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再看一次:『細胞決定論』

王文欽博士 演講摘要

王文欽博士:

台灣嘉義人
學歷:台南一中、台大、美國紐約大學生化博士
專常:細胞學研究

經歷:

1.德國紐倫堡生物科技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2.新加坡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
3.新加坡駐WHO科技組成員
4.新加坡醫療糾紛仲裁委員

王文欽博士現年六十六歲,由於保養有術,外表看起來只有四十來歲,他有一套完全顛覆傳統的養生觀念:所有的「症頭」都只是一種現象,如糖尿病(又稱消渴症),藥物僅能控制,是無法根治的,但是只要飲食正確,即能改善,人是細胞形成的,因飲食不當,造成的細胞病變,即針對細胞的照顧,來解決疾病的問題。簡單說:只要吃對食物,就能逐步改善體質,就算是癌症也能和平共處。

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無論你平時是多麼的強悍,面對病痛和死亡時候,都會一樣的徬徨與無助,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多數人都選擇逃避而沒有勇氣面對這些問題,再怎麼說,這都是人生必經過程,誰也無法逃避。

當你得知周遭有朋友得患癌時,除了替他惋惜、無奈外,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嗎?根據2002年聯合國發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所產生的營養不均衡,導致各種文明疾病的產生,對於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多數人是不瞭解的,一旦健康亮起紅燈,輕則需忍受疼痛的折磨,重則可能是你一生的遺憾,因此你能做的,就是預防這樣的遺憾發生。

您自認為平日有運動、健康飲食、感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嗎?


人的器官都有一定壽命,當過度使用而沒有適時的保養,當然會提早退化,當器官開始退化的時候,或大或小的疾病便隨之而來,所以,在你忙著為事業打拼的同時,多關心一下親人和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適時補充營養元素,才會有更多的體力賺更多的錢,也不會因為自己或親人生病,而導致周遭的人因此方寸大亂。

瞭解身上70兆細胞與您的關係的身體有很多的毒素,我們透過運動、飲食的調理,來達成排毒的功效,而往往也因為長期錯誤的飲食,或缺乏運動,讓身體漸呈酸性體質,而酸性體質就是癌症現象的體質,(醫師判斷癌症屬第幾期,即是依酸性PH質多少!!),癌症的形成,初期顯示大約已累計10~15年的生活習慣,在癌的末期,卻像骨牌效應一樣,排山倒海而來,很快就佈滿器人官,如果從現在起,每天改善一點點,由酸鹼質改變起….相信我們再也不需懼怕癌了,也永遠不會問?為什麼是我?

我們總想要健康要長壽,但很難?


你有沒有算過大概可以活多少歲?到多少歲你會是健康的?

很多人都有在吃健康食品,都很注意三餐,少吃肉,多吃菜,但是問題是你吃對了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找他最好的方法,每一個人都是在遵循他認為最對的路在走,但是那一個才是最正確的?

從細胞學的角度來講,人就好像一部汽車作出來一樣,一部汽車如果是Benz,它是準備給你開10年的;如果是日本車,它大概6年;它是設定好的,所以日本車你開到第6年,要壞的時候,很多地方一起壞;Benz開到第10年,要壞的時候也是很多地方一起壞;因為它的設定的年限已經到了。細胞可以耐50次的分裂,即是說人的“端粒?”可以斷50次,就沒了。1隻兔子的只能斷10次就沒了,1隻烏龜可以斷到2000次,所以烏龜長命!癌細胞可以永遠不斷!它斷後另一個又生出來。所以癌細胞是不會死的!

一般正常的人的細胞可以斷50次,這是研究DNA的科學家算出來的50次;但是從另外一方面,從研究細胞學的人算出來,人體的細胞多久分裂一次呢?(當然,神經細胞從人一生下來就不會分裂的,因為神經分裂就是神經病)除了神經細胞外,其他的細胞全部都有分裂;就是從1個變兩個;我們每一個人在媽媽的肚子裡面,一開始就是一個細胞,然後分裂變成兩個,變成4個,8個,16個,32個,64個,128個…這樣一直分裂,最後變成一個人。到了第3個月,細胞就開始分組了(所以第3個月很重要)譬如:一組以後就是變成你的內臟,另一組細胞以後就變成你的皮膚……,這種分組各自形成器官組織,我們稱這個叫做“幹細胞”。分組時候,那個組我們叫做“幹細胞”,還沒有分組以前的叫做“全能細胞”,分組以後每一組、每一組稱“幹細胞”,“幹細胞”再分下去叫做“組織母細胞”,比如脊椎裡面生產紅血球,白血球的叫做脊椎母細胞,還有皮膚裡面有生產膠原蛋白的「膠原蛋白的纖維母細胞」。

讀細胞學的人瞭解到說:平均大概2.5年,我們全身的細胞要分裂一次;平均2.5年,有的快、有的慢。剛才我們講:人的“端粒?”可以分裂50次,也就是說你可以耐50次,所以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身體設定給我們用的時間是120年!年限是120年!

所以我們應該可以活到120歲,但是為什麼總是60歲、70歲就很老了呢?這是加速老化!或者是加速折舊!壹部汽車本來可以耐10年,結果6╱7年就完蛋了!為什麼?

因為這部汽車需要你加汽油,但是你卻跑去加柴油行嗎?不可以,對不對?所以你能夠耐多久就是取決於你吃進去什麼東西?為什麼60╱70歲看起來就很老了,其實是不應該那麼老的!那麼因為你都不保養。跟汽車是一樣的,你不保養,開不到3年就已經停在路邊了!所以我們人其實都不懂得保養,都是出了問題之後才來補救,就像那部汽車已經停在路邊才叫SOS,大多數人都沒有在保養、都一直在吃錯誤的東西!

什麼叫吃錯呢?


我們從人的外形來看;我們先看老虎,老虎的牙齒是長得怎麼樣的?每一顆牙齒都是尖的;獅子呢?也是全部尖的;凡是吃肉的都是尖的。牛,羊,馬的牙齒都是扁平的。

我們人的牙齒,你看看,上面12顆,下面12顆,有幾顆是尖的?只有上面兩顆╱下面兩顆是尖的,總共只有4顆是尖的,其餘的20顆都是扁平的;這就是說,你生下來,應該吃24分之4的肉,對嗎?才是正確的。24分之20的蔬菜,水果,植物才是對的。

這是事實,你說人是上帝創造的,或者是千百年來進化而成的,都對;因為如果是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我們的牙齒沒有全部都是變成尖的,所以我們本來就是應該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從這點來看,請問我們吃對了嗎?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年限原本應該是120年,但是大概60╱70年就已經快要折舊完了。再拖下去,就是病臥床上,等錢花完了,就死了。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是吃錯了!

當然,吃錯跟這整個社會環境是有關係的,所以,現在馬上要轉回來,就是你要趕快多吃一點的蔬菜水果;那第二個問題來了:你需要吃那麼多的蔬菜水果,是需要什麼?為什麼需要多吃蔬菜水果,你到底需要蔬菜水果裡面的什麼?當然是裡面的礦物質、裡面的纖維、裡面的糖分。

這些東西我們都可以從別的地方拿到,動物裡面也有啊!可是蔬菜水果等植物裡面有,而動物沒有的是什麼?

首先,來看大自然的循環,所有的動物,它們都會吃植物,所有動物是消費者,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死掉以後,就會分解掉,因此細菌是分解者,然後在泥土裡面就塵歸塵,土歸土;然後又被植物吸收,這就是一個循環。

你看,為什麼你不能吃太多的動物呢?因為動物它們也是消費者,你要的東西它們也要,所以你去吃它,你吃不到植物生產的東西,因為植物才是生產者;到底是那些東西呢?

就是:微量元素→礦物質;礦物質、微量元素是植物從泥土裡面吸收之後,變成動物或者人可以用的東西,然後我們吸收了,變成“酵 素”(這是其中一種)。

所以你吃動物,其實你不是吃動物,我們吃的是動物的屍體(這句,夠嚇人了吧!)。沒有人把動物活活的吃掉,是把它殺掉,血放出來之後才煮來吃,所以你是吃動物的屍體。動物的屍體裡面有很多是你不要的,很少你要的東西;那些東西動物能生產,你其實也能生產;比如:蛋白質、脂肪、胺基酸、糖類,你自己都能生產的;動物也能生產,不過因為我們比較懶惰,我們吃動物就有了,不用自己生產。

但是,你不能生產的,只有吃蔬菜水果從植物上獲得。所以要維護健康就很簡單 了,如果你回到吃正確的比例就對了;但是我們幾十年來,已經是掉轉過來了;所以現在要快速,不能夠再慢慢的調整;你現在吃這樣的比例其實已經不夠了,應該要吃24分之1的肉類就可以,24分之23的蔬菜水果才是對的。

蔬菜水果裡面你需要的其實是:微量元素、礦物質、維生素。


我們以前都不是很注意“維生素”,這個名詞都是一閃過去我們從來沒有去理它;其實,顧名思義,“維生素”它是“維持生命的要素”。就是說沒有維生素,你的生命維持不住。“維他命”是維持他的生命,維持你我的生命,沒有是不行的。

現在,回到我們人體, 它到底是怎麼樣運作的呢?

現在很多人給這些疾病嚇得半死,幾乎每一個人都在擔心說:會不會得癌症?會不會得高血壓?比較少人會注意:我有沒有肥胖症?有沒有骨質疏鬆症?

前幾天報紙上面寫:美國已經是緊張到每兩個人中間就有一個得癌症。就是說到90歲的時候,每兩個人中間有1個得癌症。其實,這個不稀奇的,我們如果去瞭解一下細胞,你就知道: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面已經有超過1千萬個癌細胞,每個人都有,因為細胞只要有在分裂,它就會有一些細胞不聽話, 它不聽話時,只要這個地方有端粒?,它就不會癌化或死。

更糟糕的是癌細胞:它是只要吸收,沒有排泄。所以癌細胞到最後,癌症的人到最後,不是病死,而是痛死!為什麼是痛死呢?因為他的癌細胞,差不多有10年╱10幾年,癌細胞從開始生成,一直到你發現它的時候,最少都會超過10年;這10年裡面,只吃不排,你看一個人如果3天不排,你是會很難過了;而這個癌細胞已經10年不排了,所以那裡面累計的毒素,是正常細胞的千倍╱萬倍!那麼裡面毒素很高的時候,它的細胞膜不可能永遠都不會破掉,它的細胞膜有時候不行,它會破掉,破掉會流毒素出來,毒素出來會接觸到我們的神經,那就會痛!

那為什麼到末期的人,要打嗎啡?因為那個時候吃止痛藥已經無效了;有很多的癌細胞都同時在破裂…就有很多毒素影響到你的神經,那時候是痛得不得了!尤其是痛到中樞神經,那只有一種東西可以讓中樞神經麻醉,就是嗎啡(止痛藥)。止痛藥只能暫時麻醉神經,是沒有用的,因為它沒有治療效果,藥效一過,又痛了。

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些病痛的問題?


人的細胞有說是70兆,也有說是60兆;其實都對;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70兆的細胞到底都一樣嗎?就是說我身體裡面肝臟的細胞,跟腎臟的細胞到底一樣嗎?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讀書的時候,如果講清楚,現在就不是問題,但是課本都沒有講清楚。你看,我們在媽媽的肚子裡面從一個細胞開始,一個變兩個,兩個變4個,變8個,沒有外來的因素,所以,我們用這樣的推理,知道說每一個細胞都一樣,對不對?從一個源頭來的應該都一樣。只是它在不同的器官的位子作不一樣的工作而已。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細胞不一樣的時候,那教生物會很麻煩,教細胞學會很麻煩!今天教肝細胞,明天教腎臟的細胞,後天教心臟的細胞,這個課本可能要寫一大本,光是講細胞都講不完了!對不對?

再掉過來,我的細胞跟你的細胞,他的細胞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呢,那課本也麻煩了,今天教你的細胞,明天教他的細胞,後天教她的細胞,對不對?那為什麼沒有這樣教,那就是說在科學上這個已經是不用講的,凡是人的細胞,不只是說我的細胞,你的細胞,他的細胞,全部都一樣;人的細胞也都一樣。

但是課本沒有這樣講,我們沒有得到這個知識。但是這個影響卻很大,你看,現在連醫院,分科分的很細,肝病的,他去找肝臟科;腎臟病的找腎臟病的醫生;那麼,各看各的,把身體弄得亂七八糟!

按照古時候的說法,就教我們吃肝補肝,吃腎補腎;吃什麼補什麼;但是弄到現在,也是一塌糊塗!根本大家不知道哪一個是真的?以為肝不好就拼命吃豬肝,結果更糟糕,那其實是錯的!

因為,任何東西到了腸胃,尤其到了胃,就全部被分解到最小單位了;再到小腸把它全部吸收,再被送到肝臟;在肝臟被重新組合,再按照一個健康的人他需要什麼,由它來分配的;但是,人都是生病了才要找方法吃的;所以,吃,如果沒有一套方法,是沒有辦法補上你的病的。所以,中醫才有藥引的知識。就是說:我要把吃進去的東西,帶到身體某一個部位,那個叫做“藥引”。

所以中醫有“君、臣、佐、使”,中醫每一次要配一個藥的時候,它一定是按照這4個來配;“君”就是皇帝,主要的,起作用的;“臣”就是幫助它的,“佐”就是帶路的,輔佐的,帶路的;“使”呢,古時候的官有一個叫“禦史”,專門向皇帝吐嘈的,皇帝或者宰相那個地方作錯了,全部都是他在講的;所以它是“防止副作用”;(防貪官污吏)所以,中醫藥引裡面都有這個配方;(這個有趣!)

“佐”很重要,你身體那個地方不好,你吃進去的東西會到那個地方;這一點非常重要,我等下一起才講這個。

人體的細胞每一個地方都一樣,所以,如果我解決了這個細胞的問題,是不是你的任何毛病都能解決?你仔細想想,人是器官組成,器官是細胞組成;器官如果我們檢查出來有病,不是那個器官的病,是那個器官裡面的細胞有病!如果每一個細胞都健康的,你認為那個器官還會有病嗎?不應該有病,對不對?

比如說:我的肝不好,不是我整個肝臟不好,是肝臟裡面的某一些細胞不好嘛!某一些細胞有病嘛!某一些細胞不能夠執行工作嘛!所以這個肝臟才會不好,有的硬化了,或者長了一些東西;所以,我常常講的,人有百病,只需要一個解決方法。你有100種病不要緊,只需要一種解決的方法,就是“讓你的細胞不要生病”!讓你的細胞變成沒有病。

還好,細胞它是有期限的,(唯有神經細胞跟我們的壽命一樣長),其他的細胞在一段時期後就會死掉,叫做細胞的“程式性凋亡”, (英文叫Apotheosis)細胞會“程式性凋亡”,它的壽命到了,它就死了;所以,你看這對我們是一件好事!細胞經過一段時間它就死了,如果再生出來的細胞是健康的,來代替那個生病的細胞,那麼病痛就好了。

每個人都很怕糖尿病,他就以為我可能糖吃太多了所以得糖尿病,其實不是,你的糖吃得再多都不要緊,更重要的是有一個胰島素在幫你控制。

我們吃飯過後血糖一定是高的,不信你可以在吃飯後去檢查,你會嚇一跳,你的血糖一定是很高的!你肚子餓了血糖就下降,有的人降到一個階段不會降了,有的人會再降下去;那麼,我們身體裡面的調整功能是:吃飯過後血糖很高,然後有太多的血糖,多餘的血糖就由胰島素把它轉變成肝糖,暫時放在肝臟。

所以,你吃飯過後血糖高,胰島素就會把它變成肝糖,暫時放在肝臟,等到你肚子餓的時候,沒有力的時候,胰島素又會把剛才貯存的肝糖變成血糖,你又能工作了,你又不會疲勞了;不然,你會很容易疲勞的。有糖尿病的人,他很容易疲勞,就是他沒有胰島素的作用。

胰島素: 為什麼叫胰島素?


我們的身體有一個內臟叫胰臟,它位在後腹腔的左上腹部,藏在胃的後面,靠近十二指腸及脾臟,為一長形且扁平的腺體,長約12公分,厚約2.5公分。是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兼外分泌器官,一旦它功能出現異常,就會有消化性症狀和系統性代謝失調,胰臟癌是胰臟疾病中最為致命的。

胰臟的功能包括:分泌胰液,以幫助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另外,胰臟還分泌胰島素、升糖激素等來調節葡萄糖、脂質、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

因胰臟為後腹腔的器官,並且鄰近肝門區、十二指腸、胃和橫結腸,故容易發生上述器官癌細胞的轉移。而胰尾腫瘤則比較會轉移至腹膜腔和脾臟。由於附近血管、淋巴腺及神經分布密集,所以也容易遠端器官轉移。

早期的胰臟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通常是當腫瘤大到相當程度後,患者才知道事態嚴重。胰臟癌的症狀:常呈現非特異性腹痛、背痛、厭食、體重減輕、瀉痢、消化吸收不良、黃疸、腹部腫塊。

講完胰臟特性及疾病後,再回來看看: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胰島素我們把它分解了以後,發現胰島素它只是兩條胺基酸,然後有一些微量元素把它們連起來,有二個微量元素,名字叫做:硫、鉻。

如果吃素的人,聽說蔥、蒜、?菜屬於“葷”都不吃。糟糕,他一定缺植物性“硫”,因為這些蔬菜(蔥、蒜、?菜)裡面含有很多植物性“硫”。

其他的植物裡面很少有“硫”。 所以,吃素者較容易得糖尿病,其他的替代品很少。而且,你又很少吃那些外地來的水果,比如:藍莓(Blueberry),那你一定缺“鉻”。我們要的只是一點點,但是你缺“硫”、“鉻”,胰島素就不健康、就不能起作用。

所以,你沒有硫,本來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久了,雖然有胰島素但是沒有“硫”不健康,不能把血糖變成肝糖,它就一直流下去,流到腎臟,腎臟就要把血糖濾掉。

腎臟今天濾,明天濾,後天濾,越濾越多,濾到腎臟已經不能過濾了,過濾網塞住了,醫生叫你洗腎,洗腎就是這樣造成的;一開始就是因為缺少“硫”,導致胰島素不能正常操作。

還好,胰島素它的壽命大概是兩個月到三個月,這兩三個月過去了它死了;好,從今天開始,你趕快補充植物性的“硫”和“鉻”,讓新生出來的胰島素健康、正常。如此持續下去,由於你的飲食、生活作息改善,你的新陳代謝一定進步,到時候,你沒有吃藥,你的糖尿病就自然好了,為什麼?

所以,很多病是這樣的,不一定要吃藥,吃藥不是治病的方法;尤其,你去看看,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高血壓吃藥吃好的,都是一輩子吃到死;也沒有人糖尿病吃藥吃好的,都是吃藥,吃到最後還要洗腎,洗到最後也是死掉;癌症也沒有人吃藥吃好的。糖尿病它的本名叫做“消渴症”,糖尿病是俗名;因為一個人得了糖尿病,他會一直消瘦,一直感到口渴;所以凡是名字後面寫“症”的, 它不是用藥醫的,用藥是醫不好的,用什麼來醫?

用食物來醫,用三餐來醫


改正三餐,那些病就會好;癌症本來就是亂吃的結果;吃炸的,吃油的,現在McDonald也出問題了,其實它不是今天才出問題,它從開始就有問題,炸的東西,炒的東西,很多時候油不捨得倒掉,“回鍋油”是最要命的,所以,真的問題是出在“吃”!

癌症也是,有的人復原了,但是不是吃藥的結果?是因為醫生檢查患癌之後,他開始改變飲食習慣,也就是飲食習慣180度轉變,把你平常最喜歡吃的,常常吃的寫出來,越多越好,寫它30個~50個; 然後你寫另外一個:是你最不喜歡吃的,常常沒有在吃的,也是寫50個,然後把這兩個調換過來,從今天開始絕對不要碰你常常吃的,喜歡吃的,千萬不要說吃很少不要緊,一點都不要吃!反之,開始吃你從來不喜歡吃的,為什麼?

很重要,這個癌細胞跟你在一起已經10年了,在這10年裡面,你所喜歡的就是它喜歡的,你所吃的就是它喜歡吃的,所以它越吃越大!一直在長大,它不喜歡的你都沒有吃,所以它跟你是朝夕相處;好,現在我停下來,開始吃那些以前不喜歡吃的,癌細胞它也會發現:現在進來的都不是它所喜歡的,過去它喜歡的現在都沒有來了,所以它被壓抑了,被壓制了,那癌細胞被壓制,跟免疫細胞剛剛好相反,癌細胞不喜歡的是免疫細胞喜歡的,而癌細胞喜歡的是免疫細胞不喜歡的,所以癌細胞一旦被壓制,就鼓勵了免疫細胞。

癌細胞不一定要把它拿掉,因為它也是你的身體的一部分,它是你的一部分,你讓它不要作怪,跟你一起和平共存其實已經是OK了。每個人身體裡面都有癌細胞,你要把它割掉,它就會反彈了,所以只要生活轉變就可以了。

那麼,現在沒有得癌症的人怎麼辦呢?必須怎麼樣維持健康的身體?

肉要少吃,要多吃蔬菜水果,現在已經知道一天吃7分蔬果了吧。

總之人是細胞形成的,因飲食不當,造成的細胞病變,即針對細胞的照顧,來解決疾病的問題。簡單說:只要吃對食物,就能逐步改善體質,就算是癌症也能和平共處。而且不只飲食作息也重要現代人大都晚睡過勞 陽光大地適度運動 -- 就能回歸健康基本面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關於剩菜到底能不能吃?

《關於隔夜菜》——來自試驗室的真實測試報告


養生界一直有種說法,夏季隔夜菜,特別是隔夜蔬菜不能吃,說隔夜菜中有大量細菌,而且亞硝酸鹽含量很高。真是這樣的嗎?如果超標,到底有多嚴重?紅燒肉、紅燒魚呢,是不是也超標?

近日,記者就此問題,專門赴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系實驗室,測了測隔夜菜亞硝酸鹽的含量。之所以只測亞硝酸鹽含量,是因為隔夜菜中的細菌可以用加熱的方式殺死,而亞硝酸鹽卻是加熱去不掉的。

【炒四個菜看問題有多大】

為了測測隔夜菜亞硝酸鹽的含量,實驗人員請杭州一家知名中高檔連鎖餐廳的廚師燒了4個菜: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和紅燒鯽魚。

餐廳廚師長石瑞得知我們是用來做亞硝酸鹽實驗的,特地選用了最新鮮的食材。4個菜燒好後,石廚師長親自打包,分別裝進4個保鮮盒。

石廚師長說,剩菜時間放久了,營養成分會流失,還容易滋生細菌。腸胃不好的人吃了很容易拉肚子,這種情況平時碰到很多,所以他們一般會建議顧客,打包的菜要在2個小時內吃完。不過對於剩菜放久了亞硝酸鹽是否會超標,石廚師長說,倒還真不清楚。

【肉類亞硝酸鹽比蔬菜高】

為了讓大家對剩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有個更客觀的瞭解, 實驗人員特地將4個菜分成了4份,分別裝入一次性降解餐盒,包上保鮮膜後,分別貼上半小時、6小時、18小時、24小時的標籤。然後,將這些樣本都放進實驗室冰箱,在4℃下冷藏,這個溫度也是普通家用冰箱設置的溫度。

實驗人員先把菜肴研磨成漿狀,稱取1g(注:g克)樣品置於錐形瓶中,加蒸餾水稀釋。暗處靜置15分鐘,由快速檢測儀直接讀取亞硝酸鹽含量。為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每個樣品都測試3次,最後取平均值。

出鍋後半小時,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這三個菜的檢測結果是,亞硝酸鹽含量都沒有超過我國《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的最高限值,即蔬菜類4mg/kg、肉類3mg/kg(注:mg毫克,kg公斤)。但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比韭菜炒蛋和炒青菜要高。對此實驗人員說,肉類菜肴一般比蔬菜類加入更多的調味料,調味料中本身就含有硝酸鹽,這些硝酸鹽被微生物轉化為亞硝酸鹽,就導致了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較高。

【紅燒肉亞硝酸鹽率先超標】

6小時後,差不多為中飯到晚飯的時間間隔。許多老年人或者雙職工家庭在休息天、中午燒的菜,晚上再吃很普遍。

實驗人員打開冰箱,把貼有“6小時”標籤的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和紅燒鯽魚取出來,然後放進微波爐,用中低火加熱1分鐘,拿出微波爐後,這些菜肴看起來仍然很新鮮。

實驗人員對這些菜肴的亞硝酸鹽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發現,6小時後剩菜中亞硝酸鹽含量都有所增加,炒青菜增加了16%,韭菜炒蛋增加了6%,紅燒肉增加了70%。其中,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達4.2558mg/kg,已超過了國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中“肉類3mg/kg”的限量標準。

【冰箱放18個小時全超標】

18小時後,實驗人員又從冰箱中拿出貼有“18小時”標籤的4個菜,用微波爐加熱後作檢測。檢測結果發現,炒青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增幅非常大,比6小時增加了443%,紅燒鯽魚增加54%,韭菜炒蛋增加47%,紅燒肉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

從這實驗看出,隔夜菜放到第二天中午,炒青菜、紅燒肉、紅燒鯽魚亞硝酸鹽含量都超過了國家標準。

菜肴放冰箱24小時吃不得(隔夜菜冰箱裡放24小時,亞硝酸鹽含量全部嚴重超標)。距離4個菜燒好的時間差不多過去24小時後,實驗人員從冰箱中拿出最後一批貼有“24小時”標籤的4個菜肴,同樣用微波爐加熱後作檢測。

檢測結果發現,跟18小時相比,4個菜肴亞硝酸鹽含量繼續大幅增加,且全部超過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的限量標準,其中炒青菜超標34%,韭菜炒蛋超標41%,紅燒肉超標84%,紅燒鯽魚超標141%。

實驗人員說,出鍋後24小時,葷菜亞硝酸鹽含量超標厲害,是因為紅燒的菜肴,所用的調料中本身就含有硝酸鹽,而且葷菜蛋白質含量高,24小時後,微生物分解了大量蛋白質化合物,促使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

【常溫下亞硝酸鹽含量上升快】

為瞭解冰箱冷藏與常溫下菜肴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實驗人員還將一份紅燒鯽魚樣本在常溫下放置了4小時然後測定其亞硝酸鹽含量。結果顯示亞硝酸鹽含量的三次測試平均值為8.9483mg/kg,超過國家限量標準一倍以上,比在冰箱中放了24小時超標得還要多。

【蔬菜越不新鮮 亞硝酸鹽含量越高】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系實驗室沈建福副教授介紹,以前他們實驗室做過生的蔬菜的亞硝酸鹽含量測定,結果發現蔬菜中都含有亞硝酸鹽,但沒有超過國家標準。總的趨勢是,越不新鮮的蔬菜,亞硝酸鹽含量越高,而那些爛了的蔬菜,亞硝酸鹽超標比較明顯。

蔬菜中之所以含有亞硝酸鹽,是因為蔬菜生長過程中要施氮肥,硝酸鹽就是從氮肥中來的。硝酸鹽沒有毒性,但空氣中的微生物會進入到剩菜中,而常溫下微生物更加活躍,會產生一種還原酶,這種酶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


沈教授說,從生的蔬菜含亞硝酸鹽的情況看,熟菜的亞硝酸鹽含量只多不少。“理論上,剩菜放的時間越長,微生物的活動越厲害,亞硝酸鹽含量也就越高。而且不同的菜,亞硝酸鹽含量也是不同的。”

【據都市快報:攝入3克亞硝酸鹽即可中毒致人死亡】

亞硝酸鹽可使血中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運氧的功能,致使組織缺氧,重則死亡。長期食用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腸癌等疾病。成人攝入0.2至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


閱後請轉發,提醒更多的人。簡單說,今後需按時做菜,吃當餐的菜切勿吃剩菜。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震撼世界的一塊墓碑

在倫敦聞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墓碑。


其實這只是一塊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崗石質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圍那些質地上乘、做工優良的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國前國王墓碑,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較起來,它顯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並且它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連墓主的介紹文字也沒有。

但是,就是這樣一塊無名氏墓碑,卻成為名揚全球的著名墓碑。

每一個到過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們可以不去拜謁那些曾經顯赫一世的英國前國王們,可以不去拜謁那諸如狄更斯、達爾文等世界名人們,但他們卻沒有人不來拜謁這一塊普通的墓碑,他們都被這塊墓碑深深地震撼著,準確地說,他們被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著。

在這塊墓碑上,刻著這樣的一段話: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譯文是: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許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這塊碑文時都感慨不已。

有人說這是一篇人生的教義,有人說這是靈魂的一種自省。

當年輕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然有醍醐灌頂之感,聲稱自己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

回到南非後,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以暴治暴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和處世風格,他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經歷了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

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點不是地球,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不是別人,而只能是自己的心靈。

要想改變世界,你必須從改變你自己開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須把支點選在自己的心靈上

看過者的感想

  人總覺得,改變他人困難,改變自己容易,但實際上是,改變他人困難,改變自己更是難上加難。人總想著如何改變別人,卻無視於改變他人之前應該先改變自己,只有自己改變了,才能給予他人良好的榜樣。
畢竟,不願意為旁人改變自己的人,又如何能改變旁人呢?

要別人放下仇恨前,自己先放下仇恨,要別人放下猜忌前,自己先放下猜忌,以猜忌的心看待眾人,眾人也將以猜忌的心看待您我。

人常懷抱偉大的夢想,眼望遙遠的前方,卻常忽略了眼前的人、事、物。

像有些人,總是希望能讓家人過的更好更幸福,於是努力的拼命賺錢,希望有朝一日能發大財讓家人過上富裕幸福的日子。卻忽略眼下身邊的人當下所需要的那一點點微末的幸福。

改變世界讓我們從自己開始吧

以上錄自   <<學習電子報>>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血管阻塞的徵兆

血管阻塞時你有感覺嗎? 別被表面的精力充沛迷惑了!


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


衛生福利部所公布的國人10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始終蟬聯前3名,台灣每年有近萬人罹患與主動脈阻塞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著國人的健康。多年前,知名音樂人馬兆駿用餐後覺得頭暈,沒有其他症狀,突然倒下後沒多久就走了,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演藝名人茂伯及準內政部長廖風德的身上。

48歲的麗美喜歡運動,慢跑、游泳都是她常做的運動,之前運動後沒什麼狀況,但最近幾次運動後總是很喘,就連停下來休息還是喘,幾次下來,她決定去做檢查,檢查後發現,心臟上的兩條冠狀動脈都嚴重阻塞,醫師說若再晚個幾天就醫,恐怕就會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

另一位58歲的福伯活躍於社交圈,某天突然覺得口齒不清,單側手腳陣陣發麻、無力癱軟,甚至站不住、快要跌倒,但一下子又恢復了,他不以為意,但2週後的一次摔倒,從此左邊身體癱瘓。

上面敘述的案例,都與血管阻塞有關。主動脈是貫穿心臟與大腦最主要的血管,支配著全身的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出發,利用收縮原理,將含氧的血液,經胸腔內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再往下穿過胸腔、腹腔間的橫膈膜後,稱為腹部主動脈。腹部主動脈在肚臍附近又分成左右兩側的下肢動脈群,將血液帶到下肢,從頭到腳,完成血液的輸送,也把身體所需的能量,均勻分配到各個組織器官中。頸部的頸動脈由主動脈弓分支出來,負責供應腦部血流,也非常重要,頸動脈位於體表淺層,可說是腦血管的上游,供應2/3的腦部血液。簡單來說,若心臟附近的冠狀動脈塞住了,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也就是常聽到的猝死而頸動脈若是阻塞了,就會發生腦中風等疾病。

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較常見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血管外科主任陳哲伸指出,亞東醫院每年所做的血管治療人數約有1000多例,其中急性主動脈阻塞,雖然有但不多,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瘤這兩種疾病。

1.主動脈剝離:

當主動脈內膜因血管硬化而變得脆弱,加上血壓控制不當而升高,促使主動脈壓力變大,容易將脆弱的動脈內膜剝裂,並與原有的動脈肌肉層分開,造成血液流入肌肉層與內膜層間,無法供應器官正常的血流,就會導致器官壞死,若剝裂持續,最後可能使血管破裂,將會因失血而死。患者會有突然間的前胸疼痛,疼痛可能延伸到後背、頸部等部位,嚴重者甚至會昏倒,是一種臨床上常見、複雜且致死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如果不緊急處理,有一半的患者會在發生後48小時內死亡,通常會視情況使用藥物及手術(如置放血管支架)等方式來治療。

2.主動脈瘤:

是指主動脈的血管壁發生不正常的脹大,發生在局部血管壁而形成囊狀凸起,動脈瘤可以發生在主動脈的任何一個部位,尤其是腹部與胸部的血管之中。可怕的是主動脈瘤是沒有症狀的,通常是動脈瘤大到壓迫附近器官或發生剝離性動脈瘤時,才會有症狀如胸部、背部或腹部的劇烈撕裂痛,或下肢感覺冰冷和麻木。治療方面必須視動脈瘤大小、位置決定,包括定期追蹤及外科手術治療。

3.急性冠狀動脈阻塞:

也就是心肌梗塞或猝死,幾乎沒有徵兆,但冠狀動脈一旦被血塊塞住,死亡率就非常高,即使救活也會出現併發症。心肌梗塞發生時,會突然出現胸悶、噁心、想吐和冒冷汗等症狀,治療時會用抗血栓藥物或經冠狀動脈擴張術,使血栓溶解或冠狀血流恢復,降低心肌受到的傷害。

4.慢性下肢動脈阻塞:

血液中包含許多成分,當流動時血液中的血脂肪過高或有糖尿病等因素,就會讓血管壁像淤積的泥沙一樣,慢慢堆積出硬化的物質,把血管壁慢慢塞住,就是慢性下肢動脈阻塞。慢性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很不明顯,平時幾乎沒有症狀,當走路肌肉需要供血時,才會覺得不舒服,這就是常聽到的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一段時間後,得停下來休息,才有辦法再繼續走。治療方面通常會用藥物、汽球擴張術、支架置放或血管繞道等來治療。


動脈阻塞的5大徵兆


1.突然性的胸悶、胸痛:

心臟在平時休息時,不需要那麼多血流,一旦血流不順時,像患者在運動時就會發覺心臟的能力變差了,其他如生氣、緊張或壓力大時,也會有胸悶的現象出現。另一個明顯的徵兆是心絞痛,會有胸部緊緊、脹脹的感覺或有被擠壓的感覺,疼痛通常由胸骨後面開始,也有可能發生在手臂、肩膀、頸部、下顎、喉嚨或背部,甚至有人會有消化不良的感覺,常發生於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因為心臟本身沒有很發達的痛覺神經,因此,當患者有以上狀況或說不清楚是哪裡痛,本身是三高族群時,就要有所警覺。

2.運動後會喘,久久停不下來:

陳哲伸指出,心肌梗塞前其實是有某些徵兆的,只是很容易被忽略,例如以前運動休息後喘氣就會平息下來,但最近常在運動後很喘,而且久久停不下來,如果這樣的頻率愈來愈高,就要就醫檢查是不是血管出了問題。有很多人因走路時會喘,就會自我提醒選擇走慢一點,或者乾脆不運動、不出門,故意忽略,這也使得日後突發狀況時,反而顯得毫無防備。

3.單側手腳突然沒力氣或麻木:

是俗稱「小中風」的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IA)常見的症狀之一,通常包括半側的臉部或手腳感覺異常,如右側手腳突然沒力、舉不起來,或是觸碰左半臉沒有知覺等另外,嘴歪、眼斜、流口水、吞嚥困難等症狀,都可能發生。由於小中風的症狀持續的時間很短,可能一下子又恢復正常,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但並不表示中風的危險消失了,如果不及時接受妥善的治療,又經常反覆發作,往後真正中風的機率就更高了。

4.一隻眼睛突然看不見:

小中風常見的主要症狀之一,小中風分成前循環與後循環兩大類,前循環的臨床徵兆很多,包括最明顯的單側短暫性的視力模糊,甚至某一隻眼睛突然看不見,大約幾分鐘後又恢復正常的短暫性單眼失明症。其他眼睛的症狀還包括視野出現部分缺損、瞳孔的大小不一、眼瞼出現下垂和複視等狀況。

5.手一直抖,無法克制下來:

還會有類似不自主運動的發生,如夾菜時手一直抖,與人對談時感覺眼皮一直跳、嘴角微微抽動等現象,而且沒有辦法克制停下來,以及短暫性神智障礙、失語症(如無法說想說的話或寫原來會寫的字),失讀症(如閱讀困難),以及喪失方向感等症狀。此外,也有一些比較罕見的症狀,如耳鳴、嘔吐、打嗝、嗜睡、突然聽不到聲音和走路不穩等。甚至日前一名60歲的男醫師,每次吃飯後都覺得消化道不適,噁心、想吐,剛開始以為只是腸胃道疾病,但照了胃鏡後卻找不出毛病,有次目睹醫師朋友在球場上跌倒後猝死,才警覺可能是心血管狹窄,接受繞道手術之後,才免於猝死的危機。





預防中風發生,哪些食物能夠保護心血管?



1、初乳早餐

研究發現,血小板在夜間的黏稠度最低,但在早晨起床後快速升高,不吃早餐會讓血液凝結增加3倍,更容易中風或心臟病發。建議早餐一定要吃,是每天保護心血管最重要的開始,「初乳早餐」是您最佳的選擇!

2、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  素食者補充亞麻仁油

ω-3脂肪酸含有次亞麻油酸,可代謝生成有助心血管健康的EPA、DHA,能保持血管彈性,防止血管發炎。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如:鮭魚、黑鮪魚、鯖魚、秋刀魚、烏魚等含量最多,烹調方式採蒸、煮、涮等方式才不會破壞好的油脂,

3、選擇健康油脂

橄欖油、葡萄籽油、亞麻仁籽油、冷軋芝麻油,含有大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壞的膽固醇(LDL-C)被氧化,減少血管被自由基攻擊,還能提升好的膽固醇(HDL-C)保護血管,減少血管硬化之發生。

4、攝取含抗氧化物食物

多食用蔬果內含有許多抗氧化物質,但屬性生冷切忌晚上食用。可補充對心血管有益的抗氧化營養素如:松精、松樹皮萃取、綠茶多酚、維生素A、C、E、β-胡蘿蔔素、花青素等等。以及堅果類食物,內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微量元素硒、鋅等,對心血管保護有益處。

5、水溶性膳食纖維食物

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食物如:蘋果、地瓜、香蕉、燕麥、蒟蒻、南瓜、豆莢類等,此物質具黏稠度,能吸附飲食中的油脂、膽固醇,進而減少血脂肪的生成,具「血管清道夫」之美名。

此外  規律運動也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