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穿越時空之旅 --- 能高越嶺道:台灣早期的橫貫道路

目前台灣的東西橫貫公路(由東勢經梨山、大禹嶺,再沿立霧溪經關原、慈恩、洛韶、天祥而至太魯閣,全長194.2公里,編定為台八線公路;又稱中橫) 並不是最早規劃的橫貫道路。

早期的橫貫道路是「能高越嶺道」(the Nenggao Cross-RidgeTrail) 。當年日本人為了能夠徹底征服台灣全島,以便取得豐富的山林物產資源,以及將台灣的東西兩岸連貫起來,曾開鑿了「能高越嶺道」,但是後來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不得不暫停繼續開發,而將此一山區作為山地叢林游擊作戰訓練的軍事基地,大量訓練兵員並派遣到南洋參戰。

其實「能高越嶺道」為早期泰雅族東西來往的重要通道。 欲了解能高越嶺道,可參考《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A Story of the Nenggao National Trail) 一書。能高越嶺道沿線水力發電的資源非常豐富,有「電力的萬里長城」之稱。目前由屯原至五甲崩山前約27公里仍保有日據古道的特色。

該書是徐如林女士與楊南郡先生,夫妻二人攜手完成的著作,敘述一些屬於能高越嶺道的歷史故事,看過這些故事,當你走在能高越嶺上,聞到的就不僅是森林草木芬多精的香味,還多了一些歷史的芳香,看到的一景一物,也都有了不同的、更深刻的意義。

此書以動人的文字描繪自日據時代賽德克族受日人統治下的衝擊及開鑿能高越嶺道的故事。

能高越嶺古道係屬於合歡—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系統中的一段,西起南投縣仁愛鄉霧社、東至花蓮縣秀林鄉,為早期泰雅族東、西來往的重要通道,亦為著名的中部三大越嶺警備道之一。全線橫貫中央山脈主脊,並通過臺灣生態廊道的心臟地帶,為日人警備道中最寬闊、平穩的一條,如今也成為橫貫越嶺古道中,相當熱門及大眾化的一條路線。



1930年能高越嶺道的起點霧社,爆發了慘烈的「霧社事件」,賽德克族人焚毀了日本警察在能高越嶺道西段的各個駐在所,之後,日本軍警激烈地展開報復攻擊,甚至動用到毒氣彈。《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賽德克語的Seediq 意為 manBale意為 trueSeediq Bale等於是 a true man 意為「真正的人」] 2011年一部分為上下兩集的史詩電影,為台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它嘗試以歷史佐證及平衡觀點,描述1930年代日治時期因殖民統治當局對台灣原住民壓迫式的理蕃措施,迫使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群起反抗當地日本駐警與增援部隊,終究引發霧社事件的始末經過。

       古道天險,高山的坡度極陡,軍事上乃是易守難攻之地。當年原住民藏身於山上雲霧之間,其行動相當敏捷,可謂神出鬼沒,有不少日本軍人進攻不成而命喪異域。

時至今日,能高越嶺道除了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外,也保存許多具有文化資產意義的歷史人文資源,古道沿線保留了不少當年「霧社事件」的歷史遺跡,例如全由檜木建造的豪華警官駐在所等,讓現在的能高越嶺道具有獨特的存在意義。

縱橫臺灣山林的學術探險家楊南郡博士與其夫人徐如林女士,實地前往能高越嶺道全線,並對霧社事件的史料加以實地調查,尤其是1976年親赴馬赫坡勇士最後守之處─「馬海僕岩窟」進行考察,感受當年賽德克勇士置生死於度外的心境,並遍訪事件現場的目擊證人,例如三度拜訪花岡二郎的遺孀高彩雲女士。


據說有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相偕來此一遊,突然對此地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終於,憶起了這裡原來是他倆年輕時被日人秘密遣送之處。上圖的週遭附近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軍的奴工集中營。想起當年他們被迫在此地進行危險的秘密軍事工事,過著慘無人道的生活,如今兩位老人家不禁老淚縱橫,相擁而泣。

《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A Story of the Nenggao National Trail) 一書主要依時空順序排列,由於博士和其夫人徐如林女士行雲流水之筆,加上嚴謹的文史考證與親赴現場實地印證,讓能高越嶺道,這條從清治時期到日治時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古道,成為一條充滿故事,可以聞到自然與歷史芳香的路。

「能高越嶺道」是林務局規劃的國家步道系統之一,目前的十四條國家步道,皆與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步道、清領與日治時期的理蕃道路,密切重疊,「能高越嶺道」就是臺灣原住民族史上最悲壯的「霧社事件」發生地。因此,林務局長鼓勵想要深入了解台灣歷史的人,一生一定要走一趟「霧社事件」發生地 「能高越嶺道」,並以此當做入門,繼續走過其他的國家步道,充份體會臺灣歷史的深度、見識臺灣山林的磅礡。


水濂壩  
                                                                                              
           能高越嶺道花蓮縣秀林鄉的一端


龍澗峽谷廊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