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河泉 2017/05/22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態度和教養〉,提出了一個觀察:「長大後的態度,都跟小時候的教養有關。」為了怕自己的觀察有誤,最近一年來幫年輕(大約25~35歲)的主管上課時,我都會開玩笑的問:「你們小時候有被爸媽修理過的請舉手?」幾乎所有年輕主管都舉了手。有的說被打手心,有的被打屁股,有的被罰面壁,有的抄寫文章,有的不准吃飯,有的被罰跪……..。一時之間,課堂上充滿了童年各式各樣曾經被處罰的回憶。
通常聽完後,我都會問:「同學們請問一下?你之所以能夠這麼年輕就成為主管,是因為上面主管看重你的什麼?」
有的人回答「能力」,有的回答「專業」,有的回答「機運」,有的回答「態度」。
「一般來說,」我接著問:「『能力、專業、機運、態度』,從高層的觀點來看,各位覺得哪個比重可能最高?」
一年來大約請教了將近1000位同學,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態度」。
我又問:「大家有沒有想過,你的態度為什麼得到上面肯定?是因為你自己的「天生麗質」呢?還是從小被父母或老師協助訓練而成?」年輕的主管們都笑了,幾乎一致的回答:「應該是被訓練而成。」我接著說:「那麼,同年齡的人未必能當上主管,你今天能夠有一點點地位,比別人受到更多被肯定的機會,你有沒有感謝過訓練自己的父母或老師?」年輕的主管們開始若有所思。
▋ 年輕人的「態度」從哪裡來?
在職場這麼多年,我真的發現「態度決定一切」。
過去的主管真的非常重視專業,但是近年來,卻慢慢地更重視「態度」。許多高階主管甚至苦笑告訴我:「老師,我們發現專業不夠的新人,進來還可以訓練。但是態度,竟然無法訓練。」
然而「態度」究竟是什麼?
其實「態度」就是一種「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個人品牌」。一般有「做事態度」、「做人態度」、「工作態度」、「學習態度」。
所以我們會聽到某人:「做事態度」能抗壓堅持,「做人態度」懂感恩禮貌,「工作態度」能互助合作,「學習態度」能認真負責。
問題來了,這四種「抗壓堅持」、「感恩禮貌」、「互助合作」、「認真負責」態度,究竟該從什麼地方學到?
大家不妨看看下面四個案例:
1.「不管是唸書或是打怪,每次碰到比較難的或者麻煩的,我就不想再做下去。可是爸媽都會陪著我,即使我哭鬧也當作沒聽到,他們還是很委婉而堅定的有耐性。」於是,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抗壓和堅持」,避免習慣「逃避放棄」。
2.「爸爸連續加班幾天,感覺回來都很疲倦,過去我從來沒發現,今天媽媽提醒我回來先去給爸爸一個擁抱,我才覺得爸爸很辛苦。」於是,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感恩和禮貌」,避免了「認為父母做的都是應該的」。
3.「我和爸爸媽媽去大賣場買了三大袋東西,爸媽說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所以也要幫忙拿一小袋。」於是,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團隊「互助合作」,避免了「這些又不是我的事」。
4.「今天功課沒有寫完,因為我覺得老師出得太難,但媽媽說碰到難題要練習解決,而且自己的功課一定要寫完才能睡覺。」於是,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自己認真負責」,避免了「習慣找藉口」。
▋ 用愛與紀律,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態度」真的是從家庭的教養而來。
我所說的「教養」不一定是體罰,而是父母親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讓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請千萬記得「碰到就要教」,別因為疼惜小孩的「寬容」,慢慢地變成不斷退讓底線的「縱容」。許多大人常常覺得年輕人不懂事,然而我卻發現讓年輕人不懂事的真正原因可能不在年輕人身上。
現在的小孩都非常聰明,從小就「不斷挑戰爸媽的底線」,父母最難訓練的教養,就是讓他知道「禮貌和尊重」。父母親的愛絕對無庸置疑,但是父母的教養就像天秤,一端當然是「愛」,但是另一端應該是「紀律」。這個紀律就是「自我要求」,包括「禮貌和尊重」。「禮貌」是讓自己懂得「知所進退,拿捏分寸」;「尊重」是讓他人感覺「謙虛客氣,感恩主動」。
教養是一輩子的事,也是父母無可迴避的天職。每個父母對子女都「費盡心思」,然而重點是要「費盡有幫助的心思」,才是對子女最大的造就。「子女的成就,真的是父母最大的收穫」。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發現免疫療法可以幫助治療尿路上皮癌末期病人
台灣「醫」級棒 發現免疫療法助治癌 (聯合報 記者 王昭月 /高雄報導)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江博暉表示,台灣醫療團隊發現免疫療法對尿路上皮癌末期病人,具有一定成效,相關論文已獲美國癌症協會NCCN guidelines刊登。
台灣醫療團隊參與全球臨床試驗,發現人體內的單株抗體可讓淋巴球保持攻擊癌細胞能力,可用來治療末期尿路上皮癌,相關研究已獲美國癌症協會列為診療首選。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江博暉表示,尿路上皮癌分膀胱癌及腎盂、輸尿管等上泌尿道癌,成因研判與甲苯、含砷地下水、抽菸、空汙有關,台灣的病例數在世界居冠,南部比北部多。尿路上皮癌初期可開刀,晚期需採化療,不幸的是,這類末期病人腎功能普遍不佳,無法化療,因此,「按過去經驗,患者通常活不到5年」。
兩年前台灣加入全球臨床試驗,發現「免疫療法」對化療失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具有一定成效,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已列為第二線治療首選,相關論文也先後在新英格蘭雜誌及美國癌症學會NCCN guidelines刊登。
江博暉說,免疫療法是取自體的單株抗體把淋巴球或細胞包覆起來,如此淋巴球會把癌細胞視如異類,保持攻擊。2015年美國前總統卡特罹患黑色素瘤,採免疫療法後,腫瘤消失。現在包括肺癌、尿路上皮癌及頭頸部癌,都朝免疫療法發展。
尿路上皮癌全球臨床試驗共收5百多個病例,其中75例是上泌尿道癌。而高雄長庚曾收治一名尿路上皮癌患者,病人因腎功能不全,無法化療,採免疫療法後,左鎖骨上的淋巴結完全消失,第3次注射時,腎血管旁的淋巴腺與腎盂的腫瘤也消失,「有人說未來10年是免疫治療的世界,真的指日可待」。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江博暉表示,台灣醫療團隊發現免疫療法對尿路上皮癌末期病人,具有一定成效,相關論文已獲美國癌症協會NCCN guidelines刊登。
台灣醫療團隊參與全球臨床試驗,發現人體內的單株抗體可讓淋巴球保持攻擊癌細胞能力,可用來治療末期尿路上皮癌,相關研究已獲美國癌症協會列為診療首選。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江博暉表示,尿路上皮癌分膀胱癌及腎盂、輸尿管等上泌尿道癌,成因研判與甲苯、含砷地下水、抽菸、空汙有關,台灣的病例數在世界居冠,南部比北部多。尿路上皮癌初期可開刀,晚期需採化療,不幸的是,這類末期病人腎功能普遍不佳,無法化療,因此,「按過去經驗,患者通常活不到5年」。
兩年前台灣加入全球臨床試驗,發現「免疫療法」對化療失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具有一定成效,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已列為第二線治療首選,相關論文也先後在新英格蘭雜誌及美國癌症學會NCCN guidelines刊登。
江博暉說,免疫療法是取自體的單株抗體把淋巴球或細胞包覆起來,如此淋巴球會把癌細胞視如異類,保持攻擊。2015年美國前總統卡特罹患黑色素瘤,採免疫療法後,腫瘤消失。現在包括肺癌、尿路上皮癌及頭頸部癌,都朝免疫療法發展。
尿路上皮癌全球臨床試驗共收5百多個病例,其中75例是上泌尿道癌。而高雄長庚曾收治一名尿路上皮癌患者,病人因腎功能不全,無法化療,採免疫療法後,左鎖骨上的淋巴結完全消失,第3次注射時,腎血管旁的淋巴腺與腎盂的腫瘤也消失,「有人說未來10年是免疫治療的世界,真的指日可待」。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創建所有人都具使命感的世界
祖克柏 2017 哈佛畢業演講全文:
演講全文中文翻譯:
Faust 校長,校監委員會成員們,老師、校友、朋友、自家長們、管理委員會委員們,以及全世界最偉大學校的畢業生們!
今天和你們在一起讓我備感榮幸,因為說實話,你們完成了一個我永遠無法到達的成就。等我講完這場演說,這將是我第一次在哈佛大學完成的某件事。2017 的畢業班同學,祝賀你們!
我本不可能是站在這裡發表演講的人,不僅僅因為我是一名輟學生,還因為其實我們是同一世代人。我作為學生走在這個校園裡,也只不過十年前的事。我們學習過同樣的知識,同樣在 EC10 課堂上打瞌睡。儘管我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到這裡,尤其那些來自 Quad 園區的同學(The Quad 以前是 Radcliffe College 的女生宿舍。Radcliffe 從 1879 至 1977 年是哈佛的女性學院,1977 年併入哈佛);但今天我想和你們分享的是,我對我們這代人的一些想法,和我們正在合力建設的這個世界。
首先,過去幾天令我想起很多美好的回憶。
你們當中多少人還確切記得,當初收到哈佛的錄取通知信時在做什麼?當時我正在玩《文明帝國》,然後我跑下樓去找我爸,不過他的反應很奇怪,居然拍起我收信的過程。但我發誓,被哈佛錄取,是最令我父母為我感到驕傲的事情。
你們還記得在哈佛上的第一節課嗎?我上的是計算機 121,Harry Lewis 老師超級棒。當時我要遲到了,於是隨便穿了件 T 恤套在身上,結果直到下午才發現我把它穿反了,商標都露在胸前。然後我還納悶怎麼沒人理我,除了一個人,KX Jin,他不在意。之後,我們開始組隊解決難題,現在他負責 Facebook 很大一部分的業務。這說明什麼?2017 的畢業生們,這說明為什麼你們應該對別人友善一點。
但是我在哈佛最美好的回憶,是我遇見了
Priscilla(祖克柏妻子)。當時我剛上線一個惡作劇網站 Facemash,然後管理委員會表示「要見我」,所有人都認為我要被退學了。我爸媽來幫我打包行李;我朋友幫我搞了個告別派對。但幸運的事接下來發生了,Priscilla 和她朋友一起來到這個 Party。我們在 Pfoho Belltower 的洗手間外排隊時遇見,接下來發生了一件永生難忘的事——我說:「我三天後就要被趕出學校了,所以我們得盡快開始約會。」
事實上,你們所有人都可以用這招。
我沒有被開除——我想辦法留下來了。Priscilla 開始和我約會。你們知道,那部電影(《社群網站》)說的 Facemash 對創造 Facebook 好像很重要。並非如此。但是沒有 Facemash 的話,我遇不到 Priscilla。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從這個角度說,Facemash 是我人生中做出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
在這裡,我們開始結交一生的摯友,甚至有的以後會成為家人。這是為什麼我對這裡如此感激的原因。謝謝你,哈佛!
今天我想談談目標(Purpose),但是我不是來給你們講一些古板宣言,告訴你們如何發現目標。我們是千禧一代,我們會出於直覺和本能發現目標。相反地,我站在這裡要說的,是僅僅發現目標還不夠。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小甘迺迪訪問 NASA
時,看到了一個拿著掃把的守衛。於是他走過去問這人在幹什麼。守衛回答:「總統先生,我正幫助把一個人送去月球。」
目標是我們意識到比自己更大東西的一部分,是被我們所需、我們需要更為之努力的東西。目標能創造真正的快樂。
今天,你在這特別重要的時刻畢業了。當你父母畢業當時,目標很大程度上來自工作、教會、社群。但是今天,科技和自動化正在替代很多工作,社區成員人數也在下降。許多人感到沮喪,感到自己被隔離開來了,同時也在努力填補空白。
當我走過很多地方的時候,我曾和許多被拘留的、藥物成癮的孩子們坐在一起,他們告訴我如果他們有事可做,參加課後活動或有地方可去,他們的人生會很不一樣。我也遇到過很多工廠的工人,他們沒法再從事之前從事的工作了,所以想辦法找到新的事可作。
為了保持社會的進步,我們身負挑戰——不僅僅是創造新的工作,還要創造新的目標。
我還記得在 Kirkland
House 小宿舍中創造 Facebook 那一夜。我和我的朋友 KX 去了 Noch。我記得我告訴他,我很開心能把哈佛的社群連接起來,但是有一天,有人會把整個世界都連接起來。
我完全沒有想到這個人會是我們。當時我們還只是大學生,對此還並不瞭解。所有這些大型科技公司都有資源,我只是認為其中一個大公司會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對這個想法很確信——所有人都想和彼此連接,所以我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前進。
我知道你們之中很多人也會有類似的故事。你覺得很多人都在改變世界,然而他們並沒有,但你會。
但是,光有目標是不夠的。你必須擁有心繫他人的目標。
意識到這點非常難。我從來沒想過創辦一個公司,我想要的是創造影響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我假設他們跟我關心的是同樣的東西,所以我從來沒解釋過我到底希望建立什麼。
幾年來,一些大公司想要收購我們。我拒絕了。我想知道是否能連接更多的人。我們正在建立第一個新聞流(News Feed),當時我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它可能會改變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幾乎所有人都想讓我把公司賣了。沒有更遠大的使命感,這次創業不可能成真。經過激烈的爭論後,一位顧問跟我說,如果我不同意出售,我會後悔一輩子。在一年左右裡,當時的管理層幾乎都離開了。
這是我在 Facebook 時最艱難的時刻。我相信我們在做的東西,但是我也感到孤獨。更糟糕的是,當時我覺得這是我的錯。我在想是不是我錯了,一個 22 歲的小孩,並不知道世界是怎麼運轉的。
多年以後的今天,我明白了那是因為沒有更高的目標。是否創造它取決於我們,所以我們能一起前進。
今天我想談談創造一個每個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的三種方法:一起做有意義的事;通過重新定義平等,使每個人都有追求目標的自由;在全世界建立社群。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做有意義的事。
我們這一代將不得不面對數千萬的工作被機器取代的情況,比如自動駕駛。但我們還有很多事能一起去完成。
每一代都有屬於自己一代的作品。比如有超過 30 萬人一起努力,讓人類登上了月球——包括那個看門的人;數百萬志願者為世界各地的小兒麻痹症患者打疫苗;數以百萬計的人為建立胡佛水壩和其他偉大的計畫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做這些計畫的使命,並不僅僅是為人們提供工作,而是讓我們整個國家感到自豪,我們可以做一些偉大的事情。
現在輪到我們來做一些偉大的事了。我知道,你可能會想:我不知道如何建造大壩,或如何讓一百萬人參與到任何事情中。
但我想告訴你一個秘密: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並不會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當你實際工作後才變得逐漸清晰,你需要做的,就是開始。
如果我必須在開始(Facebook)之前就瞭解清楚「如何連接人」的想法,那麼我就不會創辦 Facebook 了。
或許電影和流行文化會讓人覺得被誤導,那些想法會出現在一些靈光一閃的時刻,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謊言。這讓我們感到不滿足,因為我們沒有了我們自己的(行動),它會阻止那些擁有好想法的人去開始。對了,你知道電影當中還有什麼是對創新的誤解嗎?那就是,沒有人會在玻璃上寫數學公式。
其實,理想主義是好事,但你要做好被誤解的準備。任何為了更大願景工作的人可能會被稱為瘋子,即使你最終獲得成功。任何為了複雜問題工作的人,都會因不能全面瞭解挑戰而被指責,儘管你不可能事先瞭解一切。任何抓住主動權,先行一步的人都會因步調太快而受到批評,因為總是有人想讓你慢下來。
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並不經常做一些偉大的事,因為我們害怕犯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就忽視了今天所有的錯誤。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將來都會有問題。但這不能阻止我們開始。
那我們還在等什麼呢? 現在輪到我們這一代人定義「公共事務」的時候了。
在地球摧毀之前,如何阻止氣候變化?如何讓數百萬人願意參與製造和安裝太陽能電池板? 如何治療所有疾病?如何要求志願者追蹤他們的健康數據和分享他們的基因? 今天,我們可能要花上 50 倍的價格去治療病人,而不是找到一種治療方法讓人類第一時間就不患上疾病。但這並不合理,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民主現代化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在網上投票,以及通過個人化教育,讓每個人都能學習?
這些成就在我們能力範圍內是可以實現的,讓我們讓每個人在社會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來做這些事情。讓我們做一些偉大的事情,不僅要創造進步,而是要創造 purpose。
所以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造一個每人都擁有使命感的世界。
第二件事是,重新定義平等,讓每個人都有追求目的的自由。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有穩定的工作。但是現在,我們這一代人都是企業家,無論我們是剛開始一些計畫還是在尋找、或是已經扮演著這個角色。這都很棒,我們的創業文化恰好是導致我們創造如此進步的原因。
現在,只要在嘗試很多新想法的時候,創業文化就會蓬勃發展。 Facebook 並不是我做的第一件事,我還做過遊戲、聊天系統、學習工具和音樂播放器。我並不孤獨, 因為 JK 羅琳在出版《哈利波特》之前被拒絕了 12 次,即使碧昂絲也不得不寫了數百首歌曲之後,才有了今天 Halo 這首歌獲得的光環。最大的成功來自於我們享有失敗的自由。
然而,今天,財富不均會讓每個人都受到傷害。當你沒有自由,把你的想法變成一個歷史性的企業的時候,我們就輸了。現在,我們的社會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有太多指引,但我們做的不夠,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輕易獲得成功。
面對現實吧,我們的社會體系是有問題的,當我能夠離開哈佛並在 10 年內賺取數十億美元的時候,還有數百萬學生無法償還貸款,更不用說開始創業。
看,我認識很多企業家,然而我並不知道是否有一個人是因為錢不夠而放棄創業。但是我知道很多人不敢追求夢想,因為一旦他們失敗,並沒有很好的緩衝(承托住)。
我們都知道,想要成功,光憑一個好想法,或者一個好的工作態度,是遠遠不夠的。幸運也是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當初,我無法花時間編寫程式碼,而是必須勤工儉學補貼家用,如果我無法承受「萬一 Facebook 不能成功」這個假設,我今天都不會站在這裡。誠實的想一想,我們都知道,(能夠有今天)自己是多麼的幸運。
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擴大了平等的定義。前幾代人爭取投票權和民權,於是他們爭取到了有新政治和更好的社會。現在到了我們為這一代人定義新社會契約的時候了。
我們應該有一個不僅僅憑借 GDP 這種經濟指標來衡量進步的社會,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和角色的社會。我們應該探索像「普通基本收入」這樣的觀念,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嘗試新事物。每個人都有可能換很多工作,這就讓我們得建立人人都負擔得起的兒童托管保育機構,以及不受就職單位拘束的醫療保健,這樣讓人可以無負擔地去上班。人人都會犯錯,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少污蔑與束縛的社會。隨著科技的不斷變化,我們要更關注成人教育,活到老,學到老。
是的,賦予每個人追求目標的自由,這並不是免費的。像我這樣的人應當為此付費。在你們之中,許多人都會做得很好,當然,你們也有義務去做好。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 Priscilla 和我啓動了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並承諾用我們的財富去促進機會平等。這些是我們這代人的價值。「要不要這樣做」從來都不是問題,唯一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去做」。
千禧一代已經是歷史上最慈善的一代人之一了。千禧一代的美國人在一年中,平均四個人裡就有三個人會捐款,平均十個人裡就有七個人會為慈善募捐。
但這也不僅限於金錢。你也可以奉獻你的時間。我在這裡向你保證,如果你可以每一兩周要花一個小時(去奉獻和幫助),就會有一個人因此獲得幫助,甚至實現他們以前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或許你覺得這太花時間了。我曾也這麼認為。當 Priscilla 畢業於哈佛後,她成了一名老師,在她和我一起投身教育之前,她要求我必須去教一門課。我抱怨:「好吧,但我很忙啊,我得經營 Facebook 啊。」但是她堅持讓我去教課,所以我就在當地的孩童俱樂部教授了一堂關於創業精神的中學課程。
我教他們在產品開發和市場行銷中應當吸取的教訓,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當自己的種族受到社會關注、或有家庭成員身陷囹圄時的感受。 我向他們分享了我讀書時的故事,他們分享了對走進大學深造的渴望。 五年來,我每個月都會和這些孩子一起共進一次晚餐。其中有一個孩子,為我與 Priscilla 的第一個寶寶在出生前舉辦了寶寶洗禮派對。明年,這些孩子們都要上大學了,是的,他們每一個都要上大學了,而且他們都將驕傲地成為自己家族裡第一名大學生。
花一點時間,去幫助其他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讓我們通過此舉,讓每個人都有實現人生目標的自由——不僅因為這樣做是正確的,更是因為當人們可以把夢想變為偉大的現實時,我們每個人都會變得更好。
「目標」不僅來自於工作。去實現「讓每個人都有活的有目標」的第三種方式是建立社區。 而當我們這一代人說「每個人」的時候,我們指的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來做一個調查:你們有多少人來自美國之外其他國家?你們中有多少人是他們的朋友?看到了嗎?我們出生於一個互聯的世界。
在最近一項調查中,世界各地的 80 後 90 後被要求選擇自己認同的身份,最流行的答案不是國籍,宗教或種族,它是「世界公民」。
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每一代人都擴大了自我認同。對我們來說,它現在涵蓋了整個世界。
回顧歷史,歷史的車輪總是青睞於更大基數的集體 -- 從部落到城市到國家 -- 來實現我們不能單獨做的事情。
我們認為現在最大的機會是全球性的 -- 我們可以成為終結貧窮和結束疾病的一代人。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我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也需要全球性協作 --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應對氣候變化或預防全球大瘟疫。要想取得進步不能靠單個城市或國家,更是要團結全球社會。
但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時期。有人被全球化所拋棄。如果我們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感到困擾,那麼很難在別的地方照顧別人,因為有內在的壓力。
這是我們時代的鬥爭。有支持自由,開放和反對威權主義,孤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力量。有支持知識流動,貿易和移民。這不是一場國家之間的鬥爭,而是一場思想的鬥爭。每個國家的人們都有支持和反饋全球化的人。
這不會在聯合國內所決定,而是在每個地區發生,當我們足夠的感覺到我們自己的使命和穩定感,我們可以開始關心其他人。最好的辦法是開始建立當地的社群。
我們都從我們的社群中獲得意義。無論我們的社群是鄰里社區還是運動小組,教堂或音樂團體。他們給我們歸屬感,我們屬於的群體其中一部分,我們不是一個人; 社群給了我們擴大視野的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幾十年來各類團體的會員人數下降了四分之一的事多麼需要大家一起注意!現在很多人都需要在別的地方尋找生活的使命。
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以重建我們的社群,因為你們中許多人已經開始行動了。
我遇到了今天畢業的 Agnes Igoye,(對現場說,你在哪裡,Agnes?)她在烏干達的衝突地區度過童年時期,現在她在訓練數以千計的執法人員來保持社區的安全。
我遇到 Kayla 和 Niha,也是今天畢業,他們發起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將患有疾病的人與社區內願意幫助他們的人聯繫起來。
我遇到了 David Razu
Aznar,今天從甘迺迪政治學院畢業(對現場說,David
站起來)。
他是前墨西哥市的議員,他成功領導了一場運動,使墨西哥城成為第一個通過婚姻平等法案的拉丁美洲城市,甚至比舊金山還早。
這也是我自己的故事。一個宅在宿舍的學生,一次連接了一個社群,然後始終維護它,直到有一天我們連接了整個世界。
改變源於身邊。甚至全球性的改變也是源自微小的事物 —— 和我們一樣的人。在我們這一代,我們的努力能否連接更多人和事,能否把握我們最大的機遇,都歸結於這一點 —— 你是否有能力搭建社群並且創造一個所有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2017 屆的校友們,你們畢業於一個無比需求使命感的世界。而怎麼創造它由你自己決定。
那麼現在,你可能在想:我真的能做到嗎?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的,我在孩童俱樂部教的課嗎?有一天下課後,我正和他們談論大學生活,其中一個頂尖的學生舉手說,他並不確定他是否可以上大學,因為他是沒有身份証。他完全不知道,大學準不準他入學!
去年,在他過生日的時候,我帶他去吃早餐。我想送給他一個禮物,所以我問他想要什麼,然後他開始談論他所看到,正在掙扎於進入大學的學生,「你知道的,我其實就想要一本關於社會正義的書。」
我被震撼了。這本該是個完全可以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他不知道這個稱之為家鄉,他唯一知道的國家,會不會扼殺他上大學的夢想。但他自己並不覺得遺憾。他甚至都沒有想到自己會更宏大的使命感,他想要帶著大家一起前進。
由於現況我並不能說出他的名字,因為我不想把他置身於危險之中。但是,如果一個不知道自己未來會怎樣的高中生都能為推動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那麼我們也理應對這個世界做出我們的貢獻。
在你們最後一次走出這些校門之前,當我們坐在這紀念教堂前的時候,我想起了一段祈禱,Mi Shebeirach,每當我面對挑戰時我都會說的,每當我把女兒放進嬰兒床裡想象著她的未來都會唱到的:
"May the source of strength, who blessed the
ones before us, help us *find the courage* to make our lives a blessing."
我希望你們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勇氣,使你們的生命成為一個祝福。
恭喜你們,2017 屆的同學們!祝你們好運!
-- 祖克柏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一帶一路(第6集)築夢絲路 The Belt and Road (Episode Six): Weave a Dream for the Modern Silk Route
不同國籍, 不同語言, 不同文化的跨國合作團隊, 相互學習, 相互借鑑 , ... 中國 – 白俄羅斯(Belarus)工業園區被習近平先生形容為「一帶一路」上的一顆明珠. 該園區位於明斯克州斯莫列維奇區, 臨近明斯克國際機場(Minsk International Airport). 白俄羅斯明斯克還有一個北京飯店. ... 建構信息化絲綢之路: 與英國的衛星通信公司 (Inmarsat plc,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atellite Organization) 簽約, 提供全球性的移動服務 ...
P.S. 今天 2017/5/15 北京「一帶一路峰會」的演說中, 習近平先生特別提到: 將幫忙一帶一路沿線上的國家打造綠色住宅與信息化的智慧城市... 獲得與會各國代表熱烈的掌聲回應.
P.S. 今天 2017/5/15 北京「一帶一路峰會」的演說中, 習近平先生特別提到: 將幫忙一帶一路沿線上的國家打造綠色住宅與信息化的智慧城市... 獲得與會各國代表熱烈的掌聲回應.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一帶一路(第5集)金融互聯 The Belt and Road (Episode Five): Financially Interconnected
寧波航運交易所和波羅的海交易所簽署了框架合作協議,... 中國企業跨國併購交易金額僅次於美國, 全球第二. 許多中國企業走向海外, 因應企業需求, 中國的銀行替企業量身訂做提供了融資貸款. ... 為了對於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支持, 以及達到對外投資及吸收外資雙向平衡... 先成立絲路基金(Silk Road Fund), 首發投資於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支流吉拉姆河(Jhelum)720兆瓦卡洛特(Karot)水電站, 接著, 誕生了新的戰略構想: 籌建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 (AIIB), 其創始會員二十二國, 英國, 法國, 義大利及德國隨後加入, 最終確定為五十七國, 首批投資於孟加拉國, 印度尼西亞, 巴基斯坦, 塔吉克斯坦. ... 似乎看到了為促進互聯互通而建設的嶄新前景...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一帶一路(第4集)財富通途 The Belt and Road (Episode Four): The Way to Global Wealth
粟特人(古波斯語:Suguda,為中亞古代民族,常臣屬於外族,屬於商業民族,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的故事,... 談到: 杭州跨境貿易產業園 (如阿里巴巴跨境電子商務) 與上海, 天津, 福建, 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 ... 提供貿易便利化, 快速通關, 快速退稅 ...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一帶一路峰會
大陸國務院主辦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登場,將有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亭在內的20多國領袖出席。該論壇是「一帶一路」提出三年多以來,最高規格的活動,也是今年中國大陸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
大陸國務院旗下的中國一帶一路網報導,負責高峰論壇籌備工作的國務委員楊潔篪表示,大陸將高峰論壇主題設定為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議題總體以「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秘書長金鑫認為,該論壇是中國大陸主動搭建的高層次的國際會議平台,規模可能比去年的G20杭州峰會的規模還要大。
今年1月17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宣布,5月將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為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新能量,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曾公開表示,該論壇將是2017年大陸主場外交的重頭戲,是中國大陸為提振世界經濟採取的戰略舉措,為深化國際合作搭建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國大陸踐行合作共贏理念的創新實踐。
王毅說,大陸將透過舉辦論壇,擘畫「一帶一路」建設藍圖,深化彼此發展戰略對接,推動更多合作項目落地,為打造開放型經濟格局、提振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各國領導人參加的圓桌峰會是高峰論壇的重點,主要討論兩個議題:一是加強政策和發展戰略對接,深化夥伴關係;二是推進互聯互通務實合作,實現聯動發展。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高峰論壇由圓桌峰會和高級別會議兩部分組成。目前已有20多位外國領導人、50多位國際組織負責人、100多位部長級官員以及總共1,2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代表確認與會。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一帶一路英文怎麼說?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的一年(2013年),就提出了振興古絲綢之路的設想,並把它稱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 。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政策宣佈之後,到底「一帶一路」英文該怎麼說,各家眾說紛云。大陸國家發改委出面拍板,一帶一路,英文簡稱譯為“the Belt and Road”,縮寫叫做“B&R”。
一帶一路的英文,在發改委出面敲下槌子之前,有人主張「把思路和舌頭捋直了,大繁至簡,一帶一路標準翻譯就是:SiLu。」,有人主張翻成” A Belt and A Road”。 現在一帶一路終於有了官方英譯。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對「一帶一路」英文譯法進行規範,宣佈在對外公文中,統一將「一帶一路」的正式名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英文全稱譯為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簡稱「一帶一路」則譯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縮寫則用“B&R”。
此外,一帶一路的「倡議」,則用“initiative”,且使用單數。不使用 “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 等措辭。
發改委並指出,考慮到「一帶一路」倡議一詞出現頻率較高,在非正式場合,除首次出現時使用英文全稱譯文外,其簡稱譯法可視情況靈活處理,除可使用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外,也可視情使用 “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其他譯法不建議使用。
此外,一帶一路的「倡議」,則用“initiative”,且使用單數。不使用 “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 等措辭。
一帶一路的英文譯法宣佈之後,大陸網民立刻聯想,大學生英語能力考試「英語四六級」(相當於台灣的全民英檢高級考試)「感覺一定會考」。也有網民發文提醒,是B&R,不是R&B。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