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神經內分泌腫瘤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簡介

據美國癌登資料庫統計,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盛行率第二高的消化道腫瘤,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也是此癌罹患者;台灣每年新增病例高達1400人,是消化系統中第二常發生的腫瘤,僅次於大腸直腸癌。

初期症狀不明顯,但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癌登資料分析,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整體疾病發生率於12年間增加5倍,判斷增加主因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與疾病意識的提升,其中內視鏡診療即扮演重要角色。

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是需長期對抗的慢性「類癌」。是體內控制荷爾蒙分泌細胞發生病變,腫瘤因而分泌過量荷爾蒙,好發部位包括腸胃道及胰臟,其次是肺部。患者多為60、70歲老人、女性及有家庭病史者,徵兆與大腸癌相似,會有體重在3個月內下降10%、腹痛、血便、便祕或直腸疼痛等症狀。因命名複雜分歧,且熱潮紅、腹瀉、胃潰瘍、心臟疾病、氣喘咳嗽、血糖異常等症狀,以往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造成診斷鑑別困難度增加,患者平均需5-7年才能確診,其中更有5成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而轉移的患者平均存活期剩不到3年。

 
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成「功能性腫瘤」和「非功能性腫瘤」兩種,前者是腫瘤分泌荷爾蒙造成臨床症狀,後者則是未出現臨床症狀;「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會不斷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導致許多症狀,包括咳嗽、氣喘、腹瀉、低血糖、腹痛等;「非功能性腫瘤」初期沒有症狀或不明顯,多半在進行腸胃道手術,或胃腸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此時腫瘤多已變大,甚至轉移肝臟,壓迫到腸胃、骨頭、神經而造成疼痛、腹瀉、便秘等不適。
 
醫師看法
 
台中榮總一般外科吳誠中主任表示,有些患者會有臨床症狀,包括慢性潰瘍火燒心、拉肚子、血糖低、盜汗、臉潮紅等,稱為功能性症狀;但多數患者臨床上並無症狀。

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蔡卓倫醫師指出,近年不僅確診率提升,初診的腫瘤直徑更大幅縮小,從15年前的8.9公分,至今已下修至2.18公分 ,「棒球變彈珠」,甚至有患者發現的早,腫瘤僅0.5毫米,約等於一顆「BB彈」大小。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一般外科詹仁豪醫師指出指出,透過大腸癌篩檢的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除了可能發現常見的息肉或腺癌,另外小部分的人會罹患類癌,它的細胞生長緩慢,惡性程度不像癌細胞,但發現時多已太大或轉移。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陳佳宏醫師以自己所學及切身經驗表示,若對症狀有懷疑,可透過腫瘤指數CgA數值做初步判斷,數值異常則可再藉由腹部超音波、內視鏡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以及核醫等方式進行進一步檢查。

臺大醫院胰臟外科楊卿堯醫師表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就如同胃腸道基質瘤,因為分子醫學及手術技術和藥物的進步,已不是不治之症,漸漸變成類似慢性病,只要建立信心,配合醫師的治療追蹤策略及建議,勇敢面對癌症,接受治療,都能有一定的展望與光明。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簡介
 
胰臟有二大主要的功能:
 
第一個是外分泌腺功能,由胰臟外分泌腺細胞分泌出胰液酵素,此酵素能幫助消化食物,如澱粉、蛋白質及脂肪等。當輸送胰臟酵素外分泌液的胰臟外分泌導管壁細胞產生病變、癌化,就是大家口中的「胰臟癌」或「胰臟腺癌」。

胰臟第二功能是內分泌的功能,有控制血糖穩定及其他重要功能。若內分泌細胞產生癌化,會形成「胰臟的神經內分泌瘤」,這也是賈伯斯得的癌症。楊醫師提醒,所有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都是惡性的,目前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式,近五年高階微創腹腔鏡開始運用在胰臟外科的手術治療,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但因胰臟手術本身困難度高,加上微創手術是新的治療方式,建議病患若想接受微創手術,可尋求受過高階微創手術訓練且胰臟外科手術經驗豐富的醫師。
 
曾被誤認為罹患「胰臟腺癌」的賈伯斯,實際上,罹患的則是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它生長速度較慢,存活率較胰臟腺癌高。但由於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或有轉移現象,診斷上也易與胰臟腺癌混淆。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許駿醫師提醒,病友應尋求較有經驗的醫師作正確診斷,並確實了解自身罹患的腫瘤類型。

症狀不明顯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易早期發現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可能會分泌賀爾蒙的惡性腫瘤,它可能發生在全身各處,但較經常發生在肝膽胰或腸胃道等消化系統,且生長速度較慢、存活率高。
 
許駿醫師表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大多是屬於非功能性(沒有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相關的臨床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直到腫瘤變大才有壓迫感覺(如:腹脹、腹痛症狀),導致確診時多數已是晚期或轉移至肝臟。
 
「什麼族群容易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呢?」許駿醫師說明,所有胰臟惡性腫瘤的診斷皆困難,目前還無法確定發生原因,也較無特定的年齡層,且診斷上容易與死亡率較高的胰臟腺癌混淆,若病患被診斷為胰臟腺癌而非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存活期及治療方式都相差甚多,提醒病友應確實了解自身罹患的腫瘤類型。

治療方式大不同 需依據腫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析決定



過去發現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大多為晚期,但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的個案明顯增加,顯示醫療檢查日漸進步,使許多人能提早確診並獲得控制。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慢性「類癌」。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詹仁豪醫師表示,類癌小於1公分以下,可經由大腸鏡手術切除或是局部切除,5年內存活率接近百分百,不須接受化學藥物治療,早期發現類癌,療效相當好,若放任其生長,會比癌症麻煩。若是類癌大於1公分,要考慮細胞的分化程度,檢查有無侵犯淋巴管或血管,部分病人須接受一定範圍的大腸切除合併淋巴廓清手術,詹仁豪醫師建議,要與醫師討論處置方法。
 
至於該如何治療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許駿醫師解釋,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存活率較高;晚期針對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則需考慮腫瘤大小、是否多處轉移以及分化程度,來決定施以標靶藥物治療或化學治療。
 
胰臟外科楊卿堯醫師指出,因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分化分期狀況,有低至高不同的復發風險,所以手術後,一定要長期追蹤,而且針對進展型或轉移復發型之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可搭配其他多重整合型的治療方式,如標靶藥物治療、生物內分泌荷爾蒙治療、射頻燒灼(RFA)、栓塞治療(TAE)或化學治療等。
 
大家最關注的標靶治療,目前美國FDA核准使用的藥物有兩種,其中紓癌特(SUTENT)是第一個通過台灣健保給付,已於2015年5月1日開始有條件的給付。且根據2011年美國臨床癌症醫學會資料顯示,晚期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使用紓癌特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達30.5個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12.6個月,相較未使用紓癌特的患者,壽命可延長近兩倍,顯示紓癌特除可大幅減輕癌友的家庭經濟負擔,也提昇癌友的生活品質。
 
一般來說,腫瘤分化較好、生長速度較慢的患者較適合標靶藥物治療,且副作用較低;而腫瘤分化較差、分裂較多的,則較適合化學治療,所以不是每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紓癌特及癌服妥)。
 
許駿醫師強調,依據詳細的病理分析,再決定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策略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同時呼籲若能早期發現,並作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才能提升病患的存活率與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神經內分泌腫瘤常發生在消化系統。/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



預防心臟病原來心肌梗塞不只是因為心臟血管太狹窄堵塞血液不流通而已血管外面也有關聯

 
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
(洪惠風主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Ab5DpN8hNNk&app=desktop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分享一個預防中風的重要知識

氣漸漸轉涼, 家裡的老年人中風的機會變大了....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個預防中風的重要知識...


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夜尿的問題...
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卻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著"的姿勢,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分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析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分仍然不斷增加,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分已經大量減少,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心率相對變慢,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血管狹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最嚴重的情況就是睡著死亡...

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溫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溫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鍊,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強,人體不是機器,機器常用會磨損,人體卻剛好相反,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還有就是奶蛋動物海鮮等,這些食物都會讓你的心血管提早老化...

關心自己周遭的老年人,沒有他們沒有我們....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咳到閃尿--黴漿菌肺炎

若有頭痛、全身倦怠併高燒不退、劇咳數週者,或許需考慮是否有感染肺炎黴漿菌或百日咳的可能?所謂的咳到閃尿,其劇咳程度如下:喉嚨極度搔癢、愈夜愈劇咳,終至嘔吐、閃淚、閃尿、全身痙攣,咳吼聲響徹雲霄,徹夜難眠;誠如世俗所說『醫生怕治咳,土水師傅怕抓漏』。

  因此,倘若發現病友有高燒不退或長期咳嗽不癒,千萬不要當作「一般感冒」或「傷風」來對待,此時只要接受胸部X光攝影檢查、肺功能或支氣管鏡檢查,再加上特殊的冷凝集素試驗血清檢查,便可得到確定診斷。

  黴漿菌性肺炎感染高危險群分佈在青少年5~35歲之間,但近年免疫抵抗力較差的老年人及嬰幼兒罹患有增加的趨勢。黴漿菌肺炎主要經由人與人之間咳嗽時飛沫傳染,潛伏期2~3週左右,少數菌落即可導致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出現,在台灣地區中百分之七十的個案,是發生在秋冬及冬春季節交換之際,出現家庭或社區群聚感染事件;不少住院個案都是在安親班被感染後,回家傳染給兄姊,之後又傳染給家長,一家子全部「中獎」。

  黴漿菌為無細胞壁的短小桿菌,有千分之一的發生率,造成的肺炎又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約佔所有肺炎個案的百分之二十,絕大部份個案是能自行痊癒,病程較肺炎球菌肺炎來得較為溫和。黴漿菌主要感染呼吸道,其病症包括咽喉炎、中耳炎以及氣管支氣管炎,但大部份學齡前幼童感染黴漿菌是沒有重大症狀的,但經由家庭內親密接觸傳給父母親時,肺炎卻是大人最常見的併發症。黴漿菌肺炎的臨床症狀及表徵較為多樣化,包括有發燒(極少畏寒)、頭痛、全身倦怠、陣發性乾咳、咽喉腫痛、胸骨下疼痛以及紅疹紅斑,但不會有一般流鼻涕的症狀和頸淋巴腺炎,難過的程度一般人皆可忍受,稱之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

  黴漿菌激活了免疫系統T-細胞和B-細胞,誘發凝集素(agglutinins)、細胞激素和干擾素等,凝集素遇冷時會使紅血球凝塊,沉積於皮膚、肺、腦、心肌和微血管等器官;某些個案出現重度痙攣性、陣發性夜間嘯吼,低沉且遠傳,其咳嗽的劇烈程度不輸百日咳,喉嚨失聲,閃淚、閃尿直到嘔吐為止;少數個案則會併發大葉性肺炎、肋膜積水,少數伴隨有紫斑症(史帝文強生症候群) 、肝炎、關節炎、溶血性貧血、心肌炎、心包膜炎甚至腦膜炎、腦炎(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合併症。

  雖然大多數黴漿菌性肺炎所呈現的典型胸部X光影像,是下肺葉部出現斑塊狀的間質性肺炎陰影,電腦斷層影像上也有特異之處,常有理學檢查為正常、無捻髮音、無囉音、無爆脆音等異常聽診;此外,可以檢測血清抗黴漿菌抗體濃度,稱為血清冷凝集素試驗 (cold agglutinin test), 4 ℃時血清棉絮狀沉著,將回溫37℃時棉絮溶化;當抗體濃度升高4倍或>1:64倍以上,通常便可以認定有黴漿菌的急性感染病症。

  治療黴漿菌肺炎的首選抗生素是紅黴素,第二線為四環黴素,療程約為10 ~14天左右,患者的症狀往往突然緩解下來,感覺好像是最後這位醫生很神,俗說『先生緣,主人福』;除了少數患者需加上類固醇外,絕大部份患者的症狀都可以完全痊癒;但並無法完全根除體內的黴漿菌,目前並未發展出有效的疫苗注射。


(感染內科 葉大川主任)

 
 
P.S. 經過改良,現在有新一代的藥物— azithromycin (中文名: 日舒  or 美妥欣) 250 mg 每天一次服兩粒,腸胃副作用較少, 而且一天只需口服一次,服藥3到5天,治療效果非常顯著!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PM2.5

小常識

PM2.5的「PM」,是英語「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意為 “顆粒物” 或  “細顆粒物” 或 “細懸浮微粒”
不是下午的PM....


PM50、PM10、PM2.5 是三個臨界值,空氣裡並非只有這三種直徑的顆粒物,50微米以下或者以上的,任何直徑長度的顆粒物都有。

PM50是肉眼可見的臨界值,可以進入鼻腔,但是無法繼續前進。當PM50在我們鼻腔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會想擼鼻涕、挖鼻屎。

PM10是可以到達咽喉的臨界值,PM10積累於咽喉所在的上呼吸道,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想吐痰,所以痰要吐不要咽。

PM2.5是到達肺泡的臨界值。 上呼吸道擋不住,它們可以一路下行,進入細支氣管、肺泡。PM2.5和細菌一般大小。細菌進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立刻就會把它吞下,它就不能使人生病,這就如同老虎吃雞。

可是,PM2.5是沒有生命的,巨噬細胞吞了它,如同老虎吞石頭,無法消化,最終被噎死。巨噬細胞大量減少後,我們的免疫力就會下降。

不僅如此,被噎死的巨噬細胞,還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導致細胞及組織的炎症。可見PM2.5比細菌更致病,進入血液的PM2.5越多,我們就越容易生病。

呼吸系統要好好保養....
跟免疫系統也有很大關係....
人體真奧妙!!!  造病環境很可怕!!!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拿到執照也不願做的工作!


《拿到執照也不願做的工作!》〈錢少事多不受尊重 照服員還缺3萬人〉

 
「長照十年計畫」推行至今已8年,但大部分家庭仍自行聘用外籍看護工或仰賴家屬作為照顧者,許多有長照需求的家庭不是不知道補助項目,就是申請了居家服務之後才發現無法排到人力,可見居家服務人力還是嚴重不足。

每年訓練上萬照服員 僅數百人投入職場


若根據衛福部2016年實施長照保險涵蓋率70%推估,尚須充實照顧服務員30912人,而由目前照顧服務員8149人來算,等同於還須增加現行服務員人數的3.7倍!然而,雖然2014年通過照顧服務員教育訓練人數為19365人,但實際上2014年居服員人數僅較2013年增加212人,而2015年也僅較2014年增加474人,可見大部分完成教育訓練者並未真正投入職場。

已經完成照顧服務員培訓,為什麼卻不願意投入職場呢?透過訪談居服員督導及相關機構護理人員可以發現,薪資低、工作辛苦、缺乏認同及尊重,是大眾不願投入照顧工作的主因,而居家服務員更有工作地點及收入不穩定等缺點。

如果要吸引更多照顧服務員進入職場,第一線工作者或專家學者都建議可以透過增加待遇及增加升遷管道等方式達成誘因,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由北歐引進的走動式服務,也許就是個可以考慮的創新方式;此外,第一線人員也認為這份工作極需熱忱,如果照服員能從這份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才會更有做下去的動力。

伊甸北投耆福老人服務中心居服督導員李維欣說,居家服務員流動率高的第一個原因為工作場域的不確定性,跟醫院及機構的照服員比起來,居家服務員必須奔波於案家之間,雖然工作時間相對彈性,但有時候大熱天還是要跑來跑去,加上以時薪計酬,且交通時間不納入工時,都可能讓居服員卻步;另一個則是缺乏社會的認同與尊重,像是很多案家會要求居服員做許多不在核准範圍內的工作,直接把居服員當成私人幫傭,讓居服員覺得自己的專業不被重視。

留不住年輕人 居服員年齡層偏高


伊甸居服督導員李維欣也說,目前要招募年輕人並不容易,雖然各個單位都有開辦照服員培訓課程,但實際徵才的時候卻發現,某部分學員是已經失業一段時間的二度就業者,另一部分則是還不了解這個領域的年輕人,有些人來接受培訓只是想學怎麼照顧長輩,有的則是擔心未來就業發展,因此這個場域還是留不住年輕人,像是伊甸的居服員仍以50幾歲居多,最年輕的也有3040歲左右。

李維欣認為,居家服務的最大成就感來自於「看到服務進入後對家庭造成的改變」。她說,剛進伊甸擔任社工時,曾服務過一位吳奶奶,吳奶奶因腦中風、右側偏癱而長期臥床,生活需要人照顧,但同住的兒子每天一大早就要做清潔隊的工作,結束之後還要開計程車,才能負擔母親的醫藥費,雖然會找工作空檔回家照顧母親,但仍難有好的照顧品質;當伊甸接到這個個案時,吳奶奶由於照顧品質低落而快速退化、手腳都有萎縮的情形,但在居服員進入後,每天都分上下午各3小時照顧,退化速度減緩很多,雖然在居服員服務3年後吳奶奶還是敵不過病魔而往生,但吳奶奶的兒子再三感謝居服員,並說居服員所帶來的幫助不只是事務性上的,最重要的是有人去陪伴及關懷吳奶奶,讓吳奶奶有機會跟外界接觸、保持愉快的心情。這件事讓李維欣體會到照顧服務的價值,日後每次提起照護工作時,她腦中總不免浮現吳奶奶的身影。

對於許多家屬抱怨申請不到居服員以及居服員只有特定時段可以提供服務的問題,李維欣說,時間主要由評估單位分配,由於大部分的居服員都已經有長期固定服務的班表,如果家屬指定要特定時段,只能找居服員的空檔排進去,因此更難申請。

至於如何吸引更多人進入照服員的行列?李維欣提到,目前照服員的時薪大概落在一小時170180元之間,薪資及福利方面的確可以再多關注,之前雖有人提倡應從時薪制改成月薪制,但李維欣認為月薪制也是有好有壞,排班什麼都還需要再討論,她也認為可以建立照服員分級制度,讓照服員知道這份工是有發展性的,而不是進來之後永遠都領同樣的薪水。

本籍照服員難尋 只能使用大量外籍人力


而不僅是居家服務,即使是機構也面臨本籍照服員人力難找的問題。現任安養機構護理人員的Anny說,目前任職機構很難找到本籍照服員,因此使用大量的外籍人力;Anny認為,取得照服員執照者雖多,但實際投入職場者少,根本原因還是照服員工作辛苦、薪資不高,機構本國籍服務員的薪資大多為2萬多,很難破3萬,加上工作辛苦、需要面對有攻擊性的失智老人,而且社會地位也不高,因此比較難留住人,但她認為,如果認同這份工作且提升自己的價值,其實也能對這份工作充滿熱忱。

Anny認為,做照顧工作需要理性及熱忱,而照顧工作和醫療工作其實很不同,例如在醫院當護理師時會稱呼病患女士、先生,但照護機構可能是許多受照顧者人生的最後一站,希望能讓受照顧者把機構當家,因此會直接叫受照顧者小名、某某阿嬤或阿公等等,拉近距離,她笑說這個工作「需要雞婆一點」,要付出很多關心才有辦法做好工作。

現任安養機構護理人員的Anny說,如果能認同照服員工作並提升自己的價值,其實也能對這份工作充滿熱忱。
 
Anny回憶過去曾碰過一對失智的將軍夫婦,將軍的失智症狀是沉默,總是在一旁微笑點頭,將軍夫人則是每天都不斷詢問周遭老人打哪裡來,問到其他老人都跑來跟機構客訴不要和她住一起;而且將軍夫人有被偷妄想症,擔心自己外套中的重要東西被偷,因此每天都穿著同一件舊外套不願洗澡,因此外套飄散著一股周遭都聞得到的異味。由於機構需要帶老人前往醫院健康檢查,Anny擔心將軍夫人穿著臭外套坐上遊覽車會被排擠,她看準了將軍夫人對「國家」的重視程度,便以「國家有很重要的健檢活動要你參加,需要好好配合」為由,成功說服將軍夫人洗澡更衣。

她坦言,目前長照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人力」,一定要想辦法增加人力並提升照顧品質,但她也說,照服員薪資不高等問題還是得回歸政策面,由於各安養機構需要爭取補助款而極力準備評鑑內容,但評鑑需要的文書工作可能又落到第一線工作人員頭上,反而加重人員負擔。

從工作者的經驗來看,可以發現目前的居家服務員面臨薪資低、工時破碎、欠缺升遷制度及專業不受案家肯定等問題,導致留才不易,而民眾認為工作項目及工時過於僵硬,加上申請不易,因此轉而選擇便宜耐操的外勞,又更加不利於長照服務發展。

居家服務新實驗:走動式服務


略嫌僵化的居家服務制度綁死居服員及家屬的關係,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則參考北歐經驗,創立了採用月薪制、服務時間更彈性的「走動式服務」,也許會是缺乏彈性的現行居服制度及遭濫用的外籍看護工制度現象的解藥。

弘道基金會新北督導李惠美說,走動式服務起源於2年前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赴北歐參訪的經驗。在那次的參訪中,丹麥居服員蘇珊一大早就開車前往一個約有10戶人家的社區,早上7點先幫A奶奶準備早餐,準備完早餐就到B爺爺家協助B爺爺用藥,接著再回到A奶奶家幫忙收拾清洗,一整天就在這10戶人家中來回走動。

李惠美指出,這跟台灣的居家服務形成很大對比,由於台灣現行的居家服務採用時段制,服務員採時薪計費、交通時間不納入工時,因此多半會待在同一個案家,不像丹麥有反覆進出同一家的情形,而居家服務也有嚴格的核准時間跟項目,像是3點備餐、4點洗澡等不夠彈性的限制,有時候沒辦法符合長輩真正的需求,長輩也容易有「包下居服員這個時段」的想法而交付更多工作,導致服務員即使受委屈也不會反映,因為擔心一旦被調案後就失去收入來源。

理解長輩需求 本外籍人員搭配提供服務


李惠美說,走動式服務的核心意旨就是「理解長輩需求」,因此接案時會先了解長輩的生活作息,應長輩的實際需求做調整,也會依申請者需求延伸服務,像是即使申請人是奶奶,但家裡有需要照顧的爺爺也會一併照顧,成為「一戶兩案」;此外,走動式服務採月薪制,也和一般的工作一樣有特休,跟傳統的居家服務相比,照服員更有團隊合作的感覺,也不用因擔心被案家換掉就沒有收入而隱忍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把服務的價值提高了」。

此外,走動式服務也將外籍看護工納入,採取「本外籍互搭」方式,讓一位本籍的照顧秘書搭配外籍照服員,保障外籍看護工能有一定的月薪,也能有自己的休假空間,以解決家庭聘用外籍看護工在家中24小時無休的情形。李惠美說,很多失能者根本不需要用到24小時的看護,外籍看護工24小時照護的結果反而讓長輩失能的程度變高,因此弘道通常會跟照服員說,長輩可以做的就盡量讓他做。

「記得有次跟印尼同事去一個失智阿公家家訪,過程中看到她跟阿公說『阿公我們來準備打掃』,阿公就去拿畚箕在一旁幫忙,接著她說『阿公我們來收衣服』,阿公就一起去收衣服,最誇張的是她說『阿公你不是要看《嫁妝》』,雖然她不知道台語詞彙,但收看過程中還會跟著講…,從互動過程中完全看不到任何主僕關係,這個才是居家服務。」李惠美說,假如是傳統的居家服務,由於服務內容及工作時間已經被核定好了,假如這段時間規定要帶阿公去復健,就一定只能去醫院,時間一久,長輩可能一看到居服員就聯想到醫院而非常排斥,雙方無法建立起良善的關係。

李惠美也分享了另一個外籍服務員的故事,她說印尼看護馬玉原先進入一個家庭照顧阿嬤,也一起照顧住在同一個家中的失智阿公,後來阿嬤先過世了,家屬原先打算直接聘僱一位外籍看護工24小時照顧阿公,但阿公卻跟兒子說,「我只要馬玉」,後來在阿嬤的告別式上,家屬看到原先不講話的阿公拉著馬玉,講著講著就看著馬玉一直哭,家屬才發現,原來阿公最信任的人竟然是馬玉;還有一次家訪的過程中,她問阿公為什麼那麼喜歡吃馬玉煮的飯,失智的阿公說,「只有馬玉煮的飯才有我太太的味道」。原來馬玉一開始照顧阿嬤時跟著阿嬤學了不少東西,才能煮出阿嬤的味道,最後家屬也打消另找外籍看護工的念頭。

李惠美也說,走動式服務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投入照服員行列。她說目前60位照顧助理中,有78位是30歲以下的照服員,還有2位是應屆畢業生,她問他們為什麼會想來這個領域?年輕照服員說,因為在這裡薪資有保障、也給照服員更大的空間,能讓他們盡情發揮,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照顧老人。

從幾位第一線工作者的訪談中,可以感受到照顧工作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照顧技巧高超與否,而是心靈上的陪伴及關係的建立,而現行的居家服務制度或許為了保障服務量而訂了許多規則,但同時也限縮了照服員的發揮空間,讓照服員與照顧者間難以建立更信任及親密的關係,也讓照服員的工時不固定、工作走向破碎化。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弘道推行的走動式服務真的有機會成為一種新的照顧方案,解決現行居家服務辛苦又缺工的問題。

作者 葉瑜娟 | 風傳媒  20151116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樂活避毒保安康


演講者:譚敦慈護理師    
    
1.“九層塔”沒有毒。
       
2.電鍋煮東西,外鍋加生水,也可以,大同電鍋其外鍋是鋁鍋很安全,只要把內鍋換成“不銹鋼”鍋就可以了。

3.用鋁箔紙烤東西,切記裡面『不能加醋』,會中毒。

4.玉米沒有毒,拿來煮湯也沒有毒,玉米、筍是高纖青菜,可以常吃,只要買生的回來煮,用水洗乾淨即可,不要買菜市場已煮熟的玉米或電影院販賣的玉米(沒有洗)

5.接觸電腦的人,一定要吃黃色的玉米(補充葉黃素),最好一星期吃3次深綠色青菜及2次黃色玉米,這樣不需要再補充葉黃素。

糖尿病人不要吃黃色玉米,若要吃,飯就少吃,吃白色玉米。

6.不要吃罐頭玉米(是基改玉米),不要吃,有農藥。

7.煮蛋可以加鹽,沒問題。
       
8.外食儘量帶不銹鋼筷子,不要再用竹筷子(竹子會吸黃鞫毒素)
       
9.不要用保鮮膜(最好距離2公分以上)

10.雜糧核桃餅乾很油→油+糖→勿吃。

11.牙膏用量只要一顆小的花生米(因為有化學物質)

一、買魚:

1.不要吃現撈(不要買活跳跳魚、蝦)→因為含興奮劑。蝦、蛤蜊、蚵含重金屬,一星期只要吃一次就可以。

2.生魚片是大型魚,因為生魚片不能吃。生魚片吃多了會中毒,腦袋會不好。

(若要吃,生魚片每週不超過6小片,像大拇指大)

3.多吃小型的魚(巴掌大),不食大型魚。

4.少食勿仔魚、珊瑚魚、金線魚、午仔魚、石斑魚、大閘蟹。  

5.清蒸、煮魚湯保留最多營養素。

6.買台灣當季盛產的魚─菜市場賣的魚。建議多吃新鮮鯖魚。
   
7.不食魚頭、魚內臟、魚皮。

8.虱目魚肚的油脂(白色那一層脂肪)一定要去掉,否則膽固醇會從200颮到800,易得心臟病。

 9.魚油含量高的魚:鯖魚、四魚、竹莢魚、秋刀魚。 (魚油會讓小孩變聰明、理解力很好)
   
10.魚油含量少的魚:鱈魚、柳葉魚、草魚、虱目魚。
   
11.每星期吃2次魚,可以預防心肌梗塞,可以使腦袋好。

吃素的人要補充酪梨(一星期吃一次)。用“酪梨煎蛋”可以使腦袋好→酪梨切塊加蛋液煮成一道菜。

二、罐頭魚:

1.不要吃罐頭魚,智商會低,尤其鮪魚罐頭最不好,寧願吃茄汁鯖魚罐頭。

2.打開罐頭內的食物,要倒出盤子,液體與罐子不要。

三、生活避毒10守則:

1.少顏色:口紅少塗,以淡紅色(粉紅色、橘紅色)為主,一天只塗一次,補口紅以潤唇膏為主。
   
2.少香味:

(1)浴室不要放芳香劑,會得乳癌,洗完澡後,浴室留有芳香味道必須要換掉產品。

(2)車上只要打開車門窗,保持空氣對流,車上不可以放芳香劑。
     
(3)室內點的芳香劑,會讓人意識不清(因為有毒性),智商減少。

(4)家中不要點蠟燭(有重金屬、鉛),會中毒。

(5)指甲油擦了3年,得到乳癌,所以指甲油千萬不能擦。

3.少清潔用品。

4.少免洗餐具、彩色餐具。

5.少塑膠容器及瓶裝水:

瓶裝水有塑化劑,寶特瓶有重金屬,太軟的寶特瓶很危險,寧可自己去燒開水。

6.少燒香、少燒紙。

7.開火後就開抽油煙機,熄火後再開5~10分鐘。

8.電器用品週邊多清潔。

9.少買需要乾洗衣服。

10.少買新衣服。

四、反式脂肪的壞處:

1.乳癌來自反式脂肪,麵包、蛋糕千萬不要吃,內含奶油、乳瑪琳,吃了智商少2分。

※烤麵包比燒烤食物更嚴重,所以要蒸麵包,無論什麼麵包,都有添加改良劑,最好吃饅頭。

洗腎病人及腎臟患者都不能吃麵包。

不僅是烤魚、烤肉,只要有烤焦有黑的地方會致癌。
   
2.美國剛禁用反式脂肪,紐西蘭、丹麥、澳洲都已經禁用。根據統計以一組麵包有塗奶油的人比沒抹奶油的人,追蹤16年,結果每年少賺5萬美金。

3.反式脂肪引起乳癌案例太多,千萬不要喝奶精,要管住自己的嘴巴,生病有啟動者與促進者,要經過10年才會造成問題。◎癌症70%來自飲食(嘴巴吃進的東西)
  
4.鳳梨酥是棕櫚油及奶油混和者,是乳癌禍首。

5.雞、鴨、魚一定要去「皮」要去「油」,可以減少70%毒素。

6.不要吃豬皮、豬腳(因為有膽固醇)常吃會中風。

7.煙燻鮭魚偶而吃,但煙燻滷味不要吃。

8.豬油→動物性脂肪,不可以吃,會中風、會得心臟病。(以前養豬要1年,現在養豬只需5個月,所以現在豬油不可以吃)

五、飲食:適食、適量,少油、少鹽、少糖。多穀類、多新鮮豆類、五穀、多樣化蔬果。

1.推薦→帶殼毛豆(超市有賣)無基改、無農藥。一碗毛豆→有10碗抗癌物質→10公克膳食纖維→等於擦3碗化妝品。

2.再多好的油也不可以喝(喝了會短命),喝椰子油能治療老人失智症純屬謠言,喝了還沒有治病時,就已向生命說bye bye。要吃苦茶油、橄欖油,拌菜、拌麵皆可。

3.慎食:

(1)勿單一飲食,這世上沒有什麼神奇食物,最好的食物是當季盛產的食物。連續吃五天蕃茄,會昏迷,吃東西應以二天為一單位,今天你吃木瓜,明天吃梨。多吃蘋果、梨、南瓜、柑橘。(番茄、洋蔥永遠是好朋友)

(2)要吃食物,不要吃食品(不要吃魚丸、貢丸,可以吃魚)。不要吃飄洋過海食物(有農藥)→日本進口東西,少碰。

※4.多咀嚼:口水有酵素,要咀嚼,這樣不會長皺紋,肌肉不會萎縮,不要磨成泥,老人失智最可怕,會有疑心病。

六、垃圾食物的定義:

1. 高油、高鹽、高糖,不具營養價值,很多食品附添加劑。

2. 冰的檸檬水、果汁飲料不能放在保溫杯。※

3.糖是癌症化身,不要吃糖,因為日常吃的水果已經有果糖,1瓶養樂多=5顆方糖(是1天的量)

4.外面販賣茶飲─無糖綠茶(10顆方糖)微糖綠茶(16顆方糖)全糖綠茶(20顆方糖)微甜檸檬紅茶(15~20顆方糖)碳酸飲料(7~9顆方糖)

5.冷凍甜品類食品千萬不能吃。

※雜糧核桃餅乾=油+糖→勿吃。
    
6.有註明─高鐵、高鈣、低油、低脂、低糖、高纖東西不買,不要用藥養自己,不要用藥養大你的孩子。
 
七、吃垃圾食物害處:

1.暴躁(小孩長大變魔鬼)

2.憂鬱(來自高油、高鹽、高糖→如同吸毒)

3.睡眠障礙。

4.閱讀困難。

5.心血管疾病、癌症。

6.老人失智、記憶力衰退。

八、十大危險食物:

1.醃製類食品

2.加工類食品(火腿):每人每天2片火腿,會得血癌。

3.餅乾(像古柯鹼般可怕)    

4.冰淇淋  5.炸雞 6.漢堡   7.泡麵   8.薯片、薯條  9.酒  10.甜食
    
※每天4杯喝碳酸飲料,小孩長大會有暴力行為。

九、健康食物:

 1.芭樂 2.柑桔3.豆類及全穀 4.各色蔬菜 5.蘋果6.奇異果7.梨。

十、維他命有效成份其實只有1%~5%,其餘均是食物添加劑。

所以好市多保健食品不要買,美國衛生組織從來沒有推薦任何一樣保健食品,因為保健食品只做3個月保證而已。

台灣人只缺2種東西(1)鈣(2)膳食纖維。台糖的“果寡糖”可以代替「益生菌」,但是“果寡糖”也是糖,每人每天不可超過1湯匙。
 
十一、飲水:喝水目的只是要補充水份,不要買外面的飲料。

不需要買貴的淨水器,淨水器越便宜越好,定期更換“濾心”即可。不要用一大早的水,煮開水,這樣對身體不好,晚上煮的水較安全。

1.熱水瓶勿加生水,最好燒開,再加入熱水。

2.煮水沸後,先打開抽油煙機,再開蓋轉小火煮5分鐘即可。
    
3.每人每天排6~7次尿液,喝足夠水。
    
4.喝茶一天不超過2杯,喝咖啡一天不超過2杯。
    
5. 喝水不要牛飲。
    
6.早上6~9時是死亡顛峰期。所以睡前半小時要喝150cc的水,早上不要喝鹽水。

7.喝完薑母鴨後要多喝水,一杯啤酒配一杯水,第1泡茶湯要丟棄。

8.煮沸後的水最好24小時喝完以免細菌污染。

公共場所飲水機的第1杯開水,最好不要喝。不要喝抽水站的水,因為沒有檢驗,也不要喝山泉水,會得腎病。

9.要準備銀色不銹鋼保溫杯,可以裝冰塊,喝水較安心,溫熱皆宜,有圖騰的只能裝溫水,不可以裝冰塊。

10.瓶裝水有塑化劑,太軟的寶特瓶很危險,寧可自己去燒水。
   
11.水果、青菜不能用蘇打水洗,要用流動的水洗。可以用乾淨菜瓜布沾米酒,或用熱水刷蘋果就好。

十二、結語:

1.飲食改變後,孩子減少偷竊77%,減少暴力脫序58%。不要用食物獎勵孩子,會使他價值觀混淆。不要用限制方法限制孩子,愛才是最好添加劑。

 2.喝水、喝水、再喝水可以稀釋垃圾食物毒性。快走、快走、再快走,保持運動恆心。

3.離開電腦後,記得要用肥皂洗手,再吃東西。

4.常吃白色高麗菜、白蘿蔔、白花椰菜、梨、木瓜、蘋果,這些蔬果可以使空氣不好的物質,快速離開中毒。

5.外出衣物、帽子、圍巾要時常清洗。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人為什麼要在早上五點起床

早睡早起占人體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態、飲食、及時調理各占百分之十,我們就可以知道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我們白天是放電,晚上睡覺是充電,晚上只充了50%的電,白天還要釋放100%,那50%哪來的,就是從五臟借。五臟在古書中為五藏,是藏的意思,藏的就是人體的精華,你總是借,總是借,一般人借15年身體就垮了。 所以我們說年輕的時候什麼感覺都沒有,一到四五十歲了,病就全來了,其實這是有很長一段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時間的。
 
月球的引力能引起潮汐現象,能使寬廣無垠的海平面產生巨大的變化。太陽的品質是月亮的兩千多萬倍,體積是月亮的六千多萬倍,那麼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力有多大,我們可以想像。
 
1)睡不著解決的方法就是早起
 
很多人想早睡,就是睡不著,其中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早起,早睡不由你決定,但早起可以自己做主。 當你早起的時候,中午休息半個小時,下午很精神,晚上會早早就困了,當你晚上不困,早上不起,這一直處於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怎麼打破這個怪圈呢,就是早起。
 
我們一直建議孩子早起,但同時我們要注意一點,孩子45點起來學習,在上學前半個小時,最好睡個回籠覺。比如4點起來學習,7點上學去,那麼學到6點半,就上床躺一會,這樣一上午是不困的,而且中午必須休息一會,養成睡午覺的習慣,不用多,每天中午1030分鐘就可以,沒條件睡,閉目養神也可以。
 
很多家長回饋孩子學到11點多才睡覺,看上去很刻苦,但仔細詢問,孩子放學回到家並不是抓緊時間做作業,而是先放鬆,看電視,吃東西等等,非要等到7點了,才開始學習。 這就錯了,回到家做作業要像打仗一樣緊張,這樣可以節省出一個小時,那麼你就可以早睡一個小時。 要記住,睡眠不是時間問題,它是一個時間段的問題,晚上9點到淩晨3點為天地在給人補充能量的一個時間段,你睡覺了就趕上了,晚睡了就補充了一點,沒睡覺就沒趕上。說我沒趕上怎麼辦呢?沒趕上就沒趕上,沒有別的辦法,不睡覺是你的事情,自然規律不會因你而改變。現在的孩子,越上學越感到抑鬱。所以有一些高考的孩子,一天就睡6個小時,晚上12點才睡覺,早上6點去上學,你說早點睡吧,他說不行,作業寫不完。
 
一天只能睡6個小時,最後把孩子弄得跟神經病似的,抑鬱,現在年輕人抑鬱症的太多了,渾身是病,腦袋也記不住。 後來告訴這些孩子,你睡6個小時,你往前移啊,你晚上9點睡,淩晨3點起。
 
反正晚上9點立冬,淩晨3點立春,正好一天的冬天,這6個小時你在貓冬 所以叫中醫時令養生,專門是講時間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中醫根本的問題是時間醫學。 就是人的行為,和自然的節律能呼應起來,也就是說你要想搭上這班車,你得按照火車的列車表走,所以你要能搭上自然這班車,你就按照人家的表走就沒事了。
 
2)睡晚了唯一的補救措施就是早起
 
睡晚了唯一的補救方法,就是早起,這個看起來好像很矛盾,夜裡1點才睡覺,補救方法就是5點起床? 是的。起來以後活動一會,可以再睡回籠覺,但不能一覺悶到78點鐘。
 
晚上不睡叫耗傷陽氣,早上不起叫封殺陽氣。 簡單講,晚上不睡,就像冬天的時候,把家裡的糧食都扔掉了,唯一的補救方法就是到春耕的時候,辛勤的勞作,再播種下種子,以期待秋天有個好的收成,就是早起。 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實是不矛盾的。
 
 
3)早起就是一分鐘的事
 
這個很多人一聽覺得不可能,其實很簡單,你可以試驗一下,你5點起床,只是在起床的那幾分鐘有心理矛盾,起還是不起?起吧,實在太困了!不起,對健康又不好!矛盾!
 
但當你真起來了,稍微一活動,或走,或跳,或舒展身體後,你就會感覺不像1分鐘前躺在床上那麼困了,而且感覺很輕鬆,很舒服。
 
我們一再強調早起升肝氣,很多人不理解,你親自早起一次就理解了。早5點你還在床上躺著睡覺,或即便醒了不起也是懶的,困的。 這就是肝氣沒升起來的表現,或者說陽氣沒升起來的表現;你5點起床稍微活動,人馬上就不困了,為什麼呢,你體內的陽氣隨著你的活動升起來了。  
 
春主動,主醒啊。你5點起床活動,就是在體內升起了春天,《黃帝內經》講:無春就無夏。沒有春天哪裡有夏天啊,更談不上秋冬了。 一天之中也有四季,所以你5點起床,人體是與自然同步的,在一天內會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而恰恰這四個季節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關的。 沒有春生,哪有夏長,更不會有秋收,冬天自然無所藏,到第二年春天沒有耕耘的種子,又沒辦法生,如此反復,惡性循環,如環無端。  
 
所以我們強調一定要在5點,最晚不要超過6點前起床,起來後活動活動,看書寫字都是頭腦清醒的。 而且5點起,少陽得以升發,少陽就是初生的太陽。人在5點前一天不起,就是一天體內沒有太陽,一年不起,就是一年體內沒有太陽。人體內沒有太陽,就是缺少陽氣,生病或早亡也就不足為奇。
 
那麼為什麼5點還特困呢?因為你不起。5點為驚蟄,驚蟄意味著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同樣在人體,就是陽氣開始湧動。 你早起,陽氣就能升發出來,人就不困了;因為你5點不起,人躺著不動,肝氣升不起來,所以你困。 那麼實在特困怎麼辦呢,你可以5點起床,活動10-30分鐘,然後再躺下睡回籠覺,這時陽氣已經升起,再睡不會壓著陽氣。
 
這樣你再起床後是輕鬆愉悅的,工作學習精力十足,否則你白天是疲倦的,除了打哈欠就是打瞌睡,幹什麼都精力不夠。
 
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習慣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自認為沒關係,你看我身體不是很好麼? 你可以向你身邊的體弱多病的老人家詢問,他們青年時是不是也有你此時同樣的想法。他們都是從那個年齡段過來的,等到相信人不能和自然對抗的時候,已經悔之晚矣。
 
早上5點起的人,中午最好要午休一會,一是養心,二是下午精力充沛。
 
4)睡眠是時間段的事情
 
那麼在這裡,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困了就得睡,睡到自然醒,就是睡了一個飽覺,精氣神就足,身體就健康。這是不完全正確的。
 
我們幾年來一直在給大家講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睡眠不是時間問題,不是我今天睡夠了89個小時,身體就健康了,睡眠是一個時間段的問題。
 
9點到淩晨3點為日冬,冬主避藏,陽氣要進入冬眠期,是金不換的睡眠時間,人在這個時間段裡睡覺,就等於把自己送上了天地運行的這部車,搭上這部車,人就會健康,就會天長地久;
 
錯過這部車,你晚睡一個小時,那麼你第二天多睡三個小時也補不回來,就像十年寒窗,就是為了高考的那幾個小時,如果你在考試的那段時間迷糊,你其他時間再清醒也是沒有用的。
 
太陽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機會總在不經意間考量人的真誠

在美國,一家百貨商店裡,由於突下大雨,有位衣著簡樸的老太太渾身濕透進來避雨,幾乎所有的售貨員都不願搭理這位老太太。

 
有位小夥子很誠懇對老太太說,「夫人您好,能為您做些什麼?」

「不用了,我躲一下雨馬上就走。」老太太覺得借別人的地方躲雨,有點不安,就想買一點商品,可是轉了半天實在不知道買什麼。

這位小夥子看到了就對老太太說,「夫人,不必為難!我搬了一張椅子放在門口,您安心休息就好了。」兩個小時後雨停後,老太太要了小夥子的名片離開了。
 
幾個月後,這個小夥子獲得一個機會,被指定代表這家百貨公司和另一家大的家族公司洽談業務,利潤巨大。
 
後來才知道是一位老太太給的機會,這位老太太不是別人,正是美國億萬富翁「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
 
於是,這位小夥子由此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成為「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左膀右臂,同時也是地位僅次於卡內基的富可敵國的重要人物。 
 
不需要花言巧語,實實在在就好;
不需要山盟海誓,真正做到就好;
不需要彼此埋怨,相互理解就好;
不需要相互猜疑,相信對方就好;
不需要成天生氣,懂得包容就好;
不需要時刻不離,心裡有你就好。

人與人之間,要的就是份真誠!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救了無數人的肝!2招做養生「蕃茄蛋花湯」

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自助餐店總少不了的菜色「蕃茄炒蛋」,少少量就能配完一碗白飯下肚、晚上肚子餓,如冰箱無太多食材,「蕃茄蛋花湯」也能填飽身心。酸酸甜甜的「蕃茄」是營養的蔬菜也是水果,還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十大健康食品,但想不到常吃蕃茄,竟能抗氧化、護肝、保護心血管,小小蕃茄可真是養生聖品呢!

營養學家研究指出,蕃茄中含有13種維生素及17種礦物質,更含有大量的蕃茄紅素,每人每天食用50~100克新鮮番茄,即可滿足人體所需。好處多多的蕃茄搭配簡單的料理法,就能發揮其功效。以下為刊載在《激動新聞》一篇名為〈這鍋蕃茄湯,已救了無數人的肝!兩種做法簡單學起來,一定要收藏!〉的文章,提供簡易養生的蕃茄湯作法,內容實用且簡單易做,頗受網友好評。

簡單又養生的蕃茄2作法

「番茄汁飯」生津又護肝
「番茄汁飯」能讓白米增添美味和營養,其做法也很簡單易學。(圖取自nlab.itmedia.co.jp)
 
1.「番茄汁飯」生津又護肝

看過紅豆飯、奶油飯、南瓜飯、地瓜飯,沒想到「番茄汁飯」也能讓白米增添美味和營養,其做法也很簡單易學。

製作方法:先將洋蔥、蒜頭分別洗凈,入鍋炒出香味,加入生鮮番茄或蕃茄汁和水,之後倒入白米,將以上這些配料煮熟即成。話說這種「番茄汁飯」不但有特殊的清香,還具有護肝、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等作用。

2.「蕃茄蛋花湯」有秘招!番茄得要先炒再熬湯

色、香、味俱全的「蕃茄蛋花湯」不僅製作方便且營養豐富,可說是小朋友、出外遊子的止餓良伴。以下提供營養師建議的「蕃茄蛋花湯」2種方法。

做法1:番茄濃湯

先將番茄洗凈切成塊,雞蛋在碗中打勻。之後起油鍋,將番茄塊倒入用鍋鏟壓碎;翻炒成蕃茄泥狀。
湯鍋裡加入水,待水沸騰後,先將打好的雞蛋倒入鍋內,切記蛋液要仔細地打螺旋倒入,這時不要攪動湯,待雞蛋成蛋花狀後再緩緩把蛋花攪勻;一碗美味的「蕃茄蛋花湯」即成。

做法2:蕃茄清湯

先將番茄洗凈切塊或片,然後將雞蛋打勻;在湯鍋中加水,生薑切碎一起煮;水開後再加入番茄。
等湯鍋裡的料水滾後再勾芡,之後轉小火把雞蛋倒入,再加少許鹽調味,待湯滾好後熄火,如想要添香,可在熄火前可點入幾滴香油,這時一鍋美味「蕃茄蛋花湯」即可上桌。

小小蕃茄營養多 常吃好健康

以上這2款湯不僅口味有很大區別,營養上也有所不同。蕃茄濃湯的料理技巧是將番茄過油先炒,這樣可利於番茄中脂溶性營養素溶解,讓茄紅素更有利於人體吸收,因番茄紅素具有保護心血管、延緩皮膚衰老、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此外,小小蕃茄還能防治前列腺疾病呢!蕃茄可說是義大利菜最常用的原料,義大利人同時也是全歐洲男性攝護腺腫大與攝護腺癌最低國家。至於蕃茄清湯則因含油脂較少,更適合「三高」患者食用。

番茄的好處多多!不論是用來煮菜,還是當作飯後水果,或打成蔬果汁來喝都十分有益健康!趁著秋冬交替時,不妨也來試看看自己手藝,煮鍋營養滿點的的「蕃茄蛋花湯」給家人品嚐,讓他們暖在心裡、甜在心裡!

蕃茄
酸酸甜甜的「蕃茄」是營養的蔬菜也是水果,還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十大健康食品!
           文章來源:激動新聞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心的距離


有一天,教授問他的學生:「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是用喊的?」

一個學生說︰「因為我們喪失了冷靜,所以我們會用喊的。」

教授又問︰「明明對方就在我們身旁,為什麼我們還是要用喊的?難道小聲說話,對方就聽不見嗎?」

學生們議論紛紛,但就是說不出一個讓教授滿意的答案。

最後,教授解釋說︰「當人們生氣或是態度強硬時,身體周圍將像產生了很強的氣場,形成一道厚厚的城牆,團團圍住裡面的一顆心。」


 「生氣越大,氣牆越厚,心與外界的距離也會越遠。」


「當兩人互相生氣時,心與心的距離會相對變遠,而為了補償遠距離,人們會下意識地用吶喊的方式說話,認為這樣才能讓對方的心聽得見。但是吶喊的震撼力非常刺耳,會升高對方的怒氣,而怒氣越高,氣牆越厚,於是心與心的距離就更遙遠了。而距離越遙遠,人們越想用更大的分貝去補償............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教授接著繼續說︰「但是,當兩個人在相戀時,又會怎樣說話呢?情況剛好相反,不但不會用喊的,而且說話都很輕聲細語,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心很接近,心與心之間幾乎沒有距離,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那時候,光用眼神就可以傳情了,因為,心與心之間已經沒有所謂的距離了.................。」

當兩個人爭吵時,不要讓心的距離變遠了,更不要說些讓心距離更遠的話,自然的過了幾天,等心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時,再好好的溝通吧。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7天年輕20歲的養生秘密

看起來年輕10歲,一般人努力點勉強裝得到,但要年輕20歲,就算靠非凡的毅力也不一定能辦成。
            
醫學博士、乳腺癌的專科醫師南雲吉則在他每一本書上,都有before(前)/ after(後)的照片,37歲時的他看起來老氣沈悶,現在年近60歲的他看起來卻像30幾歲。經過自己實證的健康新觀念寫成書後,在日本引起轟動,也是日本電視節目的常客。

南雲在30幾歲時,身高173公分的他,因為熬夜、抽菸、暴飲暴食,體重高達77公斤,腰部囤積了厚厚的脂肪,只要稍微操勞,就會心律不整。由於父親、祖父都是因為心臟病病倒,他想再怎麼努力工作,也會因為心臟病發而早逝,無法享受餘生。讀了許多文獻,也親身試了許多方法後,終於成功瘦身,腹部平坦,甚至皮膚愈來愈好,血管年齡也回到26歲、骨骼年齡28歲、腦年齡38歲,連自己都感到驕傲。以下是南雲博士接受《康健雜誌》獨家專訪,分享他多年來實踐的獨門年輕術。

南雲流重返年輕術1:肚子餓到咕嚕叫才吃

南雲解釋,如果沒有進食,胃會分泌飢餓素(ghrelin),這種荷爾蒙能刺激大腦,分泌生長荷爾蒙,而生長荷爾蒙會分解內臟脂肪供身體的能量,當內臟脂肪所剩無幾時,就會開始分解積存在皮膚下的皮下脂肪,使皮膚達到回春的效果。

另外,被稱為長壽基因的去乙醯化酶(sirtuin)也是在空腹時,肚子餓得咕嚕叫,會被發動。去乙醯化酶增多,會掃除血液中壞的膽固醇(LDL),也會讓皮膚光滑,皺紋減少。

餓得咕嚕叫,最明顯的效果,就是瘦身。

為《Dr.南雲七日瘦身術》寫序的長庚醫院腦脊髓醫神經外科臨床教授張承能,一邊寫序,一邊力行書中原則,不到半個月,就瘦了八公斤。

不過,南雲更進一步,每天只吃一餐。一開始是因為有時早餐沒胃口,吃了午餐後,下午手術常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只吃晚餐,竟發現身體狀況更好。

很多人懷疑,一天吃一餐會不會傷胃?南雲解釋,非但不會,反而讓胃更好。一天一餐使得空腹的時間愈久,身體愈能修復消化道黏膜。例如,胃潰瘍的患者醫生要他們禁食一週只打點滴,通常就會痊癒。

南雲流重返年輕術2:不做劇烈運動,走路就好

他30幾歲暴肥時,下定決心要減肥,加入健身房拚命運動兩個月後,體重竟暴增10公斤。

南雲後來領悟出,身體能量代謝分為基礎代謝和運動代謝。運動代謝時,會燃燒蓄積在肌肉裡的肝醣,血糖值就會下降,人就會感到飢餓,因此運動後吃更多。也就是,「激烈運動會胖更多,給身體更大的負擔,」南雲對《康健》解釋。但並不代表完全不運動,南雲博士實踐的是用競走的方式走路,一天40分鐘,就能獲得需要的運動量。

他每天從家裡到車站5分鐘、下車後到公司5分鐘,在地鐵裡只站不坐10分鐘,來回加起來就做了40分鐘運動。而且健走時,請像大明星一樣,很有架勢地抬頭、挺胸、縮腹快步迎風而行。搭地鐵站著不坐也有方法。南雲建議,盡可能不拉吊環,感覺像衝浪一樣,用雙腳保持平衡,也能訓練雙腿的肌力。

南雲流重返年輕術3:不要熬夜,10點前入睡

睡眠也能回春。睡眠的黃金時段是非快速動眼期(non-REM),在非快速動眼期睡覺,會分泌生長荷爾蒙。生長荷爾蒙可以分解內臟脂肪、製造肌肉,也能吸收黑色素,修復皮膚。

每天晚上10點至2點,就是非快速動眼期,如果熬夜,例如2點才睡,就算睡飽7小時,也不能指望會分泌生長荷爾蒙發揮作用。只是,多數人也知道不熬夜對身體好,只是很難做到。

南雲的祕訣是,早起,才能早睡。他回家後,就不再煩惱工作,將身體轉到副交感神經運作的頻道。晚餐後,不看電視、不看書也不看手機,關掉大燈,讓房間漆黑,戴上耳塞,準備入睡。早上起床後,馬上沐浴到晨光下,讓血清素規律運作。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堅持步行的驚人效果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由於人體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歲的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卻只剩下四成。不過,大家也不必擔心。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國在內的科學家們發現,溫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最近在美國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書中,作者 史塔曼 博士指出:“行走健身要求邁大步,速度較快,雙臂擺動,抬頭挺胸。” 別以為健步行走就是簡單的下肢運動。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規律的健走可有效鍛煉身體各部位:
頭腦——促使腦部釋放內啡肽,使心情愉悅。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煙者對吸煙的渴望。
背部——加強背肌力量,且對背部傷害較小。
腿腳——行走相當於對骨骼進行力量訓練,能明顯增強腿腳骨骼和肌肉力量。


行走能治病 現代運動科學的新發現給健走鍛煉方式提供了更多吸引人的亮點。以色列科學家阿列克斯.奧 辛斯基 博士經過18個月的研究指出:“堅持行走,男性就用不著偉哥。”他發現男人下肢運動神經與掌管性功能的勃起神經密不可分,每天四公里,一週三次的行走鍛煉,對男性性功能障礙(ED)有67%的療效。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報導,一周步行三小時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自然》雜誌的最新報導稱,60歲以上的人,一週三天,每次步行45分鐘以上,可以預防老年癡呆。一周步行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對II型糖尿病有50%的療效。

1、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2、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步行能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並能使關節靈活,促進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4、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欲,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
習慣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靈活,可有效消除腦力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6、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測定,當煩躁、焦慮的情緒湧向心頭時,
以輕快的步伐散步15分鐘左右,即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

7、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
8、步行可減少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聚積,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會。
9、步行能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0、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1、步行能減少激素的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的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會引起動脈血管疾病。
12 、步行可以保護環境,消除廢氣污染,對強健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年益壽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活著就要動起來,將運動生活化。祝福您  健康、快樂!生命在於運動,今天您走了嗎?

未來疾病的解藥,不是靠藥物,而是靠植物營養素,我們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http://youtu.be/m-julCXIGK4
喬爾傅爾曼醫生~美國醫生中的醫生。他的一番話,令人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