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下一個發揮的職場舞台在哪裡?

在台灣,從長輩到小孩對LINE都不陌生,用戶數超過1700萬人,而帶領LINE在短短1年7個月內突破一億人用戶的LINE前執行長森川亮,在LINE事業最巔峰時,2015年3月選擇離開LINE,4月創立女性雜誌線上影音服務C Channel,並預計今年將擴張至台灣和泰國市場,他於30日訪台分享他的職涯經驗,森川亮說,他在職場上的轉折關鍵,一切都只因為他不想過「太安逸」的生活。

森川亮在職場工作20幾年,待過日本電視台(日本電視放送網株式會社)、SONY、HanGame Japan(後來的NHN Japan股份有限公司,LINE),加入LINE 12年,擔任LINE執行長8年,才決定自己創業。他一路以來的工作經驗都選擇追求自己內心的聲音,往最難的那條路走,這也是讓他能在公司內部持續創新和保持競爭力的原因。跟一般不願接受改變的日本人相比,他很特別,親身實踐展現自己面對快速變動環境的執行力。以下是他的演講摘要:

LINE前執行長森川亮  
(圖說:LINE前執行長森川亮分享他的職涯選擇。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1、在大企業做內部創新很困難

我在日本電視台的網路部門做設計和工程師,成立新公司,主攻海外市場,對亞洲電視台來說,很難想像跨國提供服務。但電視台如果不成立新東西的話,只好停掉事業,我思考如何讓這個事業有營收,當時剛好有棒球隊巨人隊的轉播,台灣很迷巨人隊,因為有了廣告,部門開始有營收。但如果要靠事業來賺錢,在大企業內部成立新事業是有困難的。
2000年我加入SONY,不管是電視、耳機、PC、錄音機、Play station都賣得很好,很有創意。當時我待的那個部門想結合數位與內容,把電視和聲音連接起來,只是那時缺乏很多東西,行動電話裡也沒有攝影和照相功能,我們想做創新,但要事業化卻很困難。其間做很辛苦的掙扎,因為網路產業本身需要標準化,很難使用SONY的技術,因為要花很多錢也不好用,讓SONY很難做到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而且SONY的內容如果放到市場上的話,很容易被複製,內容產業也會抱怨,所以很難開展。
後來SONY與別家公司合資子公司,做IP傳播,10人的團隊,在三年內從0做到營業額20億,結果SONY的老先生們,開始對這個說東說西,在大公司成立新創公司的確很困難,我因此離開,到只有30人的HanGame Japan,一開始營業額只有2億。

LINE前執行長森川亮  
(圖說:森川亮一路以來,都不選擇最安逸的那條路。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當時我36歲,薪水減半,我原本在日本電視台時,第二年就已經年薪1千萬元日幣,轉去SONY之後雖然有調薪,到新的公司薪水又減半了,我每次做新的決定和轉換,周遭人都會反對我。
加入HanGame Japan後,某天社長說,從下個月開始要我做事業部部長,這件事讓員工很反彈。社長說,「反正每個月都會換一個部長,做不好再換一個就好啦,不用擔心。」我運氣很好,那一年利潤很好,從4億到20億,再到50、80億日幣。
2007年公司改名為NHN Japan,我接下社長位置。當時以線上遊戲為主,以休閒遊戲類的搞笑遊戲為主。當時大家都想說如何把溝通做成事業,我要把重點放在搜尋,因為母公司NAVER在搜尋部分做得很好,我們就建立新事業,成立子公司NAVER日本總公司,後來又併購了livedoor(活力門)。
我們一直很想超越Google,請了300名員工,專注做搜尋引擎,但後來做得不是很好,是一次失敗的經驗。後來以人跟人之間互相交流、溝通知識為主,把溝通更活性化,透過手機做溝通,雖然搜尋做得不是很好,但我們的策展媒體做到日本第一。

2、快速變化的時代,要把變化變成自己的優勢

LINE做得很好,也普及到全世界,第二年200億,去年開始一年成長2億,事業進展順利,不過公司管理是很辛苦的。因為我們公司有30%員工是外國人,比例很高,所以跟一般日本公司的做法不同。其次,產業變化快速,除了要正規管理,還要管理快速變化。
以往公司認為自己必須變化,也思考必須變化,但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把變化變成優勢的話,不會成功。因為現在變化越來越快,面臨加倍成長的變化,呈現直角形往上加速。也由於網路讓資訊分享更容易,所以做新的嘗試也很容易曇花一現。
我經常會思考,現在很難看到預測未來的書,因為通常在寫的時候,未來就已經到了,在變化中,你會看不到未來。你沒有辦法去思考未來,要去跟上現在的變化,把變化變成你的強項,到底可以變成多大的強項,是你可以做的地方。
人類的歷史很短,就算人再聰明,但如果沒辦法因應變化的話,也無法生存下來。如果公司沒辦法因應未來的需求,或不去創造需求的話,無法生存。個人也是如此,出自名校、進好的公司,如果沒辦法因應下個世代的變化,無法確立真正的幸福。所以,到底如何因應變化、要如何增進強項,應該是我們管理時的重點。
我成為LINE執行長後,訂定事業計畫,一開始每一年都會修正一次計畫,後來因變化太快,一年修正三次,甚至後來每個月要修正一次,最後是每個星期都要修正。員工非常不喜歡這個做法,但是隨著社會快速變化,我們必須跟上腳步。不過,要讓員工理解這一點卻需要時間,所以事業計畫我只給一部分人看,而不是給所有人看,增加溝通效率和組織的彈性。
我們不再開例會,因為隨著事業規模變大,參與開會的人變多,情況變成提新的方案永遠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經理和主管則一直在開會,但是如果一整天都在開會的話,就沒有產出了,所以我們不再開例會,只找有必要的人來開會,此時誰有必要、誰沒必要參與就很明確,可節省時間,決定和決策就變快了。
另外,我把員工薪水再設定一遍,人的本質是重視現在及未來,公司也是如此,我們應該要投資對未來有價值的人才,但是大公司往往會根據人過去的貢獻去衡量薪水,這點我覺得很奇怪!因為以前的經驗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未來,這並非無視過去的經驗,而是要提升對未來有希望的員工。我做了這個決定後,有很多員工離開公司,但是我也讓這個公司更有活力,因為留下來的人都對未來充滿希望。
日本人愛做很細的工作,專注往上一直把版本提升,這樣會讓每個月工時很長,但卻沒有看到成果和輸出。細節雖然重要,但日本的人事費用高,無法有很好的成果,所以不能讓員工聚焦在修改1.2或1.5版本而已,要直接從版本1跳到版本3。
如何在快速變化中生存?因應變化,變成自己的強項,不斷修正方向往前跑,要用快速的速度提出革新性創新的商品。因為從決定到產品出來,要訂計畫、花很多時間討論、寫規格書,耗時三個月,這個社會就已經在變了,很多公司就把產品推出並搶先了,所以這個前階段要做得非常快。

3、與其做風險管理,不如趕快去解決風險

大部分公司會成立新的事業部門,但大家還是會比較重視原有的事業,因為做新的研發時會覺得影響原有的事業,所以我讓東京部門全都在做新東西。
要做新事業,一定會有風險,公司開會時常會說要做風險管理,但是要做新的東西不可能沒有風險,要如何解決問題比較重要。如果一直說風險,那大家不如趕快結束會議,馬上去解決風險。
我有個動物園理論,就算是獅子,在動物園中也會失去生存本能。當生活風格和產品生命週期的循環越來越快,公司需要你可以做出熱賣商品,而不是社長去做。野生的人比較有辦法做熱賣商品,這些人在公司裡是被人討厭的,但他們是最能隨機應變的生存者。如果用公司舊有的評價制度來評價他們的話,會說他們不合群、沒有協調性,不會陪部長去打高爾夫球,每次也都是持反對意見,他們在正常公司中沒辦法生存。可是,創新卻需要很多野生的獅子。
我把組織分成棒球、足球兩種,讓組織也要像足球一樣機動靈活,當球跑到你面前,自己可以判斷要怎麼辦,我們希望讓球運轉得很快,讓接球者自己去判斷如何處理。
在同一個地方一直做同樣的事情,不如在一個位置可以靈機應變地去處理,技巧和經驗很重要,能用很快的經驗來因應的話,才是現在的公司所需求的人才。

LINE前執行長森川亮

 (圖說:組織如果能像足球一樣保持彈性的話,較能因應快速的變化。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現場有觀眾提問,SONY創造出耳機,但為何卻在市場失了地位?SONY犯了什麼錯呢?)
在成功頂點後,就是失敗了,很多人覺得成功之後就還會繼續成功,SONY沒辦法延續成功,是因為他雖然知道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但是並沒有消滅他之前的成功。自己創造的成功,如果不去毀掉的話,就會有別人來毀掉你。就像亞馬遜做書的出版銷售,之後也做電子書,就算書本的銷售額會下降,但是電子書是未來,所以雖然會消滅自己,但還是要採取這個策略。

錄自: 數位時代 Business Next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一句話解釋德國工匠製造理念:不信物美價廉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但是如今,在這個只有 8000 萬人口的國家,竟有 2300 多個世界名牌。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mij1
 
(圖片來源:手藝學堂)
 
  • 「德國製造」曾經是帶有侮辱性的符號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 1887 年 8 月 23 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注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儘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裡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裡去辦企業。
19 世紀 90 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繫,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裡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引擎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品質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品質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 珍視「身後名」不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
我認識一位原德國教授,他家裡現在還有上個世紀 60 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於品質好,照樣在用。我問他「你還用這麼老的東西?」他說「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麼都要珍貴的啊!」
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 10 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 120 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有一張關於德國建築物的照片,名叫「不變的德國」,展現的是二戰以後德國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紀式晚期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德國人非常心疼,因為德國人就是喜歡自己的文化。怎麼辦?德國人死活也要把當年的照片找出來,把當年的設計圖找出來,一定要按原樣一座座地重修起來。今天你跑到德國去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幾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有座王家歌劇院在二戰中被美國飛機全部炸毀,德國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劇院是過去建了 200 年才建好的,結果毀於一旦。怎麼辦?
二戰後德國人就把這片廢墟圈起來,搞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大約上百號人,花了 35 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又重新裝回去了,你現在再看這座王家歌劇院,怎麼也看不出來是炸彈炸爛了以後又重新裝回來的,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說,「這個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由於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由於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項目,好不容易得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會是一樣的。
因此人們說,德國建築師重視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後名」。
  • 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元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Peter von Siemens):「為什麼一個 8000 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 2300 多個世界名牌呢?」
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
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
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幹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品質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
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 400 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 1871 年成立的,現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愛迪達公司是 1920 年創辦的,至今也有 94 年以上的歷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 Fissler 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 100 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失去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 20 年就到頭了,顧客每 20 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划得來嗎?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裡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 1 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 80 億了,還有 70 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
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行銷戰略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幹的是這個事。
  •  探求本質,考慮長遠
今天德國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被定為「國際化城市」,以後打起仗來也宣佈為「不設防城市」,其他城市都是中小城市。
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生活在 5 萬人、10 萬人、15 萬人、20 萬人的城市裡,連 50 萬人口的城市,德國人都覺得太大了。
德國城市的風光幾乎都有這個特點:城市天際線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頂,任何建築物都不能超過它。
我曾與一位德國教授談論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能做到守時?
他說:「城市小,就容易守時。為了守時,也必須得把城市設計得小一點。你要想在『汽車大眾化時代』做到城市不塞車,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任何樓房不要超過五層,在德國,你要想建造六層以上的高樓,必須經過議會投票通過才行。第二個條件是任何城市必須有一半的空間是馬路。只要你同時做到了這兩件事,城市就不會塞車。」
今天德國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那也是世界級的大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所以越高的樓房,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的戰略」。德國人建房子時,是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 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製造」 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
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
「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品質,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後服務。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準、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製造出來的產品。德國 30% 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德國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釘書機,從品質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所有供 3 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管;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於天然有機品質。
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用途的化學產品,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採用了生物分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份,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並富含鎂元素。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後的水,是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傳熱效果又極佳,以致人們說,「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餚。」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 100 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
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
德國人生產的煲湯用的鍋,完全是鋼鐵鑄造的,沉重得連男人都有點端不動,那鍋蓋內側有奇特的花紋,我問一位德國的銷售商:「搞這些花紋幹嘛?」他說:「它蓋上去後,水蒸氣就能上下自然迴圈,不易燒幹,這是一種技術。」德國的鍋具,蓋上去個個嚴絲合縫,說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能為你省下不少瓦斯費。
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 100 年」呢?
他這樣回答道:「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儘量延長使用期,這才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為,產品品質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本文轉載自《金融五道口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八卦山種出精品咖啡


【在地真台灣】彰化市農會推廣八卦山咖啡,多年來從咖啡競賽的菜鳥,到連續2年被評為­國際精品等級的行家,咖啡口感香醇的祕密,就是來自八卦山上的紅土,而咖啡產銷班的班­員,很多都是半途轉職,他們說,返鄉務農,一方面可以陪陪老人家,一方面挑戰自己,突­破原本工作的困境。
https://m.youtube.com/watch?list=PLf2VRok0uRO2noV5gEVKKC7xpUdI0ovZk&index=2&v=WuvPAviMyvI


八卦山:  釋迦牟尼佛 與 金毛獅子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地獄朝鮮!結婚買房全不要 南韓年輕人成「七拋世代」.



▲南韓貧富差距大,年輕人絕望,形成「七拋世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南韓的娛樂事業這近年來發展有成,但光鮮亮麗的糖衣下,在當地年輕人眼裡,南韓竟然被稱為「地獄朝鮮」。因為失業率高、教育費貴、貧富差距大,導致年輕人越來越絕望,漸漸把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買房、夢想、希望通通拋棄,形成「七拋世代」
為了出頭,社會新鮮人加班拚事業,韓劇《未生》靠著精準寫實的對白奪得高收視率,劇情和現實太貼切,也反映出南韓這個世代年輕人的心態。有學生母親說得非常明白:「南韓天然資源少,只有人多,所以任何人想要成功只能努力讀書。」
求學如同打仗,高中考大學要一連考8小時,銀行辦公大樓等機關還得為此延後1小時上班;有的學生拚了,把自己關在小小空間努力K書,但無奈進了社會又面臨失業窘境。2015年中開始,「地獄朝鮮」之說漸漸在南韓廣泛傳開,網路上還出現專屬討論區。



▲年輕人出社會後,在強大工作壓力的夾縫間求生存,但仍看不到未來。

話題持續發酵,南韓年輕一代失業率高,非得考上前幾志願,文憑太重要,否則出社會根本不會被大企業錄取,前途跟著黯淡;教育費用不斷攀升,補習又成為不得不的常態,根據統計,南韓1到3年級小學生每人每月課外教育(補習)費約台幣9900元,4到6年級更增加為13300元,就算結了婚,敢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加上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上開始累積不滿情緒。

南韓娛樂光鮮亮麗,但把糖衣撥開卻傷痕累累。年輕人薪水低,買不起房子,先是出現「三拋世代」:拋棄愛情、拋棄結婚、拋棄生子;接著人際關係和買房也都無法兼顧,形成「五拋世代」,最後連希望、夢想也不可得,直接拋棄,成為「七拋世代」。
許多學生仍抱著希望力爭上游,為了未來想做的事情,只能努力埋頭苦讀。但是承受時代的壓力的南韓年輕人根本難以喘息,未來之路怎麼辦,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原文網址: 地獄朝鮮!結婚買房全不要 南韓年輕人成「七拋世代」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924/569843.htm#ixzz3zqcD6ReF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椰子油與失智症

再提一次

~失智症有救了!~ 
  
在美國,估計有五百四十萬的人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即是失智症,又稱老人痴呆症,這個數字隨著人口老化還在迅速增長,其中的一位叫史帝夫•紐波特(Steve Newport),他的夫人瑪麗醫生(Dr. Mary Newport)是一位初生兒專科醫生,瑪麗醫生發現她的先生有嚴重的老人痴呆症,在醫院為她先生檢查的時候,醫生讓史帝夫畫一個鐘,他卻畫了幾個圓圈,隨後又毫無邏輯地畫了幾個數字,一點都不像一個鐘。醫生把她拉到一邊說:「您先生已經在嚴重的老人痴呆症的邊緣!」

原來是這樣測試一個人是否有老人痴呆的,瑪麗醫生當時很受打擊,但作為一個醫生,她不會就這樣放棄,她開始研究這個病,她的研究這樣說:「老人痴呆,就好像腦子得了糖尿病,在一個人有糖尿病或老人痴呆症的症狀之前,身體已經出了問題長達10到20年。」

根據瑪麗醫生的研究:老人痴呆很像第一類或者第二類糖尿病,起因是胰島素不平衡,因為胰島素出了問題,便阻止了腦細胞吸收葡萄糖(glucose),葡萄糖是腦細胞的營養,沒有葡萄糖,腦細胞就死了。

原來如此,優質蛋白質營養我們身體中的細胞,但營養我們腦細胞的是葡萄糖,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兩種食物的來源,我們就是自己健康的主人了!

下一個問題是,從甚麼地方找葡萄糖?一定不會是我們從店裏買來的現成葡萄糖,也不是葡萄,要找替代品,腦細胞的替代營養是酮(ketones),腦細胞很歡迎酮,酮不能從維他命中找,椰子油含甘油三酸酯(triglicerides),椰子油中的甘油三酸酯吃進身體中後,在肝臟中被代謝為酮,這就是腦細胞的替代營養品!

通過這個科學的驗證後,瑪麗醫生在他先生的食物中加椰子油,僅僅才過了兩個星期,他先生再次去醫院做畫鐘測試,進步是驚人的。

瑪麗醫生說:「當時我想,這可能只是狗屎運吧,是不是上帝聽見了我的祈禱?不會是椰子油吧?不過反正沒有別的方法了,不如繼續服食椰子油。」

瑪麗醫生是傳統醫術基地的一份子,她清楚地知道傳統醫藥的能耐,畢竟,傳統醫藥能做的實在是不多。三個星期以後,她先生第三次去做智能畫鐘測試,成績又比上一次進步,這個進步,不單是在智力上,還在情緒和體力上。

瑪麗醫生說:「他本來已經無法跑步,現在又可以跑了,本來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無法閱讀,但在服用椰子油兩、三個月以後,他重新可以閱讀了。」

她先生本來行動已經開始不靈活,早上不說話,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起床以後,他精神奕奕的,說說笑笑,會自己喝水、取餐具。」

表面上這都是非常簡單的日常瑣事,但只有過來人、只有家中有老人痴呆的親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欣悅:能有這樣的進步,真是不容易!

 [文/嚴浩 (香港「半畝田」專欄作家)]

延伸閱讀:


吳東進說,他發現這種純天然的椰子油可以改善老年失智問題,所以他大量買進,不僅天天吃,也給媽媽吳桂蘭服用,並送給所有新光集團董事會成員。


吳東進說,吳桂蘭最愛吃椰子油煎蔥油餅,使用2~3個月後,吳桂蘭最近突然叫出吳東進小姑婆的名字,吳東進說:「媽媽好幾年都不會叫小姑婆名字。」吳東進朋友的媽媽在每餐服用3~4匙椰子油後,眼神已可聚焦,證明椰子油真的可改善老年失智的問題。

吳東進說,他現在每天早上也將椰子油塗在麵包上,當奶油使用,口味意想不到的好,還年輕的人可拿來保養、預防,若給已有失智症狀的則可以改善。

吳東進說,失智就是因為養份無法傳輸到腦細胞,而養分必須靠人體分泌胰島素才能傳到腦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為胰島素分泌不易;吳東進打比方:「養分無法上到腦,腦細胞活活被餓死後,就失智了。」他說自己是偶然看到美國學者的研究,指出椰子油裡有中鏈三酸甘油脂,可以不用靠胰島素就能將養份提供到腦部,對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都可改善。

吳東進因而四處尋找天然無添加的椰子油,後來找到二處,其中一處就是長庚生技椰子油,他甚至拿給義美董事長高志尚化驗,證明他提供給眾親友的椰子油是天然沒有添加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