什麼,那就很危險了。筆者就曾看過一位第四期膀胱癌病患,身體狀況還不差,但就是因為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及受苦的目的,因此選擇跳樓結束其生命,留下家人永遠難以彌平的遺憾。

另一種情形則是與上述的討論正好相反,也是目前最常見的狀況,那就是家屬和醫護人員刻意隱瞞病情,病患本身不知死亡已接近,因此每天仍然無所事事、看看電視、談些社會新聞、查查股票行情、打打小牌,親人之間彼此戴上面具,說些言不及義的話,一天度過一天,直到有一天,意識喪失、死亡來臨,什麼都來不及了,只留下家屬許多的後悔。這樣的例子是隨處可見的,筆者經常在想,這樣的日子過一天和過十天或一百天又有什麼差別呢?其實這種情形的發生,與其是怪病患本人,倒不如說是清楚地表明病患身邊的家屬和醫護人員根本沒有能力協助病患善用這一段末了的歲月。

當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世上一切看得見的事物都變得沒有價值,此時最重要的事便是"關係的重建"。 讀者可以好好地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曾經令你感動萬分的事,其實都是來自於一種特別的關係,可能是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夫妻之間、袍澤之間、男女朋友之間、同性朋友之間、醫生病患之間、長官部屬之間、甚至於是陌生人之間。人們可以和身邊其他人,藉著彼此饒恕、彼此接納,重新恢復愛的關係,而此種關係的重建與恢復才能帶來生命中最深刻的滿足與安息。


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很重要哦~~看個5遍吧!

癌症喜歡找的人
《癌症喜歡找的人!!》很重要哦~~看個5遍吧!

1.過敏體質者:美國科學家調查了近4萬人,發現對藥物或化學試劑等過敏的人,比無過敏史者更易患癌。如有過敏史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險比正常人高30%,有過敏史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41%。
2.經常熬夜者:雖然癌症的發病至今尚未弄清,但有一點睡眠不好是一個危險的因素。因為癌細胞是在正常細胞裂變過程中發生突變而形成的,而 夜間又是細胞裂變最旺盛的時期 ,睡眠不好,人體很難控制細胞發生變化而成為癌細胞。熬夜者為提神而吸煙、喝咖啡,也會使更多的致癌物侵入體內。
3.肥胖者: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資料顯示,肥胖女性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比一般女性高兩倍。美國癌症中心報告,腰部以上特別肥胖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要高出正常者4至6倍。
4.維他命缺乏者:特別容易患癌,人體內保護性維生素低的人易患癌症。如維生素A缺乏者罹患胃癌的危險增加3.5倍,患其他癌的危險增加兩倍多;維生素C缺乏者罹患膀胱癌、食道癌、腎上腺癌的危險增加兩倍;在維生素E不足的人群中,唇癌、口腔癌、咽癌、皮膚癌、宮頸癌、胃癌、腸癌、 肺癌等患病率均增高。
5.膽固醇過低者: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冠狀動脈硬化或中風。其實,膽固醇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養分之一,也是抵抗疾病的生力軍,並非越低越好。英國研究人員的報告稱,中老年女性死亡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就是膽固醇過低。
6.常飲高熱的濃茶者:醫學研究發現,經常飲用高溫(80℃以上)茶水有可能燙傷食管,而茶中的鞣質可在損傷部位沉積,不斷刺激食管上皮細胞,使之發生突變,而突變細胞大量增殖後即可變成癌組織。
7.高血壓患者:美國對30多萬名男子的臨床研究表明,高血壓病人的癌症罹患率和死亡率為血壓正常者的兩倍多,並預言未來10年的癌症死亡率可能與血壓升高成正比。當然不是說高血壓直接導致癌症,而是兩病的發生有某些共同機制,如肥胖、嗜酒、吃鹽過多等既可促使血壓升高,也可誘發癌症。
8.經常憋大小便者:尿液中有一種可以致癌的物質,會侵害膀胱的肌肉纖維,促發癌變;故專家們主張每小時排尿一次。大便有害物質多,如:硫化氫及其它致癌物,經常刺激腸粘膜會導致癌變。故防範之舉是每天定時排便。
9.拒飲優酪乳者:優酪乳中含有高活性的乳酸菌和其它益菌,能減少人體對脂肪的吸收。每天飲用酸牛奶,可增加人体免疫球蛋白的數量,使人體的免疫功能得以加強,從而降低癌病的發病率。
10.偏肉食者:過多的動物脂肪乃是誘發某些癌症的主要原因。美國哈佛大學專家發現,每天以豬、牛、羊等畜肉為主食的女性,患腸癌的比例比那些每月只吃幾次肉者高出2.5倍。日本人目前每天的脂肪攝取量比50年代增加了4倍,患癌者則不斷提高。

以下是醫學系研究所研究教授做出來的實驗報告,可信度百分之百。已證實易產生致癌病毒的食物:(惡物)1.用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肝癌)。2.過期的食物(有黴菌),含有黃菊毒素( 肝癌),一定要吃新鮮的食物,不要捨不得丟3.香腸,熱狗都是致癌物。4.烤的,有焦的部份都要去掉,很毒。5.莖類的植物(如馬鈴薯.....)發芽就有毒。許多東西其實對身體有壞處,不能只顧吃,而忽略到這些....要懂得選擇,不是有得吃就好,因為現在的污染,致病因素太多了....請大家在吃東西之前三思什麼是有益的食物....(對身體有益的食物和飲料):1.綠茶可多喝,可防癌。2.養樂多可防胃癌,大腸癌。3.聖女小蕃茄可防癌。當然不只這些,大家可自己多留意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從現在做起,否則年紀大了,就會反應在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