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植物類Omega-3脂肪酸:亞麻油和螺旋藻

林天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

ω-3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是指它的分子結構有一個以上的「碳雙鍵」。另外一種脂肪酸叫ω-6,是指第六個碳的位置有一個碳雙鍵。


本文來解說植物類的ω-3,尤其要說明巿面常見的兩種營養補充品:亞麻籽油和螺旋藻,身體無法自己製造的必需脂肪酸。

我們身體需要脂肪酸來做各種各樣的運作,例如前列腺素系統(prostaglandins)就由含有20個碳的脂肪酸來製造十幾種的前列腺素,這些前列腺素有各種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有調節收縮和舒張平滑肌組織的功能。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是指我們體內無法製造而必需從飲食攝取。必需脂肪酸有二大類:(1) α-亞麻油酸 (alpha-linolenic acid,簡寫為ALA),(2) 亞油酸 (linoleic acid,簡寫為LA)。這些都是多不飽和脂肪酸。請注意亞麻油酸與亞油酸的英文拼寫只差一個字母,很容易搞錯。

α-亞麻油酸

植物含有豐富的ALA,如亞麻籽 (flaxseed) 含高濃度的亞麻酸油,其他如橄欖油、胡桃、油菜籽(菜籽油)、大豆、亞麻子都含高濃度的亞麻酸油。


圖一:亞麻籽。(健康世界/提供)

亞麻籽的功能

市面上常可看到亞麻籽或亞麻籽油,100公克的亞麻籽能供應約450大卡的熱量,100公克含40克脂肪(大多為ω-3脂肪酸),28克纖維和20克蛋白質。亞麻籽也含有高濃度的里庚安(學名lignans,木脂素),木脂素對心臟有益,也具有抗癌特性,小鼠的實驗研究發現它能減少腫瘤的感染。

亞麻籽也能降低膽固醇。初步研究發現,攝取亞麻籽能降低乳癌和前列腺癌的感染和生長。最近的一項實驗發現,亞麻籽能降低血糖及減輕糖尿病的病情。又因為亞麻籽含有28%的纖維,有報導說明可以使用亞麻籽作為通便藥,尤其對容易有便秘的讀者可以一試;但也有報導如果攝取大量的亞麻籽則會影響到某些口服藥物的藥效,因為它的纖維含量相當高。

水中螺旋藻與微藻也都含有ω-3














圖二:海藻。(健康世界/提供)

螺旋藻 (spirulina) 與 微藻 (micro algae) 是水中植物,含有高成分的ω-3。其實魚油的 ω-3(EPA與DHA)是來自魚吃了海底的藻類而轉變得來的,而魚本身並不生產EPA。人可以從藻類取得EPA,尤其對純粹素食者而言,吃藻類是唯一的補充辦法

螺旋藻(或稱藍藻),它在顯微鏡下呈螺旋狀,是一種生長在鹼性鹽湖的藍綠藻植物。螺旋藻嗜好高溫,適合在終年高溫地區成長,如非洲、墨西哥等熱帶高溫地方。

螺旋藻含有豐富的ω-3,可降低膽固醇及預防心血管疾病,也含多種維生素及抗氧化物質──如藍色素(phytocyanin),能抑制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作用,有防癌、預防老化及預防慢性疾病。並含多種礦物質(包括鐵、鉀、鈉、鎂和鈣),我們的身體就需要這些礦物質才能有正常的運作。

微藻(microalgae)是原始的海洋單細胞植物,呈藍綠色。微藻含有豐富ω-3,多醣類、抗氧化物質、礦物質、鈣、色素等,而攝取海藻類可以增強免疫力、抑制腫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減肥等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微藻利用太陽做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變成營養品。目前已可以大量在平地培養,微藻的種類相當多,有容易大量生產的綠藻,可用來做生物燃料(biofuel),這比前幾年用玉米或甘蔗做酒精還經濟實惠,是目前大為看好的農耕「工業」。

海藻類還有紫菜、海帶(昆布)和裙帶菜(海帶芽)等,這也包括洋菜(agar寒天)、卡拉膠、褐藻膠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海藻也具有神經生長因子,曾有報導海藻能減緩老人失智,因此海藻,尤微藻類常被視為保健食品的良品。

亞油酸扮演的角色

亞油酸是一種ω-6,在人體的運作也扮演重要角色,它也是前列腺素的先驅物,也是最許多激素的受體。而食物中常同時含有ω-3與ω-6,但是ω-6會跟ω-3爭取控制反應速度的「代謝」酵素蛋白(rate-limiting enzymes),故它們之間的比例值不該高於4以上,也就是說ω-6的總值不該超過ω-3的4倍。 

如果這個比值大於10倍,則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健康效果,如抑鬱症、心臟病、腦溢血、容易發炎(proinflammatory)、容易出血(prothrombotic)等。從這個簡單的脂肪酸比例,我們可以看出來維持一個平衡的飲食內容對健康的重要性。

結 語

本文介紹二種人體的必需脂肪酸:ω-3與ω-6,ω-6的攝取量不能高於ω-3量的4倍,否則會帶來許多疾病。

我們的日常飲食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營養價值,也要注意到它們之間的互相作用。又,在購買這些植物ω-3時,必定要注意它的來源及品質,多查詢、多參考,尤其在這資訊發達的時代,上網路常可找到一些資料。

【選錄自《健康世界》417期 2010年9月號】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膝關節退化有救了

 依據中國時報張翠芬記者於 2010-08-15 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清除關節內引起發炎物質,刺激軟骨再生,即可逆轉惡化。

「膝關節已經退化了,先以藥物止痛,少用點,做做復健。真的沒辦法了,再換關人工關節。」老師這麼教,醫師們也都這樣做,但真無法阻止膝關節退化嗎?

慈濟醫院結合中正大學陽明大學義守大學研究團隊,最近有了令人振奮的新發現。傳統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是給患者止痛藥應急,等關節磨損到一定程度再置換人工關節。新發現是,只要清除關節內引起發炎的物質,刺激關節軟骨再生,即可逆轉關節炎惡化。

內側褶襞 膝關節神祕殺手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說,膝關節內側有一個構造「內側褶襞」,就像膝關節的「神祕殺手」,曾受傷、因工作需要重複彎曲或需要蹲、爬樓梯等,而造成關節重複發炎,內側褶襞就會越來越硬,磨損骨頭。

內側褶襞磨下的「軟骨碎片」會掉到關節中,就像眼睛進砂,碎片不斷摩擦導致軟骨壞死。發炎組織並同時釋放出有害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就是關節繼續退化的原因。

呂紹睿指出,內側褶襞在20多歲時相當平滑,呈薄、半透明狀;3、40歲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懷性逐年增加。


軟骨再生促進術 逆轉退化

發現致病機轉後,呂紹睿發展出「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以 關節鏡 及電動抽吸刀片,清除褶襞及發炎組織,就像關節大掃除,再微調軟骨間的鬆緊度,患者採半身麻醉,只要住院一、兩晚,即可快速恢復行動。術後輔以促進軟骨再生療程,進而逆轉膝關節退化的病程。

研究團隊追蹤以此新模式治療的病患,第1、2期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成功率高達80%-90%,即使最嚴重的第4期也有60%成功率,不必換人工關節。

逾6成治癒 免換人工關節

曾擔任藥師的謝女士酷愛打網球與園藝活動,運動量過度,造成兩腳膝蓋嚴重受傷,被診斷為第3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一走就疼痛難耐。她不想換人工關節,選擇手術清除游離軟骨,使軟骨再生。術後迄今不到1年,已能快樂打網球、從事喜愛的園藝工作。

呂紹睿指出,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軟骨長期磨損下導致損傷,退化性膝關節好發於4、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典型症狀是疼痛,早上起床覺得僵硬,行走有異聲,急性期會有腫脹積水或外觀變形。

骨科門診中,幾乎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骨骼肌肉問題求醫,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占 2/3,目前醫界治療主要著重在輕度及中度病患,以物理治療或藥物保守療法來減輕疼痛。

苗栗弘大醫院院長劉有漢指出,內側皺襞 引發的連鎖反應確實會造成病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惡化,這項新技術讓患者在藥物、物理治療、到換人工膝關節前,有更好的治療選擇。

三大術式 關節鏡為先
[ 文/于劍興江珮如黃秋惠            審定/呂紹睿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

「內側皺壁」是膝關節中一種容易變形、像衣服皺摺般的軟組織,這種組織本來像新鮮絲瓜般地柔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外力傷害會漸漸纖維化,慢慢地就變成像菜瓜布一樣地粗糙,對關節軟骨的磨損也就越大。如果膝蓋受過傷或是工作需要重複彎腳、蹲、爬樓梯等動作,讓老化的內側皺壁左右來回重複地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內側皺壁就會因慢性發炎而變得越來越硬。由於內側皺壁不斷地像菜瓜布一樣在磨損關節軟骨,造成關節軟骨剝落,而這些剝落的碎片聚集在膝關節內側的間隙,當膝關節重複彎曲時,這些碎片會讓關節面產生不正常的摩擦,這也是關節問題惡化的病因,因為它會掉進負重的主要關節中。

呂紹睿指出,「就像眼睛跑進了砂子一樣,不斷摩擦造成軟骨壞死,並進而釋放出毒素讓關節發炎。」

而解決病人膝關節內側皺壁危害的問題,靠的就是呂紹睿主任研發出經由關節鏡處理的「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就像是進行關節內的大掃除,越早進行效果越好,軟骨並有再生的機會。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術式,主要有「關節鏡手術」、「矯骨手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關節鏡手術」的醫療器械有關節鏡與電動切割工具,醫師會在膝關節處切開三個大約零點五公分的小傷口,接著在其中一個傷口放入中空的關節鏡保護套管,然後接上針筒、注入食鹽水,使緊密的膝關節擴張,加大空間,方便手術進行。接著在另一個傷口放入注水針,把手術過程中刮出的碎屑沖洗出來。再將關節鏡套入保護管,醫師透過外接的光源以及影像接收系統清楚看到關節腔內部的狀況,最後醫師在第三個傷口放入電動切割工具,來回清除像菜瓜布般的內側皺壁組織,並視需要放鬆長期發炎的關節囊,以調整關節內部軟骨的壓力。

關節鏡手術的小傷口在一個星期內就會癒合。後續再配合適當的保健療程,已經受損的軟骨就能夠慢慢地恢復健康狀態。

當關節嚴重變形,但客觀條件仍然不適合換人工關節時,例如日後仍需從事粗重的工作,就可以考慮採用「矯骨手術」,就是調整嚴重變形的膝關節,讓病人可以恢復正常姿勢的矯正手術。首先,醫師會鋸開脛骨的內側,並且用撐開器將切口撐開至欲矯正的角度,然後在撐開的部位填入自體骨骼或用人工代用骨,使脛骨能夠接合,最後裝上鋼片並以螺絲固定,自體骨骼或人工代用骨會慢慢地填滿脛骨,讓病人的膝關節回復正常的功能。

如果膝關節已經退化到末期,則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換好人工關節後,病人就不會再感覺到膝蓋疼痛或僵硬,並恢復正常外型及活動能力。


膝關節構造