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中風失智腸癌高血壓10多種病症恐是缺少維生素D


台灣地處亞熱帶,日照時間充足,只要日曬時間足夠,被稱之為「陽光維生素」的維生素D,理應不致有缺乏的情形。但根據衛福部2009年所公布之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受試者為19~65歲參加體檢抽血之民眾,共有2,596人,測試分析其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檢測結果發現,台灣超過66%的民眾血液維生素D缺乏(<20ng font="" ml="">,僅有1.97%為充足(>33ng/ml),有將近70%的女性是缺乏的狀況,男性缺乏比例則為6成。

2011
11月份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教授在「國際保健食品因子大會」中指出,許多女性為了美白,對陽光避之唯恐不及,造成國內中年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盛行率高達五成,且台灣80歲以上婦女約50%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若依據20156月底,國內健檢機構分析3,366名上班族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的檢測結果,有超過八成的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 30ng/ml),缺乏者(< 20ng/ml)約占四成,且怕曬黑愛美白的女性缺乏維生素D的危險性,比男性更是高出三倍,顯見國人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潘老師2011年在書田診所檢測為24 ng/ml2016年在新光醫院檢測為19 ng/ml,一次不足,另一次更嚴重,變成缺乏,因此深信,台灣維生素D不足者應不在少數。


反觀美國有近一半的國土,由於緯度高(有人說高於北緯25度,也有人說北緯30度),日照時間並不充足,恐國人因此缺乏維生素D,所以美國已將維生素D添加入牛奶、麵粉及早餐的穀片,用以防止美國人罹患維生素D不足症。

2016
11月美國CBS news網站上,一篇探討美國人是否需要額外再多補充維生素D的報導格外引人注目,報導中引用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 Womens Hospital)瓊安‧曼森(JoAnn Manson)教授1110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報告指出,170歲的美國人經抽血檢測知道有6%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也有13%的人有維生素D不足的情形,原本以為日照不充足的美國人,其維生素D缺乏的情形卻沒有想像中來的嚴重。

而反觀台灣是一個日照相當充足的地方,其維生素D缺乏的人卻太過普遍,這就是人們經常犯錯誤的地方,也就是自己以為足夠,就忽略不重視,當自己以為不充足時,就會特別注意,結果反而變成正常。美國人因為擔心不足,抽血測自己體內維生素D濃度的人數也暴增,從2000年至2016年增加了83倍,光去年就有870萬人付美金40元去抽血檢測維生素D,人數竟然僅次於抽血測膽固醇,而且還高於去醫院測血糖的人數,因此覺得有些離譜,科學家認為應該不必如此,但台灣知道可以測維生素D的人,恐怕是微乎其微,更遑論自費去測維生素D了。

針對美國人如此氾濫的測維生素D,曼森教授於是建議,美國人每天應該主動從食物或補充劑攝取維生素D 600~800 IU (國際單位),且除非你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風險族群(銀髮族、骨鬆患者、消化系統功能不良、及肝腎功能異常),否則不需要常常去做血中維生素D濃度檢查。


說到此,讀者一定會問,維生素D對我們有多重要呢?20112月份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尼古耶博士(Bahareh Nikooyeh)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所幫助。


此外,若是攝取足夠維生素D,被發現還有降低男性心臟病的發生風險。20116月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發表在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招募118,864位沒有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民眾參與,其中共44,592位男性,持續追蹤19年,結果發現每天攝取超過600 IU (國際單位)維生素D的男性比每天攝取少於100IU的男性減少了16%發生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20119月份,上海交通大學的秦環龍教授(Huanlong Qin)發表在臨床腫瘤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亦指出,血液中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的濃度越高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越低。

2014
8月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針對1,65865歲以上銀髮族,追蹤調查6年,其血中維生素D濃度遠低於10 ng/ml(亦即嚴重缺乏者)的銀髮族,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例是血中維生素D濃度至少大於20 ng/ml1.53倍。推測是由於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充滿維生素D的接受體,一般失智症患者,多半都是海馬迴最先受到損傷,這就說明缺乏維生素D會提高失智症風險的原因。


維生素D在人體還具有多重生理功能,包括維持鈣磷的平衡及骨骼健康(skeletal health),另外,也擁有許多非骨骼健康(extra-skeletal health)方面的功能,例如保護腎臟、抑制腎臟發炎及纖維化。而維生素D缺乏與各種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肌梗塞及中風有關。


另外,血清中維生素D的濃度還有免疫調節功能,以及預防癌症的功能,曾有研究報告發現,維生素D與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呈負相關,顯示維生素D似乎在許多疾病上都具有保護的角色。


衛福部食藥署2012年「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民眾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國際單位)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國際單位)。另,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的「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建議,70歲以下成人,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600國際單位(IU)。超過70歲的老年人每日攝取量為800國際單位。


中華民國政府建議的攝取量遠低於美國,其實是已經考慮到兩地日照強度的差別,但讀者已從潘老師上述文章中得知,台灣人並沒有享受到這項上天給予的恩惠,很可惜。


維生素D對人體既然這麼重要,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額外補充呢?潘老師建議,首先,仍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配合適當日曬時間,尤其是女生,千萬不要因為怕曬黑、不好看,而過度防曬,只要太陽曬得夠,當然不必額外補充維生素D


但如果自費測一次血中維生素D,檢測結果發現不足或缺乏時,你就必須做出改變,要不就是改變生活方式,要不就是要做些維生素D補充,當然改變生活方式所得到的好處會非常多,不會只是增加維生素D而已,但如果已經盡力做了努力,依然不夠時,做些補充也算是正確的決定,就跟潘老師一樣。但補充量不得超過每日4000國際單位。


另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肝臟、蛋黃、乳製品、麥片、深海魚類(鮪魚、沙丁魚、鮭魚)、深綠色及紅黃色蔬果食物,例如木瓜、芒果、胡蘿蔔、菠菜、蕃茄及菇類等等。


至於如果維持血中更高濃度的維生素D(> 60ng/ml)是否能夠更加預防癌症、心臟病、中風、失智症、憂鬱、糖尿病呢?目前已有一個26,000人持續5年的大型國際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共分兩組,一組不補充D3,另一組每天額外補充2000 IUD3,其結果將於2018年出爐,屆時潘老師將會第一時間為你報導,敬請拭目以待。

[作者姓名:潘懷宗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所教授(兼任) .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台北市立大學、東吳大學及實踐大學「基礎醫學概論」講座教授 .年代「別讓身體不開心」、TVBS「女人我最大」、飛碟早餐「醫藥新知」、中廣「蘭萱時間」邀訪專家 .台北市議員]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中國解放軍少將 金一南 內部講話:中美兩軍實力對比



中美兩軍實力對比

金一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問題專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他19522月出生於江西永豐,1972年入伍。曾赴美國國防大學和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學習進修,並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赴美國國防大學講學。曾任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長。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金一南現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等多所院校的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國防戰略委員會專家委員,《學習時報》專欄作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防時空》子欄目《一南軍事論壇》節目主持人。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大數據


大數據(Big Data)變成一個IT行業中最時髦的詞彙。首先,大數據不是什麼完完全全的新生事物,Google的搜索服務就是一個典型的大數據運用,根據客戶的需求,Google實時從全球海量的數字資產(或數字垃圾)中快速找出最可能的答案,呈現給你,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大數據服務。 只不過過去這樣規模的數據量處理和有商業價值的應用太少,在IT行業沒有形成成型的概念。 現在隨著全球數字化、網絡寬帶化、互聯網應用於各行各業,累積的數據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企業、行業和國家發現,可以利用類似的技術更好地服務客戶、發現新商業機會、擴大新市場以及提升效率,才逐步形成大數據這個概念。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關於奢侈品營銷的。 PRADA在紐約的旗艦店中每件衣服上都有RFID碼。 每當一個顧客拿起一件PRADA進試衣間,RFID會被自動識別。 同時,數據會傳至PRADA總部。 每一件衣服在哪個城市哪個旗艦店什麼時間被拿進試衣間停留多長時間,數據都被存儲起來加以分析。 如果有一件衣服銷量很低,以往的作法是直接幹掉。 但如果RFID傳回的數據顯示這件衣服雖然銷量低,但進試衣間的次數多。 那就能另外說明一些問題。 也許這件衣服的下場就會截然不同,也許在某個細節的微小改變就會重新創造出一件非常流行的產品。

從這個案例來看,大數據並不是很神奇的事情。 就如同電影《永無止境》提出的問題:人類通常只使用了20%的大腦,如果剩餘80%大腦潛能被激發出來,世界會變得怎樣? 在企業、行業和國家的管理中,通常只有效使用了不到20%的數據(甚至更少),如果剩餘80%數據的價值激發起來,世界會變得怎麼樣呢? 特別是隨著海量數據的新摩爾定律,數據爆發式增長,然後數據又得到更有效應用,世界會怎麼樣呢?

單個的數據並沒有價值,但越來越多的數據累加,量變就會引起質變,就好像一個人的意見並不重要,但1千人、1萬人的意見就比較重要,上百萬人就足以掀起巨大的波瀾,上億人足以改變一切。

中國的航班晚點非常多,相比之下美國航班準點情況好很多。 這其中,美國航空管制機構一個的好做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說起來也非常簡單,就是美國會公佈每個航空公司、每一班航空過去一年的晚點率和平均晚點時間,這樣客戶在購買機票的時候就很自然會選擇準點率高的航班,從而通過市場手段牽引各航空公司努力提升準點率。 這個簡單的方法比任何管理手段都直接和有效。

沒有整合和挖掘的數據,價值也呈現不出來。 《永無止境》中 的庫珀如果不能把海量信息圍繞某個公司的股價整合起來、串聯起來,這些信息就沒有價值。

因此,
海量數據的產生、獲取、挖掘及整合,使之展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這就是我理解的大數據。 在互聯網對一切重構的今天,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因為,大數據是互聯網深入發展的下一波應用,是互聯網發展的自然延伸。 目前,可以說大數據的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因此才成為IT行業中最熱門的詞彙之一。

二、大數據將重構很多行業的商業思維和商業模式

我想以對未來汽車行業的狂野想像來展開這個題目。

在人的一生中,汽車是一項巨大的投資。 以一部30萬車、7年換車週期來算,每年折舊費4萬多(這裡還不算資金成本),加上停車、保險、油、維修、保養等各項費用,每年耗費應在6萬左右。 汽車產業也是一個很長產業鏈的龍頭產業,這個方面只有房地產可以媲美。

但同時,汽車產業鍊是一個低效率、變化慢的產業。 汽車一直以來就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兩排沙發(李書福語)。 這麼一個昂貴的東西,圍繞車產生的數據卻少的可憐,行業產業鏈之間幾無任何數據傳遞。

我們在這裡狂野地想像一番,如果將汽車全面數字化,都大數據了,會產生什麼結果?

有些人說,汽車數字化,不就是加個MBB模塊嗎? 不,這太小兒科了。 在我理想中,數字化意味著汽車可以隨時聯上互聯網,意味著汽車是一個大型計算系統加上傳統的輪子、方向盤和沙發,意味著可以數字化導航、自動駕駛,意味著你和汽車相關的每一個行動都數字化,包括每一次維修、每一次駕駛路線、每一次事故的錄像、每一天汽車關鍵部件的狀態,甚至你的每一個駕駛習慣(如每一次的剎車和加速)都記錄在案。 這樣,你的車每月甚至每週都可能產生T比特的數據。

好了,我們假設這些數據都可以存儲並分享給相關的政府、行業和企業。 這裡不討論隱私問題帶來的影響,假設在隱私保護的前提下,數據可以自由分享。

那麼,
保險公司會怎麼做呢? 保險公司把你的所有數據拿過去建模分析,發現幾個重要的事實:一是你開車主要只是上下班,南山到坂田這條線路是非繁華路線,紅綠燈很少,這條路線過去一年統計的事故率很低;你的車況(車的使用年限、車型)好,此車型在全深圳也是車禍率較低;甚至統計你的駕駛習慣,加油平均,臨時剎車少,超車少,和周圍車保持了應有的車距,駕駛習慣好。 最後結論是你車型好,車況好,駕駛習慣好,常走的線路事故率低,過去一年也沒有出過車禍,因此可以給予更大幅度的優惠折扣。 這樣保險公司就完全重構了它的商業模式了。 在沒有大數據支撐之前,保險公司只把車險客戶做了簡單的分類,一共分為四種客戶,第一種是連續兩年沒有出車禍的,第二種過去一年沒有出車禍,第三種過去一年出了一次車禍,第四種是過去一年出了兩次及以上車禍的,就四種類型。 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保險公司可以真正以客戶為中心,把客戶分為成千上萬種,每個客戶都有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這樣保險公司經營就完全不同,對於風險低的客戶敢於大膽折扣,對於風險高的客戶報高價甚至拒絕,一般的保險公司就完全難以和這樣的保險公司競爭了。 擁有大數據並使用大數據的保險公司比傳統公司將擁有壓倒性的競爭優勢,大數據將成為保險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因為保險就是一個基於概率評估的生意,大數據對於準確評估概率毫無疑問是最有利的武器,而且簡直是量身定做的武器。

在大數據的支持下,4S店的服務也完全不同了。 車況信息會定期傳遞到4S店,4S店會根據情況及時提醒車主及時保養和維修,特別是對於可能危及安全的問題,在客戶同意下甚至會採取遠程干預措施,同時還可以提前備貨,車主一到4S店就可以維修而不用等待。

對於駕駛者來說,不想開車的時候,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車輛可以自動駕駛,並且對於你經常開的線路可以自學習自優化。 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為了對周圍環境作出預測,每秒鐘要收集差不多1GB的數據,沒有大數據的支持,自動駕駛是不可想像的;在和周圍車輛過近的時候,會及時提醒車主避讓;上下班的時候,會根據實時大數據情況,對於你經常開車的線路予以提醒,繞開擁堵點,幫你選擇最合適的線路;到城市中心,尋找車位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未來你可以到了商場門口後,讓汽車自己去找停車位,等想要回程的時候,提前通知讓汽車自己開過來接。

車輛是城市最大最活躍的移動物體,是擁堵的來源,也是最大的污染來源之一。 數字化的車輛、大數據應用將帶來很多的改變。 紅綠燈可以自動優化,根據不同道路的擁堵情況自動進行調整,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取消紅綠燈;城市停車場也可以大幅度優化,根據大數據的情況優化城市停車位的設計,如果配合車輛的自動駕駛功能,停車場可以革命性演變,可以設計專門為自動駕駛車輛的停車樓,地下、地上樓層可以高達幾十層,停車樓層可以更矮,只要能高於車高度即可(或者把車豎起來停),這樣將對城市規劃產生巨大的影響;政府還可以每年公佈各類車型的實際排污量、稅款、安全性等指標,鼓勵民眾買更節能、更安全的車。

電子商務和快遞業也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 運快遞的車都可以自動駕駛,不用趕白天的擁堵的道路,晚上半夜開,在你家門口設計自動接收箱,通過密碼開啟自動投遞進去,就好像過去報童投報一樣。

這麼想像下來,我認為,汽車數字化、互聯網化、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將對汽車業及相關的長長的產業鏈產生難以想像的巨大變化和產業革命,具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可能完全被重構。 當然,要實現我所描述的場景,估計至少50年、100年之後的事情了,估計我這輩子是看不到的。

在這個章節的最後,我想總結一下自己對大數據的看法。

第一,大數據使企業真正有能力從以自我為中心改變為以客戶為中心。 企業是為客戶而生,目的是為股東獲得利潤。 只有服務好客戶,才能獲得利潤。 大數據的使用能夠使對企業的經營對像從客戶的粗略歸納(就是所謂提煉歸納的客戶群)還原成一個個活生生的客戶,這樣經營就有針對性,對客戶的服務就更好,投資效率就更高。

第二,大數據一定程度上將顛覆了企業的傳統管理方式。 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是來源於對軍隊的模仿,依賴於層層級級的組織和嚴格的流程,依賴信息的層層匯集、收斂來製定正確的決策,再通過決策在組織的傳遞與分解,以及流程的規範,確保決策得到貫徹,確保每一次經營活動都有質量保證,也確保一定程度上對風險的規避。

第三,大數據另外一個重大的作用是改變了商業邏輯,提供了從其他視角直達答案的可能性。 現在人的思考或者是企業的決策,事實上都是一種邏輯的力量在主導起作用。 大數據給了我們其他的選擇,就是利用數據的力量,直接獲得答案。 就好像我們學習數學,小時候學九九乘法表,中學學幾何,大學還學微積分,碰到一道難題,我們是利用了多年學習沉澱的經驗來努力求解,但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在網上直接搜索是不是有這樣的題目,如果有,直接抄答案就好了。 很多人就會批評說,這是抄襲,是作弊。 但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啊? 不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嘛。

第四,通過大數據,我們可能有全新的視角來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和重構新的商業模式。 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比如分析家中食品腐敗,主要就是依賴於我們的眼睛再加上我們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有一台顯微鏡,我們一下就看到壞細菌,那麼分析起來完全就不一樣了。 大數據就是我們的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從全新視角來發現新的商業機會,並可能重構商業模型。 我們的產品設計可能不一樣了,很多事情不用猜了,客戶的習慣和偏好一目了然,我們的設計就能輕易命中客戶的心窩;我們的營銷也完全不同了,我們知道客戶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更有針對性。 特別是顯微鏡再加上廣角鏡,我們就有更多全新的視野了。 這個廣角鏡就是跨行業的數據流動,使我們過去看不到的東西都能看到了。

最後一點,
我想談的是大數據發展對IT本身技術架構的革命性影響。 大數據的根基是IT系統。 我們現代企業的IT系統基本上是建立在IOE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Cisco模型基礎上的,這樣的模型是Scale-UP型的架構,在解決既定模型下一定數據量的業務流程是適配的,但如果是大數據時代,很快會面臨成本、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問題,大數據對IT的需求很快就會超越了現有廠商架構的技術頂點,超大數據增長將帶來IT支出增長之間的線性關係,使企業難以承受。 因此,目前在行業中提出的去IOE趨勢,利用Scale-out架構+開源軟件對Scale-up架構+私有軟件的取代,本質是大數據業務模型所帶來的,也就是說大數據將驅動IT產業新一輪的架構性變革。 去IOE潮流中的所謂國家安全因素,完全是次要的。

所以,美國人說,大數據是資源,和大油田、大煤礦一樣,可以源源不斷挖出大財富。 而且和一般資源不一樣,它是可再生的,是越挖越多、越挖越值錢的,這是反自然規律的。 對企業如此,對行業、對國家也是這樣,對人同樣如此。

三、新智慧生物的誕生?

自然語言的機器翻譯,是長期以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重要體現。 人工智能從過去到未來都有清晰而巨大的商業前景,是以前IT業的熱點,其熱度一點不亞於現在的互聯網大數據。 但是,人類過去在推進人工智能的研究遇到了巨大的障礙,最後幾乎絕望。

當時人工智能就是模擬人的智能思考方式來構築機器智能。 以機器翻譯來說,語言學家和語言專家必須不辭勞苦地編撰大型詞典和與語法、句法、語義學有關的規則,數十萬詞彙構成詞庫,語法規則高達數万條,考慮各種情景、各種語境,模擬人類翻譯,計算機專家再構建複雜的程序。 最後發現人類語言實在是太複雜了,窮舉式的做法根本達不到最基本的翻譯質量。 這條道路最後的結果是,1960年代後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停滯不前數年後,科學家痛苦地發現以模擬人腦重建人腦的方式來定義人工智能走入一條死胡同,這導致後來幾乎所有的人工智能項目都進入了冷宮。
後來有人就想,機器為什麼要向人學習邏輯呢,又難學又學不好,機器本身最強大的是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為什麼不揚長避短、另走一條道路呢? 這條道路就是IBM“深藍走過的道路。 1997511日,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在和IBM公司開發的計算機深藍進行對弈時宣布失敗,計算機深藍因此贏得了這場意義深遠的人機對抗

類似的邏輯在後續也用到了機器翻譯上。 谷歌、微軟和IBM都走上了這條道路。 就是主要採用匹配法,同時結合機器學習,依賴於海量的數據及其相關相關統計信息,不管語法和規則,將原文與互聯網上的翻譯數據對比,找到最相近、引用最頻繁的翻譯結果做為輸出。

總而言之,利用這種技術,計算機教會自己從大數據中建立模式。 有了足夠大的信息量,你就能讓機器學會做看上去有智能的事情,別管是導航、理解話語、翻譯語言,還是識別人臉,或者模擬人類對話。

假設目前剛剛興起的穿戴式計算設備取得巨大的進展。 這種進展到什麼程度呢? 就是你家的寵物小狗身上也裝上了各種傳感器和穿戴式設備,比如有圖像採集,有聲音採集,有嗅覺採集,有對小狗的健康進行監控的小型醫療設備,甚至還有電子藥丸在小狗的胃中進行消化情況監控。 小狗當然也聯上網,也一樣產生了巨大的數據量。 這時,我們假設基於這些大數據建模,能夠模擬小狗的喜怒哀樂,然後還能夠通過擬人化的處理進行語音表達,換句話說,就是模擬小狗說人話,比如主人回家時,小狗搖尾巴,旺旺叫,那麼這個附著於小狗身上的人工智能係統就會說,主人,真高興看到你回家。 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和小狗的人工智能係統進行對話,因為這個人工智能係統能基本理解你的意思,又能夠代替小狗擬人化表達。

我們繼續把這個故事來做延伸,把小狗換成未來的人,人在一生中產生大量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建模可以直接推演出很多的結論,比如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啊,喜歡什麼口味的菜啊,在遇到什麼問題時會怎麼採取什麼行動啊。

這樣的數據一直累積下來,直到這個人去世。 我們有個大膽的想像,這些巨大的數據能否讓這個人以某種方式繼續存在下去呢? 後代有什麼問題需要尋求答案的時候,比如在人生的關鍵抉擇時,比如大學要上什麼專業、該不該和某個姑娘結婚,可不可以問問這個虛擬的人(祖先)有什麼建議呢? 答案是當然可以。 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化生存不僅在人生前存在,也可以在人死後繼續存在。 人死了,可以在虛擬空間中繼續存在。 一輩子、一輩子的人故去,這些虛擬的智慧都可以繼續存在,假設很多年過去了,這些虛擬智慧的祖宗們太多太多了,活著的子孫們甚至可以組建一個祖宗聯席參謀委員會,優選那些考得好的(比如中過狀元),當過國家高級公務員(比如太守)、當過企業高管(比如CEO)、當過教授、當過作家的等等當過成功人士的祖宗,專門用於後代的諮詢、解惑。 讓這些祖宗死後還有競爭,別死了就沒有事情乾了。

這些說明什麼呢? 就是隨著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進一步進展,這個世界出現了新的智慧生物! 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在改變、重構和顛覆很多企業、行業和國家以後,終於到了改變人類自身的時候了! 人類的演進出現了新的分支!

有科學家畫了下面一張圖,來描述這兩者智慧生物。 一種是基於生物性的,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而來;一種是基於IT技術,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通過自模擬、自學習而來。 前者更有邏輯性,更有豐富的情感,有創造力,但生命有限;後者沒有很強的邏輯性,沒有生物上的情感,但有很強的計算、建模和搜索能力,理論上生命是無限的。

當然,這些事情要發生都會非常非常遙遠。 反正我們活著的時候是見不到了,死了也見不到,因為我們死的時候,我相信這種建立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之上的虛擬生命還不會存在。

四、結束語

我最後想說的是,我們對未來的認知,主要是基於常識和對未來的想像。 根據統計,現在《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比18世紀一個人一生所收到的資訊量更大,現在18個月產生的信息比過去5000年的總和更多,現在我家一台5000元電腦的計算能力比我剛入大學時全校的計算能力更強大。 科技的進步在很多的時候總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試想如果未來我們一個人擁有的電腦設備超過現在全球現在計算能力的總和,一個人產生的數據量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甚至你的寵物小狗產生的信息量都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世界會發生什麼呢? 那就取決於你的想像力了。

Source: Internet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腦脊髓液

腦脊液腦脊髓液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 是充滿在腦部內顱骨與大腦皮質之間的蛛網膜下腔的透明體液,準確的來說是位於腦膜的蛛網膜和軟腦膜之間。

大約 70% 的腦脊髓液是在腦室的脈絡叢通過主動分泌和超濾的聯合過程形成的;約 30% 的腦脊髓液是在大腦和脊髓的細胞間隙形成的間質液。形成的腦脊髓液經第三、第四腦室進入小腦延髓池,然後分布於蛛網膜下隙內。腦脊注伯吸收是通過蛛膜絨毛而返回靜脈。

它是一種含有微神經膠細胞的純生理鹽水,主要用作對大腦皮質的機械性緩衝。 在腦部的腦室及脊髓內亦有腦脊液存在。脊髓液具有提供浮力保護腦和脊髓免受外力震盪損傷;調節顱內壓力;供給腦、神以系統細胞營養物質,並運走其代謝產生;調節神經系統鹼貯量,保持 PH 在 7.31 - 7.34 之間等作用。

此外腦脊髓液還通過轉動生物胺類物質影響垂體功能,參與神經內分泌調節。

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脈絡叢上皮細胞對血漿各種物質的分泌的超濾具有選擇性。氯、鈉、鎂離子及乙醇等最易通過;白蛋白、葡萄糖、乳酸、鈣離子、氨基酸、尿素和肌酐次之;而大分子如纖維蛋白原、補體、抗體、毒物和某些藥物以及膽素紅素、膽固醇等則極難或不能通過。

腦脊液是由血循環,經腦脈絡叢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腦內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濾過而生成,分布於腦室系統和蛛網膜下腔。

腦脊液總量成人平均為 150 毫升,其產生速度平均每分鐘為 0.35 毫升,按腦脊液總量 150 毫升計算,約每 8 小時可更換一次。由此可見腦脊液更換迅速,說明腰穿時抽取1毫升的腦脊液對身體是不會產生任何損害作用的。

腦脊髓液是一種細胞外液,腦和脊髓浸泡在腦脊液中。因此,腦、脊髓、腦脊髓膜和血管等組織發生病理改變時,均可使腦脊髓液壓力和成分等發生改變。

所以,中樞神經系統任何部位發生器質性病變時。如感染、炎症、腫瘤、外傷、水腫和阻塞等都可引起腦脊髓液成分的改變。通過對腦脊髓液壓力、一般性狀、顯微鏡、化學成分、微生物、免疫學的檢查,達到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的目的。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認識阿茲海默症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阿茲海默症呢?這是一種大腦細胞超越一般老化速度逐漸退化的過程。

主動脈剝離


「胸痛」如撕裂痛感 當心主動脈剝離

氣溫降低,又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國立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日前收治一名40多歲的男子,平時沒有高血壓等病史,因突發性的胸痛並伴隨下肢無力,被緊急送醫。就醫後發現是急性主動脈剝離,經手術治療才撿回一命。

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動脈壁有三層,發生主動脈剝離時,血液穿過內層,到達中層,沿著血管走向,整個主動脈像被刀子切割,有破裂的危險。主動脈剝離一部份是先天因素,但大部份與動脈硬化有關,屬於心臟病的急症,危險性很高,偏偏平常沒有症狀,不過這類病人多有高血壓病史。
 
發生主動脈剝離,患者會感覺到胸前強烈的撕痛感;通常從前胸痛到背後,甚至痛到腰部、下腹部,有時到下肢;也可能由下往上蔓延,端視發生剝離的位置。
 
另外,病人會痛得受不了,而且一開始最痛,嚴重會痛到面色如灰,全身大量冒冷汗,之後痛的程度較減緩。而痛的時間會很長,至少30分鐘、1小時以上。
 
但也有不典型的主動脈剝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葉森洲指出,這類病人的血管剝離後,形成的血塊像擋土牆一般,填滿空洞形成另一個血管壁,「沒有讓土石流繼續,」所以都沒有症狀。幸運的人可能做身體檢查等,被發現嚴重主動脈剝離,及時救治。也有人在不知情下,血管突然破裂而致死。
 
胸痛不只心肌梗塞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突然襲來的胸痛,多半會先擔心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以美國的統計為例,每年有600萬人因胸痛掛急診,是急診第二大主訴症狀,「但其中真正跟心臟有關的,大約只佔1215%,八分之七的胸痛與心臟無關,」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說。 關於「痛」,你可以注意一些細節:
 
1.痛的部位

剛發生時,從哪裡痛?痛到哪裡?
 
2.什麼時候痛

是不是跟運動、勞動、情緒有關?這些事情會增加你的心臟耗氧量,增加發病機率;或吃飽飯,血流較往腸胃系統跑,心臟血管狹窄的影響會慢慢顯現;天冷的時候也較容易出現症狀。
另外,痛如果跟你的姿勢有關的,也比較不是心臟病。例如,吸氣,比較痛;擴胸或轉個身比較痛,這都跟肌肉、胸擴活動有關,無關心臟缺氧。
 
3.痛的特質

是抽痛、悶痛、像針在刺,還是像被揍一拳?
 
4.伴隨的症狀

冒冷汗、手發麻或痛到嘔吐等?如果你發生無法解釋跟持續的胸痛,特別伴隨其他症狀,如喘或除了胸痛外,轉移到一或兩手臂或頸部,要趕快去掛急診。
 
5.痛多久

江晨恩指出,心絞痛的時間單位是「分」,大概痛130分鐘以內。如果痛幾秒或幾天,比較不像。但如果胸痛超過30分鐘,應懷疑心肌梗塞,趕緊求醫保命。但痛的變化程度也是重點,是一開始最痛(主動脈剝離)?還是持續漸進的痛(心肌梗塞)?
 
6.痛的年限

如果已經痛20年,可能比較沒關係。但第1次、第2次的痛,尤其痛到嘔吐,要非常小心,葉森洲提醒。
 
7.自己怎麼處理

例如,痛得起身吐,吐完就好了?或喝杯水就好了?多關心自己一點
 
但最重要的還要考量有沒有危險因子,例如是否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性別、年齡等,永遠別輕忽身體警訊!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關於中國高鐵 -- 中國可以通過高速鐵路連通世界?Can China Connect the World by High-Speed Rail?



TED 於 KFAS (韓國高等教育財團) 的講演



關於中國高鐵  



中國高鐵 不是盜版日本新幹線,而是和汽車業走的是同條路線,中國高鐵智慧財產權掌握在中國人手裡,技術水準已超越日本新幹線。 

2004年,中國南車按照國家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要求,與日本川崎重工合作,引進了時速200公里 動車組列車,經過了7年的時間,通過聯合設計研究性實驗和國產化實施,掌握了時速200—250公里動車組列車的設計、製造和驗證的技術,並自主建立了時速350公里動車組的設計、製造和驗證體系。 

中國南車集團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雲雙表示,中國南車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創新之路。中國國情決定了企業不可能照搬國外技術。研發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充分考慮了中國高速鐵路的特點。中國高鐵橋樑比例比較高,採用了無砟軌道,因此轉向架結構的參數就要調整優化;中國高鐵隧道多,因此企業又強化了動車組車體氣密強度等。 

日本新型的新幹線車型,都具有500公里以上時速的潛力。但這種競速不是運營速度,日本人要保證在日本狹小擁擠 多彎複雜路況下的安全和環保(主要是噪音避免對周圍設施的氣流破壞影響) 所以目前日本新幹線E6系最高運營速度是360公里/小時。

車頭是高速動車自主創新的重要標誌。中國南車研發新一代和諧號” CRH380A高速動車組頭型時,通過20個頭型概念設計、10個頭型模擬分析、5個頭型風洞試驗和111頭型實物模型驗證,全新研製了低阻力流線型頭型。CRH380A動車組頭型,無論是從美工設計還是技術設計都是中國自己完成的。 

實際上,目前中國高鐵的技術水準已經超越了日本新幹線。資料顯示,中國創新製造的CRH380A型車與過去從日本川崎重工引進技術、合作生產的CRH2型車相比,功率由原來的4800千瓦增加到9600千瓦,持續時速由原來的200—250公里提高到380公里;頭車氣動阻力降低15.4%,氣動雜訊降低了7%;轉向架輪對實現了踏面接觸應力比歐洲標準降低10%—12%;車體的氣密強度從4000帕提升至6000帕,保證了列車在時速350公里隧道內交會的結構安全可靠性。 

除此之外,京津、武廣、鄭西、滬甯、滬杭、京滬等高鐵的線路最小曲線半徑、最大坡度、線間距、隧道淨空斷面等主要技術標準都是目前世界高鐵中最高的。 

中國高鐵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毫無疑問已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也有不少日本媒體從業者對京滬高鐵表示了贊許。日本東京廣播公司記者真下淳在京滬高鐵做體驗採訪時說:京滬高鐵科技水準很高,日本的新幹線是沒有的。”“日本新幹線經常彎曲前行,很難像中國高鐵那樣保持高速運行 

中國高鐵技術為何發展這麼快? 高鐵研發實行舉國體制,彙集了一大批研發機構和人才,6年跨越了三個臺階。

中國高鐵研發堅持政府主導,構建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再創新平臺,在不到6年的時間內,跨越了三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了時速200—250公里高速列車製造技術,標誌著中國高速列車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第二個臺階,在掌握時速200—250公里高速列車技術的基礎上,自主研製生產了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標誌著中國高速列車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第三個臺階,中國鐵路以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技術平臺為基礎,成功研製生產出新一代高速列車CRH380型高速動車組,標誌著世界高速列車技術發展到新水準。 

據鐵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介紹,中國高鐵研發實行舉國體制。參加研發生產的有中國國內一流重點高校25所,一流科研院所11所,國家級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1家,63名院士、500餘名教授、200餘名研究員和上萬工程技術人員。 

目前,中國高速鐵路在工程建設、高速列車、列車控制、客站建設、系統集成、運營維護和環保標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以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為例,作為高鐵核心技術之一,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是指揮列車安全、高效、有序運行的大腦。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結合中國鐵路運輸特點和既有信號設備制式,不可能照搬照抄。 

中國高鐵海外申請專利可能被訴訟?中國企業海外申請專利合理合法!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稱,川崎重工總裁大橋忠晴表示,如果中國高鐵海外申請專利的內容與中國和川崎重工關於新幹線技術出口的契約相抵觸,將不得不對中國提起訴訟 

對此,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說:中國企業申請高鐵的相關技術專利是合理合法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高鐵技術的革新、轉讓和傳播,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我們的底氣十足。他介紹說,目前中國已經制定了100餘項高速鐵路建設標準規範,覆蓋了工務工程、牽引供電、通信信號、系統設備、運營調度、客運服務六大系統,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中國高鐵技術標準體系和成套工程技術。據初步統計,目前中國高鐵已經申請專利1900多項,還有481項正在受理。與任何外國公司沒有發生過智慧財產權方面的糾紛。 

據瞭解,去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中國南車就合資合作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其中包括技術方面的討論。通用公司的法律團隊經過大量研究,認為在美國市場應用中國南車的技術不存在任何障礙。雙方簽署協議,中國南車將向其與通用公司在美國組建的合資公司轉讓國產動車組技術,這些技術已通過美國智慧財產權局的審查,不存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問題。 

對於自主智慧財產權,有三個基本的要素:第一,創新性,就是是不是與別人不同,而且這個不同是不是有價值;第二,自主性,就是創新是不是以你為主創造出來的;第三,有沒有專利。按照這樣幾個要素來看,中國高鐵都有中國的獨到之處,高速列車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特別是關鍵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裡。鐵道部運輸局客專技術部副主任周力說。 

王勇平認為,今天,中國把世界高鐵技術等級從時速250公里級提升到350公里級,正如當年日本借鑒歐洲技術,把列車時速從100多公里提升到200公里以上,都是世界鐵路發展的重大進步。這兩個進步,都遵守了國際法關於智慧財產權約定的宗旨,一方面要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扭曲和障礙,促進對智慧財產權充分、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要保證智慧財產權的執法措施與程式不至於變成合法的障礙。



關於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CSR Corporation Limited)與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NR Corporation Limited)出現了重複投資、海外惡性競爭等問題,隨之出現合併的呼聲與方案。 201561日,由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CSR)吸收合併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CNR)成立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CRRC Corporation Limited,港交所:1766,上交所:601766),簡稱中國中車或CRRC,是中國一家從事鐵路機車、鐵路車輛、動車組、地鐵及其零部件的研發、製造、廠修及IGBT、公交車等周邊產業的大型中央企業,是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
 


關於TED

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即技術、娛樂、設計)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TED誕生於1984年,其創辦人是里查德·沃曼(Richard Saul Wurman)。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創立了種子基金會(The Sapling Foundation),並營運TED大會。每年3月,TED大會在美國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TED環球會議是TED大會的子會議。2005年,第一屆TED環球會議在英國召開。2007年,TED非洲大會在坦桑尼亞召開。20089月,第二屆TED非洲大會於南非召開。從2006年起,TED演講的視頻被上傳到網上。截至201412月,TED官方網站上收錄的TED演講視頻總數已經超過1900個,截至20087月,這些TED演講的視頻的閱覽量已經超過了5000萬。所有的TED演講的視頻都是以知識共享(BY-NC-ND)的方式予以授權的。


關於 KFAS (韓國高等教育財團) 



KFAS: Korea Foundation for Avanced StudiesSK集團旗下的一家非贏利性機構,韓國高等教育財團成立於1974年,是韓國最大、歷史最久的專注於教育的公益法人,是韓國SK集團的社會公益事業組成部分。作為韓國三大跨國企業之一的SK集團一直致力於為亞洲的發展、為21世紀的人類發展作出貢獻。

財團的宗旨是通過資助和培養人才,促進學術發展。在過去30年來,本財團已資助了數百名年青學者在國外知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及數千名韓國本國大學生在本國學習。

為了增進亞洲國家的學術發展和相互理解,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設立的 International Scholar Exchange FellowshipISEF,國際學術交流支援項目)從 2000年開始啟動,每年從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蒙古等)資助50名學者在韓國從事為期一年的研究,提供研究經費、研究室,舉辦學術討論會、參觀等活動,進行韓語教學等。

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積極促成了包括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及蒙古國立大學、越南國立大學、寮國國立大學等在內的 7個國家的 14所著名大學 亞洲研究中心的成立,它支持的以學術著稱的 北京論壇和以經濟著稱的 上海論壇以及其他國際學術會議,在亞洲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SK株式會社董事長、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理事長崔泰源先生認為:所有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剛開始可以靠技術和資本、資金,但最終的成敗還是由文明的發展程度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