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大資料分析

台積電運用大資料分析 創造半導體製程技術優勢

晶圓製程從20奈米縮小到10奈米,電路線的寬度就得精準到做進一根頭髮的1萬分之一,到底台積電如何面對這樣艱鉅的新世代先進製程挑戰?

一個隨時身處在奈米世界競爭當中,每天所要處理的都是如何在一根頭髮不到線寬中,將所有電路元件通通塞進晶圓裡頭,過程中還得經過千道繁瑣的製程過程,監測生產機臺每秒產出的百萬筆製程資料,以提升良率,這也是臺灣半導體龍頭大廠台積電,在不斷朝向新世代先進製程的物理極限,所要面對的大資料挑戰。

然而,台積電不是這幾年才開始投入大資料分析,早在2000年,廠內就開始在蒐集機臺製程資料,並嘗試利用這些蒐集而來的資料進行分析,只是當時受到技術及條件限制,以致於在分析資料上,光是跑一次分析就得要花上一個星期才分析出結果,不只相當耗費時間,也難以拿來做大量分析應用,一直到2011年之後,透過運用大資料分析技術,情況才獲得明顯改善。

台積電300 mm Fabs技術委員會處長黃裕峰以射箭打比方,以前在40奈米製程時代,因為靶夠大,隨便射一隻箭都可以打中靶心,但是進入到20奈米先進製程後,不只是靶變小了,所有射出來的箭還要正中靶心,這件事情就變得不太容易。

到底半導體製程技術有多困難,若以一根頭髮當例子,黃裕峰也說,其寬度大約是在10萬個奈米左右,當拿來與20奈米先進製程技術相比時,其電路線的寬度大約只有一根頭髮的5千分之一,而要在這樣大小範圍內做進所有的電路元件,隨之而來的挑戰難度也非常高。

一個台積電12吋晶圓廠,每秒約產出100萬筆資料

然而,台積電面臨的不只有製程技術上的挑戰,還有因為開發新製程技術而不斷購入的機臺設備,這些新式機臺都配備了更多感測器,能蒐集到更多的製程資料,黃裕峰表示,過去廠內一個機臺大約有200~500個感測器,但到了2014年,平均一個機臺已經有500~1,000個感應器,一些更先進的機臺,甚至配備數千個感測器,例如,一臺半導體製程使用的黃光浸潤式機臺,造價逾30億元,配備的感應器數量更多達7,000個。

黃裕峰指出,從40奈米製程進入到28奈米製程,製程資料量成長了4倍,而進入到20奈米製程後,資料量更是大幅提升到原先的24倍,而現有台積電一個超大型晶圓廠(GigaFab),平均每月可以生產10萬~20萬片的晶圓,若一個12吋(300mm)晶圓廠來計算,每秒可以產出約100萬筆的資料。

先進製程的開發都是挑戰物理極限

台積電卓越製造中心總主持人暨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簡禎富表示,以台積電來說,每一個先進製程技術的開發,都是在挑戰它的物理極限,走的都是以前沒有走過的路,也因為是過去沒走過的地方,因此有部分傳統或原來知識可能就會受到局限。
像是原來20奈米製程技術,現在要縮小為10奈米,那從20奈米縮為10奈米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原本沒有的限制,比如說20奈米原來的誤差可能為2奈米,只占10%,但製程當縮小到10奈米時,若誤差範圍還是維持在2奈米,就會發生問題。

簡禎富也指出,大資料分析對半導體發展先進製程的重要性,也是因為一直都在探索,既然是在探索,過去知識就不能百分之百完全套用,而是得靠著在探索過程中不斷累積大量資料,從推衍中不斷歸納找到潛在有用的樣型(Pattern),才有可能繼續走下去,這也就是一個互補概念。「很多時候,大資料分析並不是要直接挖到寶,反而是要用來縮小範圍。」簡禎富說。

大資料分析也提供另一種歸納方式,簡禎富也解釋,就像是針對歸納的方法,如果是資料量很小,那麼可以用統計方法歸納,然而,半導體業隨時面對的都是新製程挑戰,遇到都是大量資料及複雜製程過程。

以晶圓生產機臺來說,通常會歷經一千道製程程序,中間經過製程站點很多,而且會產生回流,回流過程還不一定走同樣的機臺,因此容易造成很多雜訊發生,甚至過程中也會出現複雜的交互作用,進而產生共線性問題,因此,有時在找問題的時候,並不一定能直接找到真正的嫌疑犯。

每片晶圓完成需歷經千道製程,監測百萬筆資料

不同於其他產業運用大資料分析,黃裕峰表示,半導體業運用大資料分析有其複雜度的挑戰,舉例來說,目前台積電每產出一片晶圓,通常需經過500至1,000道的製程步驟,約可產出百萬筆的製程資料,而每一個前後製程的機臺間都環環相扣,有很重要的關聯性,甚至每個機臺都可視為一個群組,有各自的特性。

即便是相同的機臺組群,機臺的效能也不見得一樣,因此,如何透過分析資料挖掘出複雜製程中的變異資料,找出最關鍵的控制因子,達到所要的生產良率和品質,就有其一定難度。
甚至,如果更往外擴及像是供應商提供的原料,也同樣可能造成變異的情況發生。黃裕峰指出,過去就曾發生過負責提供空白晶圓片(Raw Wafer)的供應廠商,因為製程上的些微差異,導致晶片實際生產後,在晶圓電性測試(WAT)跟晶圓良率(CP)產生很大的變異。
因此如何透過機臺製程資料,從這些問題中找出最關鍵的控制因子,拿來運用在半導體製程生產管理上,提供如生產良率、製程品質,甚至是節能方面改善的解決方案,也成為半導體大資料分析很重要的範疇。

目前台積電在半導體大資料分析上,主要包含了五個大資料應用範疇,分別是針對了機臺控制(Tool Control)、機臺健康(Tool Healthy)、機臺生產力(Tool Productivity)、品質控管(Quality Control),以及人員生產力(People Productivity)上的大資料分析應用。

運用大資料分析,機臺匹配時間縮短至1個月

大資料分析運用在機臺控制時,主要是要找出機臺變異以提高晶圓良率,其中又以機臺匹配最為重要。黃裕峰說,以往台積電的機臺匹配作法是先在產線上生產一批產品,等到最後產生晶圓電性測試跟晶圓良率後,再來比較此機臺是否跟之前的機臺一樣,如果相同就放行,不一樣才扣留。

但通常半導體生產周期很長,從投入到產出往往需1~2個月時間,要是機臺有問題也得要3個月後才能知道,因此就能運用大資料分析來縮短機臺匹配放行的時間,台積電也表示,透過這種大資料分析應用,在機臺匹配上至少可省下一半的時間。

而在機臺健康診斷上,台積電也希望透過感應器的資料來預測機臺健康狀況。由於半導體製造昂貴,因此每一個製程流程都需要去監控,而監測都需要控片(Control Wafer),黃裕峰表示,光是每月廠內都裝設有十多萬片的控片,來驗證機臺是否發生問題或產生變異,然而,這樣的作法不僅浪費金錢且不具時效性,也是半導體生產中很大一筆成本開銷。

因此在大資料分析應用上,黃裕峰表示,台積電也嘗試透過蒐集最底層的感測器資料,經過大資料分析來達到預測機臺健康程度。「預測的技術重要,就是希望提前看到問題,找到關鍵因子,然後去控制它。」黃裕峰說。

除了機臺匹配及健康診斷外,台積電後來也將大資料分析拿來使用在機臺生產力上,透過找到大資料相關的關鍵設定或因子,用來改善及提高機臺的生產力,像是藉由更高的故障排除資料來提升機臺設備效能,這也是台積電從大資料分析找到的另一個應用發想。
目前實際套用這方法後,台積電表示,已經可以提升晶圓廠機臺的生產力,生產效能最多提高到1成,也讓以往難以提升產能的舊世代晶圓廠,現在也有機會運用大資料來達到產能提升的效果。

善用大資料分析,找出影響客戶產品規格的關鍵因子

而在品質控管上,由於半導體廠主要業務都是晶圓代工,因此擁有非常多客戶,而每個客戶的產品特性跟規格都不太一樣,如何在製程過程或機臺管控上,運用大資料分析找出影響客戶產品規格或特性的重要因子,進而提前去控制來滿足客戶需求,這也是大資料分析應用很重要的部分。

黃裕峰也說,以台積電而言,一個晶圓廠內設有將近千臺以上的機臺,負責生產線任務,而如何確保這些機臺的製程,提供給客戶的產品規格都是一模一樣,就關係到如何控制機臺參數與製程的能力,甚至針對客戶產品特質,在生產過程找到關鍵製程機臺加以去控制,這些都已經是有實際運用,而不只是一個發想而已。

除了生產製程上的應用外,黃裕峰指出,目前台積電內部也有一些實際將大資料運用在人員生產力的作法,像是找出是否有更好的系統,可以改善廠內人員的工作效率,來減少繁瑣工作、簡化流程,以及加入更完整的IT系統支援。

大資料分析也對於半導體業將帶來更大機會,可以發展更精確的模型(Model),透過這些結合數學統計方法論的分析模型,進行資料採礦,針對不同的需求情境找到問題。黃裕峰表示,目前,台積電工廠端已經逐步發展有超過數十種以上的模型投入運用,像是良率改善,以及後來的機臺匹配與健康診斷等,都是隨著需求增加而逐步演進而成。

半導體結合大資料分析,加快產品投入市場應用時間

此外,簡禎富也認為,在高度競爭的半體導業,半導體結合大資料分析也可提供製程更好的效率,代表能更快找到問題,然後應用在產品上。即使兩家半導體廠最後都能做出百分之百的產品,但比較快做到的一方和較慢做到的一方,這中間就會有一個差距,畢竟市場價格是隨時間在下降,越快做到的半導體廠,其產品價值也就越高。
另一個帶來的效果,簡禎富說,有些時候大資料也會解決半導體製程上的盲點,即便是半導體專家或工程師,在尋找問題時也會遇到專業上的盲點,而透過大資料分析則是協助專家們找到專業的盲點,自然而然就可能會產生額外的效益。

從尋找製程變異,進展到提前預測變異

除了良率提升外,半導體產業現在也開始逐漸將大資料分析,提升到預測部分,甚至是朝向能自我診斷與自動修復的目標前進。黃裕峰表示,以台積電來說,過去廠內大多將大資料分析運用在故障排除上,像是在發生晶圓變異時,用來查出變異原因或是底層資料的問題。
但現在,台積電也開始將大資料分析提升到預測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或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應用,例如,提前預測機臺的變異或對可能產生異常的機臺提前修復,甚至是透過與自動控制系統或工具結合,朝向自我診斷(Self-Diagnostis)及自動控制(Automatic Control)的目標邁進。黃裕峰也說,這是台積電朝向智慧工廠發展的一個大方向,而目前已經有部分做到,其他仍在努力當中。

台積電導入Hadoop平臺,不到2小時就分析完百萬筆資料

目前,台積電使用HBase資料庫作為大資料分析底層的資料基礎設施,並導入平行處理系統的Hadoop平臺,透過SPSS、SAS及R語言等統計分析工具,將所有機臺製程資料,透過資料前處理、過濾、特徵萃取等步驟,拿來進行各種資料採礦,找到關鍵因子,最後將分析結果經由資料視覺化工具,將結果呈現出來。

台積電300 mm Fabs技術委員會暨工程自動化整合部經理王天文說,目前在台積電的大資料應用,要找到一個答案,不是只套用一個模型,而是可能要套用上幾百個模型才可能找到,甚至這些模型裡還包含了各別過濾條件,再從這麼多的模型中找到最正確的答案,而比起傳統依序找問題的方法,利用平行運算來協助,更能發揮更大的成效。

而在導入Hadoop技術後,也大幅縮短台積電的資料分析時間,台積電表示,過去將這些機臺取得資料拿來執行一個模型分析,可能要花3~5天時間才能得到結果,但現在幾百萬筆的資料,約只要1~2小時就能取得分析結果,也因為有了大資料技術,才能讓台積電拿來大量分析應用,更快速找到製程問題加以解決。

為了建立更多統計分析模型來改善製程或良率的問題,目前台積電約有數十位成員投入大資料分析的開發,這些資料科學家,成員背景多來自不同的科系,像是有統計、化工、材料、心理、經濟等碩博士,而研究背景除了半導體產業也涵蓋了癌症分析、農業病蟲害分析、財務分析及花卉交易分析等,研究領域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黃裕峰說,儘管是來自不同領域,但過去他們所學的內容其實都跟資料採礦息息相關,只是運用的領域不一樣。

王天文也認為,台積電現在所碰到的挑戰非常艱鉅,例如像是10奈米製程技術的挑戰,此外也要面對與全世界數一數二半導體大廠商像英特爾和三星的競爭,所以如何運用大資料分析,開發出一個好的製程方法,甚至領先全球,都是未來仍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半導體運用大資料的熱潮,最近幾年在臺灣已成為趨勢,但黃裕峰認為,現在只是做到起步,而不是已經做到多麼成熟,這樣的情況在國外也仍然持續進行中,至於最終可以替半導體產業帶來多大的效用,這就要看大資料分析技術能發揮到多大效用。

台積電半導體大資料分析架構圖

台積電使用HBase作為大資料分析架構底層的資料基礎設施,並導入Hadoop平行處理系統,搭配SPSS、SAS及R語言,透過資料前處理、過濾、特徵萃取等步驟,將龐大機臺製程資料拿來進行資料採礦,找到關鍵因子,最後經由資料視覺化工具,將分析結果加以呈現。


台積電半導體大資料分析應用範疇





參考資訊

半導體大資料應用的下一步:智慧工廠
http://www.ithome.com.tw/news/92294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日本人常常加班到三更半夜,為何還是全球最長壽?

一個日本老人分享的長壽祕訣,沒想到原因太簡單了!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6.83歲,男性為80.50歲,均刷新了歷史最高記錄。與其他國家比較,日本女性的壽命已經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男性的排名也上升了一位,排名第三。日本人成為全球最長壽人群。

日本人為什麼就全球最長壽?日本人的長壽除了較高的醫療水平和醫療保障外,和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也密不可分!

1.請客總是吃不飽

山東省濟南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德榮說,剛到日本時,很長時間都餓得飢腸轆轆,因為日本醫院食堂的飯,用他的話說是「少得可憐」。幾片新鮮蔬菜、四五片肉片、一碗醬湯、一小碗米飯就是一頓份飯。

他曾多次到日本的導師和朋友家做客,發現日本人請客最大的特徵是主人很熱情,而客人卻往往吃不飽。主要原因是儘管菜品有十幾道,可是每道菜的菜量極少。請客吃不飽不是主人吝嗇,而是由日本菜的特點決定的。

感覺上,日本人的飯量只有中國人的一半,即使是幹體力活的,飯量也比我們少得多。所以在日本,除了相撲運動員以外,很少見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飯很慢,一碟菜我們一口就能吞下,他們卻能細嚼慢咽地吃上十幾分鐘。

適當地節制飲食,是簡便易行的健康長壽、延緩衰老的方法。時常穿梭於各類宴會的人,長期攝入大量的高熱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質的「三高」食品,對健康和長壽損害極大。


2.膳食特點「少量多樣」

日本人的膳食特點是食物種類多樣而不偏嗜,每頓菜肴品種多,數量少。魚、肉、蔬菜、豆類、水果和米、面,都用小碟、小碗盛裝,花樣繁多,這樣每頓飯都攝入多種而且均衡的營養成分。

日本人的飲食以大米、蔬菜、海產品為主,而且菜一般都很清淡,土豆、胡蘿蔔、洋蔥都放在水裡煮一煮,外加一小盒調料蘸著吃。

作為消化內科的主任醫師,王德榮對這一點感慨萬分:「人體對營養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飲食合理搭配能夠保證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飲食的單調,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豆類等食品。」

許多人因不懂平衡膳食的重要性,仍在一邊大把吃藥,一邊大口吃肉。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惡性腫瘤、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的發生與膳食結構的不合理、營養素攝入的失衡有著重要的關係,我們應當特別注意合理的膳食結構和營養平衡。

3.烹飪講究「水料理」

在日本,幾乎看不到炒菜的油煙,日本人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生食或者蒸煮。在日本的餐館裡,一棵捲心菜蒸過之後,蘸著日本特有的調味汁食用就是一道美食;沙拉也被改良,新鮮的蔬菜只撒少許鹽,滴幾滴橄欖油,再撒上點芝麻就算一道「沙拉」被端上了餐桌。

日本料理也被稱為「水料理」。在日本飲食中普遍少油、少鹽、少調味品,其飲食原則是盡量使各種飲食材料保持原味。另外,日本料理也很少用煎炸、紅燒等烹調方法,多用清蒸、涼拌或水煮。日本人吃海產品、豆製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紅燒,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

清蒸、涼拌、水煮的烹調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提供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活性物質,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對健康和長壽意義重大。


4.愛吃海產品,吃魚比吃米多

日本四面環海,每餐都會有新鮮的海產品。日本每年人均吃魚100多公斤,超過大米的消耗量,海產品消費量世界第一,所以,日本是徹底的食魚民族。

章魚、魷魚、蝦、蟹、秋刀魚、蚝等海鮮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牛磺酸,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減少中性脂肪。魚和貝類的牛磺酸含量豐富。

此外,日本人還常吃海帶、海苔和裙帶菜等海藻類,海藻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食物纖維,是抵禦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殺手鐧。日本料理中的壽司是日本國民的主食,其主要成分就是米飯和紫菜。將海藻類作為主食天天食用,是日本料理最獨特的方面,這和日本人的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

5.熱衷於沐浴與萬步走

日本人長壽與他們的養生方式也很有關。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愛沐浴的民族,除了家家擁有設備齊全的考究浴室外,社區內的公共浴室也星羅棋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民族在沐浴方法上還在不斷推陳出新,發明了諸如米酒浴、鮮花浴、菜湯浴、蘋果浴和森林浴。

這些新的浴法不僅可潔凈身體,而且還兼有防治某些疾患和放鬆緊張情緒的效果。此外,很多日本人還會利用假日乘坐新幹線到位於城市周邊的溫泉泡上一泡。

很多日本人都熱衷於「每天走1萬步」的健身方式,有研究認為,這也是當今日本人平均壽命名列世界前茅的主要因素之一。

雖然日本是著名的汽車生產國,每個家庭也都擁有至少一輛汽車,但日本人特別喜歡步行上街,出行大都乘坐地鐵或者公交車,只有周末外出度假或者家庭主婦去超市採購才會開車。

6.心態平和,街頭吵架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日本老百姓謙和有禮,在日本街頭別說打架了,就是見到有人吵架,都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和睦共處,遇事不躁,耐性和韌性極高,這既是日本人從小就注重培養的良好修養,對於延年益壽也大有裨益。

很多疾病的產生、惡化都與情緒有關。當人的心情愉快時,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及新陳代謝就會處於平穩的、相互協調的狀態。日本人比較謙和,相互之間特別注意文明禮貌,遇事不怒,心態較好,這是一種很好的日常精神療法。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日本人很懂得發泄。「出氣帶」、「模擬惡人」都是日本人的發明。


7.拚命工作也最會休息

別看日本人工作壓力非常大,但是日本人很懂得勞逸結合,工作時認真努力,休息時盡情放鬆,這一點從世界各地到處可見挎著相機、背著行囊的日本遊客就可見一斑。日本人酷愛旅遊,旅遊使他們變得年輕而愉快。

工作有張有弛,就可以排除孤獨和憂鬱感,忙忙碌碌的人往往是最快活的人——這是日本人的共識。工作使人能與社會廣泛接觸,得到友誼、溫暖和真誠,有益於身心健康。





以上分享自Life    http://m.life.com.tw/?app=view&no=309995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咖哩,椒薑等發熱的食物讓身體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睡覺

參加一場小型國際研討會,其中 有一位目前在美國癌症中心的戴博士以 "Is Cancer Curable?(癌症是否能治愈?)  為題,分享了他對癌細胞生長動力學的研究結果。癌症最令人害怕的就是 metastasis(轉移)。

原生癌並不會讓病人死亡,而一旦癌細胞轉移,在其它組織器官內興風作浪就讓病人逐漸(或快速)的走向死亡。但為什麼有些癌細胞已轉移的病人卻未繼續惡化?

日本曾解剖研究幾十位無病痛而自然往生的 90-103歲老 人,發現他們每一位體內都有不少癌細胞。但為什麼他們的癌細胞沒有造成身體的病痛?   戴博士和幾位癌症研究學者發現,癌細胞在活躍一段時間後會進入 「休眠期」,休眠一段時間後又再度活躍,興風作浪。 「休眠期」越長,病人能存活的時間就越長,甚至不發生令人害怕的 「轉移」。

 現在醫學界積極的在研究拖延癌細胞 「休眠期」的方法,包括利用藥物和飲食。「有效地預防細胞癌化」那篇論文提到幾種天然物,可藉由控制癌細胞內訊息傳導 ( signal transduction) 的路徑讓癌細胞進入「休眠期」,請大家多吃含有這些有效成份的食物,讓身體內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多睡覺。

    1.  咖 哩       (抗 癌成份是 .....「薑黃素」)
    2.  辣 椒       (抗 癌成份是 .....「辣椒素」)
    3.  薑            (抗 癌成份是 .....「薑黃素」)
    4.  綠 茶       (抗 癌成份是 .....「兒茶素」)
    5.  大 豆       (抗 癌成份是 .....「異黃酮」)
    6.  蕃 茄       (抗 癌成份是 .....「茄紅素」)
    7.  葡 萄       (抗 癌成份是 .....「白黎蘆醇」)
    8.  大 蒜       (抗 癌成份是 .....「硫化物」)
    9.  高 麗 菜  (抗 癌成份是 .....「indole 」吲哚)
  10.  花 椰 菜  (抗 癌成份是 .....「硫化物」)

P.S .某藥劑師加註如下:


這篇文章傳給大家是做功德,淺顯易懂。

因為最近醫學發表的長壽藥物包含以下四種:
薑黃素╱白藜蘆醇╱Silymarin╱ 黃耆(四種成份),前面兩樣出現在上文中, 上文所提到的:咖哩和薑的抗癌主成分都是“薑黃素”。


 
薑黃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晚餐決定你的體重和壽命!


一位健康專家說: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維持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收入。健康合理的晚餐標準是:第二天起床沒有飢餓感。千萬不要以為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來自晚上不良的飲食習慣。晚餐吃錯了,以下很多疾病就會找上身來。

1、晚餐與肥胖
  
據統計,90%的肥胖者緣於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之晚上活動量小,能量消耗低,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日積月累,肥胖也就形成了。生活中不少正在進行節食減肥的朋友,往往忽略了晚餐節食的重要性,不吃早、中餐,晚上卻大吃一頓,以致身體越減越胖。

2、晚餐與糖尿病

  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島負擔加重,加速老化,進而誘發糖尿病。同時,肥胖也會引發糖尿病。

3、晚餐與腸癌

晚餐若吃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物質;加上活動量小、進入睡眠狀態中,使得腸壁蠕動緩慢,延長了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了腸癌發生的風險。

4 、晚餐與尿路結石

人體的排鈣尖峰值期在晚餐后的4、5個小時,若晚餐吃太晚,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於是尿液滯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的鈣不斷增加,很容易沉積下來形成結晶體,長期積累就容易形成結石。

5、晚餐與高血脂症

晚餐若採用高蛋白、高油脂、高熱量進食方式,會刺激肝臟製造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從而形成高血脂症。

6 、晚餐與高血壓

晚餐內容若偏葷食,加上睡眠時的血流速度減緩,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引起小動脈和微小動脈的收縮,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易使血壓突然上升,也加速了全身小動脈的硬化過程。

7、晚餐與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

晚餐的飲食若是偏向高脂肪、高熱量就可引起膽固醇增高,並在動脈壁堆積起來,成為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一大原因;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鈣質沉積在血管壁內,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飽食及過遲吃晚飯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8 、晚餐與脂肪肝

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轉化,極易形成脂肪肝。

9、晚餐與急性胰腺炎

晚餐暴飲暴食,再加上飲酒,極易誘發急性胰腺炎,嚴重發病者甚至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10 、晚餐與老年痴呆症

若長期晚餐吃太飽,睡眠時胃腸及附近的的肝,膽,胰臟等器官仍在運作中,使腦部不能休息,腦部的血液供應也不足,進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細胞老化。據統計,青壯年時期經常飽餐的美食家,在老年後有20%以上的機率會罹患老年痴呆症。

11、晚餐與睡眠質量

晚餐的盛食、飽食,必然造成胃、腸、肝、膽、胰等臟器在睡眠時仍不斷地工作且傳遞信息給大腦,使大腦始終處於興奮狀態中,進而言造成多夢,失眠,長期下來就會引發神經衰弱等疾病。


吃好晚餐向健康看齊,以下四個健康吃晚餐的方法,讓你的晚餐吃得更健康:
  晚餐吃少,定量為好,不暴飲暴食。

   晚餐時間在7點之前最有益健康。

   晚餐多吃素食,少吃葷食。

  晚餐少吃高脂肪、高熱量、高鈣及容易脹氣的食物。



14367696296262.jpg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睡眠的方法

就像交通規則 --- 你不懂就容易出事故,睡覺也是有規則的!

23 點至凌晨 3 點為子丑時  膽肝經最活躍的時候


肝膽要回血,「躺下去回血,站起來供血」,如果你每晚 22 點鐘左右躺下,靜靜得不要說話,到 23 點的時候,也就睡著了。肝膽開始回血,把有毒的血過濾掉,產生新鮮的血液,到一百歲也沒有膽結石,也沒有肝炎、囊腫一類的病。
如果你天天熬夜到 1 點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鮮的血生不成,膽又無法換膽汁,所以這些人容易得膽結石、囊腫、大三陽、小三陽各種病癥。

歐洲,平均 4 人就有一個肝炎攜帶者


這就叫不懂規則。睡前半小時最好不要講話,睡覺的時候更不要說話,如一說話,肺經動,然後心經又動,(因為心肺共為上焦)人就容易進入興奮狀態,所以就很難入睡。





21:00 - 23:00 為亥時,亥時三焦經旺,三焦通百脈。


亥時入眠,百脈皆得濡養,故百歲老人得共同特點即 21:00~23:00 (亥時)之前入睡。女性若想長久的保持容顏佼好,應做到早睡早起。

睡覺要關窗,不能開風扇直接吹、不能一直開著空調,人生病很多都與此有關。

因為人在睡眠之中,氣血流通緩慢,體溫下降,人體會在表面形成一種陽氣層,這種陽氣層它使人叫「鬼魅不侵」,什麼意思呢,陽氣足的人,不做惡夢,就是這種陽氣,佔了上風。
 
一直開空調,開風扇直接吹,情況就不一樣了,面對面開窗戶,窗戶走的是風,風入的是筋,如果一直開空調,也有風,風入筋,寒入骨,早上起來,身上發黃,臉發黃,脖子後面那條筋發硬,骨節痠痛,甚至有人就開始發燒,這就是風和寒侵入到了筋和骨頭裡的緣故,這也就是陽氣層受傷了。如果說晚上睡覺不直接開窗,不一直開空調,不開風扇直接吹,連房門也關上,效果最好,如果熱,把房門打開,把窗戶關上,效果就差了一點,但是他不至於第二天早上起來渾身乏力,後背僵硬。




睡覺要儘量早睡,睡得晚,傷了少陽之氣,隔天一定是疲倦無力。


有人把客廳的空調開開了,把臥室的門打開,和直接開空調睡覺是差不多的,開了空調以後,空調那個寒進了骨了,所以心裡發冷,心在哪,心在腦髓,腦為髓之海,骨髓裡有寒,那肯定心裡就寒了,怎麼辦,補腎陽、補中氣,什麼時候補到心裡不冷,燒就退了,寒走出去了。要關上窗戶,不開空調、電扇,保護陽氣。

肝膽在下焦,如果胃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出現寢睡不安...


一個是胃寒,如果這個人胃陽本來就不足,過多的喝綠茶,就會出現胃寒,胃寒的時候人是睡不好覺的,或者吃帶泥沙之物過多,胃隱隱作寒,肯定是睡不好。再一個是胃熱,就是熱氣往上走,嘴裡喘的都是熱氣,像這種情況也睡不好覺;再一個是胃燥,口乾舌燥,胃裡感覺到燥。





胃厚、腹漲、胃氣太虛,都會睡不好


氣味的味,胃厚,這種情況就是吃了這種厚膩的味道,有人吃海鮮、吃魚、吃燉雞,味道好鮮美,吃多了,美味不可多用,
這些東西在裡面要稀釋它,不稀釋它,它在裡面味太厚了,所以這個也睡不好覺。再一個腹漲,腹是漲鼓鼓的,也睡不著,翻來覆去也睡不著;再一個是胃氣太虛,冒冷汗,這也睡不好覺,這些原因都可能形成胃不寧,胃不寧就睡不好。

睡覺時要肢暖,四肢要暖


因為四肢是陽之本,這個大家都知道了,四肢不暖,肯定是腎陽不足,應該在睡覺之前把手腳捂暖,手腳和肚臍、背後的命門都要蓋好。





睡眠法因人而異,下面介紹 3 種做法:


1) 睡覺前簡單的壓腿

然後在床上自然盤坐,兩手重疊放於腿上,自然呼吸,感覺全身毛孔隨呼吸一張一合,若能流淚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覺時倒下便睡。

2) 仰臥,自然呼吸,感覺呼吸像春風

先融化大腳趾,然後是其他腳趾,接著腳、小腿、大腿逐漸融化。如還未醒著,再從頭做。

3) 入睡快的人可右側臥,右手掌托右耳。

右掌心為火,耳為水,二者形成水火即濟,在人體中形成心腎相交。久之,養心滋腎。


睡眠足夠了一定要早起,在冬天,不可超過 6 點起床,春夏秋季儘量在 5 點之前起床。


因為人在寅時 (3點—5點) 肺經旺的時候起床,能夠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來完成新陳代謝,肅降濁氣,使肺氣清,這樣有助於養肺和順應太陽的天勢升起人體陽氣,使人一天陽氣充足,否則,就好像發動機,過了這段好時機就很難發動人體陽氣,人體陽氣淤積在人體下部不能由命門向上發動升起,會形成文明用語氣,嚴重損害人的身心健康。

早晨 5 點至 7 點是人體大腸經最旺的時候


人體需要把代謝的濁物排出體外,此時如果不起床,大腸得不到充分活動,無法很好的完成排濁功能,使濁物停留而形成毒素,危害人體血液和臟腑百骸。

早晨 7 點到 9 點人體胃經最旺     9 點到 11 點人體脾經最旺


這時人的消化吸收運化的能力最好,如果這時還不起床,人體胃酸會嚴重腐蝕胃粘膜,人體在最佳吸收營養時間得不到營養,長期以來會患脾胃疾病,造成營養不良、中氣塌陷。




千萬不要賴床!


賴床會造成頭昏、疲憊不堪、睡眠不足的感覺,而應按時起床,歷史上許多偉人都是有三四點鐘起床的習慣,比如華盛頓、拿破崙、康熙皇帝、曾國藩等。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話說:「三天早起,一天工」。

現代醫學證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較小,不易患精神類疾病。早晨不要太早出去鍛鍊,因為早晨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
下水道的瘴氣、濁氣正往上走 (尤其是城市),這些髒氣對人體的損傷是很嚴重的。

養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


其餘起居、衣著等皆是輔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納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為第二。而飲食無節,饑飽過度者,腸胃必受傷,而營養日減。

睡以安神為主,神以心安為主,應配合年齡,壯年至多 7 小時至 8 小時,多睡則智昏頭暈眼紅脹,四肢疲軟,童年必睡足 8 小時,或過 9 小時勿礙,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時已足。

睡眠,真的很重要!不僅影響人體健康,還有情緒也會有相關的 ~ 開始明天的美好,晚間早點睡吧!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德國的工業4.0概念 vs. 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業十年戰略規劃

中國製造史上倒閉潮來襲    物聯網轉型成救命稻草
 
過去十幾年間,中國製造以“Made In China”的標誌走到了世界的前沿,而當前,“中國製造”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第二次倒閉潮或來襲。
近期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又一輪的倒閉潮,這裡既有技術趕不上時代、前期投入過多,造成資金鏈斷裂的企業,也有無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劇上升,出現歇業關門的企業,更有試圖轉型升級,但是卻沒有成功的企業。
而根據公開報導,目前,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計畫進一步推進製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耐吉、富士康、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也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中國歐洲商會去年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2013年在華裁員的歐洲公司比例,從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在中國削減成本,高於2013年的22%,而裁員正是外企在中國成本削減行動的一個常規選項。
韓國有關機構去年11月發佈的資料顯示,在中國新設法人的韓國企業2006年為2294家,2008年為1301家,2010年減至901家,2013年減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進一步銳減到368家。這一資料從2006年至今減少了將近9
波士頓諮詢公司2012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稱,在對106家年銷售額不低於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所進行的調查中,37%的公司表示正考慮或計畫,把部分製造業務遷回美國


 
 
中國製造優勢不復    美製造業重回本土

東莞是中國製造業的一個樣板區域。當地一名從事外貿業務的管理人員稱,東莞的外資撤離和企業倒閉,從2008年開始出現,今年情況尤其不好,以前是加工企業搬到內陸省份,現在開始搬到越南和東南亞。
當地流傳的說法是,“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內,至少有不低於4000家企業關門”,但這一說法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確認。而在此之前的5年,即2008年至2012年,公開的數字是,“7.2萬家企業被關閉”
經濟觀察報稱,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以來,電子儀器儀錶製造、紡織服裝鞋帽、塑膠製品及金屬製品等行業,分別佔全市倒閉關停企業總數的44.1%11.8%7.6%7%,合計佔比70.5%
這樣看來,這一輪倒閉潮和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倒閉潮,有著本質的區別。
2008年,三來一補的外貿型企業倒閉,更多是受到外需萎縮的影響,屬於市場原因,”東莞本地學者龔佳勇分析認為,“這一輪的倒閉,更多的是產業因素,即傳統代工類工廠依靠的產業基礎不復存在”。
著名品牌戰略專家李光鬥撰文指出,市場是在不斷的供給與需求的循環中發展,對製造業也是如此。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從供給角度來講,支撐製造業發展的是勞動、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從需求角度來講,支撐製造業發展的是投資、消費和淨出口拉動。現在製造業出現危機,很大情況就是供給與需求發生了變化。”
從供給方面看,首先是勞動供給出現不足,如今中國勞動力人口已不能與前幾年相比。目前中國勞動力人口正呈現出縮減趨勢,1559歲人口從2011年至2012年縮水66萬到9.45億人,而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到2014年已從2011年頂點下降了560萬。
勞動力人口下降,就會影響勞動力供給,勞動力供給不足,用工成本就會上升,用工成本高已成為了影響企業發展的一個很大原因。

從需求方面看,中國過去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了嚴重的投資比例過高問題。據統計,2012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佔中國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6.1%,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準的23.8%
投資刺激了需求,也刺激了製造業的發展,但粗放式,只關注產品的量、規模,而忽視產品的質,生產中不注重技術、不注重創新的發展,反過來又會影響企業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
以聯建科技為例,該公司聯建科技在給蘋果做產品代加工的時候,根據蘋果銷量增長前景擴大了其生產設備,但這些設備主要用於iPhone4s以前的款式。
自去年蘋果公司推出了螢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iPhone6,聯建科技的產品便無法適應,最終因其技術落後、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蘋果剔除了供應商之列。
 
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到明年将关闭
 
在中國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看來,中國製造的問題在於大而不強。“中國的機床佔到世界的產量38%,但是中國高檔的數控機床基本得靠進口。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碼頭上高噸位起重機的鋼絲繩得進口。中國的鋁產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飛機上用的鋁中國得進口。我們給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是這麼大的出口服裝基本上都是貼牌。”
姚景源舉例說,蘋果手機相當一部分是在中國生產,“而中國每生產一部蘋果手機,其中49%的利潤被美國拿走了。日本拿走了30%多,韓國還拿走了百分之十幾,剩下中國拿3.63%
也就是說,低端製造和代工類企業,正在喪失產業發展的土壤。這足以給東莞製造乃至中國製造一個警鐘,他們面臨的是產業的變遷,是人力資源、土地等要素完全改變環境下的一個挑戰。
 
龔佳勇把這種現象稱為“搭便車”時代的結束。過去是幾年,低端加工製造為中國經濟貢獻了原始積累,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在他看來,目前的製造業已經到了買車票的階段。
 
龔佳勇稱,“這個車票可能是技術、創新或者其他,但對大量加工製造類企業來說,他們必須找到對中國經濟新的貢獻方式,否則,外貿的短暫回暖,很有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班車。”
 
 
實際上,中國製造產業發展了這麼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不說,產品技術還跟不上市場發展。市場上有很多的現象表明,製造業企業不肯花資本去轉型升級,就得面對倒閉的惡夢。

在中國國內和國際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中國製造的下行壓力確實不小。專家指出,雖然傳統製造業的比較優勢有所衰減,但不必妄自菲薄,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中國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製造業企業只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只要為製造業發展開闢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就能在未來搶佔先機。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在新常態的經濟態勢下,創新才是經濟結構改革的動力。他表示,“過去中國在國際化的分工中,基本上處在國際產業鏈的末端,缺少自主智慧財產權,貼牌生產,賺微薄的辛苦費。現在我們要通過國際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姚景源認為,低成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製造業想要在全球市場上拿到話語權,就要勇於轉型升級,推動中國製造業結構調整,提高創新能力,從過去更多地依賴傳統優勢,轉變為新的優勢,技術優勢、科技優勢、高素質勞動力優勢,以及整個社會的綜合配套優勢,“只有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在國際大品牌中看到更多的中國品牌。”姚景源說。
 

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分析稱,中國製造的升級換代,很難依賴這些低端的工廠。政府對低端加工製造業也已經利好出盡。淘汰掉一批企業,既是市場內生的需要,也是政府有意的引導。
去年7月,本輪工廠倒閉潮逐漸嚴重的時候,東莞市長袁寶成曾公開表示,東莞的發展絕不能離開製造業,要保住這個“根”,只要保住這個“根”,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產業鏈就能存在。
東莞的計畫是,用機器替換成本日益高昂的人工,即“機器換人計畫”。東莞計畫每年拿出2億財政資金,支援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這同時也是東莞製造業進行升級的一種路徑選擇。
效果是明顯的,資料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東莞工業技改投資一直在低位運行,最低為-19.3%,實施“機器換人”行動計畫以來,工業技改投資跌幅逐步收窄,最終全年增長28.6%,順利實現“扭負為正”。
這樣的升級有兩個隱含的條件。有政府官員表示,“一方面,企業的經營規模有一定條件,財政政策會特別支持營業收入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另一方面,用工大戶原則上要求加快機器替代人工的速度”。
 
大陸製造業困境
www.chinatimes.com
 
實際上,企業實力的限制也是能否進行“機器換人”改造的關鍵條件。東莞公佈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越是實力雄厚的企業,開展“機器換人”的趨勢越明顯,調研抽樣調查結果還顯示,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的最大障礙是資金問題,未開展“機器換人”的150多家抽樣企業中,有近半數是因為所需資金多而暫緩。
而從行業來看,電子資訊製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這兩個支柱產業的項目最多,分別約佔總數33%37%;特色產業中則以包裝印刷業的項目最多,約佔總數的6%
“有退有留是東莞製造業升級的策略,東莞有將近30萬家中小企業,不可能每一家都進行機器改造,這是不現實的,一定會有一批企業退出。”有接近政府的學者分析稱。
對於試圖向高端製造業轉型的東莞而言,對“人”的重視也許是這個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這是東莞製造的進化之路。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整個東莞製造業被集體撞了一下腰。人民幣升值壓力、工人權利意識的提升佔和社會福利體制的漸趨完善等,都在重塑製造業的生態土壤。
外部營商環境一直在急轉直下。當年,他們賴以生存、藉以壯大的優惠政策、人力成本等優勢,眼下卻是一湖將他們困住的泥潭。
“無論是政府的政策,還算是市場的力量,中小企業和低端勞動力的生存空間已經消耗殆盡,”上述學者稱,“這聽上去有點殘酷,但卻是中國製造業升級必須邁過的一步”。
 
 
實際上,中國製造提升的空間還是相當大的。財經作家吳曉波最近到日本開年會歸來寫了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風靡網路,他提到中國的中產階層到日本去買電飯煲、吹風機、馬桶蓋、保溫杯、陶瓷菜刀等商品。這些聽起來在“工業1.0”時代就已存在的商品為何能大賣特賣?因為它們更貼心、更好用:電飯煲能煮出粒粒晶瑩的米飯,吹風機能讓頭髮乾爽且柔滑,甚至馬桶蓋都能讓人如沐春風。
吳曉波的文章並不是為了宣傳電飯煲、馬桶蓋的,他更關注的是中國製造業,該怎樣面對轉型困境。在他看來,“中國製造”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術”的後發戰略已經失效了,只有力求技術上的創新,才能抓住中國製造的最後一公里。
吳曉波在自己的文章中,解析了中國製造業者,目前所面臨的痛苦:是成本優勢的喪失;管道優勢的瓦解;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
在吳曉波看來,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取決於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無論是中國市場還是國際市場,不過是靠著成本優勢。陷入困境的製造業者,必須力求技術上的銳意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抓住中國製造的最後一公里。讓理性消費的中堅力量——中產階級能夠不再越洋去買馬桶蓋,這才是“中國製造”的明天。
 
 
中國政府今年3月份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業十年戰略規劃。這一規劃提出了製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三步走”的戰略,最終在建國一百周年的時候,要建成製造強國的宏偉目標。
這是中國政府為中國國內製造業轉型升級做出的頂層設計,應對的顯然是由德國提出並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熱烈追捧的工業4.0戰略。
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工業4.0概念是指,繼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資訊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後,人類將迎來以資訊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位化、網路化、機器自組織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analysis_10933a_20150401.gif
iknow.stpi.narl.org.tw
根據e-works總編黃培的觀點,工業4.0強調“智慧工廠”和“智慧生產”,其實質是實現資訊化與自動化技術的高度整合,旨在保持德國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而在此環境下,中國的製造業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製造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
目前來看,在中國製造業正在經歷的這一輪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這些外資企業顯然又走在了前頭。
前述裝備製造業分析人士稱,當前背景下,高端裝備行業的需求很旺盛,因為製造業成本的上升正倒逼企業提高生產效率,而生產效率的提高首先依賴於對更先進的生產設備。而這個領域目前的許多核心技術仍是外資企業所掌控。
 
 
20150305_FI_雲計算
 
 
去年的《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的高端裝備產品一直為外商主導,海工裝備的核心設備和系統主要依靠進口,感測器等高端儀器儀錶市場以外資企業為主。以感測器為例,2015年全球感測器市場將達1500億美元,其中,中國預計將達1100億元,外資企業佔據67%的市佔率。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自主品牌佔比僅4%,獨資及合資品牌佔比高達96%
 
如今,依託於中國自己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在這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中國是否能夠抓住機遇,精準把握方向,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呢?未來仍有待具體的實施路線圖。
 
來自:物聯網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