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熟睡,就能幫大腦排毒!陳俊旭博士教你:如何預防大腦老化、失智症

先問一個問題:「你知道身體怎麼排出毒素嗎?」許多人都知道肝臟是負責排毒的器官,那麼全身細胞是如何將毒素送到肝臟呢?答案是「淋巴」。

我們的淋巴系統會蒐集從細胞排放出來的代謝廢物(可視為毒素),當人在走路、爬山或做家事時,肌肉收縮會把淋巴管擠呀擠(就像擠牙膏一樣),把淋巴液擠到淋巴結,再擠到靜脈,之後再到心臟,然後靠心臟加壓,把血液透過動脈送到肝臟,肝臟就可以進行解毒。

所以,人體60兆個細胞,就是透過淋巴系統把毒素送到肝臟,解毒後再以尿液和糞便排出體外。

過去科學家一直搞不清楚,以為大腦沒有淋巴系統,雖然後來找到一條脆弱的淋巴管,卻還是不明白,因為大腦並沒有肌肉可以壓縮淋巴管,這樣,腦細胞到底要怎麼排毒呢?

我們的大腦就像豆花,也像豬腦一樣軟軟的,稍微碰一下就會碎掉,由於經不起撞擊,所以外部便環繞著腦脊髓液來避震。本來像西瓜重的大腦,浮在腦脊髓液裡,重量與一顆黃豆相同,如此,跑起步來就不會把大腦震碎。

過去腦脊髓液一直被認為只有避震效果,直到三年前,醫學界才恍然大悟。科學家把阿茲海默症的大腦解剖後發現,大腦不但萎縮,還出現很多「類澱粉斑塊」,這些是腦細胞代謝排放出來的廢物 β-amyloid,而腦脊髓液會在人三更半夜熟睡的時候,有一個特定的路線去沖刷廢物。這種作用有點像廚房的水槽洗菜或洗手時,水龍頭一開,乾淨的水流出來把髒東西沖到排水孔。

請注意,只有在「熟睡時」,腦脊髓液才會做這件事情,淺眠時不會,白天時根本不流動。也就是說,大腦排毒只發生在熟睡時。所以如果不熟睡會怎麼樣?答案是毒素一直排不掉,會慢慢累積。一開始會高血壓、腦茫,累積到最後,大腦就萎縮,引發老年失智症。

善用免費軟體檢測熟睡時間

講完大腦排毒的來龍去脈,相信讀者已知道「熟睡」的重要性,若要延緩老化,熟睡一定要充足,如果睡眠可以改善,很多病都會慢慢好起來。不過,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熟睡夠不夠呢?這可不能瞎猜,也不能只憑感覺,一定要用客觀的方法。

過去我一直找不到在家幫病人檢測睡眠的好方法,記得10年前有個病人跟我說:「陳醫師,我已經一個月沒有睡覺了!」我覺得很奇怪,因為讀醫學系時學過,一個人如果三、四天沒睡覺,腦波就會亂掉,像精神病人一樣,產生幻聽幻覺,若一個禮拜沒睡覺可能會死掉,他怎麼可能一個月沒睡覺?後來也有病人跟我說:「陳醫師,我昨天整晚都沒睡。」這是真的嗎?

這幾年手機和平板電腦大量流行之後,我已經不會再被騙了,因為有很多應用程式(Application,簡稱APP)出現。我發現有兩款APP可以偵測睡眠,一款叫Sleep Time,另一款叫SleepBot,兩者都可以幫忙記錄睡眠,告訴使用者晚上總共睡幾個小時、淺眠多久、熟睡多久,SleepBot 甚至還會錄下打鼾聲,讓人隔天起床可以聽聽自己的打鼾聲。很多人一輩子沒聽過自己的打鼾聲,甚至不承認自己會打鼾,可以用這軟體來測試。

現在這二個APP都有免費試用版,我強烈建議可以試用看看(反正又不花錢)。使用方法很簡單,睡覺前把手機開飛航模式(才不會有電磁波),打開程式,點選「start sleep」後把手機放在枕頭旁邊,記住,一定要放在床上,不能放床頭櫃,也不能壓在枕頭下面,這樣半夜翻身或打鼾才會被偵測到。早上起來按「wake up」,就可以看統計曲線。

其實,睡眠軟體判斷一個人睡得好不好的原理很簡單,因為我們在熟睡的時候,身體是完全不動的,英國諺語說:「He sleeps like a log.」就是說一個人在熟睡時,跟木頭一樣不會動。如果身體動來動去,就是淺眠。現在科技已進步到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APP,去了解我們每天的睡眠品質。當然,目前的技術還不是很完美,但我想再過幾年會更準確。

未來我看診的方式也會改變,病人不必再說自己多久沒睡覺了,我會請他們回去早點睡覺、補眠,並乖乖使用這個軟體,下次複診時,只要看曲線就知道他們到底睡得好不好。雖然很多人感覺自己整晚沒睡,其實還是有睡的;有些人感覺睡得不錯,但事實上可能有打鼾或淺眠,自己卻不知道。

打鼾導致失智症

我有兩位朋友都在51歲時得了失智症,才51歲!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從30多歲開始打鼾,到了40多歲時,一個晚上睡眠中止18次,幾乎無法熟睡。剛才說過熟睡的重要性,熟睡不足是失智症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毒素排不出來,就損傷大腦,最後就會得失智症。

看起來打鼾是個大問題,但要怎麼治療打鼾呢?我自己幾10年來都有打鼾,但3年前不再打鼾了。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買一個枕頭就不打鼾了。這種枕頭造型很特別,頭會掉到中間的洞裡,脖子就會被撐起來,這時,整個頸部就維持一直線。一般枕頭的設計都讓人「高枕無憂」(把頭頂起來,頸部打彎),這種姿勢會使氣道狹窄,只要咽喉贅肉多的人就很容易打鼾。

一開始睡我說的特製枕頭,可能會不適應,但睡個兩週就會習慣了,從此不再打鼾,我曾用睡眠軟體實際測試,結果確實如此。有一次我出差到旅館,因為沒帶特製枕頭,又打鼾了,隔天起來精神也比較不好。總之,打鼾使人無法熟睡,對大腦造成的傷害不可小看。

 當然, 只要好好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萎縮的大腦是可以慢慢長回來的,記憶力、反應力、專注力、情緒也都可以明顯改善。


特殊造型的止鼾枕,可有效防止打鼾

陳俊旭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學士
美國巴斯帝爾大學(Bastyr University)自然醫學博士

證照
通過美國四項國家考試(自然醫學、針灸、中藥、復健)
擁有美國華州和加州醫師、針灸師、治療師多張醫療執照
美國國家針灸與東方醫學證照委員會(NCCAOM)中藥文憑
美國國家針灸與東方醫學證照委員會(NCCAOM)針灸文憑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學會(AANP)會員

現任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www.thpa.tw)
台灣原自天然有限公司總顧問(www.WeCare.com.tw)
Dr1895健康專賣店總顧問(www.Dr1895.com.tw)
美國健康之音網路廣播主持人(www.vow99.org)
美國維爾康天然診所院長(Clinic.WeCareNaturally.us)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原來這就是高血壓的真相

相信你身邊一定有好些高血壓的朋友,因為高血壓在我國發病率已經近2億人,高血壓的並發症帶來的危害眾所周之,造成個人和家庭的悲劇比皆是……可悲的是,竟然沒幾個人能說的出高血壓的根源是什麼,亂吃藥,亂降壓,為更嚴重的心血管根源種下禍根。
本文詳細把高血壓的點點滴滴說起。
心臟的工作原理和高血壓的生成原理和過程:

我們的心臟每天跳動,將血液送往全身。心臟將血液打出來後,進入大動脈,大動脈接到血液後,會不斷透過收縮,不斷傳接,將血液送到動脈,毛細血管,送到全身各處。

最難送到的幾個位置:

1)頭部頂端
2)手指指端
3)腳指指端等離心臟最遠的地方。

看一個人有沒有心髒病的前兆,摸一摸他的手,如果手腳冰涼就知道他的血液輸送有問題。手腳過熱、過紅、過漲,同樣地,也是心臟有問題。手腳冰涼表示心臟的跳動力度很弱,手腳太紅太熱表示心臟跳動過猛,過兇,過於疲憊,都是很危險的。

談到高血壓,我們要談一下高血壓到底是怎麼回事。血壓是用來運送血液的,在沒有充分的血壓時,血流速度就會變慢,只有適當的血壓才能將血液送到全身。可是如果血壓太低就送不動,太高就會造成血管受到壓力,擠壓,甚至擠破,造成腦溢血。

現在來看一看造成高血壓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血管由於缺少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E、鈣當中的任何一種,血管就會慢慢失去彈性,變成一個彎管,使血液輸送困難,不得不加大血壓使血液流得比較順暢。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會老化,血管壁裡會有很多污垢,阻礙血液循環。

第二個原因,如果血脂肪、膽固醇太高,造成血液的粘稠度太高,就像長江的上游,水流速度非常快,水非常清澈,沒有垃圾,下面沒有沙子。到了下游,水流速度變慢,整個水面上漂著一大堆的垃圾,底下都是沙子。同樣的,當血液的粘稠度增加以後,血流的速度變慢,血管上就會沉積許多附著物,越來越多,這時候血流的速度越來越慢。

但是身體是不允許血流速度變慢的,因為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需要透過血流輸送養分,然後才可以生存下來,才可以繼續新陳代謝。當血流速度變慢的時候,大腦、手腳全部會發出警報,手會麻,手會痛,頭會痛,頭漲,頭會感覺昏昏沉沉,全部是身體發出警報,“我要養分… …快供養分!”。

所以很多的醫學工作者經常會強調,高血壓的病人要降血壓。他強調膽固醇、高血脂會造成高血壓,可是他忽略了一點,膽固醇、血脂肪是沒有能力調血壓的,血壓高不是膽固醇、血脂造成的,是膽固醇和血脂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是身體把血壓調上來的,不是膽固醇去調的,膽固醇沒有那個能耐。調血壓是身體當發現血流速度變慢的時候不得不把血壓調上來。身體調高血壓是要花費很大的力氣的。是要透過腎臟不斷地分泌荷爾蒙來收縮肌肉組織,來加大血壓,才可以幫助血流恢復正常。

如果你隨便地開始吃降壓藥,意味著身體花了好大的力氣,因為身體的細胞沒有營養,在呼喊 “趕快把養分送過來”,於是身體不得不把血壓調上來,當你身體費了好大的力氣把血壓調上來的時候,你去吃降壓藥,你不是在幫助你的身體,你是在跟身體作對。你的身體如果會說話,一定會跳起來,打你兩個耳光,問你 “搞什麼鬼,我好不容易把血壓調上來,為了保護你,你卻跟我作對!” 這是事實,這是為什麼這麼多年高血壓成了不治之症,為什麼高血壓病人要吃一輩子的藥。因為高血壓吃的藥不是用來治病的,而是用來跟身體作對的,要作對一輩子。

高血壓病人往往很高興,“哎喲,我的血壓正常了!”,可是你看他,他的氣色不正常,他的體力不正常,他的精神不正常。很多人很傻,他覺得血壓正常自己就正常。你要的是一個正常的體魄,而不是簡單地用血壓來判斷的。

我們不是要輕易地去降血壓。當血壓超過170~180,他會因為血管的彈性不夠,缺少維生素C,有裂痕,缺少維生素E,比較脆弱,它很可能在高血壓的狀態下被擠破,產生腦溢血,產生體內內出血,造成不治之症。可是問題的關鍵是,血壓也不能輕易去降。

這裡有一個矛盾。那麼應該怎麼處理呢?

第一個不是輕易地降血壓,而是想方設法改變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一改變,你的身體就不去調血壓。只要血流恢復正常,血壓自然恢復正常。要調節血流有兩個關鍵。(1)、恢復血管的彈性。(2)、把血管中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的物質降低下來,將血液變得稀一點,血流的速度就加快了,另外把血管壁裡的污垢清除掉,溶解掉血栓,至關重要,也是最徹底的方法。建議可常飲北庭羅布麻茶,可以溶解血栓、淨化血液,疏通微循環,軟化血管,從根本上防止心腦血管疾病。

第二個增加運動,增加血流速度。

第三個改善血管的彈性,增加蛋白質、基本營養素,維生素C、鈣鎂片、維生素E等就可以增加血管的彈性。

所以高血壓並不難治的。不要亂搞一氣,越搞就越難治。搞到你的腎臟功能衰竭。吃降壓藥一定會造成腎衰竭,因為腎臟好不容易把血壓調上來,你給它降下來,所以腎臟天天忙著調血壓,都沒空乾別的事情了。最後腎臟肯定衰竭。腎臟一衰竭你就宣布……,因為你就不治高血壓了,你開始治療腎臟。治療腎臟開始洗腎,一洗腎就代表身體大量的養分沒有辦法被身體回收,全部隨著洗腎排出去,所以養分供應不足。養分供應不足,腎臟就沒有材料修補。腎臟沒有材料修補,腎臟就更極度衰竭。極度衰竭就再洗腎……

各位記住,不要把身體拆開來一個一個去治,要把身體連成一個系統,回歸到整體。要看到問題的本質,不然永遠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要辯證科學看待問題……

(錄自 Life 生活網)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調節自律神經讓衰老慢點來


不生病,不代表健康
 
所謂健康,除了身體不會感到懶散、疲倦、不安之外,身心也必須經常活力飽滿。如此一來,自然有很多想做的事。好好的想想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提升健康的標準吧。
現在生活習慣混亂的人請想想,二十年後自己將付出的代價。
好好鍛鍊自律神經,就不會覺得自己衰老得那麼嚴重。

你也有類似自律神經失調前兆的症狀嗎?
 

☐手腳冰冷
☐即使不熱,也會出汗
☐沒有食慾
☐情緒不穩定(心煩氣躁、多愁善感)
☐晚上就是睡不著(無法早睡早起)
☐容易暴飲暴食
☐不流露情感、難以感動
 
如果您有兩項符合,就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前兆。想要有健康的身體與活力,就從基本的生活方式調整起吧。

 

日本北關東循環器官醫院院長南和友醫師,已過69歲,他不藏私地教大家日常簡單操作的健康習慣,並告訴你如何養成自然律動的生活方式來活化體內的恆定機制。其中有幾個看似普通平常的小習慣,其實大大影響健康。他說,每當他告訴別人,平衡良好的自律神經「臨界值」升高,就能提高自癒能力時,就會被問到:「要鍛練自律神經的話,該怎麼做才好?」他會建議養成以下九個習慣。
 

鍛練自律神經的九個習慣

 
一、調整生活的節奏。
 
二、吃飯八分飽。
 
三、運動。
 
四、使用五種感官。
 
五、有意識的控制呼吸。
 
六、感動。
 
七、維持熱情。
 
八、適度使用藥物。
 
九、休假。
 
九個習慣彼此息息相關,沒辦法一次全部到位,請先從能做的事情慢慢做起。
 
例如
 
給自己一段不被打擾的如廁時間 
早上總是手忙腳亂的人,要注意了。為了趕上班,沒時間好好吃早飯,造成交感神經過度作用,不能放鬆,就沒有便意。因此首要之務,就是早點起床,確保自己有充裕的時間上廁所。 
 
練習深長且緩慢的呼吸 
呼吸方法也能鍛鍊自律神經。「吸」是主動的行為,能夠活化自律神經;「吐」是被動的行為,副交感神經優先作用。為了放鬆,我們常說「請深呼吸」,這是因為「吐」能夠刺激副交感神經。工作疲勞、神經緊張時,透過深呼吸,提高副交感神經,身體和心情都能放鬆。

休息,可預防心肌梗塞 

南和友常遇到將心律不整當作像是感冒、頭痛等小毛病的病人。這類人通常只靠著交感神經作用過生活,每天衝衝衝,即使副交感神經沒有作用也不自覺。 想要改變這樣的自律神經不平衡的生活方式,就要停下腳步或休息。試著接觸藝術、閱讀不同類型的書,將注意力轉向其他的事情,以避免交感神經過度作用,也可控制血流,平衡自律神經。

 
開始練習「調整生活的節奏」的患者中,不乏這樣的聲音:「因為一直都是起得很晚,偶爾早起時,沒事可做。」心裡想著:「現在吃早餐太早了,又沒辦法去上班」於是倒頭繼續再睡。其實,身體從早上五點就進入活動模式。如果在這個時間醒來,不妨去散個步,同時養成「運動」、「使用五種感官」的習慣。在清爽的早晨活動,會讓人心曠神怡。然後六點吃早餐,會覺得比平常還要美味。此時可練習「吃飯八分飽」和「感動」等習慣。
 
如此一來,九個習慣彼此相輔相成,就會變得健康,逐漸活力飽滿。
 
不少心臟病患都有生活不規律的毛病。當我對他們說:「明天早上八點來看診哦。」他們的回答是:「醫師,八點時我還在睡覺啊。」相較於開藥,還不如要他們調整生活節奏,效果更佳。
 
檢視他們服用的藥物,不乏大量的安眠藥。長夜漫漫,輾轉難眠,晝夜交會之際,掛念著「明天一定得去醫院不可」,因此服用了安眠藥。因為藥的副作用,早上又起不來了。
 
這是很多五十歲中壯世代的通病。全職的主婦也是如此,不少人在先生上班後,就在家睡回籠覺,睡兩、三個鐘頭,晚上就無法提早就寢。
 
大白天睡覺而能早睡早起的人,當然也是有的,不過,身體在活動模式時,卻花很多時間睡覺,會破壞自律神經的平衡,「臨界值」無法提升,下次就會陷入「不管做什麼都覺得很麻煩」的無力狀態。
 
首先使用五種感官
 
九個習慣該從何者下手?我會建議「使用五種感官」。可以輕鬆上手,而且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
 
五種感官,隨時隨地都有機會進行鍛練。在餐廳吃飯時,傾聽流瀉的背景音樂,仔細想想:「這是誰的曲子?」光是這麼做,就會注意到平時容易忽略的事情。
 
觀察旅館或百貨公司的裝置藝術品也不錯。前一陣子,在旅館的酒吧附近,我發現一個有大量水流的裝置藝術品,一時職業病發作,開始想像:「這個水流量是多少呢?心臟每小時大概有七千兩百公升左右的血流,這個應該有一百倍吧。」一旦有了充分使用五種感官的經驗,不管以後看了什麼,體驗了什麼,都可能想到「跟當時看到的藝術品好像」,如此一來,就會觸發感動,想要嘗試新的體驗。
 
現在我的住處和工作地點,都在群馬縣,感受自然、使用五種感官的機會很多,能夠到這裡工作,我覺得真是太好了。
 
當初回日本的契機,就是要打造日本第一的心臟中心,但是沒有成功,有好幾個星期心情都很低落,感到十分遺憾;不過,在現在的環境中,可以全心照顧病患,傾力培育後進,附近又有溫泉和高爾夫球場,可以盡情沈浸在我的嗜好中,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也不少。
 
只要充分使用各個感官,每一刻都會變得多采多姿,帶來人生的充實感和活力。
 
九大習慣相互作用
 
就我所知,九大習慣中,沒有人單獨只做「感動」或是「維持熱情」。比方說,因為吃到八分飽,胃腸消化良好,讓身體很想動一動。因為產生了運動的念頭,觸動了熱情,因此早早起床,健健康康地度日,如此一來,因為心情很好,小小的感動也能讓人回味再三。
 
說到感動,很多人聯想到的是看電影時,感動到潸然淚下的畫面,其實,感動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試著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心動時刻吧。
 
請想一想,感動到全身起雞皮疙瘩的經驗。首先是交感神經先工作,分泌出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過了一陣子,為了不讓血壓過度上升,副交感神經上場,鬆弛血管,讓血流恢復正常,再透過腦內啡的分泌,讓人獲得愉悅感,而就是所謂的「感動」。
 
自律神經若能正常運作,交感神經開始作用後,副交感神經一定逆向運作,這種平衡喪失的話,最典型的現象,就是生活節奏大亂。
 
我前面已經提到,人體的生活節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說,早上五點,交感神經優先運作,自然而然,就會醒來;到了晚上九點,輪到副交感神經優先運作,就變得想睡覺了。當然有人說:「我是夜貓子。」但這是後天習慣所造成。從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生理時鐘來看,每個人一開始應該都是早起的鳥兒。
 
要把亂掉的作息調整回來,需要相當的時間。根據我從事健康指導的經驗,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差不多要花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從現在開始練習的話,與其早睡,不如早起。剛開始不論睡了多少,一定要強迫自己起來。當天應該一整天都想睡覺,但忍耐一下,不要在白天睡覺,撐到晚上,早一點上床,應該就可以好好睡一覺。
 
原本抱怨「早睡早起真是太辛苦了,實在沒辦法」的人,經過這樣反覆練習,有一天突然說:「最近,早起變得很輕鬆了。」
 
以上內容錄自《 甦活力-調節自律神經,血管有彈性的養生術 》——南和友(醫療財團法人北關東循環器官醫院院長、日本大學醫學系心血管外科教授 )
 
此本書中詳細介紹讓人不會生病、充滿活力的養生之道。不論年齡,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得到身心的健康。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小腦萎縮症第22型的致病病因

目前尚無法有效治療的遺傳性疾病小腦萎縮症,然而「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與「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合作,找出小腦萎縮症第22型的致病病因,是位於一條名為「鉀離子通道的基因」,期盼透過清楚原因,做好產前與發病前的篩檢,預防小腦萎縮症的患病機會。
 
日劇「一公升的眼淚」、國片「帶一片風景走」劇中罹患小腦萎縮症主角的感人故事,擴大觀眾對小腦萎縮症的初步認知。全名為小腦運動失調症的小腦萎縮症,是一種家族遺傳性的疾病,因為小腦為主的神精系統退化造成平衡感的障礙,導致患者有走路不穩、頭暈、言語模糊、吞嚥困難等症狀。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任宋秉文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小腦萎縮症的分類已達40多種,此一罕見疾病每10萬人約5至10人患病,而其中第22型在10年前就發現致病位置,經過研究團隊多年的努力,近期終於發現致病因是鉀離子通道基因,通道中蛋白的一個胺基酸消失,導致小腦神經細胞功能不正常,進而慢慢死亡,造成小腦萎縮症。

今年82歲的林老先生,從45歲開始有走路不穩等病狀,直到60多歲確診為第22型小腦萎縮症,而家族三代共有7、8人都陸續出現平衡感失常的症狀。之後林老先生主動尋求台北榮總,經過研究團隊十年來的研究,終於解開全家族致病病因的謎團。

宋秉文醫師表示,目前法國、美國、日本等國際研究團隊已證實共有四種種族的人有類似的患病家族,目前已確定致病病因,因此,可透過加強產前篩檢來避免遺傳疾病的嬰兒出生,未來也將致力於研發用藥物來活化鉀離子通道基因,讓小腦萎縮症患者不再「流一公升的眼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勿輕忽牙周病

據統計,台灣有9成9民眾有牙周問題,北醫口腔醫學院教授周幸華表示,牙周病患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以上,呼籲民眾如發現刷牙流血、牙縫變大等都應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有8成8民眾有蛀牙,另有高達9成9民眾有牙周問題,且65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全口無牙。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副教授周幸華指出,很多人認為牙齒會隨年紀增長而脫落,這是錯誤觀念,她說,只要有健康生活習慣、勤刷牙、定期檢查,到了80歲還有20顆自然牙齒是做得到的

周幸華說,全口無牙不只是口腔的問題,更可能因無法正常進食影響全身機能,而牙齒脫落的第一步,正是「牙周病」。

周幸華解釋,牙周病是一種細菌感染,如置之不理,先會造成口腔慢性發炎,接著牙縫會越來越大、牙齒開始動搖,最後齒槽骨會因被細菌侵蝕受損,導致牙根露出,最後就會脫落。

 不只如此,周幸華說,由於細菌會透過血液影響身體機能,牙周病患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比一般人多出2至3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1.5至2倍,此外也有較高機率罹患失智症或吸入性肺癌風險,而喝酒、抽菸、吃檳榔的民眾,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00倍。

周幸華提出牙周病4點徵兆,包括刷牙流血、牙縫變大或變長、牙齒動搖、有口臭,就應儘速就醫治療。

 (聯合報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