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決定人類壽命6大因素:人緣排第一

根據2012-10-11美國公佈的 《生命時報》:延年益壽離不開健康飲食和積極運動。基因、信仰和結婚也會影響到壽命,除此之外,影響壽命的因素還有不少。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弗里德曼萊斯利•馬丁經過二十年的研究,從研究對象多如牛毛的生活習慣中總結出一些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並發表新著《長壽工程》。該書列出了“長壽關鍵要素排行榜”。


第一名:人際關係。

研究表明,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遠遠超乎想像。人際關係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煉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對268 名男性進行跟蹤調查發現,一個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別人的關係。研究還發現,常與朋友小聚適度宴飲者比較長壽。

第二名:性格特徵。

弗里德曼在研究中發現,在性格方面,百歲老人至少有三大共同點:其一,生活態度積極,大多數性格外向、樂觀隨和,笑對生活,廣泛社交。這些老人善於公開宣洩自己的情緒。其二,責任心強。責任心是直接關係到長壽、婚姻幸福和賺大錢的一大重要性格特徵。無論是孩提時代的責任心還是成年期的責任心,都是長壽的最好指標。責任心越強,越有益長壽。其三,積極看待衰老。研究發現,對衰老持積極態度的老人壽命延長7.5年。

第三名:職業生涯。

工作對長壽的重要性大大超過人們的想像。失業、工作不穩定及工資過低都會殃及健康。與同事及上司的關係是否融洽也會明顯影響健康狀況。偶爾拍點馬屁有益健康。事業成功有助於長壽。乏味的工作會增加心臟病風險。據研究,人們臨死前最後悔的事就是:過勞工作,既迫害健康又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反之,如果真正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有意義的工作,勤奮努力去做,反而有益於長壽。

第四名:生活細節。

一些生活小習慣直接關係到是否能夠長壽。保證足夠睡眠和美滿和諧的夫妻生活;不拖欠債務;與人為善,多點寬容。另外,保持年輕的心態也有助長壽。研究發現,看上去更年輕的人更長壽。目前是否擁有年輕的心態和行為,決定30年後是否會早亡。

第五名:戒除不良習慣。

很多人認為,戒除抽煙和酗酒等生活習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多項研究發現,長命百歲與快樂生活具有很大的交集,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疊”。因此,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和延年益壽,應該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第六名:與健康者為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常與誰在一起也關係到是否能長壽。弗里德曼表示,群體特種決定個人生活類型,朋友的生活習慣會直接影響你的生活習慣。要想健康,就應該經常和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交往。



地點    日本   東京   新宿站前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醫師的等級與頭銜

醫師的等級:住院醫師【R1、R2、R3…】、總住院醫師【CR】、主治醫師【VS】


1. 住院醫師是什麼?就類似巡邏員警。英文是resident,剛進醫院第一年簡稱R1,依序為R2、R3、R4、………要一直待在醫院,如果有人出事要站第一線,因為主治醫師不是每天都在的。

2. 總住院醫師英文是chief resident,簡稱CR,翻譯成總住院醫師,俗稱:總醫師。住院醫師必須輪流在院內值班,以負責處理各種狀況,以及接新病人。原則上,當第一線的資淺住院醫師沒有能力處理時,就會向第二線的資深住院醫師求援。而值班時可能遇到的情況,大部份頂多只要call到擔任全院總值的最資深的住院醫師,即有足夠能力處理。除非是有特別緊急或困難的狀況,例如:外科要開急刀,或是心臟內科要急作心導管等,才會通知在家on call的主治醫師。

3. 主治醫師(Visiting staff,Vs):在民眾心目中,似乎就只有主治醫師才稱得上醫師。已經擁有專科乃至於次專科執照者才是 成熟的 醫師。有資歷能獨當一面坐在診間為民眾服務的主治醫師,都已經接受過由淺入深、由廣而專、循序漸進,至少10到14年的漫長訓練。在教學醫院的病房中,住院醫師在個人能力範圍內、 暨主治 醫師指導下,進行半獨立作業。任何一位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間所需的診斷和治療,大部份都是由住院醫師來提供。主治醫師通常只扮演決定大政方針以及較困難而專業部份的角色。

醫師頭銜及其資歷

(一)主治醫師


1醫學中專畢業,在縣及以下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取得醫師資格後從事醫師工作不少於七年;

2醫學大學專科畢業,取得醫師資格後從事醫師工作不少於六年;

3醫學大學本科畢業,取得醫師資格後從事醫師工作不少於五年;

4醫學大學本科畢業並取得與醫學有關的第二學士學位,取得醫師資格後從事醫師工作不少於四年。

(二)副主任醫師

1醫學大學專科畢業,在縣及以下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從事主治醫師工作不少於七年;

2醫學大學本科畢業,從事主治醫師工作不少於五年;

3取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從事主治醫師工作不少於四年;

4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從事主治醫師工作不少於二年;

5臨床醫學博士後人員在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出博士後流動站前。

(三)主任醫師

醫學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學士以上學位,從事副主任醫師工作不少於五年。

(四)符合下列有關條件,經考核合格,可認定主治醫師任職資格:

1取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從事醫師工作不少於三年;

2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五)符合下列有關條件,申報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任職資格不受上述學歷和任職年限的限制:

1獲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主要完成人;

2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及以上獎的主要完成人。

第十條 申報人應當符合下列外語能力的要求:

(一)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要掌握一門外語,並能通過臨床醫學專業外語職稱等級考試,取得相應級別的合格證書。

(二)長期在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人員,外語的要求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適當放寬。

至於美國的制度有些不同:


以前所謂的Intern (也叫做R1), 現在通通稱作PGY1 (post graduate year 1)。


PGY1的工作並主要是訓練對疾病的診斷和各類的procedure, (包括放central line, intubation, arterial line, chest tube, 等各式侵入性的管線) 雖然在各醫院裡的狀況不同, 但是這些是完成第一年訓練必須學會的基本功夫.... 想當然耳, 所謂的Resident (就是年資在兩年以上的R), 現在通稱作PGY幾 (第幾年住院就在Y後面加上那個數字)

PGY2以上的住院醫生工作就依照各科而有區別...... 最主要的是擔任領導和監督的腳色! 通常PGY2以上的住院不需要每天寫一堆煩死人的病歷和dictate一堆入出院紀錄, 但是他們每天要花心思規劃每個病人所需要接受的治療和出院規劃, 同時需要注意每一個PGY1的動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 如果有人開天窗, 他們就是必要的候補人員, 所以算是每一個ward team的靈魂人物

總醫師也就是所謂的Chief Resident.... 通常每一個program只有一個年資最高的作這種苦差事!!! 雖然薪水高了幾千元, 但是要負責聆聽所有住院醫生的苦水和抱怨, 還得編排所有人的班表, 是個吃力不討好, 裡外不是人的差事......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3D列印(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3D列印」風潮從歐美吹到亞洲,台灣也掀起一股熱。3D列印究竟在紅什麼?產業人士認為,3D列印「低成本、普及高」,汽車到球鞋都能印,是吸引廠商跨入的最大誘因。


3D列印的起源可回溯到1980年代晚期,一些新創公司和學院例如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發明了一些機器,能在幾分鐘內依照數位設計製作出三維模型。因為能幫助發明家和工程師以快速且比較便宜的方式製造出原型,所以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頗負盛名。

從那時開始,3D列印往兩條路線發展。其中一條是業餘愛好者以及想要創業的人利用要價不到兩千美元的機器,就能快速製作出塑膠模型。這種流理台似的設備能讓使用者發明出新物件──因此有人拿3D列印和個人電腦相提並論。

另一條路線,則是大型製造商建立了具有工業強度的先進方法,以製造飛機零件,或是人工置換髖關節這類生醫裝置。能達到標準的機器要價可能高達三萬美元,這些以雷射為基礎的設備能製造高品質的金屬產品。這些列印機器可使用聚合物、金屬或其他液態或粉末材質的原料。待製產品一開始必須有數位檔案,能讓設計師在開始製作之前進行改良,讓成本的衝擊降到最低。

在美國,擅長使用3D列印技術於塑料類,而歐洲的國家,則利用它來發展金屬類。早期3D列印技術的專利多集中在「3D Systems」及「EOS」二家公司手中。近2年來,3D列印開始普及化,最大關鍵在於「3D Systems 」與「EOS」握有的專利已經陸續到期,才使得市場開始研究並推廣3D列印。

目前的電影、電視、電腦到電玩,無不以 3D 顯示技術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相機、攝影機也紛紛加入 3D 拍攝的功能,讓照片及影像更為立體。此時,印表機也加入了3D 的行列,「3D 列印」的技術日趨成熟,已經可列印出與原型一模一樣的立體物品。現在的 3D 列印技術不再只是工業模型或者醫學應用領域的專有名詞,早已逐步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3D列印技術經過這20餘年的發展,全球產業規模已近17億美元,並以每年平均2至3成的速度成長;隨著個人主義興盛,少量多樣的客製化商品逐漸成為消費趨勢,加上3D印表機的技術門檻及成本逐漸下降,「人人擁有一座小工廠」不是夢。 近年來3D列印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從美國福特汽車(Ford)到美商美泰爾(Mattel)的芭比娃娃,從醫療領域的肝臟器官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發的太空食物都能透過3D 列印製作出來。

日前全球二大球鞋商耐吉(NIKE)及愛迪達(ADIDAS)也投入3D列印製鞋的研發技術,二大企業看重的就是「省成本」,以往製作一雙球鞋的原型,需要12名技師,且須花上4至6個星期,若改成3D列印,製作原型所需人力不超過2人,能為企業省下大筆的成本費用。


 
荷蘭設計師 Janne Kyttanen 所設計的 FreshFiber 系列 iPhone 手機殼
 
 
 
3D 列印技術製作的人形公仔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吃葡萄的6大禁忌

導讀:葡萄的神功妙用,在於它含有豐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將葡萄吃進胃裡,可以直接為人體所吸收,並迅速轉化為人體活動的能源。另外,葡萄汁多味甜,老幼皆宜,富含蛋白質、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鉀等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對大腦尤有補益作用。


一、吃葡萄後不能立刻喝水

吃葡萄後立刻喝水,不到一刻鐘可能會引起腹瀉。這是因為葡萄本身有通便潤腸之功效,吃完葡萄立即喝水,胃還來不及消化吸收水就將胃酸沖淡了,葡萄與水、胃酸急劇氧化、發酵,加速了腸道蠕動,就產生腹瀉。

二、葡萄別與牛奶同吃

葡萄裡含有維生素C,而牛奶裡的有些成分會和葡萄裡含有的維生素C反應,對胃有傷害,兩樣同時服用也會拉肚子,嚴重者還會嘔吐。

三、吃海鮮後別吃葡萄

在吃海鮮的同時吃葡萄、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就會出現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因為在這些水果中含有鞣酸,鞣酸遇到海鮮中的蛋白質會凝固沉澱,形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質。

四、吃葡萄不宜過量

由於葡萄含糖很高,所以糖尿病人應特別注意忌食葡萄。而孕婦在孕期要提防糖尿病,因此孕婦食用葡萄應適量。在食用葡萄後應間隔4小時再吃水產品為宜,以免葡萄中的鞣酸與水產品中的鈣質形成難以吸收的物質,影響健康。

五、吃葡萄後一定要漱口

有些葡萄含有多種發酵糖類物質,對牙齒有較強的腐蝕性,食用後若不漱口,口腔中的葡萄殘渣易造成齲齒。

六、葡萄清洗要乾淨徹底

如果喜歡吃葡萄,記得清洗葡萄一定要乾淨徹底,葡萄表皮可能會有殘留的汙物,而食用葡萄的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到葡萄皮的,將不利於身體健康。



綠松石,克羅地亞十六湖 TrueReality.ORG
turquoise jewelry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吃剩菜的巨大危害

吃剩菜有可能是一般家庭中兩位老人家常常會犯的錯誤?這也許是老人們漸漸得到癌症的原因之一?請看以下報導 :

吃剩菜的巨大危害,你知道嗎?權威專家實驗解答,養生界一直有種說法,夏季隔夜菜,特別是隔夜蔬菜不能吃,說隔夜菜中有大量細菌,而且亞硝酸鹽含量很高。真是這樣的嗎?如果超標,到底有多嚴重?紅燒肉、紅燒魚呢,是不是也超標?

近日,記者就此問題,專門赴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系實驗室,測了測隔夜菜亞硝酸鹽的含量。之所以只測亞硝酸鹽含量,是因為隔夜菜中的細菌可以用加熱的方式殺死,而亞硝酸鹽卻是加熱去不掉的。

炒四個菜看問題有多大?為了測測隔夜菜亞硝酸鹽的含量,實驗人員請杭州一家知名中高檔連鎖餐廳的廚師燒了4個菜: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和紅燒鯽魚。

餐廳廚師長石瑞得知我們是用來做亞硝酸鹽實驗的,特地選用了最新鮮的食材。4個菜燒好後,石廚師長親自打包,分別裝進4個保鮮盒。

石廚師長說,剩菜時間放久了,營養成分會流失,還容易滋生細菌。腸胃不好的人吃了很容易拉肚子,這種情況平時碰到很多,所以他們一般會建議顧客,打包的菜要在2個小時內吃完。不過對於剩菜放久了亞硝酸鹽是否會超標,石廚師長說,倒還真不清楚。

肉類菜亞硝酸鹽比蔬菜高。為了讓大家對剩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有個更客觀的了解,實驗人員特地將4個菜分成了4份,分別裝入一次性降解餐盒,包上保鮮膜後,分別貼上半小時、6小時、18小時、24小時的標籤。然後,將這些樣本都放進實驗室冰箱,在4℃下冷藏,這個溫度也是普通家用冰箱設置的溫度。

實驗人員先把菜餚研磨成漿狀,稱取1g(注:g克)樣品置於錐形瓶中,加蒸餾水稀釋。暗處靜置15分鐘,由快速檢測儀直接讀取亞硝酸鹽含量。為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每個樣品都測試3次,最後取平均值。

出鍋後半小時,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這三個菜的檢測結果是,亞硝酸鹽含量都沒有超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的最高限值,即蔬菜類4mg/kg、肉類3mg/kg(注:mg毫克,kg公斤)。但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比韭菜炒蛋和炒青菜要高。對此實驗人員說,肉類菜餚一般比蔬菜類加入更多的調味料,調味料中本身就含有硝酸鹽,這些硝酸鹽被微生物轉化為亞硝酸鹽,就導致了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較高。

紅燒肉亞硝酸鹽率先超標。6小時後,差不多為中飯到晚飯的時間間隔。許多老年人或者雙職工家庭在休息天、中午燒的菜,晚上再吃很普遍。

實驗人員打開冰箱,把貼有“6小時”標籤的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和紅燒鯽魚取出來,然後放進微波爐,用中低火加熱1分鐘,拿出微波爐後,這些菜餚看起來仍然很新鮮。實驗人員對這些菜餚的亞硝酸鹽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發現,6小時後剩菜中亞硝酸鹽含量都有所增加,炒青菜增加了16%,韭菜炒蛋增加了6%,紅燒肉增加了70%。其中,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達4.2558mg/kg,已超過了國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中“肉類3mg/kg”的限量標準。

冰箱放18個小時全超標。18小時後,實驗人員又從冰箱中拿出貼有“18小時”標籤的4個菜,用微波爐加熱後作檢測。檢測結果發現,炒青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增幅非常大,比6小時增加了443%,紅燒鯽魚增加54%,韭菜炒蛋增加47%,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從這實驗看出,隔夜菜放到第二天中午,炒青菜、紅燒肉、紅燒鯽魚亞硝酸鹽含量都超過了國家標準。

菜餚放冰箱24小時吃不得(隔夜菜冰箱裡放24小時,亞硝酸鹽含量全部嚴重超標)距離4個菜燒好的時間差不多過去24小時後,實驗人員從冰箱中拿出最後一批貼有“24小時”標籤的4個菜餚,同樣用微波爐加熱後作檢測。

檢測結果發現,跟18小時相比,4個菜餚亞硝酸鹽含量繼續大幅增加,且全部超過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的限量標準,其中炒青菜超標34%,韭菜炒蛋超標41%,紅燒肉超標84%,紅燒鯽魚超標141%。

實驗人員說,出鍋後24小時,葷菜亞硝酸鹽含量超標厲害,是因為紅燒的菜餚,所用的調料中本身就含有硝酸鹽,而且葷菜蛋白質含量高,24小時後,微生物分解了大量蛋白質化合物,促使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

常溫下亞硝酸鹽含量上升快。為了解冰箱冷藏與常溫下菜餚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實驗人員還將一份紅燒鯽魚樣本在常溫下放置了4小時然後測定其亞硝酸鹽含量。結果顯示亞硝酸鹽含量的三次測試平均值為8.9483mg/kg,超過國家限量標準一倍以上,比在冰箱中放了24小時超標得還要多。

蔬菜越不新鮮亞硝酸鹽含量越高。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系實驗室沈建福副教授介紹,以前他們實驗室做過生的蔬菜的亞硝酸鹽含量測定,結果發現蔬菜中都含有亞硝酸鹽,但沒有超過國家標準。總的趨勢是,越不新鮮的蔬菜,亞硝酸鹽含量越高,而那些爛了的蔬菜,亞硝酸鹽超標比較明顯。

蔬菜中之所以含有亞硝酸鹽,是因為蔬菜生長過程中要施氮肥,硝酸鹽就是從氮肥中來的。硝酸鹽沒有毒性,但空氣中的微生物會進入到剩菜中,而常溫下微生物更加活躍,會產生一種還原酶,這種酶可以讓菜餚中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

沈老師說,從生的蔬菜含亞硝酸鹽的情況看,熟菜的亞硝酸鹽含量只多不少。“理論上,剩菜放的時間越長,微生物的活動越厲害,亞硝酸鹽含量也就越高。而且不同的菜,亞硝酸鹽含量也是不同的。”

都市快報:攝入3克亞硝酸鹽即可中毒致人死亡。亞硝酸鹽可使血中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運氧的功能,致使組織缺氧,重則死亡。長期食用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腸癌等疾病。成人攝入0.2至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

可見,吃隔夜剩菜的危害非常大。舉手之勞,將此信息分享給家人和朋友吧!



地點    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