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一句話解釋德國工匠製造理念:不信物美價廉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但是如今,在這個只有 8000 萬人口的國家,竟有 2300 多個世界名牌。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mij1
 
(圖片來源:手藝學堂)
 
  • 「德國製造」曾經是帶有侮辱性的符號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 1887 年 8 月 23 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注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儘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裡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裡去辦企業。
19 世紀 90 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繫,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裡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引擎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品質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品質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 珍視「身後名」不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
我認識一位原德國教授,他家裡現在還有上個世紀 60 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於品質好,照樣在用。我問他「你還用這麼老的東西?」他說「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麼都要珍貴的啊!」
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 10 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 120 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有一張關於德國建築物的照片,名叫「不變的德國」,展現的是二戰以後德國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紀式晚期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德國人非常心疼,因為德國人就是喜歡自己的文化。怎麼辦?德國人死活也要把當年的照片找出來,把當年的設計圖找出來,一定要按原樣一座座地重修起來。今天你跑到德國去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幾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有座王家歌劇院在二戰中被美國飛機全部炸毀,德國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劇院是過去建了 200 年才建好的,結果毀於一旦。怎麼辦?
二戰後德國人就把這片廢墟圈起來,搞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大約上百號人,花了 35 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又重新裝回去了,你現在再看這座王家歌劇院,怎麼也看不出來是炸彈炸爛了以後又重新裝回來的,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說,「這個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由於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由於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項目,好不容易得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會是一樣的。
因此人們說,德國建築師重視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後名」。
  • 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元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Peter von Siemens):「為什麼一個 8000 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 2300 多個世界名牌呢?」
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
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
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幹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品質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
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 400 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 1871 年成立的,現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愛迪達公司是 1920 年創辦的,至今也有 94 年以上的歷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 Fissler 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 100 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失去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 20 年就到頭了,顧客每 20 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划得來嗎?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裡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 1 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 80 億了,還有 70 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
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行銷戰略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幹的是這個事。
  •  探求本質,考慮長遠
今天德國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被定為「國際化城市」,以後打起仗來也宣佈為「不設防城市」,其他城市都是中小城市。
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生活在 5 萬人、10 萬人、15 萬人、20 萬人的城市裡,連 50 萬人口的城市,德國人都覺得太大了。
德國城市的風光幾乎都有這個特點:城市天際線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頂,任何建築物都不能超過它。
我曾與一位德國教授談論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能做到守時?
他說:「城市小,就容易守時。為了守時,也必須得把城市設計得小一點。你要想在『汽車大眾化時代』做到城市不塞車,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任何樓房不要超過五層,在德國,你要想建造六層以上的高樓,必須經過議會投票通過才行。第二個條件是任何城市必須有一半的空間是馬路。只要你同時做到了這兩件事,城市就不會塞車。」
今天德國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那也是世界級的大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所以越高的樓房,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的戰略」。德國人建房子時,是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 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製造」 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
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
「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品質,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後服務。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準、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製造出來的產品。德國 30% 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德國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釘書機,從品質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所有供 3 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管;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於天然有機品質。
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用途的化學產品,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採用了生物分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份,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並富含鎂元素。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後的水,是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傳熱效果又極佳,以致人們說,「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餚。」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 100 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
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
德國人生產的煲湯用的鍋,完全是鋼鐵鑄造的,沉重得連男人都有點端不動,那鍋蓋內側有奇特的花紋,我問一位德國的銷售商:「搞這些花紋幹嘛?」他說:「它蓋上去後,水蒸氣就能上下自然迴圈,不易燒幹,這是一種技術。」德國的鍋具,蓋上去個個嚴絲合縫,說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能為你省下不少瓦斯費。
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 100 年」呢?
他這樣回答道:「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儘量延長使用期,這才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為,產品品質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本文轉載自《金融五道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