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區塊鏈」(Blockchain)到底是什麼?



Gartner科技技術趨勢顧問公司發表 2018 年十大科技發展趨勢,連續兩年點名區塊鏈科技。區塊鏈(Blockchain)已經成為 FinTech ( Financial technology ) 界不能不知道的名詞,其分散式分享式去中心化以及不可修改的特性,善加利用將大幅增加可能的商業機會。

區塊鏈的分散式、去中心化特性,讓合約兩造不需將商業條件建立在已知的信任基礎上。
不過,根據 Gartner 的調查,目前大多數機構對於區塊鏈的理解都還不夠到位,許多技術也尚未被明確規範,在採用此技術的同時需要不斷接收新知,才能保持在技術的前沿。
FinTech將我們所認知的傳統金融服務,轉型並透過科技的手段進行,讓企業可以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也讓使用者可以更便利即時的操作。換一個角度切入也可以想成是,科技業漸漸佈局到以往傳統的金融業,試圖帶來一波新的衝擊性改變。
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解讀,可以知道的是 Fintech 將會是未來科技和金融業界都無法忽視的趨勢。在這個數位崛起的時代,Fintech 也不僅僅只是科技與金融,甚至市場與政府,都是這個趨勢下需要應運出新服務的角色。而區塊鏈 BlockChain 技術的應用,也是站在金融的基礎之上進而興起。
區塊鏈到底有多熱門?台灣資誠曾做過調查,發現有超過七成的台灣企業想在兩年內導入區塊鏈相關技術,有超過九成五希望在 2020 年前導入。但調查也發現,近六成台灣企業主與 IT 主管,是對區塊鏈技術一知半解的,因此將 FinTech 關鍵技術區塊鏈知識普及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區塊鏈源起二說
關於區塊鏈的起源有兩個故事可以討論:
拜占庭問題  首先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是當年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拜占庭,當時東羅馬帝國強盛、國土遼闊,在國防的配置上,每一個軍隊的駐點都相隔遙遠,將軍與將軍之間只能夠依靠信差來傳遞重要消息,因此在對外作戰的時候,拜占庭軍內部所有的將軍和大官員需要達成一致的共識,才能夠決定是否出兵,但若軍隊中存有叛徒或是間諜更可能影響將軍的判斷,結果往往不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意見,在已知有成員謀反的情況如何連結相隔遙遠的軍營來取得一致協議,就成了有名的「拜占庭問題( The 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 )」。
拜占庭將軍問題在網路世界的解讀是在容許入侵體系的一種模型化,後來發現區塊和區塊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1982年美國計算機科學家Leslie Lamport把軍中各地軍隊彼此取得共識、決定是否出兵的過程,延伸至運算領域,設法建立具容錯性的分散式系統,即使部分節點失效仍可確保系統正常運行,可讓多個基於零信任基礎的節點達成共識,並確保資訊傳遞的一致性,而 2008 年出現的比特幣區塊鏈便應用了此觀念。
比特幣 第二個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區塊鏈起源就是「比特幣」,為了比特幣而產生了區塊鏈,比特幣就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後面的段落會再針對比特幣做詳細說明,接下來我們先來試著了解區塊鏈到底是什麼。  

Simplified Payment Verification 比特幣白皮書

區塊鏈其實是公眾的電子記帳資料庫
首先,對區塊鏈需要的第一個理解是,它是一種「將資料寫錄的技術」。如同前述,區塊鏈起源於中本聰 ( Satoshi Nakamoto )的比特幣,因此區塊鏈就是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資料庫」,透過集體維護讓區塊鏈裡面的資料更可靠,或是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全民皆可參與的電子記帳本,一筆一筆的交易資料都可以被記錄。
區塊鏈技術可以說是互聯網時代以來,最具顛覆性的創新技術,依靠複雜的密碼學來加密資料,再透過巧妙的數學分散式演算法,讓互聯網最讓人擔憂的安全信任問題,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前提下讓使用者達成共識,以非常低的成本解決了網路上信任與資料價值的難題。
去中心化和不可竄改性
區塊鏈有幾個最重要的特色,首先就是它的核心宗旨 ── 去中心化,為了強調區塊鏈的共享性,讓使用者可以不依靠額外的管理機構和硬體設施、讓它不需要中心機制,因此每一個區塊鏈上的資料都分別儲存在不同的雲端上,核算和儲存都是分散式的,每個節點都需要自我驗證、傳遞和管理,這個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突出也是最核心的本質特色。
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之上,每個運算節點的運作方式就會透過「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POW)」來進行,也就是誰先花費最少的時間,透過各自的運算資源來算出答案並得到認可它就成立,如此一來就可以實現多方共同維護,讓交易可以被驗證。

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比特幣白皮書

與去中心化類似的概念是區塊鏈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區塊鏈技術的基礎是開源的,除了其中交易的訊息會另外被加密之外,其中所有的運算數據都是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公開的介面去查詢區塊鏈中的數據,系統信息非常透明。而獨立性指的是整個區塊鏈的系統不需要依靠第三方,因此便不會受到任何外力的干預。
同時也就衍生出了區塊鏈的相對「安全性」和「匿名性」,因為區塊鏈的數據是分散式的演算,因此也沒有人可以隨意修改網路上的數據,去除掉了人為操控的可能,也就讓區塊鏈本身相對安全,因為區塊鏈上的訊息不需要公開驗證,彼此之間的訊息傳遞都可以匿名進行。
區塊鏈的另一大特色是其「不可竄改性」,區塊鏈中的每一筆資料一旦寫入就不可以再改動,只要資料被驗證完就永久的寫入該區塊中,其中的技術是透過 Hashcash演算法,透過一對一的函數來確保資料不會輕易被竄改,這種函數很容易可以被驗證但卻非常難以破解,無法輕易回推出原本的數值,資料也就不能被竄改,每個區塊得出的值也會被放進下一個區塊中,讓區塊鏈之間的資料也都被正確的保障。



Blockchain Basics Explained - Hashes with Mining and Merkle trees

 比特幣夯翻全球
再大致了解了區塊鏈的技術和概念之後,接著要和大家介紹紅遍全世界的比特幣,我們知道區塊鏈就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或是可以說,比特幣帶動了區塊鏈觀念的興起,去中心化的公開性讓所有人都能夠自由購入與售出,交易的匿名性和金流資料的安全性更是比特幣所依靠的基礎。
前面段落提到,比特幣是由一個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所發明,但其實現實中並沒有人知道中本聰究竟是誰,連其性別、職業或是年齡都不甚清楚,關於比特幣的討論交流全部在網上進行。比特幣的命名是「Bitcoin」,取自電腦運算的最小位元,是一套點對點(P2P)形式的「虛擬貨幣」,不需要依靠特定的貨幣機構發行,對持有者而言,比特幣除了幣值相對穩定,而且在全球都能夠使用,加上它去中心化的安全性,讓它在全世界一炮而紅。
這樣的虛擬貨幣交易成本低、穩定安全,有些國家(例如俄羅斯)甚至考慮要開發國定的虛擬貨幣,但在現有的金融制度底下,大多數國家的法律還無法定義比特幣,這樣的虛擬貨幣並不受到任何政府、任何銀行控制,因此它目前也還未被合法化。
比特幣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記錄在區塊鏈之中,區塊鏈會持續延長並相互連結,且新的區塊一旦加入到區塊鏈中就不會再被移走。比特幣的交易數據需要連續得到六個區塊的驗證後成立,缺點就是這個過程稍嫌緩慢。
另外,前面提到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在比特幣中被稱為「挖礦」,也就是類似於一種運算的競爭,中本聰把消耗CPU的電力和時間比與成金礦的生產過程,比特幣的每一個網路節點都需要驗證,因此使用者會需要透過自己的工作效率來證明運算結果,確認後的交易才會被打包到區塊鏈中,透過不斷重複的嘗試來符合某一個節點要求的解,這樣的技術競爭受到許多專業人士的熱愛,讓大家可以在眾多的公正平台上發掘不同硬體的計算能力。 

區塊鏈將成長為超級帳本 Hyperledger Fabric
目前區塊鏈的演進大約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也就是以比特幣作為代表,這個體系將區塊鏈建立起來,而第二階段是以以太坊為主,以太坊(Ethereum也是一個開源的公共區段鏈平台,其中以太幣(Ether也是透過專用加密技術的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到目前為止以太幣已經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
區塊鏈的第三階段目標就是超級帳本,以Linux基金會所創辦的「超級帳本計畫(Hyperledger Project)」為例,這是第一款專門為大型企業所設計的區塊鏈模組,主要是希望讓企業可以更輕鬆的導入區塊鏈技術,也代表著區塊鏈的發展日趨成熟。
Hyperledger Fabric」有需多專門為商業導向所設計的用途,包含貨運追蹤、智慧合約等功能,期待可以落實區塊鏈的應用,因為區塊鏈有共享式帳本的特性,在這個區塊鏈中所有的成員不論是上下游或是協同關係,都能夠透過區塊鏈來快速的共享大量的資源,同時也能兼顧安全性,因此這樣成熟的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的層面應該值得各界期待。

目前應用的情況以金融業最多,同時也不少政府部門表示對區塊鏈的運作感興趣,另外像是醫療界也能夠妥善運用區塊鏈技術,醫院中病人的數據、病歷等等都需要隱私,同時區塊鏈的不可竄改性也讓病患資料可以被保障,甚至未來能夠結合人工智慧,將病歷更進一步的導向智能諮詢、智能抓藥等功能,行動機器人醫生的需求就是大量的、可靠的安全資料,這樣的需求可以透過區塊聯技術來滿足,在醫療費用越來越高的此刻,遠端醫療的低成本市場、結合人工智慧區塊鏈的醫療保健服務值得我們期待。
麻省理工學院(MIT)採用了區塊鏈技術 ,讓百餘名畢業生透過智慧型手機領取他們的數位文憑,成為全球首批頒發虛擬證書的大學之一。當學生下載Blockcerts Wallet之後,它會產生一組金鑰(私鑰加上公鑰),並將公鑰傳送給MIT,把它寫入數位紀錄中,再於該區塊鏈加上認證碼。區塊鏈上並沒有記錄文憑資訊,有的只是MIT建立該紀錄的時戳,最後MIT再寄出含有公鑰的數位文憑,藉由學生手機上的私鑰來進行本人驗證。


Building a blockchain for business with the Hyperledger Project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川普對華開啟貿易戰前的講話(中文字幕)





貿易戰起因:
(1).中美雙方長期大幅度的貿易逆差(美方長期貿易赤字)給予川普一個相對站的住腳的理由去執行貿易戰。
(2).大陸盜版猖獗,美國智慧財產權受侵略。
(3).中國制造2025計畫( Made in China 2025)讓美國備受威脅,所以美方試圖透過貿易戰打壓快速崛起可能取代美國國際地位的中國。

2018322日,川普簽署了總統備忘錄,宣布為回應中國對美國知識產權的侵犯,將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指示美國貿易代表(USTR)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涉及的商品總計可達600億美元;關稅並非即時生效,美國貿易代表將在15天內製定徵稅貨物列表,此後還有30天徵詢公眾意見的公示期。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什麼是監理沙盒或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


沙盒是可以讓小孩盡情玩沙並發揮想像力的地方,金融監理沙盒即是在一個風險規模可控的環境下,針對金融相關業務、或遊走在法規模糊地帶的新創業者,在主管機關監理之下的一個實驗場所,讓業者盡情測試創新的產品、服務乃至於商業模式,並暫時享有法規的豁免與指導,並與監管者高度互動、密切協作,共同解決在測試過程中所發現或產生的監理與法制面議題。透過金融監理沙盒機制建立,以扶植新創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產業。目前台灣是由富邦、台新與工研院領先進行中

沙盒或稱沙箱(Sandbox),原意是指在開發軟體過程中,所建立的一個與外界環境隔絕的測試環境,工程師會在沙盒內放置軟體測試其功能。英國金融業務監理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將這個概念應用在金融科技(Fintech)的創新上,新創公司只要在沙盒內,就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不需要受到國家法律的規範,可以逕行測試自己的創新服務、商業模式,這個模式就被稱為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

監理沙盒的出現是政府為了因應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而制定出來的機制,因為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屬於破壞式創新的公司,這些公司試圖打破業界原有的制度、嘗試建立起新的遊戲規則,而這樣的嘗試通常伴隨著法規上的罰則和限制,或是根本無法可管。

因此,英國政府打造了一個安全空間讓新創公司可以在裡面進行實驗,讓新創公司可以在裡面盡情的嘗試新服務、功能,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在監管沙盒內與公司一同研擬在創新過程中可能需要面對的法律、商業問題。除了英國擁有相關監管沙盒制度外,新加坡、澳洲等國家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監管沙盒制度。想進入監管沙盒內的公司只需要向政府投遞申請書批准後即可進入沙盒,對新創公司來說進入監管沙盒內除了有法律的豁免好處外,監管沙盒也是一個能夠了解自己的服務對群眾來說是否適用的方法。 

監理沙盒最早由英國提出,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CA) 201511月提出「創新試驗場」(Regulatory Sandbox)之倡議文件,提供企業發展創新金融服務及產品之「安全試驗場所」;20166月,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MAS)提出「創新試驗場」(Regulatory Sandbox)之指導文件,沙盒機制有助於鼓勵更多的金融科技。

英國與新加坡的監理沙盒比較:

英國

監理單位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CA)

環境安排企業得暫時豁免相關法規之適用,降低法令遵循風險,以加速新創產品上市時程。FCA與獲准測試企業密切合作,並給予個別指導

申請試驗條件須符合「金融服務範疇」、「真正創新性」、「消費者利益」、「必要性」及「已達試驗階段」等五項標準之新創企業

測試準則測試期間3~6個月,需做客戶人數、客戶選擇、客戶保護、資訊接露、資料、測試等計畫


新加坡

監理單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環境安排在一個明確定義的場所、期間、MAS提供法規支援的情境下,進行實驗。只要任何在沙盒中註冊的Fintech公司,允許在事先報備的情況下,從事和目前法律法規有所衝突的業務。並且即使以後被官方終止相關業務,也不會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申請試驗條件需事先註冊,並佐證創立程度。若採用舊技術、尚未測試、可另外試驗

測試準則創新程度、效益、推廣性、進度回報、範圍與保障、評估風險、後續措施 



台灣為了衝刺 Financial Technology 發展,已經於 2017.12.29 完成修法三讀了俗稱監理沙盒的「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草案」,讓台灣成為繼英國、新加坡、澳洲和香港後,第五個擁有監理沙盒制度的國家,也是首個將監理沙盒機制入法的國家。 其中,備受爭議的外部審查委員比例,從原本的「不得少於1/2」,調降為「高於1/3,不多於1/2」。至於實驗期間,若涉及修法,最長可達三年。

金融監理沙盒概念讓創新金融服務可排除法令限制,在可控管的環境下先實驗,一方面鼓勵金融科技創新,同時也能避免金融科技造成風險或危害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監理機關知道如何調整法規,被視為政府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的一大利器。不過,監理沙盒審查在台灣一波三折,因為認為該法案可能成為洗錢漏洞而新增洗錢和資安防制、消費者保護條文內容,並針對有爭議的申請案件審查委員比例進行審查。外部專家學者比例「高於1/3,不多於1/2」至於降低外部委員比例的原因,不只能避免特定領域專家學者不足的遴選彈性問題,責任政治的權責也更明確,此外,也能避免申請者商業機密外流,因此降低外部審查委員的比例,是更好的作法。舉例來說,考量到申請案件商業、資安、個資等機密性,發起監理沙盒制度的英國,其審查即完全由英國金融管理單位FCA政府官員審理、沒有外部專家。

若涉修法,實驗期最長三年、最快2018上半年上路相較其他國家,實驗期最長三年也是台灣金融監理沙盒的一大特色。其中,經主管機關核准辦理創新實驗期間,首次核准以一年為限,並可在實驗期間屆滿一個月前,申請延長一次、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但當創新實驗內容涉及應修正法律時,延長不以一次為限;換言之,若涉及修法,實驗期最長三年,超越英國、新加坡、澳洲612個月的實驗期,也讓台灣擁有目前全球最長的實驗期間。


台版金融監理沙盒

法案名稱 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

主管機關 金管會

適用對象 金融與非金融業者皆可提申請

實驗期間  實驗期間以1年為限,可申請延長1次、最長6個月;若涉及修法,最長可延長至3

審查規定 外部專家學者比例高於1/3,不多於1/2

預計申請時間最快 2018年上半年上路

領先單位 富邦、台新與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