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小米 :五榖雜糧類中 唯一的鹼性食品,最夯十穀米之一。

小米雖然是很平價的食物,但大家很少買來當主食,原來它是很了不起的食物。
問世間,小米為何物?
特色 1.《本草綱目》怎麼說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提到小米能治養腎氣,去脾胃中熱,治胃熱消渴、利小便等。也就是說,小米可以在人體內除濕、清熱、利尿、健脾、固腎,滋潤臟器等。同時小米又可以「益氣」,因此適合身體虛弱者康復時食用;能加以補充人體失去的能量。

《本草綱目》也說,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把小米煮成稀飯的療效都一一指出了,顯然是非常鼓勵這種吃法。因此民間習 喝小米湯增強小腸功能,並以此「養心」、「安神」。

特色 2. 不含麩質低過敏


一般的全穀類(如糙米、小麥)似乎都具有「麩層」﹙也就是『糠』的部份﹚,唯獨小米卻不含「麩質」,所謂『麩質』,是存在於穀物中的蛋白質,也是米麥中的主要過敏原。像是麵粉的筋度高低,即是由內含『麩質』的多寡來區分。因此,沒有麩質的小米不會刺激到腸道壁,擁有比較溫和的纖維質,容易被人體吸收消化。對胃腸比較弱的人來說,食用小米是最合宜的養生選擇!不要誤會小米已被精製過,去了糠(麩)層才沒有麩質;誤認它沒辦法擁有 1. 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的,2.可以吸附致癌物的,3.並能增強大腸排除廢物的「五穀纖維」!因為它本身的外型就不需要精製﹙只需要脫殼﹚,故在碾製過程中所有胚芽的營養價值,也都被完全保存,它的纖維素相當的高(8.6%),似乎只有低於燕麥﹙它的口感粗澀﹚,還小贏了糙米呢! 更重要的是,它具備的纖維質溫和;不但不具有「麩質」的過敏原,其中包含的「小米蛋白」更是一種低過敏性的蛋白﹙主要是米精蛋白﹚,安全性很高,還可以提供給體質敏感的嬰幼兒食用呢!

特色 3. 和蔬果一樣是鹼性


所謂「酸性」食物,大多屬於油脂類、肉類、海鮮類、五穀類、蛋乳類這些。可是其中有一個例外,這個奇葩就是「小米」, 它雖然是五穀類的,卻跟您吃的蔬菜、水果一樣,通通是「鹼性」的!小米是鹼性食物,烹調以後,還是鹼性。尤其是五穀類,通常愈精製愈容易增強它酸性的程度,只有粗製即可的小米,完全沒有這種顧慮!話說我們人體血液的酸鹼值,大約為微鹼的PH7.4,這樣才有利於體內廢物的排出。若是我們總是吃下很多酸性食物的話,體質偏酸,就會影響器官功能的運作,體內廢物代謝不良也會損傷人體對疾病的防禦能力。﹙最理想的情況,每日飲食的 3/4 應是鹼性食物,酸食物佔 1/4 就好﹚原住民在過去以狩獵維生的時期中,男女老少經年累月都吃了那麼多的肉類,為何沒有出現酸性體質會有的痛風、關節炎這些問題呢?因為他們當時的主食類不是酸的,而是鹼的!而且還不是普通的鹼!因為當時小米「野生野養」都是「有機」的,有機的東西就會吸收有機土壤裡所含的鹼性礦物質,所以生成食物後的鹼性更強!

知識小補充︰酸鹼食物區分法承上,我們說鹼性的體質可以增加自體排毒功能,維持身體的健康,所以要多吃鹼性食品。但食物酸鹼性的區分辦法,卻不是依照食物的口感味覺而定的!它們是依其在人體內,最後被吸收消化、燃燒後,所殘存的『礦物質成分』來決定的! 也就是說,如果您吃下的食物經消化燃燒,所殘留下的礦物質有鉀、鈉、鈣、鐵、鎂、錳這些,就屬於鹼性食物;如果消化殘留下的礦物質是磷、碘、氯、硫磺、氟這種的話,那就是酸性食物啦。

特色 4. 營養叫我第一名


不需精製的小米,有許多、許多的原始營養被保留了下來。因此令人類的驚喜連連,例如︰ ﹙1﹚ 澱粉含量小米澱粉含量超過 70%﹙每100克小米含有碳水化合物 76.1克﹚,這樣的含量完全不低於稻米跟麥,可以說是一種補充大量能量的「能量食物」。﹙2﹚ 營養高小米內含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礦物元素等,平均都高於其他穀物。例如每 100克小米就含有蛋白質9.7克,比稻米還高。﹙但是小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並不是絕對完美,因為小米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並不是太理想。﹙3﹚維生素B1 尤其小米中的維生素B1﹙維生素B1是穩定精神的良品,強化神經系統功能,並保持心臟正常活動。﹚含量,可達稻米的幾倍,並且位居所有糧食之首!﹙4﹚無機鹽而小米中的無機鹽﹙或指礦物質存在水中成為離子的一種狀態﹚含量也高於稻米許多,尤其是維生素B2﹙它是幫助口腔、消化道粘膜健康,維持眼睛視力,也是代謝脂肪的好幫手。﹚100g中就含有 0.12mg,還有鐵﹙構成血紅素並增強人體的抵抗力﹚,100g 中佔有5.6mg,這對五穀類來說,如此含量可說是很棒了。﹙5﹚胡蘿蔔素一般糧食中通常不含有「胡蘿蔔素」﹙它可幫助預防某些癌症,具強力抗癌活性,並能轉成維生素A﹚,這算是蔬果中才比較有的東西,但可愛的小米每 100克卻含有 0.19 毫克,這也是它令人驚艷的強項。 ﹙6﹚補充「硒」元素說到「硒」,要先說點別的。您知道科學上對癌症病人研究過,發現他們的體質都呈酸性,並且嚴重缺乏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硒嗎?因此希望大家要多吃鹼性食物,並且注意補充維生素C及硒。 (硒對於心肌梗塞、預防高血壓都具有良好效果,與維生素E合在一起,更能產生良好的抗氧化作用。但是富含硒元素的魚類啦、穀物啦這些全都是酸性的,等於是補了「硒」就多了「酸」,這樣會好嗎?…怎麼辦?「救星」就是硒含量非常豐富的「鹼性小米」,這個珍貴的硒成分使得小米防癌、抗衰老,並對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病等文明病,也具有預防作用。  


小米粥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何其艱難的「愛的勞務」,長期照護政策不能再拖

何其艱難的「愛的勞務」!

去年年底各大報紙曾經報導︰

這真是令人驚悚不止的一幕!報紙頭條新聞的標題赫然幾個大字:八旬翁釘死久病愛妻。 八十三歲的王敬熙,騙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八十歲太太吃下幾粒FM2之類的藥物,然後將十五公分長的螺絲起子釘入她的天靈蓋。王敬熙在部落格上的文字、事後的談話,及識者的陳述皆顯示,他們是一對相當恩愛的夫妻;這是報紙編輯作成「釘死愛妻」標題的依據,因為他們夫婦倆皆認為「先走的人是福氣」。

王敬熙透露的想法是:釘死妻子,是讓她「安樂死」;事後他並拒絕提供在美國的兩個兒子的連絡方法,說是不想拖累兒子。但據醫師說,服了那種藥物仍有知覺,螺絲起子穿腦會引發極大的痛楚;而兩個兒子畢竟會知悉這個悲劇,又將在心智上留下多大的傷痛。王敬熙自認是為妻子及兒子著想,事實上恐怕適得其反,至少是未能達到他的初衷。

這件慘案又引發了「長期照顧體系」的討論。王敬熙夫婦的結局雖是如此悲慘;但就其實際生活條件言,較諸其他相似個案,卻絕非最不堪者。首先,王家夫婦相當恩愛;夫婦同住,還說不上是「獨居老人」;經濟條件尚能維持,例如搬入電梯大廈;也有自我改善的思考及能力,如改置沐浴設備,自費在大樓入口鋪設坡道;不是請不起傭人,而是不放心;參與教會活動,尋求社會參與及社會支持。王先生是退休工程師,八十三歲而有自己的部落格,王太太曾教外國人學中文;這些情況及條件皆顯示,王家的實際境遇尚可,悲劇可能出在主觀的心理素質。我們想問的是:還有多少這類家庭,其因應條件遠不如王家者,他們是如何活下去的?他們的故事上不了媒體,卻可能正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據統計,台灣需要長期照顧(幾乎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對象逾六十萬人(失能老人逾二十四萬,其他需人「長期照護」的身心障礙者四十多萬);但僅五萬人住進安養中心,十六萬人聘外籍看護工,另有四十多萬人留在家中由親人照料。當然,這還不包括「黑數」,與不及「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門檻的族群。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超過七%),再加上少子化,此即意謂台灣已漸進入「王老先生與王老太太的社會」;約七年後,二○一八年,台灣將成為老年人口超過十四%的「高齡社會」,至二○二六年(十五年後)即進入老年人口逾二十%的「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屆時將如何維持這個「八十多歲王先生與王太太的社會」?僅老年化的問題已是如此嚴重,何況還有病與殘的問題。

以下這篇文章值得深思︰

【聯合報2011.01.06社論】

王曉民、陳長文、王敬熙,三個近日登上報紙頭版的名字。三個名字的背後,是三個不同的生命情節:半世紀的植物人、廿八年重殘子的父親、手刃病妻的老翁;這三個故事共同訴說台灣社會最深沉的悲哀:殘破的長期照護制度,讓人民殘不得、病不起,家庭照護重擔讓許多家庭陷入痛苦深淵。


台灣最知名的植物人王曉民,在臥床四十七年後,去年三月悄悄走完人生。直至近日立法院討論「安寧死」,她的死亡才為人知。十七歲車禍倒下,過世時已是六旬老婦,「王曉民」三字總在討論生命尊嚴、死亡自決、長期照護等議題時被提起。「王曉民」標記著這個社會未能解決的政策難題。

每十五分鐘得抽痰才能存活的王曉民,長臥半世紀才溘然長逝,著實是個奇蹟。這是何等強韌的親情,召喚出社會的自動捐助與關懷,才能讓照護任務堅持了四十七年,維持王曉民呼吸不輟;但歌頌王家父母及三個妹妹的堅毅是難以承擔的重,為了一名倒下的家庭成員,多年來王家付出了多少代價?

長期照護病殘家人,是何其艱難的「愛的勞務」,那是財務、體力與心靈的無盡煎熬。王曉民的母親趙錫念因不忍女兒受苦而要求「安樂死」,她長達卅四年「守著青春已消褪、容顏已枯萎的女兒」,忍著癌症侵蝕,為女兒活下去,終至油盡燈枯。

再聽另一位父親照護殘兒的心聲:「日復一日,每天都是挑戰。」知名律師陳長文深知其中況味,他親身見證妻子一手包辦文文的生活作息,照顧者已是為人而活,沒有了自己,無怪乎學者描述照顧工作是「生命的交換」。但人民面對世間必然存在的病苦殘,難道只有「一命換一命」一途嗎?

自稱「王老頭」的王敬熙,在部落格向陌生人傾訴獨力照顧病妻的苦處。這不會是個案,全球化潮流下,多少台灣人必須遠離高堂,逐全球職場水草而居。當兩名兒子都落腳美國,王家兩老只得在台灣「老顧老」。政府目前的「十年長照計畫」只提供一定時數的居家服務,無法滿足王老太太一天多次的高頻率需求。老先生在壓力之下,偏執地以「加工死亡」來終結困境,真是至悲至慘。

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功能式微,當變故發生,家庭早已無法獨力承擔風險;真心「為民所苦」的政府早該承擔起完善的照顧政策,讓長照變成公共化、普及化,而不是讓各別家庭自力救濟,再逐一被重擔擊垮。

陳長文因愛子之心,遊說立委修法擬將外勞居留期限由九年延長至十二年,雖然修法未成,但已再度燃起外勞與長照系統消長問題的辯論。

正因為缺乏足夠的長照服務系統,台灣民眾一直被迫在市場上尋找廉價、可負擔的家庭照顧服務,包括早期的未立案安養中心,及現在的外籍監護工,都是「照顧替代服務商品」。無怪乎,眾多身心智障者家長為替兒女安排長期穩定的照護關係,乾脆花錢娶回外籍配偶,既有了照護人力,又一舉解決長期居留問題。

因為政府對長照政策的遲誤,使得長照體系發育不良,讓開放外勞十八年來,市場愈來愈大,終至衍生今日台灣由「外勞撐起長照半邊天」的畸形發展。但是,當台灣的長照系統只能「外包」給菲律賓與印尼等鄰國的廉價勞力,而不思他途,那麼,長照業務直接由衛生署移交到外交部與勞委會,豈不更省事?

再者,我們依賴便宜好用的外勞,卻一向忽略外籍勞工的工作條件改善。他們之所以「好用」、「半夜一兩點都還照顧」,正是他們透支心力的結果。近來,社福與人權團體為家庭外勞提出最「卑微」的請求:「喘息一日」,工作不該全年無休,又有多少立委諸公聽見?

我們呼籲,長照服務的提供,不應分膚色與國籍;照顧者的人權與被照顧者的福利,都該等量齊觀。

人皆會老,失能者家庭承受的照護重擔,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困境,這樣的生命難題必須找到解答。

地點:林口  長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